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主题活动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主题活动设计
《《边城》主题活动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作业内容
一、跨媒介参与,品风景风俗
对于“00后”学生来说,广告、视频、直播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介是他们所熟悉和喜爱的方式。

新课标指出:“运用多种媒介开展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并将其作为支持语文学习的手段。

”跨媒介的阅读和交流,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活动,是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手段。

《边城》中对茶峒小山城独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景有非常多的描写,这些都是独特的湘西风景和文化。

其中《边城》中的节日(端午节、中秋节等)风俗是小说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人物活动的人文环境,体现了沈从文“湘西文学世界”的独特乡土气。

在指导学生初步阅读作品后,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1:根据自己对《边城》的自然和人文风景的理解和欣赏,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茶峒,吸引他们来茶峒旅游,现需要制作旅游宣传片来为茶峒的旅游做宣传,请你以茶峒的自然和人文风景作为主要对象,写一段广告词介绍宣传茶峒(可参照示例中乌镇宣传广告词)。

示例:“沉醉,温柔的水,宁静的时光,又回到梦里的乌镇。

亲切的微笑,绽放在我的心里。

人生,就是一路有不断的惊喜,一个轻松的停留,就能尝到生活的滋味。

似水年华的美好回忆,照亮记忆角落。

我不再是过客。

来过,便不曾离开——乌镇。


活动2:網络直播、明星带货等方式是现在宣传和销售商品的一个潮流和有效的途径。

请通过拍摄小视频当主播的形式来记录、介绍茶峒或自己家乡风俗、节日的特点,并销售茶峒或家乡的节日物品(美食、特产)。

录好视频后,通过班级微信群和网络投票的方式来展示、分享活动成果,评出超级带货主播、最有文化主播和最吸引人的风俗。

通过活动1和活动2,让学生对《边城》中的“景美”即整个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认识,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拓展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的认识,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俗,增强学生对区域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对家乡的自豪感。

二、聚焦叙事,赏情节人物
“同一事实,以述者不同,而行差异,故于故事之各种述法,当详加研究。

”(汉密尔顿《小说法程》)小说叙事视角的选择和限定,会影响小说情节、人物的表达,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边城》采用的是“无限制之述法”,即全知叙事角度。

从叙事视角的维度出发,来促进学生深入文本,是赏析情节和人物的一个重要角度。

《边城》描写了各个人物之间多次的误会,小说在误会情节中展开叙事,这些误会推动着小说情节的不断发展,塑造着人物的形象,丰富着作品的意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3:请找出并分析《边城》中的误会场景,对重点篇章段落进行精读,从误会的双方人物、时间、场景、双方的表现、误会产生的原因、由此推动了哪些情节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解读。

活动4:选择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翠翠、傩送、天宝),从她(他)的角度来重新讲述《边城》故事,要求能表达出她(他)的经历、心理和情感等。

活动3和活动4聚焦于小说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通过误会推动情节发展和转换角度讲边城故事,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小说,关注文本中情节变化,解读人物及其心理,让人物朦胧的情感更加清晰,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细节和叙事角度变化对文本理解的影响。

三、自主阅读,品人情之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边城》描
写了多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这些不同于当时的都市现实生活,也不同于我们现在生活中的情感,质朴、优美、醇厚的关系体现了作者心向往之的理想中的人情美、人性美的情感世界。

这样的人情之美应如何看待和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此部分主要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来完成以下学习活动任务。

活动5:通过自主阅读,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从情感类型、情感特点、涉及人物、文中具体描写等方面来梳理和分析小说的情感。

阅读和思考的结果可通过示例的表格形式呈现。

沈从文在谈到《边城》的创作时讲道:“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活动5中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和分析《边城》中的人情美、人性美。

作者正是通过祖孙情、兄弟情、邻里情等多种情感描写来实现他理想的人生形式,使学生能鉴赏生活在边城中的这些下层人物形象质朴、淳厚、善良、信仰简单而执着的人性人情之美。

四、文本拓展,叹牧歌悲因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论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这种悲剧感集中体现在翠翠的爱情悲剧上,代表着作者理想中典型人生样式的纯美少女翠翠形象为什么会被引向了毁灭?这是阅读时很多同学都会有的疑问。

除了文本之外,学生还需要阅读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评论等其它辅助资料,以更深入地理解悲剧的成因,此部分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6:天真、纯净、代表着人性美好的翠翠的爱情却是一个悲剧的结局,请根据自己的搜索和老师补充的作品背景、相关评论、作者相关联作品等资料,分小组讨论、探究并交流翠翠爱情悲剧的成因。

通过活动6的拓展和探究,力图让学生能把握文本更丰富的内涵,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阅读文本和拓展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认识到,悲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物性格的原因,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作者的写作意图(沈从文要表现的是一种与文本外都市文化的丑陋现实相对照而存在的理想化生存状态)、对人事命运的认识(湘西人民在
自然和人事面前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是一种原始自然的状态)等更深刻的原因。

五、读写互促,探丰富意蕴
新课标中指出:“结合所阅读的作品……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图有自己的发现。

”续写结尾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验,进行有创造性的创作。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读完小说,很多学生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他还会回来吗?他什么时候回来?回来还会不会娶翠翠?翠翠未来的命运会怎样?带着这样的思考,进入以下活动。

活动7: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生活经验以及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边城》。

活动8:续写《边城》活动后,小组讨论交流并进行修改,挑选出组内优秀作品,举办以“我给翠翠一个明天”为主题的交流分享会。

活动7和活动8是在前六个活动的基础上来续写,同时也用续写来促进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阅读。

此活动聚焦于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和个性化表达能力,让学生对文本有更个性化的表达和更多元化、深刻的理解,并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

《边城》是一部意蕴丰富的作品,通过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带动学生对《边城》的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其在具体情境中准确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又使学生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语文综合素养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边城》主题活动设计这篇文章共9141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