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绪言及第一单元导学案2012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化学绪言及第一单元导学案
(2012版)
绪言
课题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是什么;
2、了解化学的研究内容;
3、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通过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习重点: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的培养。

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及求知欲。

学习过程:
(一)导入:
①小学自然中学过,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物
质有许多性质;
②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现象,如蜡烛可以燃烧、
铁器会生锈等;
③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
和火药;
导入新课:
畅想式提问或故事讲解或图示介绍,来充分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老师表演的魔术(实验):(1)白纸显红字,(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想一想: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已学过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知识)能否解释?
讨论交流:提到“化学”,同学们能联想到什么?
(二)自学:
【问题1】:化学是什么呢?对我们的生活、生产、社会进步起到什么作用呢?
自主学习:用2分钟阅读书P1-2页找出相应的答案。

学生活动: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学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发挥的作用。

培养学生对信息
的收集、加工及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讨论交流: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小结:化学的作用:
化学能使人们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适当的课件
及简单容易的小实验,让学生轻松自如的把握化学研究
的几个方面。

【问题2】:我们生活在美好的物质世界里,每天都在与哪些物质打交道?
讨论交流:学生相互交流,个别阐述。

1、组成
【问题3】:你想到过这些熟悉的物质中都含有什么吗?
自主学习:用2分钟阅读书P2-3页找出相应的答案。

讨论交流: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物质由元素组成。

小结:物质由元素组成。

2、结构
【问题4】:蔗糖、木材、酒精等物质中所含元素种类是相同的,可物质性质差异很大,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展示金刚石、石墨微观结构图:
讨论交流:
小结:物质的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3、性质
【问题5】:你能用哪些方法鉴别铜片和铝片,酒精和水。

讨论交流:
小结:性质是区别不同物质的依据。

4、变化规律
【问题6】:铁会生锈,铁锈与铁是同一种物质吗?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怎样防止铁生锈?
讨论交流:
三、化学发展史简介
自主阅读:用2分钟阅读书P2-4页了解相应的知识。

讨论交流:化学的发展史:
归纳概括:化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化学的过去:化学的现在:化学的未来:
年份已知化合物的数目
190055万种0万种(大约45年增加一倍)0236.7
万种(大约25年增加一倍)万种0593万种(大约10年增加一倍)万种01 057.6万种(大约10年增加一倍)
20002 630万种
自读完成:绿色化学。

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建设
美好家园。

趣味导读
有人说:化学家在从事上帝的工作。

因为化学家不
仅关心自然界中已经有的元素与物质,而且还创造自然
界中没有的新元素与新物质,正在一个“老的自然界”
旁边创造一个“新的自然界”。

100年来,新分子层出
不穷。

请看:
由表可见,新化合物的数目飞速增长,这就是化学
家的本领。

想成为一名化学家吗?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
吧!
(三)精讲点拨:
例题1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围的
是()
A.培育新的花卉品种,增加观赏价值
B.设计新
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
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D.利用指
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例题2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与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它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

“绿色销毁”是根据绿
色化学思想所采用的无污染销毁。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
“绿色销毁”。

例题3课本P4页中,鸟与鱼生活在一起,是因为鸟笼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高分子薄膜,请你推测制作鸟笼的
高分子薄膜必须具备的性质或性能是()
A.绝热
B.透气
C.导电
D.隔水
(四)典题训练: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


学家们希望从化学角度,通过化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化学界所研究的
课题很多,其中有:①合成高效化肥;②新型高效药品的开发;③研制快速降解的塑料;④寻找高效催化剂在低耗下分解水得到氢气;⑤合成人造皮肤;⑥研制植物
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⑦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
学反应;⑧开发新型制冷剂代替氟利昂;⑨消除汽车有
害尾气。

请将以上问题归类,并把其课题序号填在相应
的横线上。

(1)健康问题:
(2)能源问题:
(3)粮食问题:
(4)环境问题:
2.下列各项中属于化学学科研究内容的是()
A、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B、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D、设计新程序、开发计算机新功能。

