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石家庄第三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石家庄第三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供销社
钱红丽
小时候,隔三差五跟着外公去一个叫作“周冈”的小镇。

他在小腰篮底层铺一层稻草,把家里积攒下的鸡蛋一个一个装进去,再在鸡蛋上面盖一块旧布,拎到周冈。

一个鸡蛋五分钱,全部卖掉后,买些粗粒盐回来。

或许还有余钱,外公就去肉案前,割一刀猪肉。

肉,一元二角钱一斤。

二十四个鸡蛋,换一斤肉!
我的印象里,外公买猪脚的时候多些,他并非不喜欢吃肉,而是猪脚便宜得多。

或者呢,肉也不买,猪脚也不买,外公只买一条鱼,鲢鱼,非常便宜的鲢鱼,几角钱而已。

称完鱼,鱼贩子也是用几根稻草穿过鱼嘴递给外公。

一老一小于是拎着一刀肉或者一条鱼,穿过田畈——如若春天,仿佛一万亩油菜田的蜜蜂都追随着我们了。

实则,我最喜欢跟着舅舅或者小姨去供销社买日用品。

合作社里飘拂着一股股奇异的味道,纷繁复杂,景深曲折,至今无与伦比,简直万花筒一样的气味:红糖的味道齁甜齁甜,固本牌肥皂的气味是咸的,芦西酒的味道辛辣芳香……乡下有一个酒鬼,总是偷自家的米换酒喝——他站在巨大的酒缸前等着,售货员用长柄竹勺舀上一勺酒,倾倒于他双手捧着的蓝边碗里。

他小心翼翼,像捧着自己的命,默不作声地咕噜咕噜一口气喝下去了。

等他的婆娘遇见这个醺醺然的挨千刀的偷了米的男人时,她没有什么法子想,许是绝望了,就一屁股坐在门前地上痛哭,一边号啕,一边咒骂,一边把手掌重重拍在地上。

不出几日,酒鬼仿佛忘记了曾经尊严扫地的难堪,故态复萌。

女人每一次的咒骂与痛哭,仿佛初次一样的新鲜,也没见一个家从此破碎,日子还是照常过下去了。

实则,我最喜欢闻煤油的味道。

彼时,正值煤油灯时代,家家备有好几只灯盏。

那个年代的灯盏,可真是艺术品呢。

高脚细腰的模样,玻璃印花的质地,圆形底座,袅袅而上,忽然在中间鼓出一块圆肚子,盛满煤油,漂一截灯芯,划一根火柴,黑屋子瞬间亮了,火焰上方配一只玻璃罩,屋子更亮些,微微地泛了幽光……
古人言,一灯如豆,该有多么诗意静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乡村,依旧保留住了古中国的气质,幽秀、舒缓、宁静、寒瘦、寡淡,这些正是构成古气的必要元素。

夏天的时候,供销社里还卖海带。

海带被搭在铁丝上,晾衣裳一样地齐整,悄悄散发出幽深的气味,或许就是大海的味道了吧。

自小,我们与曲折弯曲的河流生活在一起,不晓得大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难道比外婆门前的白荡湖还要宽阔吗?我是活到三十二岁那年,才去到厦门看见大海的,水天相接处白雾茫茫,浩渺无垠,直如童年的夜空那么深邃。

默默坐在海边,到底还会忆起被隐秘地珍藏了多年的海带的味道。

供销社的一面墙上,挂了各色花布,也挂毯子。

后者都是上海牌的,浅粉底子上织绣着一对展翅欲飞的凤凰,凤凰周围开了大朵大朵红牡丹绿牡丹黄牡丹,都是鲜花怒蕊的,逼真得不得了;或者密不透风的红梅丛里蹲了两只翘尾巴的喜鹊,叽叽喳喳的,言犹在耳;也有芙蓉锦鸡图。

