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摭怪——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摭怪
从《岭南摭怪》看⼗五世纪越南的民间传说
周正庆
(暨南⼤学历史系⼴东⼴州 510632)
内容提要:本⽂认为流传于⼗五世纪越南的民间⽂学《岭南摭怪》,反映了越南的民间传说具有源于中国,兼具中国岭南民间传说特点,同时⼜颇具越南本民族的特⾊,《岭南摭怪》的流⾏标志着越南民间传说体系的最终形成。
关键词:《岭南摭怪》⼗五世纪越南民间传说
The Vietnamese folk legend in the 15the century seen from “Brief of strange in Lingnan”
Zhou zhengqi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Guangdong,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Vietnamese popular folk literary
work “Brief of strange in Lingnan” in the 15th century originated from China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Lingnan folk legend, and had strong Vietnamese features as well. “Brief of strange in Lingnan” marks the finally taking shape of the system of the Vietnamese folk legend.
Key words:“Brief of strange in Lingnan”; in the 15th century; Vietnam; folk legend
关于越南的民间传说问题,史学界关注的⽐较多,综合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其特点⼤致如下,⼀是,作微观研究较多,学者们⼤多就越南传说中的个案进⾏微观解构,如农学冠先⽣的《神龟信仰:中越民间⽂化中的⼀个母题》1、滕成达先⽣的《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民间诸神信仰⽐较》2、吴盛枝先⽣的《中越槟榔⾷俗⽂化的产⽣与流变》3、祁⼴谋先⽣的《越南民间传说〈媚珠—仲始〉解读—兼论越族先民的审美崇尚和⽣态观念》4。
⼆是,就越南民间传说的故事本⾝作知识性普及性介绍居多,具有学术性的研究⽂章较少。
这部分的研究成果主要以研究者在其专著中对民间传说故事加以介绍的形式进⾏体现,如过伟主编的《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5、罗长⼭先⽣的《越南传统⽂化与民间⽂学》6等书中均涉及到越南民间传说故事。
对于越南民间传说问题,虽有学者以此⼊⼿与相关的民间信仰等问题作了关联研究,如刘志强先⽣在《越南的民间信仰》⼀⽂中,以越南的民间传说为切点,认为透过越南的民间传说可以将越南的民间信仰概括为三个⽅⾯,即:繁殖信仰、对⼤⾃然的信仰和对⼈的信仰7,刘
1《⼴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东南亚纵横》,2002年第2期。
3《⼴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4《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5期。
5⼴西⼈民出版社,1988年版。
6云南⼈民出版社2004年版。
7《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6期。
