2020年唐山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唐山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仁宇的历史观深受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善于将对历史的宏观把握与细节体察紧密结合。

鉴于中国历史的特殊情况,黄仁宇主张治中国史首先应对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与梳理,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对之进行高屋建瓴式的分析。

在这一方面,其著作《中国大历史》堪称典范,虽然内容浩繁,既谈到北魏、北齐、北周至隋唐的均田令,亦有西湖美景及白蛇传的描述,但其间叙述的主体线索即作者一贯所持“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经济”的观点却从未间断。

同时,黄仁宇也相当重视宏观信息的历史细节,擅长从细节入手作开拓性的研究,从而以小见大,体现出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微观与宏观的结合。

他认为一大堆炮火对历史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有时短暂的小冲突却可能造就历史的重大里程碑。

乍看之下显得轻浮琐碎毫不相干的事物,整合在一起,却能显示其重要功用,《万历十五年》便是最好的范例。

(摘编自张燕波《黄仁宇与中国历史研究》)材料二:
在史学著作中,图表可以作为历史表述的重要手段。

精当地采用图表能够增强文字语言的表述效果,给读者形象直观的认识,使得历史表述更为生动明了。

黄仁宇注重图表的作用,这在其史作中有着朗显的表现。

现对黄仁宇已在大陆出版的著作中所用图示和表格数量作一统计:
在上列著作中,《明代的漕运》为黄仁宇的博士论文,他注重图表的效果就是从此开始的。

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中,黄仁宇采用了大量图示,借此增加了历史感,有力地配合了文字叙述来说明历史问题,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历史结论。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是黄仁宇出版的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书中大量采用图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学理分析。

《汴京残梦》是黄仁宇所写的一部历史小说,在书中所用图示20幅,从人物、物品到集体场景,作者无不用力展现,这也从侧面佐证他注重图表对历史表述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图在作品中多次出现,如黄仁宇阐明其历史观的一幅图。

可见作者对它的重视程度。

图表是表达历史研究成果的一种手段,在其中起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李宝祥《黄仁宇史学方法探要》)材料三:
《万历十五年》的叙事声音不是在编年体中的流动,而是在断代纪传体中的流动;这种断代纪传体更接近把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所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组接在一起,作为故事来叙述。

黄仁宇以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首辅申时行、官僚海瑞、将领戚继光和哲学家李贽这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为线索,形成了全书的历史故事叙述结构。

作者让这些人物围绕着1587年前后的历史,随着万历江山的奠基与倾覆,在这个叙述结构的平台上出演着自己的历史角色。

《万历十五年》充溢着文学性与小说性的形式主义色彩。

可以说,文学性的语言与结构的形式主义在这里盈溢着光彩。

不必讳言,历史与文学的杂混体及其小说性的形式主义叙事结构,恰恰是《万历十五年》的成功之处。

也正因为此,读者常常将他的历史著作中的形式主义叙事结构与小说的形式主义相混淆。

作者的声音在凭借历史的本体叙事时,使其意义出场的语言与叙事结构被笼罩在文学的形式主义色彩中。

(摘编自《文学性的叙事与通俗化的经典——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书写策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大历史》一书虽内容繁多,但其“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经济”这个一以贯之的主体线索从来没有间断。

B. 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中,黄仁宇采用了大量图示配合文字叙述来说明历史问题,这样会造成历史感的缺失。

C. 《万历十五年》如同一部断代纪传体,把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所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组接在一起,作为故事来叙述。

D. 《万历十五年》潜在的叙事结构是小说性的,黄仁宇以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为线索,形成了全书的历史故事叙述结构。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和《万历十五年》等著作充分体现了黄仁宇注重把历史的宏观把握和细节体察紧密结合的思想。

B. 黄仁宇注重图表对历史表述的效果,他已在大陆出版的著作中都采用了图表研究的手段,某些图在作品中甚至多次出现。

C.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大历史不会萎缩》《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出版社不全相同,引用图表数量呈递增趋势。

D. 从《万历十五年》可知,黄仁宇的叙事虽依凭历史的本体,但其叙事的语言与叙事的结构被笼罩在文学的形式主义色彩之中。

3. 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从什么角度分析黄仁宇对史学的贡献?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隋代是我国传统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朝代,结束了东汉末年以后分裂割据的局面,经济活跃,文化发
展,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使全国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同时,丝绸之路畅通,国际交流频繁,隋朝皇帝曾经以“皇帝可汗”的姿态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

隋代在制度上多有创新,其中民间义仓的设立即重要创新之一。

这种应对自然灾害的社区互助自救措施,因效果明显,很快便得到中央政府认可,并采取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它不仅在当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隋代义仓的设立,在我国传统社会应对自然灾害仓廪史上是一个里程碑。

义仓丰富了我国仓廪制度的内容,使得政府仓廪与民间仓廪相得益彰,表明备荒救灾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同时,也表明国家对保障直接生产者的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知。

隋代义仓的设立过程充分说明,民间具有取之不竭的创造力。

其创新之处在于,将这种民间自助形式制度化,成为国家倡导并加以保护的仓廪制度。

尤其重要的是,这使我国仓廪制度更加成熟,政府仓廪与民间仓廪并行,互相补充。

义仓的设置,是开展生产自救的一项有效应急措施。

经过多年经营,隋代各地义仓无不充盈。

这对当时脆弱的自耕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生产应对干旱、蝗灾、水涝、地震、瘟疫及社会动乱,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隋代疆域扩大,东部、南部均到大海,西至且末,北到五原。

