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与整合_当代建筑表皮的一种辩证演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表皮是承担建筑外部围护界面的物质系统。
自
建筑产生以来,表皮始终是建筑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基本
问题之一。
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庇护,而且具有重要的
文化意义,并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多层表皮在如今面临的能源危机、技术发展、美学观念
变迁以及人性复归哲学思潮这些时代背景中找到了发展
契机,由此逐步受到建筑界的广泛重视。
尽管建筑的多
层表皮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并受到很多争议,但无疑
从某一方面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特征,并基于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低能耗概念对环境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一、建筑表皮的演进
建筑表皮由原始建筑到古典建筑,再经过现代建筑
的洗礼发展至今,其发展过程呈螺旋状,在总体上呈现
出一种由厚趋薄,进而由薄转厚的逆转趋势,表皮的厚
度由古典建筑厚重的墙体结构发展到现代建筑单薄的围
护结构(其中幕墙结构乃是一种极致),如今又呈现出逐
渐变厚的趋势。
然而现在这种“厚”的概念与古典建筑
已截然不同,并不具有古典建筑墙体那种厚重的体积感,
而是一种空间维度上的厚度,具有自己特有的视觉特征。
此外,建筑表皮在当代社会中也重新受到了重视。
同样,
其重视的内容及价值取向也与古典建筑大不相同。
几千年来,社会文化、经济、建筑技术和能源参量
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建筑的首要任务依然是提供舒适的
“庇护所”,表皮是其主要的围护结构(尽管现在有一些
表皮仅仅是一种附加物)。
它作为建筑物质系统主要的子
系统,必然会涉及到功能、技术和美学这三个方面。
这
三项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建筑表皮,形
成建筑表皮发展的原始动力。
最初,人类出于适应自然的渴望和生存空间的基本
需求而建造了房屋。
建筑表皮随着原始建筑的产生而产
生,它担负着避雨、挡风、遮阳和抵御野兽进攻的功能。
不久,人类将装饰加于其上,使之与美学、神学相联系。
当时,建筑的表皮都较为封闭,呈现出强烈的体积感。
这
主要由其结构方式及保护、遮蔽的需求所决定。
同时,由
于在一开始的建造活动中,人类并没有明确意识到“空
间”这一抽象概念,因而立面的视觉设计成为当时的主
要关注点之一。
建筑以此向都市空间表达自己,而人类
则借由它来寄托文化宗教信仰。
随着西方封建制度取得胜利,基督教作为主要的意
识形态开始上升为最高权威,宗教建筑也就成为中世纪
建筑的最高代表,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时代的精神、
宗教和艺术力量。
为满足举行教会仪式的功能需求,人
们开始寻求空间扩张。
西方中世纪教堂建筑外墙的封闭
性开始减弱,厚度也开始减薄,并渐渐从承重墙的约束
中解放出来,建筑空间开始向光线开放。
但这一时期的
外墙对内外空间的转换界定还较为柔和:飞扶壁、各种
承重部分和其他挑出墙面的拱券围绕着墙体,使空间界
限在感觉上较为模糊;大面积的彩色窗格玻璃形成半透
明要素,成为内部与外界的过滤器。
19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新材料和新的
生产方式开启了表皮发展的新机会——钢铁、玻璃和钢
筋混凝土征服了建筑,使表皮从承重功能中解放出来,
变得越来越轻薄、透明,其限定性也逐渐减弱。
同时,外
表层的质变与内部均等的框架结构导致了西方传统建筑
静态封闭性空间的解体。
然而技术的飞速发展只能为建
筑表皮的革命性突破提供技术支持,在美学观念上却并
未被多数的建筑师所接受。
直至19世纪中后期,在芝加
哥特殊历史背景的推动下,外表皮脱离于结构功能的做
法才得到真正广泛的推广与运用。
以路易斯·沙利文
(Louis Sullivan)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为高层框架结构发
展了一种适宜的建筑语言(图1)。