先⽣的论述,并没有错,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较宽泛,没有很好地梳理清楚越南民间传说对⼗五世纪越南民间信仰带来影响细致化的脉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前史学界对越南民间传说的研究,成果虽然较丰,但也存在着深⼊研究的必要,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如具有越南特⾊的民间传说神话体系在什么时候构建完成,有何特点等诸问题,尚存在着进⼀步研究与探讨的必要,当然,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知⼒有不逮,虽则如此,本⽂仍就这些问题,勉⼒作抛砖之作,以就教于⽅家学者。
⼀、《岭南摭怪》对⼗五世纪越南民间传说体系的影响
关于《岭南摭怪》⼀书版本问题,史学界虽有不同说法,但持戴可来先⽣说为多数,据戴可来、杨保筠先⽣考证,此书于1492年由武琼先编成,次年由乔富再修补成书,并作跋,以汉⽂的形式流传于世,内中收录了经此⼆⼈加⼯过的23篇神话故事1,后世虽有增加,但仍以之为基本的故事体系。
本⽂所依据的《岭南摭怪》⼀书,乃戴可来、杨保筠先⽣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之版本。
成书于⼗五世纪的《岭南摭怪》,对越南的民间传说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个⽅⾯。
(⼀) 对构建具有越南民族特⾊的民间传说体系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
越南从秦开始正式作为中国的⼀个⾏政区域—交趾郡,⽽接受中国封建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长达⼀千多年的历史,公元968年越南丁部建⽴“⼤瞿国”,但越南被北宋政府认为是⼀个独⽴的国家,应为公元975年北宋视之为“列藩”开始,越南史学家在书写这段历史时是这样记载的:“(越南)⾃丁先皇(丁先皇太平六年即公元975年—笔者注)以后,著为正统,以明君⾂之分,我越正统之君,实⾃此始。
”2然⽽,中国封建政府对越南的独⽴,态度仍然是有反复的,公元⼗世纪⾄公元⼗⼆世纪,中国封建政府⾏⽂于越南仍称之为“安南道”,并没有把越南作为⼀个独⽴的国家对待,⾄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宋孝宗赐越南
为“安南国”,越南才正式摆脱中国封建政府的管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国家。
从越南的独⽴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元⼗世纪前,越南⼀如中国的其他⾏政区域⼀样深受汉⽂化的影响,甚⾄在越南独⽴后的很长⼀段时间内,儒孔仍然牢牢占据着越南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这⼀点我们可以从越南历史⽂献的记载中得到印证。
三国时,越南基本形成了以汉⽂化为主体的伦理体系,这⼀点越南史籍在记载吴国的⼠燮对其⽂化的影响时述及,:“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献之邦,⾃⼠王始。
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有远及于后代。
”3
李成宗天成元年,曾训⾂下载有:“为⼦不孝,为⾂不忠,神明殛”,陈太宗对⼉⼦的教导:“元丰元年春⼆⽉,赐皇⼦铭,帝亲写铭⽂赐诸皇⼦,教以忠孝和逊温良恭俭。
”4
公元1428年建⽴的黎朝,仍以儒孔治国,所构建的道德风尚以儒家为纲。
1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58-259页。
2黎嵩:《越鉴通考总论》,转引郭掁铎、张笑梅主编:《越南通史》,第252页,中国⼈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越史记全书·外纪》卷3
4《⼤越史本纪》卷2
