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魅力——读《背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的魅力——读《背影》
人们大都歌颂母爱,这篇文章却写父爱;歌颂父亲,一般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这篇文章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朴素的外表,艰难、显得笨拙的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写爱的文章往往有淋漓尽致的描写,这篇文章的语言却很朴素。
那么这篇文章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呢?
一.开篇设悬
文章开篇即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特别意义。
二.营造气氛
文章开头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和背影没有直接的关系。
其实不然,这个开头为整个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关爱形成对照,更显出父爱的崇高。
三.注重铺垫
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
“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
眼泪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一定程度的感情积淀、酝酿,眼泪是不会轻易流出的,作者为此做了大量的铺垫。
父亲当时正处于丧亲、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
的境遇,养家的重担压在父亲一个人的肩上,他是怎样急于谋事啊。
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之间再三踌躇,最终却把天平的另一头——儿子路途的平安看得很重。
父亲亲自送行,照顾得无微不至:照看行李,和车夫讲价钱,送上车,拣座位,嘱托茶房照应等。
“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这些事并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但在父亲的心目中,这些事都是非他亲自去做不可的,这些事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便于心不安。
于是他一一竭尽全力地去做了,做得那么认真、周到、自然。
可“我”由于当时不懂父亲的心思,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爱子心切,所以对父亲的送行并不在意;当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车上的茶房时,“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当看到父亲沧桑、臃肿、吃力、艰难的背影时,想到父亲忍着丧亲、失业的悲伤和压力为自己做着既不是非他亲自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胜任的工作时,“我”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仁爱之心,以致流下泪来,这是交织着感激、悔恨、惭愧的泪。
正是因为理解了父亲,所以目送父亲离去的背影时才会再次流下眼泪。
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我”不会因为父亲给我买橘子而流泪,更不会理解父亲的爱子心切。
这样文章的高潮上不去,由背影折射出的情感就不会这么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四.深化背影
父亲买好橘子,终于离去,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
可是接下去又写了一段,写父亲老境颓唐的苦况,写父亲一生的艰难与不易,它一方面起到和开头的气氛、情调相呼应的作用,反映出父亲生活道路的坎坷,透露出当时社会的阴冷,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背影的形象。
父亲晚年,境况不好,待儿子有时不如往日,年老体衰,也不能象过去那样为儿子奔走操劳,但他那颗疼爱关心儿子的心并没变:“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如果说父亲以前为儿子做到了“鞠躬尽瘁”,现在到了晚年,则做到了“死而后已”。
读着父亲的来信,儿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这时儿子意念中的背影,并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而且还包含着老年父亲的身影,这个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