同时他还提出建筑的
外表应该是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表达,即形式追随功能。
这一切推动了新的结构形式及其相应表现形式的普遍推
广。
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建筑立面依然依赖于承重结
构来实现,即玻璃安装在由楼板和支柱划分出的区域内作者:应珺,东南大学建筑系
建筑设计及理论硕士研究生
本文由硕士论文改写而成,导
师为韩冬青教授
分离与整合
——当代建筑表皮的一种辩证演进
应 珺
成为填充材料而起到围护作用,支撑与界面并没有分离开来,但表皮的厚度与中世纪相比已经变得更薄了。
外表皮逐渐对其结构功能摆脱了依赖性,导致它完全从承重结构中脱离出来的必要性。
这首先在工业建筑中得以实现。
之后,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Rohe)设想了采用全玻璃和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图2),他称之为“皮肤与骨头”(skin and bone)结构,也就是玻璃幕墙结构的雏形,表皮作为“皮肤”的概念开始流行。
这与勒·柯布西耶(Le Cobusier)所提出的建筑五要点都表达了现代建筑自由立面概念,在思想上使建筑表皮获得了彻底解放。
支撑与界面完全分离使表皮与空间都获得了极大自由。
二战之后,玻璃幕墙表皮进一步得到发展。
当时美国经济迅猛增长,建筑在战后进入兴盛的高潮。
同时,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办公建筑成为一项重要的设计任务。
在这种背景下,密斯来到美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高层建筑立面中重新诠释了玻璃幕墙结构,并加入自己的审美观,使其设计原则得到最充分发挥,实行和推广了国际主义风格(图3)。
到了1960年代,玻璃幕墙结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世界。
虽然这一时期建筑表皮得到了革命性发展,但却只是对空间和功能不断探索、追求的产物。
在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空间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筑表皮不再具有独立的地位,而是作为内部空间与功能的反映,作为限定空间的界面而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体量。
此外,在以“少就是多”为标准语汇的美学标准推动下,以及空调设备技术的发展和大量运用,使建筑表皮能够牺牲本身的一些基本功能(如通风、保温隔热等),以达到厚度的最小化,成为空间抽象的界面背景。
尽管现代玻璃幕墙结构将单薄的特性发展到一种极致,但事实上最早的幕墙结构却是以双层表皮的姿态出现的。
其后,由于空调设备的广泛使用,极少主义原则的盛行,以及经济等因素,多层表皮一直未能得到发展,
而越来越薄的单层玻璃幕墙结构由于适应了那个时代的需求而为人们所青睐。
1960年代末期,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的个性和尊严经受着技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损害。
作为一种反抗,人类开始突出强调自身价值和个性,因而在建筑美学观念与价值取向上开始强调曾经被忽视了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实现人性的复归。
同时技术发展使得表皮的形式更为自由,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情况,而石油危机则使人们意识到了能源效率的问题。
这一切都使无休止的、毫无个性的单调立方体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玻璃幕墙结构就其原始意义来说不可避免地显现出其局限性。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建筑界呈现出多元的局面。
每种风格都以不同的方式向国际主义风格挑战。
而无论各流派之间有何种差异,它们都再一次赋予了建筑表皮新的面容,使之呈现出丰富多姿的面貌。
其中生态建筑将生存智慧与建造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一种顺应自然的友善态度和展望未来的超越精神,合理地协调建筑与人、建筑与
