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初中部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初中部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
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桐花满地
雪小禅
①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②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

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

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

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③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

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过去。

④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

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

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

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

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⑤那时玲是我的蜜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

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

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⑥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⑦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

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

因为我发现,信纸是湿的。

⑧每天上学都要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

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

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⑨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⑩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

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

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

⑪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

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

下岗失
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

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⑫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

可是,她一直留着。

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⑬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

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

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

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

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

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

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⑭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⑮玲很快回了短信。

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

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叙述事件主要采用顺叙的方式,中间有插叙,这样使文章脉络清晰,将过去、现在的事情结合在一起,显现出“形散”但“神不散”的特点。

B. 文章中“玲”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与桐花形象相互衬托,本文就是通过对桐花、朋友“玲”的回忆,写出了对往日时光的怀念,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之情。

C. 倒数第三段划线句对桐花的称呼从“它”到“君”的转换,是因为对桐花的描写已经丰富、饱满,“它”的形象已经转变为“一直努力着”的形象,作者对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 作者当初不喜欢桐花的原因是命贱、形状也散、颜色灰败的暗且没有灵性,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

2. 有人认为,文中的桐花是“玲”的化身,你对此有何看法?
3. 本文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本文举例简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5年来,我国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了4%以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我国仍有3000万左右的农村贫困人口,下一阶段的任务仍很艰巨。

要确保实现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准”和“实”上下功夫,确保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

(摘编自曾国安、李伟航《精准扶贫要在“准”和“实”上下功夫》,《经济日报》2018年9月20日)材料二:
农业生产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困难,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困难,保证农民的收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调查数据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缺资金、货款难。

解决资金缺乏的难题,应该建立一个多渠道、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投融资机制,通过财政资金,广泛引导国内外的民间资本参与到农业、农村的发展中来。

二是没有好的品牌,农产品价格上不来。

从品牌发展的角度看,现在中央已经在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名优的品牌能够获得较高的价格,使农民能够收入更多。

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监管不严,很多冒牌、贴牌的农产品很流行,包括五常大米、阳澄湖大闸蟹、西湖龙井等,这些冒牌、贴牌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品牌兴农战略’的实施,必须要加强监管。

三是缺乏一个稳定的机制,来确保农民的收入增长。

建立一个稳定的机制,确保农民收入的增长。

比如通过订单农业,减少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农产品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扩大农业的保险面,提高保险的赔付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摘编自《谁在种地?农民种地有哪些后顾之忧?》)材料三: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响应“互联网+”政策,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各个行业,尤其是像农业这样相对落后的传统行业,借助互联网之力实现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变革成为可能。

近年来,互联网农业正在蓬勃兴起。

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加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实现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这是传统行业与新思维的碰撞,更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互联网+农业”不仅推进了农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提高了品质控制能力,增强了自然风险抗击能力,更是打开了农产品销售的空间。

互联网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销售领域,带动农业走出困境,创新产供销模式,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摘编自《“互联网+农业”的六种实现途径》)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表显示“农产品价格下跌”一项的选择比例是78%,可见这是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最普遍的困难,需要稳定的机制保证农民收益。

B. 掌握市场信息很重要,“市场信息不流通”是“农产品销售困难”的根本原因,“农产品销售困难”也会导致“缺少周转资金”。

C. 技术服务问题、生产设备落后问题是农业生产中需要关注的内容,提高技术服务的质量,更新生产设备能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

D. 图表显示,“雇工难”和“其他”两项的选择比例较低,但是选择比例低不一定困难就可以忽略,所以这两项同样也应引起注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现3000万左右的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是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下一阶段的目标,也是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

B. 农业生产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困难,因而降低风险,解决困难,是保证农民收益的关键,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维持农村稳定的关键。

C. 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传统行业与新思维的碰撞,更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促使相对落后的农业借助互联网实现了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变革。

D. “互联网+农业”对农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人力成本、品质控制、抗击自然风险、农产品销售都有好处,会让农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6. 以上三则材料,对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哪些合理化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我的语文老师
于丹
①回望我羞涩沉默的少年时代,几乎所有光荣与梦想的记忆都和语文课相关。

我的偏科几乎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除了交上去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在班上念之外,别的科目差不多一无所长。

进入中学之前,我一直是个不大被鼓励的学生,直到初二的时候,一位特别欣赏我的老师让我做了语文课代表。

②我在一所非常普通的中学里遇见了这位不寻常的老师。

他个子小小的,秃顶,教了二十年的书还是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指间总是夹着一只红色有机玻璃的小烟嘴,进课堂前才扔烟头,然后指间换上粉笔,在黑板上留下一大片气象豪奢华美的板书。

③王老师读书的时候就是一个大才子,据说要留在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前到中学实习,正好赶上文革开始,北大就没有留校教师这一说了。

