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第4期(总第148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牡会科学版)
JOURNALOFXIAMENUNn砸RSrrY(Arh&SocialSciences)
No.42001
C,e咖ralNo148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
林添湖
(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国际商务英语的出现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英语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形势为商务英语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上壤和阳光,应抓住机遇。

谋求发展。

近20年来,国际
商务英语在我国高校已从一两门课程发展戚了一个自成体系的新学科,为迎接加人W'ID的挑战
奠定丁良好的基础。

商务英语的教材建设应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土洋结台”的原则,勇于面
对国外书商的“捡滩”。

新世纪的商务英语教学应树立“以创新为核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
救学观.并提倡“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美键词:咖;商务英语;学科建设;教材建设
中圃分类号:HO一05;C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4嚣一04∞(20D1)阱一0143—08
在2l世纪的第一春,我国加快了加人WTO的进程,各行各业都在探讨如何应对WT0的挑战,教育界也不例外。

我国加入WID以后,教育将面对的是世界范围的大市场,将遭遇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

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本文拟就在新世纪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大专院校的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应如何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内外动因
在20世纪末的最后10年中,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已经在我国大专院校和外经贸系统掀起热潮。

在2l世纪初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国际商务英语作为英语的重要功能变体之一,正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其应用性和普及性是显而易见的。

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但是,笔者在看到这种可喜现象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到我国的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还跟不上21世纪时代的步伐,商务英语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还未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得到较深入的研究,与我国外语界在英语语言文学领域的研究水平相比较而言,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这种“滞后”现象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以改变,就可能坐失良机。

其实,这种“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现象在国外也出现过。

英国学者PaulineRobin一
收稿日期:2001—05—08
作者简介:林添湖(1946一),男,福建龙岩凡,匠门大学国际贸易系副教授。

143·
son以及MarkEllis和ChristineJohnson都曾分别在他们的专著ESP1钮町一Apractitioner’sguide[1](P97)和TeachingBusinessEnglish[2](P3—7)中揭示过这种状况。

那么,商务英语的研究工作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滞后”的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对国际商务英语的出现和学科发展的“身世”还不太了解,从而导致对商务英语产生了某种“另类”的看法。

这种看法不利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商务英语作简要的探源,看看国际商务英语到底是在什么样的内外环境中出现和发展的。

语言学认为,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要了解某种语言的发展规律,只能是通过密切联系社会发胜的历史、密切联系创造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去进行研究。

国际商务英语作为英语语盲的一种功能变体,其出现和发展首先有其社会历史渊源。

在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高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这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自然而然地需要~种能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语言来反映、沟通世界各国人民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思想和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

由于战后的美国在科技和经济方面发展最快,成了举世瞩目的科技和经济强国,所以,美国的官方语言——英语便成了国际上科技和经济活动中最通用的语言交际工具。

于是,战后首先在美欧大陆上的工业化国家中为了学习科技和经济而努力学习英语的人数大增。

英国学者TomHutchinson和AlanWaters在分析这一情况时指出:“TheeffectwastocreateawholenewmassofpeoplewantingtolearnEnglish,notforthepleaqum”pTes6群ofknowingthelanguage,butbeca㈣Englishw鼬thekeytotheinternationalcorrenclesoftechnologyandeonunel℃e.”[3](P"而当工业化国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成果以各种方式辐射到有关的非工业化国家时。

英语学习的热潮也就随之得到广泛的传播。

语言的社会性既表现在语言作为全民交际工具的大同的一面,也体现在差异方面,即语言是不同社会集团的重要标志,它会由于具体语境和说话目的等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差异。

20世纪下半叶在世界各地悄然出现并逐步形成热潮的英语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种与在此之前的英语学习不同的现象。

对此,TomHutchinson和Al∞Watem指出:“Previouslythe㈣forlemmingE,cUsh(oranyotherlanguage)hadnotbeenwelldefmed.Aknowledgeofaforeignlanguagehadbeen
well-mumeducation.butfewhadreallyquestionedwhyitw∞nece鹭saIy.EnglishregardedSSasignofa
leamingw∞,gotogpeaJc,itsowni№titlcatlan.”[3](蹦)而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八九十年代以来,新一代的英语学习者的显著特点是其学习目的与动机非常明确。

这种情况,反过来给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极大的冲击,“为学习而学习”的观念和做法逐步行不通了,英语教学的命运不再掌握在英语教师手里,而是由学习者的愿望、需要和要求来决定;英语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都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与动机息息相关。

这就在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引发了一场革命,结果就出现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或ESP),而国际商务英语(BusinessE喇8Il,或BE)正是专用英语(EsP)的一个重要分支。

