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现代学校
一、现代学校提出的背景
●1985年5月,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这成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思想源头。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1994年6月,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同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6年2月,《人民教育》刊载了湖南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报道,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向全国推广。

这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改革试验从学校试点扩展为区域改革,为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1997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在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李岚清出席了会议。

这是在全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标志性会议。

●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

江泽民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2001年,国务院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5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2005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六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10年7月1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要求:一、在新的起点上全面谋划教育改革和发展,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

第一,教育的发展要面向未来。

第二,教育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第三,教育发展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

第四,教育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基于上述考虑,《纲要》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发展战略目标。

并对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做出了明确部署。

《纲要》特别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四的目标。

这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

《纲要》制定历时近两年,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是科学民主决策的产物,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纲要》规划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是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好纲领,必将对教育改革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三、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新华网全文播发。

根据党的十七
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强国必先强教。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力争在2020年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内涵的界定
从基本含义讲,现代学校是针对古代学校、近代学校发展而提出来的学校教育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从中国的国情讲,现代学校是针对后近代学校而提出来的。

中国学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儒家学派孔子为特征的古代教育阶段,符合古代教育发展的特征。

首先,教育的阶级性十分显著。

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特权,统治阶级内部也层次不同,被统治阶级没有特权,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其次,道统性突出。

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

第三,专制性明显。

教育的过程是管制和灌输的过程,通过教师传递专制的威严,通过考试传递政权的威力。

第四,教育的象征性功能突出。

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典、教义的教育高于知识教育。

第五,学习方法刻板,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统治政策决定了教育制度,专制统治需要专制教育。

第二个阶段是以心教育为特征的近代教育阶段,这个阶段是在“戊戌变法”运动的直接和间接推动下实现的,20世纪初期,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发生了根本性改革:逐步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和科举制度;逐步建立起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和学校系统;引入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诸多学科;建立了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厘定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等等。

这一时期的所谓“新教育”,在形式上具备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的特征,但实际上仍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

第三个阶段就是建国以后的后近代教育发展阶段,如果从历史来划分,建国以后就是现代史,但是从教育本质来划分,其实质还是近代教育,符合近代教育的特征。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基本全部西化,特别是中国最近三十年的教育改革几乎是美国近两百年的教育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五百年教育发展的浓缩。

这种严重忽略人文性而偏重于科技知识技能的教育加上中国的应试制度,讲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而忽略了人自身的主体发展,因此不属于现代学校。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由发展的阶段、极端发展的阶段、规范发展的阶段。

从本轮新课程改革开始,尤其是今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的出台显示我国将从规范发展的学校开始向科学发展的学校转变。

综上所述,现代学校即适应当前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规范办学为特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的学校。

现代学校的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个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