上海牌毯子可真结实耐磨啊,拿在手上厚沓沓的,非常有质感,任凭怎样捶洗都不败色,一年一年拿出来,铺在褥子上都是簇崭崭的新。

妈妈们素来喜欢以米汤浆被子——入夜,一群骨瘦如柴的小身体滚在毯子上,硬戳戳,痒酥酥的,异乎寻常的舒豁,梦境中总有大米的香甜。

或许,一个幼童所能领略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仅仅止于供销社里那一方小小天地吧。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做了朴实而不乏诗意的回顾,语言流畅,情趣盎然,引领读者进入作者的童年。

B. 第五段描写窗外酒鬼买酒喝酒的情景,笔触细致,表露出作者对他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酒鬼妻子的无理取闹
C. 第十段通过将童年时的情景和长大后的情景的进行对照,用不同的时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并体现出童年记忆对人的影响之深。

D. 文章的最后一段,看似突兀而大略,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是想借这一段,来表达一个幼稚的孩童独特的童年记忆。

2. 文章开头细致地描写了自己与外祖父卖鸡蛋换肉和鱼的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又称“端阳节” “天中节” “龙舟节” “诗人节” “粽子节”等,从众多名称中就能感受到节日内涵的丰富与与节日勃发的活力。

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范,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并且在根本的季节感受、身体保健与伦理期待上基本一致。

端午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

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

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

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

人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的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层面的生存,也需要文化的延续。

屈原等爱国志士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

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

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

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

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

今天,在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日之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回归传统。

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中延续更新。

端午节俗中对自然时气的避忌、历史先贤的崇敬,均体现出对于个体生命与群体精神的保护与养育,在端午这个盛大的夏季节日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念与家国情怀。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今天,对端午节俗文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对于我们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B.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节更重要的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同时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C.端午节被称为“卫生节”,因此有门口挂艾、艾水洗浴、佩戴药草香包等避瘟保健的节俗。

D.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这完全得益于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体呈“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结尾段强调了盛大的端午节日中蕴含着生命观念和家国情怀。

B.文中列举端午多个名称,证明了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且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命的活力。

C.文中以“非典”时期一首民谣的流传为例,论述了以消灾避疫为主题的端午节俗的现实意义。

D.第⑤段按时间顺序回顾了追悼屈原逐渐被纳入端午节俗的过程,突出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并将文化传承融入其中,可使端午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延续更新。

B.现在过端午节,我们在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温情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

C.出于文化延续的需求,人们在食粽与飞舟竞渡等端午节俗之外,加入了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

D.从避忌自然时气、崇敬历史先贤的端午节俗中可以感受到对于个体生命和群体精神的保护养育。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医胡同
安晓斯
祥子跪在爹的遗像前,捧着香炉的手不停地抖动。

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燃过的香灰不住地掉下来。

因为香炉不停地在动,三炷香燃过后的长度就不一样。

在沁水湾求得“平安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那三根香燃着的长度得一样。

要不,咋还能叫“平安香”。

祥子爹去世前,叫来了全家人,要把祖宗传下的“舒筋神丹”秘方的最后五味中药告诉祥子。

祥子打开一看,却只有四味中药。

就问爹。

爹指指身边的一个小箱子,我走后,你捧着香炉跪在祖宗的牌位前,啥时三柱香一起着完,才能打开。

那箱子里还有一味中药。

祥子的爹就是我们这里的董神医。

董神医家世代行医,到董神医这一代更是声名显赫。

他家门前原是一条窄窄的小胡同,世代被称为“神医胡同”。

董家行医,家教很严。

医德惟上,药价低廉。

自家种的草药不收费,乡邻捐赠的草药不收费,不管多远的路,从不收出诊费。

遇上特别困难的家庭,一律免费。

在胡同两边居住的乡邻还主动拆除了院墙,将“神医胡同”变成了一条宽宽的通道。

车来人往,更加方便。

祥子是董神医的独子,从老爹那里得到了许多真传,医术也广为称道。

每次祥子在祖宗的牌位前跪着,娘总会在旁边站着,从不说话。

董家最有名的中药丸就是“舒筋神丹”。

爹去世前配好的“舒筋神丹”,是一包包的中药,还得再进行认真的研制加工,至少够祥子使用一年以上。

听爹说,“舒筋神丹”由50 味名贵中药研制而成,可平常祥子只知道45味,加上爹去世前说的4味才49味,还有一味,听爹说是最重要的,差了这一味,“舒筋神丹”的功效就会失去。