专用英语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国家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当时首先成气候的是科技英语(EsI_一EI础shforscienceandtechnology),商务英语的发艘则稍晚一些,于20世纪80年代热门起来。

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十年动乱时期,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其严重的阻碍和破坏,所以,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根本不存在教学和研究商务英·144·
语和其他专用英语的土壤。

直到改革开放十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随着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崛起和腾飞,我国科技和经济各个领域的人员在国际上的交往的不断增多,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对英语,尤其是对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便不断增长起来。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了教学和研究商务英语的肥沃土壤,国外的学习热潮便得以逐步波及中国,国际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研究也就在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兴起并很快形成热潮。

这就是国际商务英涪之所以在20世纪后半叶始而在国外、继而在中国应运而生的客观原因。

它表明国际商务英语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人为事先计划安排好的,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粜。

但是,光有外因还不足以促使事物的诞生和发展,还需要有其内在的动因。

国际商务英语在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内因则寓JI语言学研究自身在战后时期的迅速、深入发展之中。

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的最后三四十年中,语言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向语言科学提出了一系列与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和各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新任务。

在英语成了国际上最通用的交际工具的今天,英语语言学的应用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扩展,它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也大大加强了。

过去,英语多与文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和文化史等传统学科的联系较密切;如今,它同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符号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通讯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战后得到迅速发展的新生、热门学科发生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密切的联系。

“语言学的领域如此扩展,无疑地带来了新的分工和—些部门的分化。

有的人进行历史比较,有的人钻研理论,有的人去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些人则去研究一些新的、对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而与尖端学科联系的边缘问题。

所有这一切,都促成了应用语言学与理论语言学的分化。

”[4](Pl一2)“应用语言学”的出现,正是语言科学大大扩展了与一系列新生学科联系的反映,而国际商务英语以及专用英语的其他分支的出现和发展也正是这种“扩展”和“分化”的结果。

战后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各自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去学习13趋国际化的语言——英语。

这种英语学习的热潮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英语教学领域出现了为不同的学习目的和要求而设置的英语课程、以及为此而编写的英语教科书,从而引发了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内的一场革命。

传统语言学与传统的语卣教学、特别是传统的外语教学都是把重点放在描述语言的用法规则上,即研究语言的语挂方面。

但是,自从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语言学界开始把注意力从描述、界定语言用法的规范法则转移到研究、探讨在各种不同语境中语言的实际应用方面来o“Onefindingofthisresearchwo¥thatthelanguagewespeakandwritevariesconsider一日bly,andinanumberofditIcrcmtw哪。

h珈。

耻cortte%ttoanother.InEnglishlanguageteaching,thisgaverisetotheviewthatthemareimportantdifferencesbetween,say,theEngbshofcoInineTceandthatofengineering.TheseideasmarrieduPnaturallywiththedevelopmentofEnglishcoursesforspecificofkam∞.”[3](P7)
group
于是,语言学界逐步形成了如下共识,即: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的英语是不同的;不同的英语学习者群体需要不同的英语知识和英语交际技能;通过分析英语学习者的工作、学习的不同领域和学科特点,就能知道他们需要的是英语的哪一种功能变体.进而制定出适合他们的目的和要求的课程,并编写出适合他们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来,以满足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145-
专用英语及作为其重要分支的国际商务英语就是在英语语言学界和教育界的这种共识的驱动下应运而生的。

当然,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

它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如前所述,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

综上所述,国际商务英语的出现和普及既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英语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如果说在上个世纪下半叶我国国内的客观环境曾一度严重阻碍了我国包括商务英语在内的整个外语教学的发展的话,那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l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即将“人世”的大好形势已经为我国的外语教学与研究。

特别是对于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灿烂的阳光。

当然也引进了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我们应紧紧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商务英语学科发展成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经贸人才的重要基地。

二、面对“入世”挑战的国际商务英语学科
从20世纪90年代举办的5届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上所交流的信息中可以得知,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已有300余所大专院校开设了国际商务英语课程或设立了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几所主要的经贸类院校和外语院校不但招收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而且还招收以国际商务英语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所以,“国际商务英语”在我国大专院校中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术语了。

近年来人才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人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申请加入册进程的加
快,全社会对高素质的外经贸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其中大专院校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倍受外经贸企业的欢迎。

这个信息不但鼓舞了早巳开办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外经贸院校加大办好这个专业的力度,而且也促使许多外语院校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

在继续办好原有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同时,纷纷开设不同层次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但是,在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中却没有“国际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学科,使目前业已存在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我国大专院校中业已存在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呢?不妨简要回顾一下这门学科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过程。