生物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
顺应了这个时代的
发展需求。
建筑的多层表皮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找到了发展的契机。
因为牺牲表皮基本功能来达到最小厚度表皮形式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这些需求,于是其中一些表皮似乎开始向具有较大厚度的表皮回归。
但由于美学观、技术、功能都已产生极大飞跃,这种厚度概念与古典建筑外墙厚度概念已完全不同:厚重的体积感被轻盈的形态所取代;对透明性的追求致使它不再封闭;单一层次的表皮无法承担这日渐复杂的功能,表皮开始产生分裂,形成多个层次。
多层表皮体现了这个时代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一种生态智慧,更“反映了当代西方人的哲学焦虑、伦理焦虑和文化焦虑,表现了一种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和
反思精神”。
[2]1温莱特大厦,1890-1891该建筑中是沙利文关于高层建筑语法的首项声明,现代运动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来源:《Modern Architecturesince 1900》,William J RCurtis,Phaidon Press Limited,1982)
2弗雷德里希路办公大楼方案(来源:《Mies Van der Rohe》,
Franz Schulze,MIT Press,
1989)
3西格拉姆大厦
(来源:《西格拉姆大厦》,埃兹拉·斯托勒编,马鸿杰 陈
卓奇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图1
图2
图3
二、建筑表皮的分离
现代建筑的空间理论以流动均质的空间打破了西方
传统空间潜在的中心性和封闭性,为之注入无限活力。
然而这种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空间层次上支撑与界
面的分离。
就这个角度来说,建筑构件所承担的职能达
到了单一化。
在这些分离的建筑中,整合是其本质精神,
分离是观念前提,而清晰地表现各构件之间的组合关系
是其主要特征。
当建筑师们对建筑表皮本身这一层次运用分离的语
言则产生了多层表皮。
它主要从功能、材料等角度运用
技术手段对界面系统本身进行层层分离,使建筑更细致、
深入、全面地协调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以及人和建筑与
未来的关系,体现了关乎生态秩序与建筑空间的多维关
系的一种新的、综合的功能主义美学。
(一)表皮的分离目标
1. 功能分解
建筑功能的实现是分层次的:首先,建筑总体使用
功能由各空间所承担的具体功能单元共同作用而成;其
次,功能单元的实现由围护与支撑结构功能来支持;再
次,围护、支撑结构功能又分别依赖于相应的单一构件
功能共同完成。
上一层次功能由下一层次各项功能所支
持,但却非它们的简单相加。
各项功能应协同合作,相
互支持,使其整体功能大于功能之和。
建筑表皮作为围护结构的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完善
直接依赖于第二层面上表皮围护功能的发展与优化,在
更微观层次上则依赖于构件功能的完善。
社会的发展致
使单层表皮担负着越来越多相互矛盾、纷繁复杂的功能,
无力同时满足。
而当这些相互对立的功能被分离开,构
件系统功能达到较为清晰和纯粹时,一方面,人们可以
将精力分别投入到对这单项或没有矛盾冲突的几项综合
功能研究上,构件系统本身性能必然能得到最充分的发
挥。
另一方面,脱离了复杂功能的束缚,构件系统创作
必将获得更大自由度。
2. 物尽其用
“物尽其用”是指对材料性能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所
谓材料性能在此包括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和它所体现出
的对人的感官作用(视觉、触觉等综合感官体验)这种
外在表现。
功能、空间这些建筑的非物质要素,归根结
底都依赖于材料这一物质要素得以实现。
遵从材料特性
是关乎建筑设计的一个本原问题。
每种材料在物理性能
和外在表现上都具有自己的特性。
在建筑表皮中,不同
部位对材料性能通常会有不同需求,几乎没有一种材料
能够恰好完全符合这些要求。
因此,普遍只采用一种或
两种材料会造成功能的不完善,或是以材料的浪费为代
价来满足功能需求。
而通过表皮的分离,能够根据不同
