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鲁教版《八年级上》《第三章 光现象》《第二节 光的反射》同步练习试卷【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年初中物理鲁教版《八年级上》《第三章光现象》《第二节光的反射》同步练习试卷【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我国研制的“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官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道上实现自动对接,如图所示是对
接时的情景,以下有关对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接时,“神舟九号”相对“天宫一号”的速度很小
B.对接后,“神舟九号”相对“天官一号”是静止的
C.对接后,它们做圆周运动,不受外力作用
D.对接时的图片是通过电磁波传播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对接时,两个航天器之间必须保持相对较小的运动速度,这样才能便于操作,故正确;
B、对接后,两个航天器的相对位置不变,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向一起飞行,因此是相对静止
的,故正确;
C、对接后,两航天器做圆周运动,说明其方向在不断改变,因此,必须有力的作用,故该
选项说法错误;
D、航天器通过电磁波实现与地面的通讯联络,故正确.
故选C.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点评:以最新的科技成果为研究对象,考查了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与静止,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以及电磁波在航天通讯中的应用,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
2.将近1000年前,宋代诗人陈与义乘着小船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出游时(如图所示),对沿途
的风景有感而发,题写了《襄邑道中》一诗,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在这首诗当中,诗人艺术性地表达了他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关于诗中所描述的运动及参照物,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云不动”是以两岸的“飞花”为参照物的
B. “云不动”是以两岸的“榆树”为参照物的
c. “云与我俱东”是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的
D. “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的“榆树”为参照物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参考系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假定静止不动的物体.故只要研究对象与参考系的
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则观察到的结果是物体静止不动.卧看满天云不动”是指“云与我”保持
相对静止即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球向东运动。
参考系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假定静止不动
的物体.故只要研究对象与参考系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则观察到的结果是物体静止不动。
在本题中船是向东高速行驶,而“卧看满天云不动”是指“云与我”保持相对静止,即“云与我”
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球向东运动。
所以“云与我俱东”所选择的参考系是地球和地球上相对
于地球保持静止不动的物体,故A正确。
故选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物体的运动。
点评:真正理解了参考系的概念即可顺利解决此类题目,而要理解这一概念就必需多看课本,多认真处理此类题目。
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用
时间之比为()
A.10:3B.3:10C.8:15D.15:8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物体间的速度关系及路程关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运动
时间之比.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4.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已经面世,只要主人对着“声纹锁”说出
事先设定的暗语,它就会自动打开,别人即使说出相同的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主要是依据()
A.音色B.响度C.音调D.声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只要主人对着“声纹锁”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它就会自动打开,别人即使说出相同的暗语也打不开,是由于主人的音色与其他人的不同。
考点:音色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音色以及影响因素。
5.关于光的反射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C.入射角增加α,则反射角减少α
D.入射角为α,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2α
【答案】ABD
【解析】A、反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故本选项正确;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故本选项正确;
C、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增加α,则反射角也增加α,故本选项错误;
D、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为α,反射角也为α,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2α,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ABD.
6.甲、乙两人骑车在公路上并肩行驶,他们各以自己为参照物,则()
A.甲认为乙是运动的B.乙认为甲是静止的
C.甲认为路旁的树是静止的D.乙认为对面驶来的车是静止的
【答案】B
【解析】甲、乙并肩前进,相对于地面他们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参照物为地面;互相以对方对参照物,他们的位置并未发生改变,因此,以乙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
故选B
7.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列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A.验钞机B.微波炉C.潜艇上的声呐系
统
D.电视遥控器
【答案】C
【解析】A、纸币上有荧光粉,其重要成分是荧光增白剂,能在紫外线光照射下发出迷人的
反光,验钞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快速分别纸张的,不符合题意;
B、微波炉采用电磁波工作,不符合题意;
C、潜艇上的声呐利用超声波进行工作,这样可以传播相当远的距离,符合题意;
D、电视遥控器采用红外线工作,不符合题意;故选C.