纵观建国50年来我国外经贸教育的历史,不难发现,商务英语几易其名(外贸英语、商贸英语、经贸英语、财经英语、国际商务英语等),经历了从“外贸英语函电”一门课到初具规模的一个专业的发展过程。

建国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我国的外经贸事业规模很小,高等教育中外经贸教育的比重很低。

“外贸英语函电”一开始是作为外经贸公司业务人员培训课程而开设的,后来才被当时仅有的几所外贸专业院校列为一门正规课程。

50年来,这门课在随后出现的各类外经贸、财经院校中成了一门“经典课程”,经久不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外经贸人员,功不可没。

70年代,虽然有了另一门课“外贸英语会话”与之搭档,经贸英语仍只能作为外经贸教育中的一两门课而“惨淡经营”。

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经贸格局的变化,我国的外经贸事业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逐步由单一的货物贸易发展到既有货物贸易,又有技术贸易、服务贸易这样一种“大经贸”的格局;同时,由于我国的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国家的经贸活动已不仅局限于外经贸的范畴之中,而且还扩展到金融、法律、保险、工商管理、海外投资等一系列新的领域。

高校的外经贸·146·
和外语教育也相应地不断改革、扩展了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国际商务英语也逐步从一两门课扩展成了涉及国际商务各个领域,由多门课程组成的一个学科体系——从基础英语课到专业英语课,从语言学理论课到英语语言交际技能课,从文化素质教育公共课到经济学科主干课,成龙配套,自成体系,基本上完成了从一门课到一个专业学科的发展过程。

了解了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高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之后,也就不难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即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是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同步发展起来的,是应我国的外经贸事业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

如前所述,它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英语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它是专用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际商务与英语语言的一种有机的结合,是两门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新学科。

我国加入wro以后,大专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而国际商务英语的知识和技能正是这类人才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本之一。

因此,它受到学习者和使用者的普遍欢迎,其使用性和普驶性是不客置疑的。

第二,高等教育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同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承钉着密切的关系,且受制。

J二生产山的发胜水平:生产力越发达,对劳动者的索质耍求就越高,同时,反过咪卫对大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断补充新的领域准备了条件。

“21世纪的大学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开益挂露出重要的社会地位,它的作用也会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发挥。

知识社会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丁前所未有的机遇,社台的需求为大学扦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5]国际商务奘语在我国人专院校中作为一rJ与我国的经挤发展和国际商务活动紧密相关的新学科,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十分有利于充实我国外经贸人才的人力资本,有利于培养既熟悉国际商务业务、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应该被列为我国高校本科的一门专业和硕士研究生的一个研究方向。

虽然,这个专业如其他新生事物一样,难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却渴望人们以宽容、爱护的态度去扶持它,促使它茁壮成长。

第三,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归类,目前在意见不一的情况下,可暂时灵活考虑:既可以把它列在一级学科“经济学”门下,按“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国际商务——国际商务英语”这一顺序把它列为其中的三级或四级学科;也可以把它列在一级学科“语言学”门下,按“语言学——英语语言学——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这一顺序把它列为其中的三级或四级学科。

各个学校是否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根据各自的办学条件和实践经验先自行安排,以待将来逐步统一认识后再予以酌定。

同时,不必因为商务英语学科目前尚未定位,而不去认真地办好它、发展它,而应紧紧抓住当前“人世在即”的大好发展机遇,进一步把国际商务英语的教学和研究搞好,使这个专业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经贸人员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教材建设中的土洋之争
这些年来,我国高校一直在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存十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这其中.教材的更新显得格外重要,叉十分棘手。

因为课程醴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最终都要落蜜jⅡ教材的不断改革和世新上来。

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随着商务英语学习热潮的兴起。

商务英语教科书也
·147·
在英美等国家应运而生。

从BritishBanking(J.Firth,1971)、qlaeBeUerestFile(theBBC/OUP,1972),到FunctioninginBusiness(Knowles&Bailey,1987)、BusinessObjectives(VickiHollett,1991)以及一整套的BEc(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教程等一大批优秀的商务英语教材相继问世,满足了广大商务英语学习者的需要,保证和推动了近二三十年米商务英语学习热潮经久不衰,…浪高过一浪。

现在.种类繁多的商务英语教材在英美等国家不断涌现出来,不但满足了当地各类大专院校和企业人才培训中心的教学需要,而且,出版商正千方百计地往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的书市和院校推销。

近十几二十年来,我国引进了一些樊、美等国的原版商务英语教科书,但是,由于“洋书”的版权税成本很高,无法普遍推广使用,各个院校只好自己组织编写教材。

目前,我国书市上可供读者选购的商务英语“土教材”种类繁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门类不全、形式陈旧、语言老化、练习单调、特别是内容严重滞后于国际商务蓬勃发展的形势等问题,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的教材却还不多,远远满足不了教与学双方的要求。

