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版色彩构成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学院
讲稿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分院(系、部):艺术与传媒学院
教研室:艺术设计系
课程名称:色彩构成
授课班级:2012级美术学本科2班主讲教师:张娜
职称:讲师
使用教材:《色彩构成》
邯郸学院制
第一章色彩的概述
一、色彩构成: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进行搭配、组成,使之形成新的理想的色彩关系,称之为色彩构成。
主要研究的是色彩自身的特点以及色彩与色彩之间相互组合的规律。
二、色彩
色彩,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
在汉语中由“色”与“彩”这两个字组成的。
“色”——色彩学上所说的颜色,指,可以独立存在的单一形态的颜色。
“彩”——强调的是多种色的组合。
很多“色”组合在一起,就形成“彩”。
“色彩”一词,就是用来表示客观物质世界总体色彩现象的概念。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色彩是光对人的视觉与大脑的刺激和作用,进而产生的视知觉。
三、自然色彩与人文色彩
1、自然色彩——客观自然景物所呈现的色彩。
物色本身——单纯指动植物(有机物)和矿物(无机物)的自然具有的颜色。
环境色彩——空间中,光色和物色的相互反射、交融所形成的色彩氛围。
2、人文色彩——人为造成的色彩现象。
第二章色彩的基本原理
我们知道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不但看不见物体的颜色,甚至连物体的外形也分辨不清。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光就没有色,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现。
为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色彩与光的关系,我们可以分以下四种情况进行分析:
●人们之所以能看见色彩,是因为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
一、色彩的产生
“光”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存在的辐射能。
电磁波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交流电波等,其中波长最长的是宇宙射线,最短的是交流电波。
在历史上,真正揭开色彩产生之谜的人,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牛顿通过研究发现,色彩是人的眼睛——视网膜在接受到的光之后,作出的反应,进而传达到大脑中产生的某种感觉。
为此,牛顿通过光学实验来证实他的光色理论的正确性。
白色光通过狭小的裂缝射入暗室中,让这束白光投射在一个三棱镜上,再由三棱镜将光折射到一块白色的幕布上。
就出现了一条像彩虹一样的色带——包括了红、橙、黄、绿、青、蓝、紫这几种光色。
还要注意的是,光,它的波长范围很广。
只有从380豪微米—780豪微米波长的辐射,是人类能够看见的。
这段波长就叫做可见光谱。
这些色光,按照一定的波长排列的,从最长的红光到最短的紫光,有一个明确的顺序。
在这个范围之外的光线,我们看不到。
也就是,比380豪微米更短的紫外线,和比780豪微米更长的红外线。
1、物理要素——光
首先,每一个物质,它的表面具有色素。
当光线射在物体上时,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物体会把光线中与自身不同的颜色吸收进去,把与自身相同的颜色反射出来。
被反射出的那部分颜色,会被我们的视觉器官捕捉到,也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
可以说,在整个过程中,光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生理要素——视觉器官
生理要素,指的是人类的视觉感知器官——眼睛。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眼球上的视网膜,视网膜上有一对颜色接收器——椎体细胞、杆体细胞。
椎体细胞是感知色彩的,杆体细胞是感知光线的。
就是色彩的生理要素。
3、大脑神经系统的支持
当眼睛的椎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吸收到光线之后,将这种刺激转换为信号,再沿着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的视觉中枢,最终感觉到色彩。
二、光源色、物体色、环境色
1、光源色:能够发光的物体,发射出来的光线的颜色。
比如,灯泡、太阳都是光源。
1)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2)光源的明亮对物体也会产生影响。
强光下的物体自身的颜色会变弱,例如洗照片,曝光过度就会不清晰;在弱光下,物体色较为晦暗模糊,太暗了自然看不清楚;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光下,物体的颜色才是最清晰可辨。
印象派画家莫奈致力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绘画固有色的表现,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
形成了以条件色表现的新的色彩观念。
2、物体色:光源色经不发光物体的吸收后,反射到眼睛中,使我们产生的光色感受。
3、环境色:某一物体反射出一种色光,这种色光反射到其他物体上,产生的颜色。
环境色,相对来说比较微弱,但是它在不同程度上又能影响周围其他物体的颜色。
而且,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受到物体质地的肌理的影响。
表面越光滑、明亮的质地(陶瓷、玻璃、金属),越容易受到周围物体色的影响。
三、色彩的生理理论
1、视觉适应——人在观察物象时,眼睛会自动进行调节,来适应环境,就是视觉适应。