⾄黎后期,越南已然是⼀个以“其三纲五常及正⼼修⾝齐家治国之术,礼乐⽂章,⼀皆稍备”,“风俗⽂章,字样书写,⾐裳制度并科举学校,官制朝仪礼乐教化,翕然可观”1的儒礼社会。
公元⼗世纪之前,汉字⼀直是“越南的⽂化宝库”2,汉字通⾏越南全境,然⽽,随着越南在公元12世纪的真正意义上的独⽴,越南政府着⼿构建具有本民族特⾊的⽂化与道德伦理体系,公元13世纪以后,在政府的提倡下,越南才开始创造并推⼴其本民族的⽂字—字喃,越南⽂学开始使⽤其本民族字体进⾏⽂学的创作,然⽽,在⽂学⽅⾯,⼗世纪之前,真正属于越南本⼟⽂学的作品是没有的,但有许多民间流传的⼝头体⽂学,⼗世纪⾄⼗三世纪是越南的动荡时期,越南王朝交替频繁,越南的⽂学范畴基本以汉学为主,如成书于12世纪,杜善所著的《外史记》,此书被中越学者看作是最早收集越南民间⽂学的⽂献,书中主要记载了越南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情形,显⽰出越南民族的族源与中国岭南许多民族有着如出⼀辙的承载关系。
成书于公元1329年,李济川的《越甸幽灵记》,收录了27篇民间⼝头故事,记载了越南的⼤部分民间传说,记载的内容很多被《岭南摭怪》所收录,如《伞圆⼭故事》、《⼆征夫⼈》、《赵光复》、《李常杰》等故事,但此书基本没有脱离唐宋志怪⼩说构建的体系。
从这些记载有关越南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的⽂献来看,有着明显的照搬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内中所载的民间故事⽐较分散,基本上是⼝头⽂化的原始记录,没有太多的⽂学加⼯的痕迹,可以归属于汉⽂学的范畴,因⽽笔者认为越南在公元⼗五世纪前并没有形成具有⾃⼰民族特⾊的民间传说体系,我们仍可以将这个时期的越南民间传说归属为汉⽂化的民间传说体系。
进⼊⼗五世纪以后,黎朝进⼊后黎时代,这个时代是越南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个时期,⼀⽅⾯,越南政府不仅仿照中国政府的治国⽅略,⽽且也仿效中国封建政府构建了以儒教为中⼼的社会伦理体系;另⼀⽅⾯,这个时期也是越南民族主义膨胀的时代,政治上彻底摆脱了明朝的统治,进⼊了越南史上的“⼤越”时期,政治稳定,⾃公元1428—1527年间,是越南封建社会的昌盛的阶段,出于政治上的⽬的,越南政府⼒图通过⽂学的⼿段,构建⼀个虽与中国有相关联,但却有着浓郁越南特⾊的⽂化历史体系,对民间传说加以整理并有⽬的地传播是最好的⼿段,成书于这个时期的《岭南摭怪》正好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并被统治者加以改造与利⽤,成为溯造越南族源与发展的⽂学原始性范本,所以《岭南摭怪》,对越南构建其本民族特⾊的民间传说体系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
(⼆)《岭南摭怪》对越南民间传说的民族化与系统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
如上所述,⼗五世纪前,在越南民间流转的传说与神话故事,分存于越南的各种⽂献或⼝头⽂学中,李济川的《越甸幽灵记》虽对越南的民间传说作了系统的记载与梳理,但其范畴仍属中国式的传说,⽆法系统地凸现越南的民族特⾊。
《岭南摭怪》经武琼、乔富整理后,将越南传说民族化,系统地以23篇神话故事,构建了越南的族源史、彰显了越南的民间风情,让我们感觉到了⼀个源于中国⽽⼜区别于中国的独⽴国家的发展概貌,其内容构成,戴可来先⽣将之分为有关民族起源和国家的、有关历史⼈物或反抗中国封建王朝的、有关民族⽂化古迹的、有关妖异神怪以及祠庙神迹的、关于物产来历故事的、有关民族古代风俗习惯的、有关僧道法术的故事等七⽅⾯,故事涵括的时间范围从公元前的“雄
1〔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第237页,中华书局1993版。
2陶维英:《越南古代史,》第141页,商务印书馆,1970版。
王之世”⾄越南封建时代的李、陈朝时代,上下将近四千年的历史。