所以,教材建设成了当前商务英语教学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商务英语教学领域内的广大师生渴望、呼唤一整套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的商务英语教材。

由于中国即将“入世”.所以.国外的书商正准备抢滩登陆,占领中国的书市——特别是中国大中小学的教材市场。

以编写、出版英语教材而闻名于世的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已捷足先登,与复旦大学出版社联手,邀请我国几十所大专院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和商务英语教师于2001年3月在上海举办了国际商务英语教材研讨会,向我国的大专院校推销他们的国际商务英语教材。

面临这样严峻的挑战,面对我国广大师生的渴望和呼唤,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笔者认为目前应抓紧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鼓励、扶持一批国内有实力的出版机构,本着“以我为主。

洋为中用。

土洋结合”的原则,与国外的一些权威出版商合作,继续引进、改编、出版一些经专家鉴别后确实比较优秀的国际商务英语原版教材。

并以较合理的价格在我国的大专院校中销售、使用;
2.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及早组织国内大专院校的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国际商务领域中的有识之士,出力、出资,编写、出版一批具有权威性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对统一和规范的、适合不同层次和要求的商务英语教科书。

四、商务英语教学呼唤“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观
中国传统的教学观主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忽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与这种教学观相适应的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自古至今,代代相传,至今仍在我国各类学校的课堂上占上风。

在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方法占统治地位的学校和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这种教学观及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对于以培养学生具有精洪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技巧的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来说,是十分有害的,非摈弃不可。

教学是一种认知活动,而认知活动就必然有主体和客体之分。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它指的是有队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客体则是指主体认识的对象,二者并存于一个统一体之中。

在国际商务英语教学活动q。

I,应把教师和学生都视为主体,只不过各有其不同的客体罢了。

教·148-
师作为主体之一时,其客体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即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对象;二是教学内容,即“传道”、“授业”、“解惑”中的“道”“业”和“惑”;而学生作为主体时,其客体则主要指其学习内容,但在国际商务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还可以时时“反客为主”,以其原已掌握的国际商务知识去弥补由基础英语教学转行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在知识结构上的不足,从而形成师生互动、教学互补的氛围和局面,以达到教学互长的目的。

作为专用英语的一个分支,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习者明确的学习动机和高涨的参与热情。

一般说来,商务英语的学习者nJ分为两大类:一是prc—experiencedlearners(缺乏国际商务经验的学习者,即经贸院校的在枝生);二是experiencedlearners(有国际商务实践经验的学习者,即已经在国际商务各个领域中工作的员工)。

不论是哪一类学习者,他们对于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中所阐述的商务知识一般都耍比目前在我国院校中从基础英语教学转行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了解得多。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参与教学各个环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引导他们用英语来阐述国际商务专业的内容,训练他们在模拟的或现实的商务环境中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技能、技巧,至关重要。

这本身既是手段,更是目的。

课堂内的各种活动,都应该是师生互动的,通过互动的交际方式达到使学生掌握、提高使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的目的。

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中提倡的这种“二主体”教学观反映到具体的教学法上,就是目前在整个外语教育界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redapproach)和“以学习为中心”(1earning-centredapproach)的全新的理念和方法。

杨福家院士说过,学生头脑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做学生头脑里火种的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

……谈到教育观念,很重要的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尊重学生。

……每个人都有潜能,问题在于什么时候这种潜能能够被开发出来,这与教师的关系很大.做学生的点火者,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

”[6]“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就是强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技能性很强的商务英语教学,教师更应发挥、保护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引导他们在课内外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听、说、读、写、译活动,以提高他们应用英语在模拟的、实际的国际商务活动和相关的社交活动中开展得体、有效的交际。

所谓“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和方法,国外有些学者(如TomHutchinson和AlaIlWaters)称之为“专用英语发展的第五阶段”(thefifthstagcofESPdevelopment)[3](P14)。

这种方法的使用者关心的不只是语言的使用程度,而是语言的学习过程。

而这里所说的学习过程应始终贯穿“创新”二字。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创新姓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

”[7]钱伟长院士在《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这篇访谈录中指出:“教学改革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是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

……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给学生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则要加强自学。

我讲的自学,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

……孔夫子讲,要循循善诱,其含义便是指导。

”[8]钱老的这一论述,对国际商务英语的教学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语言学习、特别是成年人的外语学习,是一种积极、创新、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用目标语去表达思想,开展工作、学习、学术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交际活动。

任何一种语言的习得都是一种不断创新的过程,所以,能否
·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