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了元素周期律
并画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A、道尔顿
B、阿伏加德罗
C、拉瓦锡
D、门捷列夫下列叙述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是()
A.化工厂的烟囱中排放出未经处理的烟尘
B.将未
经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河流中
C.农民焚烧作物秸秆
D.垃圾分类
回收,并进行化学加工再利用
(五)课堂小结:化学研究物质
布置作业:
1.下列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围的是()
A开发利用化石燃料 B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制备无污染洗衣粉 D治理环境污染
2.下列生产中属于化学工艺的是()
①发明指南针②造纸技术③烧制陶瓷④火药的发明⑤青铜器的制造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
③④⑤
3.创立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是()
A会制造劳动工具 B发现和利用了火
C原子论和分子论的创立 D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4.组成自然界的元素只有_______ 多种,到21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________ 万种。

5.使用材料的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下列用品的材料不是通过化学变化制取的是()
A铁器 B青铜器 C塑料器具 D石器
第一单元题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编者:李俊峰复查:王美勤审核:马玲审批:刘
俊华
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学习重点与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化学研究________的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二)自学
一、物质的变化
下面请大家做几个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实验】:[实验1-1] 水的沸腾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_______
【实验】:[实验1—2] 胆矾的研碎。

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_______
【思考】: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讨论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呢?
举例:
【实验】:[实验1—3] 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_______
【实验】:[实验1—4]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_______
【思考】: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讨论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强调: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

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呢?
举例:
3.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哪些
现象?
讨论交流:
强调: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
变化发生。

讨论交流: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三)精讲点拨:
【例题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电灯通电后发亮
B.从海水中得到食盐
C.食物
腐败 D.电热棒工作时发热
【例题2】下列四种变化中,其中一种与其他三者有
本质区别的是()
A铁生锈 B水结冰 C煤燃烧 D脂肪酸腐败
【例题3】为什么一个苹果被分成许多小块,甚至榨成果汁仍然能吃,而腐烂后却不能再吃?
达标训练:
1.下列描述涉及一些物质的变化,其中只涉及物理
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3.人类需要能量。

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
学变化引起的是()
A.燃气篝火烘烤食物
B.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煤燃烧发电
课堂小结: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定义
特征
伴随现象
举例
联系
区别
当堂检测: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家庭自制冰块 B.馒头变馊 C.糯米酿成酒
D .火柴燃烧
2.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潮起潮落 B.海市蜃楼 C.风起云涌 D .光合作用
3.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 .发光发热
4.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蜡烛燃烧;蜡烛熔化 B.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C.空气液化;液态空气汽化 D .铁生锈;铁被腐蚀
布置作业:
1.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磨杵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2.下列各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燃烧、蜡烛熔化 B冰雪融化、冰糕变软
C剩饭变嗖、高粱酿酒 D灯泡发光、铁锅生锈
3.一种固体物质受热后变成气态,则这种变化()
A一定是升华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不可能发生,固态物质要先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 D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第一单元题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 编者:李俊峰复查:王美勤审核:马玲审批:刘俊华
学习目标: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与难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与判断。

(一)导入:
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你知道水能发生哪些变化,体现了水具有的哪些性质?
(个人思考,同桌交流)
(二)自学:
用5分钟阅读课本第7至9页内容,找到并划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学性质?
2.什么是物理性质?
3.通常研究的物理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是熔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沸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压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合作学习:同桌相互检查记忆情况,相互释疑。

讨论交流:表1-1 一些常见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讨论交流: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物理性质的例子。

讨论交流: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探究:在描述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
强调: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讨论交流:“物理性质”里面含着哪两层含义?
小结: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探究实验:
观察老师演示(也可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1-5]探究氧气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注意:闻气体是的正确操作)。

讨论交流:怎样正确地闻气体的气味?
思考交流:
1.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

交流: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学习。

2.思考:水、二氧化碳、乙醇(俗称酒精)有哪些用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你还能说出哪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班内交流学习。

归纳小结:
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个人思考,组内交流并在全班展示)
(三)精讲点拨:
【例题】阅读下列信息: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
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
小(2.7 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
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铝的物理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的化学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达标训练: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甲烷(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极难溶于水
C.乙醇(俗称酒精)可以燃烧
D.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用铁、铝制作炊具
B.用汞(俗称水银)作体温计的指示液
C.用酒精作燃料
D.用铜制作导线下列描述
正确的是()
A.石蜡受热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B.木炭燃烧属于
物理变化
C.水银的熔点低属于物理性质
D.金刚石的硬度
大属于化学性质手放在一块被火烧烤的板上仍安然无恙,则这块板材具有的性质是()
A.透气
B.耐高温
C.防水
D.绝热下列性
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6.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
水且比空气重;E、木棒受力折断。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用木材做桌椅
B.用水灭火
C.用汽油作燃料
D.用铝制作电缆
2.古人曾将铅煅打成细细的铅条,作为笔来写字,
这也是“铅笔”名称的由来。