1⽐较系统地以神话的形式记载了越南的历史,通过这些神话与传说故事,较为全⾯地反映⾄⼗五世纪前越南国的形成与发展的轨迹。
可见,《岭南摭怪》的流传,对形成具有越南民族特⾊的民间传说故事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
⼆、从《岭南摭怪》看⼗五世纪越南民间传说的特点
考察《岭南摭怪》所载民间故事和传说,笔者认为这个时期越南民间传说具有以下的特点。
(⼀) 源于中国⽽⼜甚具越南本⼟化特点
《岭南摭怪》所述之故事,基本上是将中国的民间故事进⾏加⼯与整合的结果,因⽽故事中所反映出来的传说特征,具有源于中国⼜兼有越南本民族特⾊的特点,试以《⾦龟传》⼀例作略斑式的分析。
《⾦龟传》的故事情节⼤致如此:越南安阳王在越裳筑城时,屡筑不就,后在⾦龟的帮助下,斩杀从中⼲扰的妖怪⽩鸡精,建成了“⼴千丈余,盘旋如螺状”的“思龙城”,随后⾦龟⼜脱下其⽖,做成御贼的“灵光⾦龟神机弩”,并以此弩击退随后⼊侵的南越王赵佗的军队,赵佗不得已,⾏“和亲”之计,以⼉⼦仲始迎娶安阳王⼥⼉媚珠,取得安阳王的信任,骗取弩机,并击败安阳王,媚珠含冤被杀,仲始随之殉情。
2
很明显,这是⼀个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组合与改造的结晶体。
关于⾦龟助守将筑城的故事,晋⼲宝在《搜神记》卷⼗三《龟化城》中有这样的记载:“秦惠王⼆⼗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
忽有⼤龟浮于江,⾄东⼦城东南隅⽽毙。
仪以问巫。
巫⽈:‘依龟筑之’”3。
这是我们看到的最早关于神龟教守将筑城抗敌的故事,相同的故事,宋代苏轼的《物类相感志》、《太平御览》卷⼀七均作了记载。
赵佗以“和亲”之计骗取安阳王弩机的故事,在中国古⽂献《⽔经注》卷三七中作了如此的记载:“……蜀王⼦因称安阳王,后南越尉佗举众攻安阳王,安阳王有神⼈,名臬通,下辅佐安阳王,治神弩⼀张,⼀发杀三百⼈。
南越王知不可战,却军经武宁县。
越遣太⼦名始,降安阳王,称⾂事之。
……安阳王有⼥名⽈眉珠,见始端正,珠与始交通。
始问珠,今取⽗弩视之,始见弩便盗以锯,截为讫,便逃归报越王。
越南进兵攻之,安阳王发弩,弩折遂败,安阳王下船迳出于海。
”4
这是中国⽂献中记载的⼆个不相及的民间传说,从故事的内容来看⽐较简陋,不太吸引⼈,前⼀个故事,只作怪异记载,后⼀个故事,只记载战争没有⾦龟的出现,也没有仲始与媚珠的感⼈故事,《⾦龟传》将中国的这⼆个故事合并,加以改造,在怪异中记载战争的残酷,在战争中穿插仲始与媚珠悽美的爱情故事,因⽽使《⾦龟传》故事情节曲折,引⼈⼊胜,在中国的古⽂献中,我们没有看到相同的故事情节,故⽽这个故事具有很强的越南特⾊。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越⼆国对这个故事叙述的共通之处:
1《岭南摭怪》,第264页。
2《岭南摭怪》,第29页。
3晋⼲宝撰,贾⼆强校点:《搜神记》卷⼗三《龟化城》,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版。
4郦道元:《⽔经注》卷三⼗七,中华书局,1991版。
⼀是,神龟的崇拜。
对于中越⼆国⼈民对神龟共有的崇拜习俗,农学冠先⽣在《神龟信仰—中越民间⽂化中的⼀个母题》⼀⽂中,作了较为深⼊的论述,请参阅之,本⽂不作重复之论。
⼆是,故事中多处提及⿁怪,反映出越南民间传说中与中国同出⼀撤的尚⿁⽂化。
关于中国的“精怪”观念,有学者认为:在中国,⼈们往往认为在⾃然界⼀切⽼物皆可为“精”,如树精,鱼精等;“怪”,在中国,⼈们认为⾃然界伤及⼈⽽⽆从解释的事物为怪,并赋之以形体1,这种精怪在唐宋代以前,⼈们往往认为是令⼈恐惧的,并且会加害于⼈,唐以后则根据⽂学的需要加以变化,出现了许多善良的精怪,如唐⼈王建在《神树祠》⼀诗中描写的海棠树怪,就是⼀个会呼风唤⾬保佑⼈们安康的神灵:“我家家西⽼棠树,须睛即睛⾬即⾬。
四时⼋节上杯盘,愿神莫离神处所。
男不着丁⼥在舍,官事上下⽆⾔语。
⽼⾝长健树婆娑,万岁千年作神主。
”2《⾦龟传》中所记载妖怪与上述所论唐宋志怪⼩说中所记载的妖怪名称与特点⼏乎是⼀致的,反映出来的是与中国具有相同的尚⿁意识。