1)明适应——从暗到明的视觉适应。
2)暗适应——从明到暗的视觉适应。
3)色适应——对色彩的适用过程。
2、色彩的恒定性——尽管色彩,是由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性质两方面决定的,但是,我们还是习惯于,将处于日光下的物体呈现的色彩认为是物体的固有色。
这种认识是根深蒂固的。
3、色彩的错觉
由于眼睛的生理构造特点,当我们观察色彩时,会出现感知与客观现实不相符的情况,进而形成的错觉。
了解色彩的错觉对我们使用色彩是很有用的。
1)视觉残像——人的眼睛需要看到全色相(三种原色3.2)才能得到视觉生理上的满足,如果没有看到全色相,视觉就会自动的调节,将缺少的颜色补充到视觉中来。
2)同时性效果——同一时间,将两种色彩放在一起,两色就会向着对方色彩的对立色靠拢,形成强烈的视觉效应。
在能够同时性效果中受影响最大的是色彩相接的边缘部位。
3)空间产生的错觉——在一个平面上,由于色彩明度和冷暖不同,造成的空间拉伸的错觉。
4、色彩的认知度——色彩在一定背景环境下,可以被认知和辨别的程度。
1)最大的决定因素——明度。
明度越高、越明亮,当然越容易被认知。
2)其次是色相。
具有对比关系的色彩相搭配会醒目,补色相搭配最为抢眼。
红配绿。
3)纯度也影响色彩的认知度。
高纯度色彩在低纯度背景中更显眼。
四、色彩的三原色和色彩混合
原色——不能由其它颜色混合得到,但是,却能混合得到其它颜色的颜色。
间色——用三原色,两两混合得到的颜色。
红与黄——橙;红与兰——紫;黄与兰——绿。
补色——三原色与另外两种原色的间色互为补色。
色彩混合——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混合,产生新的色彩。
1、加色混合——色光与色光的混合。
光色原色——光的颜色当中的:朱红R 、翠绿G 、蓝紫B。
三种光色混合产生白光。
2、减色混合——加色混合是指光与光之间的混合。
减色混合则是色料与色料的混合。
色料原色——就是色光混合得到的间色。
品红、黄色、青色。
色料间色——品红+黄=橙黄+青色=黄绿青色+品红=紫三者调和=灰黑色
色料补色——一种原色与另外两种原色混合得到的间色,互为补色。
3、中性混合——色彩在视网膜上的混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同时出现,由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会自动把相混合的各种颜色的明度取平均值。
包括两种方式:颜色旋转混合、空间混合。
1)旋转混合——将两或多种色彩画在圆盘上,快速旋转,就会感到另一种新色彩产生。
2)空间混合——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放置在一起。
由于我们视觉生理上的限制,经过一定的空间距离,这些色彩会在我们的视网膜上发生混合。
第三章色彩的三属性
一、色相
1、色相——每一种颜色表现出来的的相貌,即呈现出什么颜色。
色相是色彩最本质的属性。
色相环——相当于光谱色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环中,包含了光谱中所有颜色。
2、色相的推移——色相环上的颜色是逐渐变化的,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排列,可以表现出
来一种有秩序的美感。
将这些有秩序排列的颜色运用到绘画中,能形成一种具有层次感的画面效果。
具体来说,就是,按照色相环上色彩的排列的顺序,给图画上色。
3、色相推移的创作赏析
二、明度
1、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是纯色与白色和黑色相往复的单一色相的明暗关系。
白色的明度最高,黑色最低。
在一种颜色中,加入白色可以提高明度;加入黑色会降低色彩的明度。
2、明度的推移——明度渐变。
任选一纯色通过加黑、白可以让它的明度上发生推移。
3、明度推移的创作赏析
三、纯度
1、纯度——又称为饱和度或艳度,指色彩含色量的程度,色彩的鲜艳程度。
任何一种纯色,与无彩色——白色、黑色、灰色混合,都会降低它的纯度。
无色彩——相当于“色彩”这个概念而言的。
指——黑、白、灰,它们自身不含有色素。
任何色彩,当它加入黑白灰的时候,自身色彩的含量降低了,也就是纯度减低了。
2、纯度推移构成——将纯色与中性灰色、黑、白做不同比例的调和,形成纯度渐变序列。
3、纯度推移的创作赏析
第四章色彩的对比
对于设计人员来说,色彩就象一个难以捉摸的情人。
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色彩总是与其它色彩一起呈现而不会单独存在。
而不同的色彩对比能够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了解一些基本的色彩对比原理,对于我们在设计中选择颜色及颜色的把握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处理颜色时,有一系列现象会与视觉大脑皮层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对于颜色是否协调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也可以将这些理论应用在你的图片上。
其中涉及到两种最重要的对比:连续对比( successive contrast )及同时对比( simultaneous contrast )。
连续对比是由法国科学家米歇·欧仁·谢弗勒尔(Michel Eugène Chevreul )在 19 世纪 20 年代所发现的。
连续对比也称作“后象”( after-image ),因为我们的眼睛在看完一种强烈的颜色之后,我们的眼睛会出现另一种相反色相的颜色。
在下图中,当你盯着左边有红色圆圈,将注意力放在中间的那个十字标志的地方一分钟,然后快速将眼睛转到右边白色的区域里的十字标志处的地方。
你会“看到”另一种不同颜色的圆圈——蓝绿色(如果你在看完红色后立即紧闭双眼,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种“后象”现象是眼睛及大脑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如果你注视一种强烈的颜色时间越久,这种现象就会越明显。
这种连续对比
的特点在于后象中的颜色总是原来那些圆圈上色相的补色。
我们盯着左边方框中间的十字的地方至少半分钟后,然后快速转向右边白色的背景,你会看到什么?