祥子知道,中药讲究配伍,别说差了一味,哪怕是“药引子”也是断然不能缺少的。

看祥子跪得很久了,娘终于说话了。

孩子,再有一个月就是你爹的周年祭日。

到那天,你再和你爹好好说说。

祥子听了,泪流满面。

娘,一定是孩子做得还不够,爹还不满意。

这一个月,祥子就没好好睡过觉。

祥子是最理解爹的心思的。

从小在中医世家长大的祥子,如愿考上了医科大学。

毕业后,祥子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

毅然回到家乡,和爹一起传承着这个世代有名的中医世家。

在世时爹常说广做善事。

会不会是自己善事做得不够?
于是,祥子出资修缮了学校,修整硬化了村里的道路,村民们人见人夸。

董神医的周年祭日到了。

那天一大早,祥子就听到外面一阵阵锣鼓声。

开门一看,神医胡同里已经挤满了人。

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一面做工精致、精美大方的崭新的“神医胡同”金匾送了过来。

这一天,祥子的泪水就没有断过。

村里参与了董神医的周年祭典,那场面不亚于董神医下葬那天的情景。

入夜,万籁俱寂。

祥子又一次跪在祖宗的牌位前。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地稳当。

祥子亲手点燃的三炷香静静地燃着,直到三炷香燃尽,始终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娘,我求得平安香了,我求得平安香了。

大把大把的泪从祥子的眼眶涌出。

孩子,快去打开那个小箱子吧。

你爹同意了。

站在一旁的娘早已泣不成声。

祥子双手捧着那个精致的小箱子,虔诚地跪在爹的遗像前,好一会儿,才轻轻地慢慢地打开。

祥子终于看到那一味中药了。

一片洁白的宣纸上,是爹用工工正正的小楷写的两个字:良心。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祥子求取平安香的情节开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也与下文祥子最终求得平安香的情节相照应。

B. 文中插叙董神医行医“医德惟上”的情节,既彰显了其医者仁心的品格,又使结尾处最后一味中药的揭晓合情合理。

C. “祥子捧着香炉的手,今天特别稳当”,这是因为在董神医周年祭典上,村民们送来了“神医胡同”的金匾。

D. 小说重视细节描写,祥子娘从开始“从不说话”,到“终于说话了”,再到“泣不成声”,见证了祥子的成长。

8. 文中三次写到了祥子的泪水,每次流泪的原因和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9. 小说以最后一味药“良心”揭晓结束全篇,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家诫叙
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甚不尽也恻恻乎惟恐甚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

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

子之子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诗》曰:“泂①酌彼行潦,挹②彼注兹,可以餴餴③,岂弟④君子,民之父母。

”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

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

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

吾病焉,是以为此。

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

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

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

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注:①泂:从远处。

②挹;舀。

③餴餴;煮饭,烹煮泰稷。

④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则谏,否则去去:离开
B. 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肖:孝顺
C. 为《贤母录》,以致其意致:表达
D. 吾病焉,是以为此病:遗憾
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父母之于子也/不知东方之既白
B. 皆有礼存焉/然力足以至焉
C. 无憾而后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以遗天下之人/但以刘日薄西山
1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B.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C.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侧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D.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苏辙为孙景修所作的《古今家诚》所写的一篇序言,在序言中,苏辙表达了自己对于孝、慈等人伦观念的理解。

B. 第二段,苏辙举例老师、君主、臣子、孩子的言行,是为了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形成对比。

C. 文章作为一篇序文,写得深情动人,在记叙的过程中,苏辙引用《诗经》中关于孝道的说法来表现父母无私的爱。

D. 作者对孙景修编写的《古今家诚)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认为这本书推广流传于天下是一定行得通的。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②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
杨炯①
烽火照西京②,心中自不平。

牙璋③辞凤阙④,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杨炯: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皆任文职。

唐高宗期吐蕃和突厥侵扰甘肃一带,唐王朝派礼部尚书裴行俭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②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