8.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A.萤火虫B.点燃的蜡烛C.电亮电灯D.月亮
【答案】D
【解析】萤火虫、点燃的蜡烛和电亮电灯自身能发光是光源;月亮是反射的太阳光,自身不
能发光,不是光源。
故选D。
9.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B.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C.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
【答案】D
【解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严禁鸣笛属于在声
源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不能
减弱噪声,故D错;应选D。
10.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街上行驶,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相对于甲车
向西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车都相对乙车向东运动,而丙车上的人则看到路边树
木向西运动,关于这三辆车行驶的方向,以下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车必定向东行驶
B.乙车必定向西行驶
C.丙车可能向西行驶
D.三辆车行驶的方向一定是相同的
故【答案】A
【解析】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
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
解答:(1)丙车上的人则看到路边上的树木向西运动,说明丙车向东运动;
(2)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相对于甲车向西运动,说明甲车也向东运动,并且甲车的速度比丙车大;
(3)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车都相对乙车向东运动,此时有三种可能:一是乙车向东运动,但比甲车和丙车的速度都小;二是静止;三是乙车向西运动。
综上,甲车、丙车必定向东运动,乙车可能向东运动,可能静止,也可能向西运动。
二、双选题
11.(多选)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与镜面成30°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反射角为30°
B.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其真伪的
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直线传播的结果
D.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它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光线跟镜面的夹角与入射角互余,光与镜面成30°角时,入射角为60°,反射角等
于入射角等于60°,A选项错误;钞票上的荧光物质是用来防伪的一种手段,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B选项正确;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井沿以外是不透明的,光线被阻挡不能进
入井中,造成“坐井观天,所见甚小”,C选项是正确的;雨过天晴天空会出现彩虹,是由于
光的色散形成的,D选项错误;选填BC。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变式应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光的直线传播,光的色散。
12.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A.大象的“声音”交流
B.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C.蝙蝠的“回声”定位
D.医生对病人进行的“B超”检查
【答案】CD
【解析】
试题分析: A、因为大象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所以人类听不到大象之间的交流的声音,
但是大象却能听见,从而相互交流.此选项不合题意.
B、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是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此选项不合题意.
C、蝙蝠会能通过口腔或鼻腔把从喉部产生的超声波发射出去,利用返回的声音来定向.这
种空间定向的方法,称为回声定位.此选项符合题意.
D、、“B超”是医生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然后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拾的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所以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传递信息.此选项符合
题意.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回声;声与能量
13.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在真空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B.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平面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
D.近视镜片是凹透镜
【答案】ABD
【解析】
试题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真空没有介质,光沿直线传播的,A说
法正确;平行光线射到表面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仍是平行的,反射光射向同一方向,这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表面粗糙的物体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反射光射向不同的
方向,这是漫反射.不管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B说法正确;实像
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延长线会聚成的,是虚像,C说法错误;近视眼晶状体曲
度变大,对光的会聚能力增强,应佩戴对光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D说法正确.故
选ABD.
考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14.中华恐龙园库克苏克大峡谷的“湿谷”深处,工作人员借助超声波水雾机营造出亦真亦幻的
童话世界,超声波能将水打散而形成白雾,是因为超声波具有______;人耳听不见超声波,
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大于______Hz;阳光下,白雾渐渐消失,这是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属_______(吸/放)热过程。
【答案】能量 20000 汽化吸
【解析】
试题分析:超声波能把水打散形成白雾,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
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白雾是小水珠形成,白雾消失是汽化现象,
汽化要吸收热量.
考点:声与能量汽化及汽化吸热超声波与次声波.
15.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例如: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有
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发声。
通常情况下广场音乐喷泉的优美
旋律通过传入我们耳朵.
【答案】振动空气
【解析】
试题分析: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第一空填“振动”,在广场听到音乐喷泉的声音时,与我们
耳朵接触的只有空气,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的,第二空填“空气”。
考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空气可传声。
三、实验题
16.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
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
_____________(只填写字母代号)的琴弦。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
A.实验研究,B.分析归纳,C.提出问题(或猜
想),
D.得出结论等。
你
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
究的全过程,所采用
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________(只填写字母
代号)。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与另外一个因素的
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作____________。
【答案】 D、E CABD 控制变量法
【解析】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她应控制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改变弦的材料,所以她应该选用编号为D、E的琴弦。
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用的合理顺序应该是C提出问题(或猜想),A实验研究,B分析归纳,D得出结论。
因此合理步骤应该是CABD。
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与另外一个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作控制变量法。
四、填空题
17.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对接(图为对
接示意图)。
对接时二者的速度相等,这时以“神舟八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
__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答案】静止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时二者的速度相等,因此这时以“神舟八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相对于“神舟八号”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天宫一号”相对于“神舟八号”是静止的。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参照物。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8.“池水照明月”是由于光的造成的。
【答案】反射
【解析】解:“池水映明月”指的是看到水中的月亮,这是一种平面镜成像现象,它是由月亮反射的光线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而形成的。
故答案为:反射.
19.一束光线与水平方向成角入射,要使这束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此时平面镜与水平方向成度或度的角放置。
(填锐角)
【答案】
【解析】本题分两种情况,如图所示:
在甲图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50°,入射角为25°,则平面镜与水平方向成65°的夹角;
在乙图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30°,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65°,则平面镜与水平方向成25°的夹角.
故答案为:65;25.
20.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不一样,是由声源的振动决定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不一样,是由声源振动的决定的.
【答案】音调,频率,响度,幅度
【解析】解:声音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由于男女声带振动的快慢不同,所
以音调也会不同,即会有女高音与男低音;
“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响度不一样,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故答案为:音调,频率,响度,幅度.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区分音调和响度.