连续对比
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原理相似,但会较迟才产生。
就是说,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一种强烈颜色后,眼睛会产生这种颜色的补色,但却是在过一段时间才发生。
比如,你盯着下图红色圆圈中心点至少半分钟,然后立即将视线转到旁边空白地方的中心点,你会看到一个逐渐出现的后象,它的颜色是青色。
如果这个圆圈是绿色(你可以在 Photoshop 里自己尝试一下),那后象的颜色就会是红紫色。
同时对比
当两种颜色同时并置在一起时,双方都会把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红和绿并置,红的更红,绿的更绿;黑和白并置,黑显得更黑,白显得更白。
这种现象属于色彩的同时对比。
在一定的对比条件下,本来发绿的色也许看上去就带蓝味了,而一个灰色,靠近橙色就带蓝味,靠近蓝色就带褐味;靠近白色显得重,靠近黑色显得亮,这种色彩的同时作用,影响着一切色彩对比效果
与连续对比紧密相关联的是同时对比,指的是一种颜色与另一种颜色相并列时,在观看其中一种颜色时会出现相邻颜色淡淡的补色的效果。
特别是在一种中性色与一种强而单纯的颜色并列时效果更明显,如下图所示。
换句话说,一块灰色的色块在另一种单纯的背景颜色下会使到这块灰色的色块呈现一层背景的补色。
就算两种不是互为补色也会产生这种效果,只是效果没有这么强烈而已。
在视觉效果中其中一个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效果就是我们的眼睛在看一种强烈的颜色后在其旁边眼睛会出现其补色。
最经典的证明就是一个中灰色色块被一种强有力的颜色包围时,灰色块上会出现一层背景颜色的补色的感觉。
灰色被红色包围时会显得有青色笼罩在它上面。
这种现象在非中性的颜色区域里也会发现,如紫红与紫色配对时,中间的正方形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色彩的对比——当两种或两种个以上的色彩放置在一起时,通过对比,使各自的特征更加鲜明的体现出来。
一、同时对比——两种颜色同时放置在一起时,双方都会把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
二、连续对比——刚才将的同时对比,是指几种颜色同时出现。
而连续对比,是指颜色在不同的时间出现。
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颜色之间的对比效果
三、色相对比——不同颜色放置在一起,通过比较,呈现出色相的差异。
1、原色对比——三原色之间的对比。
原色是指红、黄、蓝。
这三颜色是色相环上最极端的颜色。
不能由别的颜色混合产生,
却可以混合出其它任何颜色。
这三种颜色彼此间没有共同的色素,各自的气质太强烈,谁也不能征服谁、不能压倒谁。
可以说是来自原色的自然力量。
属于最强的色相对比。
2、间色对比——三间色之间的对比。
间色,是橙、绿、紫。
是原色相混合调出的色彩,它们之间的对比略为柔和。
3、补色对比——色相环上相距180度的两色。
互为补色的两色对比非常强烈。
当两个补色放在一起,比如,红色和绿色在一起。
绿色的补色是红色,所以,旁边的红色就显得更红。
同样道理,绿色显得更绿。
4、对比色的对比——色相环距离在100度以外的两色对比。
色彩差异比较大,效果比较强。
5、邻近色的对比——色相环相距相邻的两色之间的对比。
对比差异较小。
容易和谐。
6、类似色的对比——色相环非常接近的两色的对比。
彼此含有大量相同色素,对比最
弱。
同类色主要是指在同一色相中不同的颜色变化。
在同一色相的颜色中加入白色、灰色或者黑色,从而形成明暗深浅的变化。
如图所示,在色相环中30°之间的颜色均可认为是同类色,色彩共性很多,给人一种和谐融洽的感觉。
采用同类色搭配,缺乏颜色的层次感,属于对比比较弱的色组。
但是可以形成明暗的层次,给人一种简洁明快、单纯和谐的统一美。
如图所示,画面采用统一绿色系进行搭配。
色彩搭配协调舒服,但有些单调乏味没有亮点的感觉,符合同类色彩搭配的特性。
7、冷暖色相对比——色相环上,冷色与暖色之间的对比。
暖色具有先进感和扩展感,冷色具有后退感和收缩感。
它们之间的对比,不仅能产生丰富的色彩感觉、空间远近的感觉。
更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8、色相对比的作品赏析
四、明度对比
1、明度的高、中、低层次。
任何一种颜色,通过给它加黑、加白都能得到一个明度变化的色阶。
把这个色阶分成9阶。
1是黑,9是白。