部位对性能要求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材料,使之充分发
挥本身特性。
3. 有利于工业化的生产体系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工业化生产在提高精度和质量、
提高效率及经济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使建筑
的建造有利于工业化体系的生产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适合于当代美学体验,有助于提高建筑表皮性能和节约
资源。
然而早期这种模式在产生效率的同时,却因为标
准化而导致了建筑形式的千篇一律,缺乏对环境的适应
性。
但这并不是标准化产生的必然结果。
我们需要将建
筑构件进一步分解。
构件分解得越多,就意味着它们之
间组合的可能性增加。
这为建筑表皮设计提供了无限广
阔的天地,也意味着建造精度的增加和工业化生产程度
的提高。
(二)表皮的分离方法
建筑表皮的分离可以从功能、材料等角度进行思考,
本文主要从功能角度来探讨表皮的分离。
1. 功能的类型分解
建筑表皮必须完成一系列重要的基本功能。
表皮的
功能大体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型:保温隔热功能、通风功
能、采光功能、遮光功能、隔声及其他功能。
这几大类
功能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关系错综复杂。
因此功能之间的分离还不能像支撑与界面的分离那样彻底。
总体说来,这些功能表现为光线、热能、视觉等方面的通与隔这对矛盾。
如何解决好这对矛盾是表皮性能是否完善的关键。
2. 与功能相对应的构件系统
当功能类型转化为相应的系统构件时,就会牵涉到具体的材料、作用原理和形式等问题,这是具体设计过程的开始。
应当指出的是,所谓“分离”是相对的,功能与构件之间通常并不是一一单独而机械地对应。
在构件单独完成自己功能时,因为材料本身的性能,有可能附带地对其他功能起到辅助甚至较为重要的作用,即一种功能可能同时由几种构件来共同作用。
反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功能也会依附于同一构件系统之上。
为方便讨论,在下面论述中还是根据构件主要功能来分别论述其相应的构件系统。
(1) 保温隔热构件系统
其基本作用原理是根据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来调控构件系统总热阻,并增强其密封性能。
此外,还应在寒冷气候中积极利用太阳辐射热能,同时在炎热气候中利用遮阳构件及夜间通风做隔热、散热措施。
多层表皮的保温隔热系统一般都是两层或多层界面与中间空气层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形态的多样性主要通过对单层材料本身形态的探索(图4)、不同材料的组合(图5)以及独特的材料组织方式(图6)这三方面得以实现,从而创造出表皮丰富多彩的形式。
(2) 通风系统构件
产生空气流动的主要原理从广义上讲是由于相邻两区域内空气压力的不同。
在建筑中主要通过机械动力、热压或风压形成通风。
由于通风功能较为复杂,其功能的实现通常需要多层构件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为节省能源,应尽量采用自然通风。
这可以通过各层表皮的共同开启,靠自然风力实现(图7)。
但该方式
要求建筑具有理想的外部风环境(平均风速一般不小于
3 ̄4m/s)[3]
,并面向夏季主导风向,各层构件同时开启
时不能阻碍风势流动。
其通风有效深度还应遵循一些常规的原则(图8),通风效果与窗户开启方式也有密切关
系(图9)[4]。
此外,还可利用内外界面之间的空气缓冲层内热压形成拔风效应,促进自然通风。
这是多层表皮的常用方式,适用于外部风环境不够理想的情况。
其通风效力取决于空腔内空气与进入空气的温度差异,出入风口之间的高度,百叶所产生的流动阻力等因素。
其作用方式根据多层表皮的不同组合又可具体分为三种(图10):
·盒形窗户式 每个窗户间隔单独形成一个完整的通风循环。
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因为风压和热压过强而产生紊流(图11)。
·通风井与盒形窗户组合式 盒形窗户与垂直贯通的“通风井”相邻,通过拔风效应使空气通过通风井排出。
其通风能力较强(图12)。
·走廊式 以每一层为整体单元进行通风。
通常空气出入口交错排列,防止上下两层进出口之间空气的直接交换。
此外,角部空间通常单独隔开,以防止出现不同的空气压力(图13)。