21.中考进入考场的铃声响了,考生都自觉地走进考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小明和小
华肩走向考场,以小华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的。
交警部门在考场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______处减弱噪声的。
【答案】信息静止声源处
【解析】(1)学生听到进入考场的铃声,都自觉地走进考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小明和小华并肩走向考场,以小华为参照物,小明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小明是静止的。
(3)交警部门在考场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声源处减弱
噪声的。
五、计算题
22.动车从福安开到福州115km,所用时间30min,求动车平均速度多大?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30min=0.5h
考点:速度的计算
23.某同学郊游时,遇到大雷阵雨。
他注意到一道闪电过后,听到的是“轰隆隆”的雷声。
(1)他看到某次闪电时及时计时,经3s后才听到雷声,试计算该同学距闪电处多远?
(2)声速与和有关,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0m/s ,某探测船利用声呐从海面处垂
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0.6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信号。
估算海底障碍物到海面的距离是
多少?
【答案】(1)1020m (2)传播的介质温度 459m
【解析】
试题分析:打雷时声和光同时产生,在空气中的光速远大于声速,所以我们先看到闪电再听
到声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同一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同。
利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可以测距离。
闪电距人的距离:由得s 声=v 声t=340m/s×3s=1020m
海底的深度为
考点:速度计算
24.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应该以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烟为准开始计时。
若以听到枪声为准开始计时(声速为340 m/s ),记录结果为13.52s ,该运动员的真实成绩应该是多少?(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13.81s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中是以听到枪声为准开始计时,记录结果为13.52s ,而运动员的真实成绩应该是13.52s 加上这段路程声速所用的时间。
已知:已知声速v=340m/s ,s=100m ,t 1=13.52s , 求:t
解:t 2=s/v=100m/(340m/s)=0.29s t= t 1+ t 2=13.52s+0.29s=13.81s
答:该运动员的真实成绩应该是13.81s 。
考点:声速与光速的实际应用
25.下图是哈尔滨东站开往北京的K18次列车运行时刻表,列车夕发朝至,全程运行1288km 。
由表中数据可知:
(1)K18次列车全程运行时间是多少? (2)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列车在途中车站停留的时间共为多少? 【答案】(1)13.5h (2)95.4km/h (3)26min 【解析】
试题分析:发车时刻为20:00,到达时间为09:30,所以全程运行时间约为13.5h ;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到哈尔滨时间20:14,离开时间20:32,停留时
间18min ,到沈阳时间02:23,离开时间02:31,停留时间8min ,所以共停留时间26min 。
考点:速度的计算、速度公式的应用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够从表格中找到相对应的时间,难度中等。
六、简答题
26.在高速公路上,坐在车窗旁的小雨感觉道路两旁的树木疾速后退,当她打开车窗玻璃时,长发被 “吸”到了窗外。
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一种现象。
【答案】(1)、 因为小雨是以自己所乘坐的车 (车内的乘客、司机、坐椅等) 为参照物,道路两旁的树木相对所乘坐的客车 (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感觉到道路两旁的树木在向后运动。
(2)、由于车疾速行驶,客车外空气流动速度大,压强小,车内空气流动速度较小,压强大,车内的气体压强大于车外的气体压强,所以小雨的头发被“吸”到窗外。
【解析】(1)选择参照物时,一般以地面为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但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果以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就是运动的,可根据题意进行判断.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七、综合题
27.小明从家到学校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1m /s ,后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1.5m /s ,求他的全程平均速度。
【答案】1.25m /s 。
【解析】设前一半时间为t ,则后一半时间也为t ,根据题目中所给的速度可得,前一半时间内通过的路路为tm ,后一半时间通过的路程为1.5tm ,所以总路程为tm+1.5tm=2.5tm ,总时间为2t ,故可得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5tm/2t=1.25m/s 。
八、作图题
28.按要求完成下列光路图.
(1)如图甲所示水面上方有一发光点A 1,水中另有一发光点A 2.人在空气中看到A 2在水中的位置就是A 1在水中的像的位置。
画出:A 1发出的光经水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路图;A 2发出的光进入人眼的光路图。
(2)请在图乙中画出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
(3)如图丙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线状发光物体AB,请作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A
1关于水面的像点A
1
′,连接A
1
′与人眼,交于水
面一点O,过O点垂直水面作出法线,A
1到O为入射光线,O到人眼为反射光线;A
2
到O为
入射光线,O到人眼为折射光线,如图:
(2)由图可知,入射光线平行凹透镜的主光轴,则折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焦点;过光心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方向不变;如图:
(3)根据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A点的对称点A′,同理作出B点的对称点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的像.如图所示
考点:光路图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的折射规律和光在空气中发生反射的规律的综合应用,要熟记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才能灵活解答本题.
(2)关于凹透镜,有三条特殊的入射光线:①平行于主光轴;②过焦点;③过光心的.每条特殊的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都有自己的特点.根据两者的对应关系可以告诉入射光线做出折射光线;也可以利用折射光线做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3)平面镜作图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另一种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来作,比较来看,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要简单明了,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