1-3是低调(低明度);4-6是中调(中明度);7-9是高调(高明度)。
这就是明度的高低层次。
2、明度的长、中、短层次
等级距离差异大称为长调;距离差异中等称为中调;距离差异小称为短调。
3、明度的基调:根据明度的高中低、中长短的层次。
就可以分出9种明度的基调。
高长调、高中调、高短调、中长调、中中调、中短调、低长调、低中调、低短调。
4、明度基调构成
5、明度对比的作品赏析
五、纯度对比
1、纯度的鲜、中、灰三种基调
纯色逐渐加入灰色,形成12阶的色阶。
12是纯黄色,0是纯灰色。
从0-4称为灰调(低纯度);5-8称为中调(中纯度);9-12称为鲜调(高纯度)。
2、纯度的强、中、弱层次
强中弱,指的是纯度之间的对比。
比如1与10、11、12之间对比大,称为强对比;1与5、6之间的对比居中,称为中对比;1与2、3之间的对比很小,称为弱对比。
3、纯度的基调:根据纯度鲜、中、灰三种基调,纯度的强、中、弱三种对比。
可以把纯度分为9中基调,分别是鲜强、鲜中、鲜弱、中中、中弱、灰强、灰中、灰弱、最强对比。
4、纯度的基调构成
5、纯度基调构成
六、色彩对比在设计中的应用(设计案例分析)
第五章色彩的调和
色彩调和手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平现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等领域中。
一件优秀设计作品的用色,往往依靠设计师运用对比与调和的高超技巧,既通过对比引起观者视觉的刺激,突出想要表达的主题,又运用调和的手法抑制过分的刺激,达到和谐的审美感受,如图7.1与图7.2所示。
因此,色彩的对比是绝对的,调和是相对的,对比是目的,而调和是手段。
一、同一引导调和
1)同一调和构成——当两个或多个差异较大色彩放置在一起时,可以分别加入同样因素,让它们之间产生共性。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对比效果非常尖锐刺激的时候,将一种颜料混入各色中去增加各色的同一因素,改变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使强烈刺激的各色逐渐缓和,增加同一的一致性的因素越多调和感越强。
例如,当两色面积相等,而且成为补色时,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等,由于强烈的对比刺激而不和谐。
但如果彼此双方都调上灰色,都有了灰色的色素,由于有了同一的因素,从而削弱了对比度,使强烈的对比的画面得到缓和,鲜艳的红色和绿色变成了灰红、灰绿,从视觉上得到了调和。
2)同色相调和——同一色相的色彩搭配,
3)同明度调和——明度接近的各色搭配,
4)同纯度调和——纯度近似的色彩也容易调和,
5)无彩色调和——黑、白、灰之间的搭配,比较和谐。
而且它们与其他有彩色搭配,也都很容易调和。
二、隔离调和
当两色或多色彩对比时,对比可能过于微弱、平淡,也可能过于强烈、对立。
这时,在两色或多色之间加入另一种色彩,将两色进行隔离,就能使原本晦暗的色彩关系明朗化;使激烈的色彩关系缓和化。
三、秩序调和
任何事物,当它具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时,会表现出特殊的美感。
在色彩关系中,把不同明度、纯度和色相的色彩组织起来,形成有节奏的、有韵律的渐变,可以使画面和谐。
四、重复调和
循环往复的使用同一种/组色,可达到色彩和谐的效果。
好理解,不断的重复,都是相同的,自然是和谐的。
自然色彩的采集重
第六章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的构成方法,是在对自然色和人工色彩进行观察、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分解、组合、再创造的构成手法。
也就是将自然界的色彩和由人工组织过的色彩进行分析、采集、概括、重构的过程。
一方面:是分析其色彩组成的色性和构成形式,保持原来的主要色彩关系与色块面积比例关系。
保持主色调,主意象的精神特征,色彩气氛与整体风格。
另一方面:打散原来色彩形象的组织结构,在重新组织色彩形象时,注入自己的表现意念,是构成新的形象、新的色彩形式。
1、色彩的采集
艺术大师毕加索说过:“艺术家是为着从四面八方来的感动而存在的色库,从天空、大地,从纸中、从走过的物体姿态、蜘蛛网……我们在发现它们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必须把有用的东西拿出来,从我们的作品直到他人的作品中,”可见,从平凡的事物中去观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逐步去认识客观色彩中美好的色彩关系,和借鉴美好的形式,将原色彩从限定的状态中走出。