在实际项目中,完全依赖自然通风在目前很多情况下较难实现,多数还需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机械设备,即采用混合模式通风,将自然与机械通风组合为一体。
这在旧建筑改造中尤为有效。
从自然通风的提供和运行方式来看,一般可分为临时型、分区型以及和补充型这三种操作方式。
其中,补充型的操作策略较为多样,可以将两种通风系统相互作为替换手段,或允许一部分或全部系统根据室外环境条件、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在同一区域内同时使用,因此具有较大的灵活使用性,应用最为普遍。
(3)采光系统构件
对自然光的利用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直接利
2004/8
总第110期
ARCHITECT
8
4艾博斯沃德技术学校图书馆立面局部
建筑师利用照片上的化学物质使混凝土表面在不同时间内凝结的方法,将图像印上混凝土面材。
水平条形窗也被丝网印刷了各种图像。
夜间可以看出条窗与混凝土墙的差别
(来源:《1981-2000 Herzog &de Meuron》)
玻璃墙体内的不同填充材质
5福克莱德教堂
外墙双层玻璃之间填充着各种废弃的人造日常用品,以此来展现我们这个时代时髦的“文物”,引发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
(来源:《BuildingSkins》)
外表皮细部
通风示意图
6多米尼斯酿酒厂(来源:《1981-2000 Herzog &de Meuron》)
7巴黎大学研究所(细部图片来源:《Detail》)
单边通风,高窗开启:D≤2H
单边通风,上下开启:D≤2.5H
交叉通风:D≤5H
D:房间深度 H:房间高度8通风方式
下滑,以顶部为轴翻转式
9各种窗户开启方式通风效率比较
图6图5
图4
图7
图8
图9
25% 70% 80% 90% 100% 100% 100%
2004/8
ARCHITECT79总第110期
立面细部 遮光工作原理示意
室外 室内 空气间层内
用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侧面采光概念。
这种方式往往会造
成眩光,并且区域局限性较大。
因此现在更注重光线的
间接利用,通常称为光学系统或光线折转系统。
这不仅
能在更大区域内提供自然光线,而且能够提高光线质量
和视觉舒适度。
光线折转系统主要利用光的反射、折射
或衍射现象进行工作,其性能可以根据构件形状和表面
反射性实现或依赖于材料本身特性。
前者较典型的是外
部突出的片状构件,形状经过仔细计算,利用高反射率、
散射或半镜面的上表面将光线反射到给定的室内深度
(图14)。
它有固定与活动之分,其中活动式常与遮光系
统相结合,共同对光线进行合理利用和控制。
后者则对
材料的选择尤为关键,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更多的选
择面。
(4)遮光系统构件
遮光系统包括遮阳与防眩光两大功能。
由于这两者
相辅相成,通常依附于同一构件体系,所以在此统称为
遮光系统。
其一般概念是在外部直射阳光进入建筑前中
途阻止,防止阳光过分照射和加热建筑围护结构,并防
止产生眩光。
其放置对建筑中能源的消耗具有决定性影
响,它不依赖于透明立面的隔热要素,又与采光系统紧
密结合。
遮光系统也有固定与活动之分。
固定遮光适应性较
差,主要用于遮阳目的,较适用于常年气候炎热地区,或
经济、技术受到一定限制的项目。
活动遮光能够根据不
同的情况相应地进行调解,以达到最佳遮阳效果,并可
同时用以控制热能的吸收、减少眩光及改变光线方向,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
这对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地区具
有极大优越性,但对构件质量、安装工艺等有更高的要
求,且维护费用较高。
从安装位置来看,它可分为安装在室外、室内以及
中间空气层内这三种情况(图15)。
室外遮光在能源节
约方面较有优势。
当其形态经过设计之后,还有助于通
风。
但应考虑气候因素和抗风能力,这对其建造、安装、
维护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
室内遮光在夏天能源节约的
潜力上不如前者,因为构件会吸收太阳辐射热。
但冬天
时,这潜在的热能吸收可以提高室内温度。
同时,由于
系统安装在其他界面之后,易于建造和安装。
空气层内
的遮光系统受气候影响较小,易于与光线折转系统相结
合。
此外,光线在进入室内之前就已被有效阻止,遮光
效果较好。
但这种方式的安装位置是否恰当对通风、隔
热功能有一定影响,应充分予以注意。
遮光构件系统的形态主要可分为以下五类:
·水平遮光 适应于太阳高度角较大的情况。
固定
遮光板尺寸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气候变化较大的地区
可利用冬夏两季太阳高度角的差异确定其尺寸。
当与光
线折转功能相结合时,由两者共同决定(图16)。
·垂直遮光 主要针对太阳高度角较低的侧边日照
情况,遮光面较小。
因此这种方式一般都使遮光构件偏
转一定角度以加大遮光面,或是设计为可调节角度的活
动式,与平面板式相结合,增强其适应性
(图17)。
·
水平与垂直组合式遮光 遮光面广,
对于各种朝
向和太阳高度角的情况都比较有效。
但它的固定性使之
无法较好地利用太阳能,因而比较适用于气候炎热地区。
由于目前多层表皮实际建造的地域局限性,未找到相应图15
图16图18
图17
15遮光构件安装位置状况
16威斯巴登管理大楼
(来源:《Building Skins》)
17巴黎大学研究所表皮平面
详图(来源:《Detail》)
18GSW总部大楼立面局部
(来源:《Building Skins》)
1 180/85/10槽钢
2 3mm钢板
3 20/30/3铝质槽形构件
4 262/60/7U形玻璃
5 φ20水平钢构件拉力杆
6 竖向V形开挖钢板
7 φ20水平钢拉杆
8 墙体构造:金属表面覆层50+80mm保温隔热层内层垫板
盒形窗户式 组 合 式 走 廊 式 多 层 式
案例,有待于进一步实践。
·平面板式遮光 遮光构件本身形成一层垂直完整界面,能够最有效地遮挡阳光,同时还能隔声和遮挡视线。
但为了兼顾采光和通风,往往需要移动和开启,进行适当调节。
其具体形态可分为实板、百叶板和玻璃板(图18)。
·帘式遮光 能有效地遮挡阳光,多具有可调节性。
其优点在于建造、安装和使用都较为简便,并且基本不占用空间。
帘式遮光历史悠久,但其原有作用方式较为被动,与表皮关系并不紧密。
现在的帘式遮光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形式,并转变为表皮造型的积极因素,成为表皮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图19)。
(5) 其他系统构件
因为隔声及其他系统构件多依附于其他的界面系统,或是具体到材料与构造层面上才能得以更充分、更集中的体现,所以在此不作具体介绍。
三、建筑表皮的整合
建筑表皮的整合过程是表皮设计的实质过程。
这种
整合基于对建筑表皮的功能解析,其目的却是实现表皮功能的多元综合。
换言之,整合基于分离而超越分离。
这一过程牵涉到功能的实现、技术的建造和最后形式的生成,是设计构思得以最终体现的过程,也是表皮最终完成质量的关键。
(一)表皮的整合原则1. 整体功能最优化
建筑表皮功能是各构件系统具体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表皮的总体功能不能看作是这些功能的简单相加。
这些功能组合在一起时,会产生各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在整合过程中,应遵循整体功能最优化原则,充分协调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最大发挥各构件系统功能,并使之相辅相成,令表皮综合性能大于功
能元素总和。
2. 符合建造逻辑
建造逻辑是对结构、材料、构造和建造方式等的合理诠释。
它包括两个方面:符合力学逻辑和表达逻辑。
前者指在特定建筑结构中充分理解其基本关系,并确定正确的解决方法,即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技术。
一方面要符合材料本身特性,并遵从基本力学原理;另一方面使建筑易于建造。
后者则指在符合力学逻辑的前提下,通过形式真实地表达出建筑的结构要素、力学特征、材料特性及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形式表达的真实性,并使之与建造的类型、场地、
时间相结合,表达出建筑
的构思和产生这个建筑的时代,形成一种功能、地方性、动态的形式。
3. 感官愉悦
建筑作为一种表现的艺术,其最终结果必然是要创造出美的形式。
这主要包含两方面含义:使用者感官的愉悦和设计者情感的表达。
感知一栋建筑是我们生物性
的一部分。
就建筑表皮来说,除了其完善的功能所带来人体感受的舒适之外,还体现在视觉、触觉等感官的愉
图19图20
图21
填充
内层填充,外层分离
分离
19洛希研究中心遮阳布展开与收起的立面局部对比(来源:《A+U》)
20表皮与支撑结构关系示意图
21层与层组合方式示意图(参考《Double-skin Facades:
Integrated Planning》笔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