④凤阙:指长安宫阙。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句用一“照”字,将“烽火”和“西京”巧妙组合起来,形象地表现出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的紧张气氛,并引出下文。

B.第二联“牙璋”对“凤阙”,把官军出师景象渲染得非常庄严;“铁骑绕龙城”则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C.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现出作者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D.《从军行》全诗通篇实写,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
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16.本诗在自然景物选择、战争场面描绘、主题思想等方面体现了边塞诗的典型特征,请结合第三联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有两章都以桑树比兴,来喻指女子的容貌;其中“____________”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____________”比喻女子青春亮丽。

(2)刘禹锡《陋室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古代著名的陋室映衬今日之陋室以古代贤人形象来比喻作者自己。

(3)《赤壁赋》中写客听了苏轼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然后二人“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文段中有四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找出(只写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

①全民健康是公共卫生的基石。

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预防为主,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③有效控制危害健康的因素,消除了一大批重大疾病。

④2012年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医疗改革,在较短时间内树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⑤医保覆盖面95%以上人口。

⑥如今,医药卫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中国正在积极探索中国式的解决办法。

⑦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⑧必将为13亿中国人带来更大福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读下图这幅漫画,根据要求补全后面的三首打油诗。

置身于漫画所描写的情境中,学生首先发出抱怨(见下面第一首打油诗)。

针对这个学生的抱怨,请分别以校长、老师、家长的不同口吻,按照括号里的内容,补全每一首诗的最后两句。

(注:需要补全的诗句,韵脚统一规定为“笼”和“门”。


学生抱怨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何曾有假日?天天关在笼。

①校长开导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____________笼,____________门。

(学习本来如图摔笼振翅,没有逍遥自在的时候。


②老师激励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____________笼,____________门。

(要想摆脱现状,除非考上大学。


③家长警告说:出了这个笼,又进那扇门:____________笼,____________门。

(现在给你自由,将来恐怕一事无成。


四、写作(60分)
20.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生活中,“忽见”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

请以“忽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叙事合理;有故事,有细节。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露出作者对他的陌生与好奇”不正确,结合“酒鬼仿佛忘记了曾经尊严扫地的难堪,故态复萌。

女人每一次的咒骂与痛哭……日子还是照常过下去了”分析,从文中看出他对这个人的熟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要求回答文章开头细致地描写了自己与外祖父卖鸡蛋换肉和鱼的事的目的,注意从内容、结构和主旨的角度分析。

从内容看,因这样的生活图景现在已不多见,供销社的生活已经离我们很远了。

抓住“一个鸡蛋五分钱,全部卖掉后,买些粗粒盐回来。

或许还有余钱,外公就去肉案前,割一刀猪肉”“肉,一元二角钱一斤。

二十四个鸡蛋,换一斤肉”分析,用卖鸡蛋的钱换盐,换肉,这样的生活,读者比较陌生,这样具体的换算细则,可以给读者真实的感受。

结合“猪脚便宜得多”“鱼贩子也是用几根稻草穿过鱼嘴递给外公。

一老一小于是拎着一刀肉或者一条鱼,穿过田畈”等分析,细致的描写,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结合“小时候,隔三差五跟着外公去一个叫作‘周冈’的小镇”“实则,我最喜欢跟着舅舅或者小姨去供销社买日用品”分析,自己与外祖父卖鸡蛋换肉和鱼的事是发生在“周冈”小镇,后面说“最喜欢跟着舅舅或者小姨去供销社买日用品”,自然巧妙引出后文喜欢去供销社买东西的经历。

从主旨的角度看,结合“小时候”“一老一小于是拎着一刀肉或者一条鱼,穿过田畈——如若春天,仿佛一万亩油菜田的蜜蜂都追随着我们了”等分析,通过对小时候自己与外祖父卖鸡蛋换肉和鱼的事情的回忆,写出自己对小时候生活的留恋等。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及线索作用的能力。

抓住“合作社里飘拂着一股股奇异的味道,纷繁复杂,景深曲折,至今无与伦比,简直万花筒一样的气味”“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