大业五年(609),全国有户8907536,人口达46019956,直到百余年后的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才重新达到这样的户口数据。

隋代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学界将“隋唐”并称是有一定道理的。

宋代史学家马端临评价说:“古今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这是比较中肯的,而其中义仓的普及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隋代创立的义仓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李唐取代隋朝的当年,即沿袭前制设置义仓,虽然其间多有周折变化,却一直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规定,凡耕种土地者每亩纳粮食2升作为义仓粮,存贮州县,以备荒年赈灾之需。

这为“贞观之治”增添了新的内容。

至迟在唐代宗广德年间,义仓已经普遍设立于全国各地,与太仓、正仓、转运仓、常平仓、军仓共同形成布局结构严整的仓廪体系。

北宋的义仓制度更加完善,成为因地制宜、种类繁多的地方性备荒赈灾重要仓储。

南宋朱熹鉴于义仓设在州县往往发挥不了救荒赈灾的作用,又在乡间设由“乡人士君子”管理的社仓,并在一些地区得到推行。

这种情况在我国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仍然存在。

例如,清代规定乡村设社仓,市镇设义仓,实际上二者没有实质差别,义仓或社仓成为民间应对自然灾害的主要自教措施。

政府完全掌控的大型仓廪则主要集中于大都市附近,其功能是满足军队、都市贵族和官员的需求。

义仓或社仓与之形成了强烈对比。

创建于隋代的义仓,当时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过程,其在后代的变化更加明显。

但是,其应对自然灾害、民间自救互助这一基本功能并未发生多大变化。

因此,义仓在稳定居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魏明孔《从义仓设置看隋代制度创新》)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义仓的设立是隋代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它效果显著,因而得到认可并获推广。

B.义仓表明国家进一步认识到了保障百姓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C.隋代各地义仓充盈,在应对干旱、蝗灾、水涝等灾祸方面起到了最为重要作用。

D.隋唐义仓尚存在诸多弊端,北宋始加以变革,制度于是更为完善,义仓成为重要仓储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对义仓的出现、作用、意义及沿革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B.文章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来阐明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引用宋人马端临的评价,从侧面论证了义仓的普及对隋代国家富强起到的作用。

D.文章“多有”“一定程度”“比较”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注重语言表达严密性的特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代义仓的设立过程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百姓的创造性,发挥民间的智慧和作用。

B.唐朝开元天宝时期户口数据才达到隋代大业年间的规模,可见隋朝当时经济的富有。

C.南宋时,鉴于州县义仓在救荒赈灾方面作用不大的现状,朱熹又在乡间设置了社仓。

D.清代义仓或社仓是民间应对自然灾害的主要自救措施,政府在赈灾上不够积极有为。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

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

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

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

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

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

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

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

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

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

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

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

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糜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

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

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

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

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

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

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

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

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
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

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 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 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 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8.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

B. 《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

C. 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D. “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样式。

9.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

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

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

越南天门,折而东行。

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

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

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

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

屏息释虑,鼓勇复前。

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乃趋岱顶,极目四眺。

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

汶水东来,蜿蜒似带。

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俯视云烟,瞬息变灭。

是夕宿碧霞宫。

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

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

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

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

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

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

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有删改)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

②曾公:曾国藩。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

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
母”。

B. 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

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 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

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D. 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

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

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 泰山景色险峻秀丽。

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 泰山日出气象万千。

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 泰山给人创作灵感。

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4. 乙、丙两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祈雨晓过湖上
欧阳修
清晨驱马思悠然,渺渺平湖碧玉田。

晓日未升先起雾,绿阴初合自生烟。

自闲始觉时光好,春去犹余物色妍。

更待四郊甘雨足,相随箫鼓乐丰年。

[注]此诗作于皇祐二年,这年全国大面积干旱,欧阳修因执政有方,所辖地旱情并不严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祈雨后信马归来,见平湖浩渺,碧水宁静,意境开阔而美好。

B.第三句写太阳尚未升起,湖面上水汽氤氲,具有朦胧宁谧之美。

C.第四句“自”描写湖边雾气轻笼草树,自去自来,有种寂寞之感。

D.全诗先写沿途美景,后写心中所想,过渡自然流畅,节奏明快。

16.“悠然”“闲”“乐”这三个词是如何表现诗人自我形象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名篇名句填空。

(1)《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描写来烘托慷慨赴难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他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一封高中生自荐信,其中有五处地方不妥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老师:
您好!首先诚挚地感谢您拨冗拜读我的自荐信!我是××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

在校期间,我勤奋学习学科知识,学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还参加过“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颇有建树。

我积极投身于学生会和广播站等学生组织,荣获校级“优秀三好学生兼优秀团员”等称号。

我真诚地希望能加盟贵校。

敬请斟酌,务必垂青,回函是盼!
×年×月×日
自荐人:×××
①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筷子,不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常用的餐具,它还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如送朋友,寓意“平等友爱、和睦相处”。

请根据筷子的外形、功用等特点分别写出筷子“送新婚夫妇”“送合作伙伴”的寓意并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