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创新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创新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网络逐渐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交流平台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载体,微课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和热点。

文章论述了微课的概念、特点、组成和类型,以及制作微课程的方法,并以Excel中IF函数的使用为例,探讨微课在计算面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设计;计算机;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

因此,它的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一)微课程概念及其特征
1.微课程概念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

2.微课程基本特征(1)教学针对性强。

针对某个小知识点或技能点以及具体问题解决的微型化、针对性教学。

(2)教学过程简短。

一般为3~7分钟左右,不宜超过10分钟,且相对完整(碎片化与完整化的统一)。

(3)教学内容精选。

相对于内容宽泛、目标多元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强调解决重难点问题。

(4)资源容量较小。

容量小,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情景化呈现,可通过多种终端访问,可实现移动学习。

(5)注重教学设计。

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开发,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评价等。

(6)服务学生学习。

为学生的高效自主学习而设计制作。

(二)微课程的组成
微课程构成要素:微视频、微教案、微反思、微素材、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微点评。

其中微课程的基本构成。

(三)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1.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的模型AD-DIE的基本内容(1)分析。

包括分析学生、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易错点)。

(2)设计。

包括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

(3)制作。

包括选择方式、录制、后期加工(字幕、版权等)。

(4)应用。

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复习、课后总结。

(5)评价。

包括微视频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

2.微课程教学设计要素①选取教学内容。

②确定教学目标。

③分析学习对象。

④制订教学策略。

⑤选择录制方式。

⑥微课资源制作。

⑦撰写微课录制脚本。

⑧微课程教学活动实施(及同步录制)。

⑨教学评价。

3.微课程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1)选题小而精。

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价值点)必须足够细,10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且生动有趣有吸引力。

(2)注重教学设计成效与策略。

①规范:微课片头含有课程章节、微课名称、主讲人姓名、微课适用对象及微课所属学科、教材、单元、知识点等信息,以方便观摩与学习。

②策略:为了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要明确微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环节、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和个性化学习。

③问题:微课程设计时应有恰当的提问,提问的形式最好多样化,以促进学生思考。

④活动:要注重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的设计,而不是以教学内容的讲授和传递为目标,要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知识意义建构。

(3)微课程设计的通用原则。

①值得学(有用)。

②想去学(有趣有吸引力)。

③容易学(易懂)。

(4)微课程设计的“四种观念”。

时间观念:微课制作的脚本意识,教学时间与环节精确规划;内容观念:精选、重组;简短、独立;结构观念:知识结构、教学结构;完整性;语言观念:科学规范、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逐步呈现、音画同步、启发思维。

(5)教师上好微课的五点注意事项。

①切入课题要迅速。

②讲授线索要清晰。

③教师语言要得体。

④课后小结要快捷。

⑤PPT课件要专业。

(6)高质量微课要素及评价指标。

①长度适中:视频长度在10分钟以内,符合学生注意力特点。

②精心设计:精心设计上课脚本内容,讲解精练、路径合理、重点突出。

③注重导演(内容处理):内容风趣、幽默、情境化,学生沉浸感强。

④注意互动:适当提问,引发思考;留白,关键点重点提示。

⑤减少干扰:尽量减少视频中的干扰因素。

⑥技术要高:清晰而小巧。

二、微课程的分类与制作
(一)微课程的类型
1.按知识点内容的传授方式(1)讲授型。

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讲授。

(2)讲解型。

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

(3)答疑型。

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4)实验型。

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

(5)其他类型。

不属于上述分类的作品,均可归为此类型。

2.按微课的主要教育价值来划分(1)“传道型”微课。

主要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侧重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公民素养等的培养。

(2)“授业型”微课。

主要是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3)“解惑型”微课。

主要是对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二)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
1.拍摄式微课通过外部摄像设备,对教师及讲解内容、操作演示、学习过程等真实情境摄制下来的教学视频。

2.录屏式微课通过录屏软件,录制教师对着电脑屏幕的讲解、分析、演示过程,或者通过交互电子白板、一体机等数字媒体的录制功能,同步录制课堂的教学过程。

3.软件合成式微课运用图像、动画或视频制作软件,通过微课脚本设计、技术合成后输出的教学视频短片。

4.混合式微课应用上述提及的多种方式,制作、编辑、合成的教学视频。

(三)有关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1)字体要粗、醒目、看得清;背景用纯白底黑字或者黑底白字。

(2)讲解课程时,如遇字数过多,可用分批动画呈现或者明暗呈现。

(3)画面要简洁,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头像等,都要删除。

(4)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师讲解要同步。

(5)录制视频的环境要安静、不要有噪音。

三、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笔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高职的教学资源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选择了以Excel中IF条件函数的使用为例,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实践。

(一)微课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内容“制作电子表格Excel”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Ex-cel函数的学习是重点和难点。

2.设定教学目标本次微课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完成班级学生成绩的综合成绩来分等级,作为评选奖学
金的参考依据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掌握IF条件函数的使用。

3.教学活动设计本次微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并通过操作真实的实例来说明IF函数各个参数的作用,以及具体的使用过程。

(二)微课的制作
1.工具与软件计算机、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Studio7、PPT软件。

2.过程简述(1)选题。

“IF函数”是Excel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来制作微课,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教学资源分享,为学生解惑,为教师启发教学。

(2)教案编写。

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其良好的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惑、解惑的作用,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3)课件制作。

课件内容设计要有启发性和悬念性,必须带有反思。

(4)教学实施与拍摄。

有了微课程的设计内容,接下来的就是录制。

录制背景简洁,声音大小合理。

要注意突出的地方镜头要有推拉,这样效果才会明显。

(5)后期制作。

录制好的视频,可以剪辑、整合、修饰、包装等,形成完整的微课程。

(三)微课的应用
在网络Web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我们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掌握IF相关的函数,如sumif、countif等函数。

另外,对于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要快速熟练掌握IF相关函数的使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根据学生的要求,把微课程视频和相关配套资料放在了实训室的服务器共享目录中,供学生下载学习使用,设置相关的练习,进行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总结和展望
当前,微课这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方式正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设计和开发的微课程既要适合学生学习的类型,又能供教师观察、观摩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这就要求教师能深刻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需求,重组教学内容,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技巧,制作精良的微课。

笔者在接下来的时间会进行教育实践,进一步完善微课程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2]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