铅条能象现代铅笔一样写字,这一现象与铅的下列性质有关的是()
A.硬度小
B.熔点低
C.密度大
D.能导电
3.下列家庭常用品中,可根据哪些物理性质来区别?
(1)盐和糖_______________;(2)铜制品和铁制品_______________;
(3)酒和醋_______________;(4)瓷勺和塑料勺_________________。

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
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黑火药;⑥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属于用途的是___________。

5.选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一,填写下列空格。

(1)通常情况下,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_________________;
(2)煤气燃烧_________________;(3)玻璃破碎_________________;
(4)铝箔能在空气中剧烈_________________。

6.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

10g碘可以完全溶解在50g酒精中配成碘酒,酒精还能溶解许多其它物质。

点燃酒精灯,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又在火焰上罩一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白色物质。

根据
以上文字叙述归纳小结,试回答:
(1)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
酒精的物理性质有,酒精的化学性质有。

(2)推断酒精的一种用途:。

(3)运输和储存酒精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布置作业:
1.把某种金属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热量,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浮在水面上。

根据以上叙述,推断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密度比空气小 B.无色气体 C.能跟氧气反应D.难溶于水
3.下列叙述中,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生产碳酸型饮料 D.二氧化碳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下列物质的用途,所利用的性质与另外三种有根本区别的是()
A.氢气用于填充气球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煤用于作燃料 D.铜丝用作电线
第一单元
课题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4、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观察四大发明图片,观察古代的一些化学器具。

讨论交流:其中哪些发明与化学有关,了解化学史。

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___________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__________,通过对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
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二)自学:
活动与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
探究
讨论交流:【观看图片】:(个人思考,同桌交流)说出对蜡烛有哪些认识?(多角度)
合作学习:学生提出自己对蜡烛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互相解答。

用3分钟阅读课本第12页内容,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可以按课本第12页的提示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并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描
述记录,填写表格。

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
燃着时观察燃烧时现象并进行图1-10和图1-11
实验
熄灭后进行图1-12 实验
讨论交流:
将你填写的表格与同学们交流,比一比谁观察到的
现象越多,谁的描述越详细越准确,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改进自己的短处。

【展示提升】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感受到化学学
习的哪些特点?
【深入探究】: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成分是什么呢?
【实验】: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1)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讲点拨:
【例题】小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他的以下做法中你认为不合
适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查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
C.因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故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四)达标训练:
1.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 s~2 s后取出,能观察到()
A、均匀的变黑
B、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C、与内焰接触部分被烧黑
D、与焰心接触部分被烧黑
2.蜡烛是由和组成的,蜡烛的颜色是,形状。

硬度较,气味是,蜡烛不溶于水,把蜡烛放入水中,蜡烛(填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蜡烛的密度比水
(填大或小)。

3.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变化又发生了
变化,火焰分层,_ 最暗,
部分的温度最高,部分温度最低。

将干燥的烧杯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生成,迅速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说明蜡烛燃烧生成
和两种物质。

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

在集体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引一下”。

就“拿
磁铁来吸引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推理
课堂小结:
活动探究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当堂检测:
1.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
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
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原因是。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
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提供了证据。

同时可排除假设,因为。

2.为探究酒精灯火焰不同部住的加热效果,李明同学取来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C。

向试管内各加入3 mL 水,进行了如下实验:
(1)把A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 cm处加热;
(2)把B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部分加热;
(3)把C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灯芯处加热。

实验结果如下表:
试管编号ABC
水沸腾所用时间(S)903045
你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一结论你对用酒精灯加热的建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液化石油气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只要求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布置作业:
1.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
内壁出现白雾
2.自1985年起,每年的9月10日确定为教师节。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了人民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高风亮节。

目前有些蜡烛生产厂家宣传的广告词“不流泪的蜡烛”──即蜡烛熔化后不会从周围流下,你相信吗?说
明原因。

第一单元题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2课时)
编者:李俊峰复查:王美勤审核:马玲审批:刘俊华
学习目标:
1.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
推理和判断,培养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对自己的探究报告进行修改
并使之完善的能力。

知识准备:
预习该探究活动的内容,并在家里利用吸管、瓶子、盆子等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练习,你还存在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