另⼀⽅⾯,故事⼜颇具越南⽂化的特性,如对⼥神的尊崇与敬畏,故事中讲述了作为男性的仲始为媚珠殉情,媚珠被奉为世⼈敬仰的神灵,这在同时代的中国明朝是不太可能出现的男性为⼥性殉情,以尊崇⼥性为题材的民间传说,因⽽具有越南本民族的社会意识观与民族性。
(⼆) 带有极强政治性⾊彩的民间故事体系
“民间传说”顾名思义就是来⾃于民间,具有⾮官⽅⾊彩的特点,《岭南摭怪》记载的虽为神话故事,但许多故事的意识形态却与官⽅提倡的⽂化理念有着相当的⼀致性,如《鸿庞⽒传》以神话的形式,诉说了越南虽然是⼀个衍⽣于中国炎帝的民族,但绝对不是“龙⼦龙孙”式的民族,⽽是演变为⼀个以“龙⼦仙孙”为傲的民族,这⼀点正是越南封建政府所强调的;《董天王传》、《李翁仲传》、《⼆征夫⼈传》记载了越南民族发展史上的本民族英雄的传奇性故事;《蒸饼传》、《何乌雷传》则告诫⼈们如何尽孝道侍奉长辈的道理;《槟榔传》向⼈们传递的是“兄弟友顺,夫妻节义”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因⽽《岭南摭怪》
为我们全⽅位地展⽰了⼗五世纪时越南⼈的民族观、历史观、社会伦理道德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岭南摭怪》所记载的故事带有极强的政治性⾊彩。
(三)浓郁的中国岭南民间信仰习俗的⾊彩
《岭南摭怪》述及的故事中,所涉及到的⼀些⽤于民俗⽣活中的物品,其使⽤的⽅式与民俗的功能与中国岭南的民间习俗有着相当的⼀致性,反映出了越南民间传说中极浓的中国岭南风情,试以槟榔的使⽤加以说明。
在中国,岭南民众⼗分喜爱槟榔,所谓“⽢蔗、蕉⼦,童叟俱嗜;蒌叶、槟榔,⽆时释⼝”3,越南⼈对槟榔也⼗分喜爱,其⾷⽤槟榔的⽅法与⼴东、海南、台湾民众⾷⽤⽅式⼏乎是⼀样的,均⽤蒌叶,包裹切成薄⽚的槟榔,⼀同放进⼝中咀嚼,使之产⽣令⼈兴奋的液汁,并以染红嘴唇染⿊⽛齿为美。
槟榔⽆论在中国南⽅还是在越南,已经超越了纯⾷品的意义,成为了⼆地⼈民的民俗⽤品,在《岭南摭怪》的《槟榔传》⾥,越南⼈讲述了这样⼀个关于槟榔的故事:在雄王时代,⾼家有⼆男,“长⽈槟,次⽈榔”,长得⾮常相似,共同
1尹飞⾈:《中国古代⿁⽂化⼤观》,第11页,百花⽂艺出版社,1999年版。
2《全唐诗》卷289,第3382页。
3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乾隆《潮洲府志·⽣活民俗》,第770页,书⽬⽂献出版
社,1990年版。
向道⼠刘⽞学法术,并同时爱上了⽼师的⼥⼉刘琏,弟将爱让给了哥哥,婚后的哥哥却冷落了弟弟,弟弟“榔”不告⽽别独⾃离开,在回家的路上,因迷路⽽“怮哭⽽死”,并“化为⼀⽯”,随后兄寻弟,“寻到其处,亦投⾝死于树边。
成⼀块⽯,盘于树根。
妻寻夫⾄此,⼜投⾝抱⽯⽽死,化为⼀藤,旋绕树、⽯上。
”因为这则故事的⽬的是告诉⼈们,做⼈要遵循“兄弟友顺,夫妻节义”的社会伦理守则,所以槟榔就成了越南⼈的婚嫁习俗中必备的礼品,在越南婚礼习俗的⼋个环节中有六个⽤到槟榔。
在岭南,⼴东⼈的“六礼”中,槟榔也⽤于表达爱⼼,是婚嫁习俗中必选的礼品,“⼤聘”礼时,男家给⼥家下聘的物品有:饼、糖果、鱼、鸭蛋、海味、槟榔、烟酒等,1在⼴东的⼀些地区,“婚后数⽇”必须举⾏“担槟榔”的礼节,即“⼥亲戚家,每家须馈槟榔⼀担(⼀担四盒⾄⼗⼆盒),内载果饼之属,另⼀钻盒,盛糖果、烟、槟榔等物。
送男家及他的亲戚,名⽈担槟榔”。
2通过窥视槟榔作为民俗⽤品使⽤的这⼀管,我们可以看到越南的民间传说与与流⾏于中国岭南⽂化有着许多相同的斑络。
结论:综上所述,越南民间传说体系的构建,与越南的民族独⽴与民族主义的发展同步进⾏,流⾏于⼗五世纪的《岭南摭怪》,标志着独⽴的越南民间传说体系的最终完成,这种民间传说体系有着源于中国,颇具中国岭南风情,明显具有越南本民族特⾊的特点。
作者简介:周正庆博⼠,1964⽣,暨南⼤学历史系副研究员。
1袁洪铭:《东莞婚嫁礼俗之记述》,《东莞⽂史—风俗专辑》第46—48,《东莞⽂史》编辑部编,政协东莞市⽂史资料委员会,2001年版。
2容缓:《东莞遗俗上所⽤的槟榔》,《东莞⽂史—风俗专辑》第351页,《东莞⽂史》编辑部编,政协东莞市⽂史资料委员会,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