注入新的思维,重新构成,使它达到完整的、独立的、富有某种意义的创作目的。
色彩的采集范围相当广泛。
一方面,借鉴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从一些原始的、古典的、民间的、少数民族的艺术中祈求灵感;另一方面中从变化万千的大自然中,以及那些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各类文化艺术和艺术流派中吸取养份。
总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形式:
(1)对自然色的采集:浩瀚的大自然的色彩,丰实多采,幻变无穷。
向人们展示着迷人的色彩。
如蔚蓝的海洋、金色的沙漠、苍翠的山峦、灿烂的星光……具体的分,有春、夏、秋、
冬,还有晨、午、暮、夜的色彩,有植物色彩、矿物色彩、动物色彩、人物色彩等。
这些美丽的景色能引起人们美好的情感。
历来许多摄影艺术家长期致力于大自然色彩的研究,对各种自然色彩进行提炼、归纳、分析。
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吸收艺术营养,开拓新的色彩思路。
红叶,也可能是红花绿草,可能是高耸的现代建筑物,也可能是沧桑的古城墙,可能是一堆破铜烂铁,也可能是金银钻戒……等等,图片的内容可以包览世上的一切,不管它的形式和内容怎样,只要色彩美,就值得我们借鉴,就可以作为我们采集的对象。
除上述内容外,绘画色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水彩到油画;从传统古典色彩到现代印象派色彩;从拜占庭艺术到现代派艺术的色彩;从蒙德里安的冷抽象到康定斯基的热抽象等等。
此外,我们还应放开视线,扩展到世界这个大家庭中,从埃及动人心弦的原始色彩到古希腊冰冷的大理石色调,从阿拉伯钻石般闪亮的光彩到充满土质色调的非洲,从日本那审慎的中性色调到热情而豪放的拉丁美洲的暖色调等都将激发我们学习色彩的灵感。
解构自然色彩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艺术模仿自然",[5]师法自然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提高自身审美修养的自发和有效的途径。
而自然界中存在着千姿百态的色彩组合,在这些组合中,大量的色彩表现出极其和谐、统一及秩序感,一些斑斓物象本身就映衬着色彩构成理论中的各种对比与调和关系,自然色彩许多是经过不断的物质进化而形成的,这些色彩组合一方面能反映出物种和性别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出于防卫或警示的生存需要。
我们必须多留心,通过观察和分析,去探索和发现它们独特的色彩规则,通过解构和重构,把这种大自然的色彩美彰显出来,并从中吸取养料,积累配色经验。
解构传统色彩
所谓传统色,是指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艺术代表性的色彩。
以传统色彩作为主题,通过解构传统色彩向传统色彩艺术学习,目的是从传统色彩风格中获取创作灵感。
传统色彩典范凝聚着古人对色彩规律探索的经验与智慧,如果将视点移到这些传统色彩上,就会惊奇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并沉淀下来的色彩组合与色彩构成教学中的对比与调和规律有何等相似之处。
借鉴传统色彩,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会起来,引导学生观察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色彩搭配,唤起他们对传统色彩的集体无意识,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特征,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从而继承传统为当代设计服务。
2、采集色的重构:
重构指的是将原来物象中美的、新鲜的色彩元素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使之产生新的色彩形象。
在进行重构练习时应注意这几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