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时跟踪检测(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年级:
时间:
课时跟踪检测(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

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五谷丰登,生活舒适
D.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解析:选 A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中,注重除草、施肥、种植时节和耕种方式的改进,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

3.“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
解析:选B 农谣介绍了中国古代各式各样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说明其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两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

4.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根本原因是( ) A.分封制的瓦解 B.生产力的发展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解析:选B 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建立,这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根本原因是因为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

5.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最主要的社会生产模式,也正是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

下列有关这一生产模式认识错误的是( )
A.铁犁牛耕是形成的主要条件B.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
C.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基础D.以家庭为单位,限制了精耕细作
解析:选D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6.清初嘉兴人张履祥设计了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今即其遗业,为经画之如左:瘠田十亩……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池畜鱼、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
之本.……竹果之类虽非本务,一劳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

”这一模式体现了()
A.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B.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C.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 D.农业和手工业协调发展
解析:选C 材料中叙述的是一种生活的模式,这种模式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维持家庭自身生
产,满足自身生活需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

7.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

女儿耕织,男儿做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

有荒无救,有年无成。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 ) A.依赖性B.脆弱性
C.封闭性D.优越性
解析:选B 从关键词“无耕"“无救"“无成”等可知材料所述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8.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④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 材料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财不行
商”和“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既能说明安土重迁的思想,也能反映出重视农业生产而
轻视商业发展的现实,所以①②④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二、非选择题(18分)
9.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以
赵过为搜粟都尉。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

一岁之收
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
斛以上。

……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

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

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

其勤极矣。

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

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

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

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

……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

……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

……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

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6分)
解析:第(1)问,注意以材料一中的省略号分层,第一层讲代田,第二层讲耦犁,第三、四层讲其作用,体现了其精耕细作的特点。

第(2)问,从材料二省略号前内容概括即可。

第(3)问,“内环境”从农业生产结构上分析,“外环境”从政治经济体制上分析;结合所学,从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特点上分析其无法完成“转变”的原因。

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

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

特点:精耕细作。

(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

(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

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

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