于是他就一直在实习的这个学校教下去,直到我懵懵懂懂地进到他的班上。

④我上了初三后,他会给我带很多很多补充材料。

我在那一年里几乎天天读古文,大量地背诵,并且一次次地在课堂上发言。

王老师把我带到他的家里,在南锣鼓巷那个大杂院一间低矮的小平房中,我看见中药房药柜似的资料柜贴着斑驳的墙壁,那一柜子卡片,在小小抽屉里一张张挤在一起。

斜阳很温柔地照进来,逼仄的小屋一端是美丽的师母安祥地缝被子,另一端是老师给我讲怎么做学术卡片……王老师说他有个梦想,就是从自己的手里送出去个中文系的大学生,他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念成大学,所以老师就特别在
意每一届班上语文好的苗子。

⑤高中,我考进北京四中。

妈妈去给我办手续,回来告诉我,王老师流着眼泪跟她说:“我的梦又碎了,这孩子不能从我手里进中文系了,我等了多少年啊……四中是好学校,让孩子去吧。


⑥真的读了中文系以后,老师很高兴,那时候他更苍老了,还是那样神采飞扬地跟我聊古文,只不过常常被一阵阵剧烈的咳嗽打断。

⑦到大三的时候,我几乎决定报考文艺学的研究生,就在这时候,传来王老师住院的消息——肺癌晚期。

消瘦的王老师躺在雪白的被单下,已经说不出话了,我拉着他的手,骨瘦如柴。

我明白离别的时刻就这样临近了。

我能说什么呢?我的语文老师,曾经用生命提携并且期待着我的语文老师……我哽咽着对他说出了一句话:“老师,我报考古典文学的研究生。

” 老师的手突然一下子抓紧了我,从浓重的痰音间挤出了一个字:“好!”
⑧一周后,我正式报名时,老师辞世。

师母说,那个“好”字是他留在世上最后的言语。

⑨“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这一生中总有几个人,像钉子一样守候在你的命运岔路口,一瞬间就决定了生命的方向。

在翠微引远的时候,他们的音容寂然,却镌刻在我们心底不能惊动的地方。

⑩站在最远处的这个人,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7.结合全文,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科目差不多一无所长”,说明我很缺乏自信。

B.“这位不寻常的老师”,主要指他的相貌特征和生活习惯。

C.“另一端是老师给我讲怎么做学术卡片”,王老师把我看成学习语文的好苗子,用心栽培。

D.“我看见中药房药柜似的资料柜贴着斑驳的墙壁”,那时王老师身体就不好,经常吃药了。

8.对文章的第⑤自然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段主要采用语言描写,表现王老师的良师形象。

B.王老师得知我考上四中后,内心又高兴,又遗憾。

C.因为我考得不理想,所以王老师认为他的梦又破碎了。

D.王老师对我非常器重,很希望我将来对语文有更深的研究。

9.对文章的第⑦自然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明白离别的时刻就这样临近了”,“离别”指我要离开医院。

B.“我哽咽着对他说出了一句话”,说明我改变志愿很不情愿
C.“老师的手突然一下子抓紧了我”,主要体现王老师我的深深的思念。

D.“好!”表现王老师非常支持我从事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

10.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王老师对我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

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

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 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

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

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虞美人·枕上【注】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此词写于1921年。

当时毛泽东与杨开慧新婚不久,毛泽东即外出考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的“愁”,既有夫妻离别的相思之愁,更有对革命前途的忧虑。

B.“数寒星”三字有奇趣,透出词人寂寞、孤独的处境和情怀。

C.下阕末两句,词人触景生情,一钩残月更是增添了别离之苦。

D.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感情世界,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16.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杜甫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 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 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 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 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从三个不同角度写出其给人的启示,每条不超过20个字。

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个“稻草定律”: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白莱,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卖螃蟹的人拿它去捆绑螃蟹,它的价值就与螃蟹一样。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0月7日晚,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北湖医院正门外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伤者急需救治,司机及亲属三入该医院寻求帮助,值班医生表示不能脱岗,结果无一人出院将要伤者拉进医院。

无奈之下,司机再次拨打120,等待近40分钟后,120急救车将伤者送往14公里外的吉林大学中日联合医院总院进行救治。

司机董先生认为,事故就发生在北湖医院大门口,而该医院无一人帮忙,“作为救死扶伤的机构,实在太不应该。


事发次日,北湖医院负责人回应,医院确有值班医生不能脱岗的规定,且当日急诊只有一名医生值班,并坦承“值班医生黄某确实责任心不强”。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向《都市晚报》“社会纵横”时评栏目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

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D项,“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错误,本文写作者对桐花由不喜欢到喜欢,应该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鉴赏的能力。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

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找出桐花和“玲”之间的相似点。

文中的桐花“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

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

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但是“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而文中的“玲”也是命运坎坷,“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

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

可见,桐花和“玲”之间有很多的相似点,可以使文中的桐花是“玲”的化身,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与关爱。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分析文本的具体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本文的语言表达有清新自然的特点。

清新是清爽而新鲜,特点是语言新颖不落俗套;自然是自然而然,特点是朴素明快。

具体表现是精炼、准确,句式上散中见整。

例如“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

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过去”。

表达上朴素、大方、自然,句式上长短句交错,整个句子读起来让人感觉明快、清爽;本文的语言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韵。

例如“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

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铺张了无比的快乐,一个“贼的快乐”的真实表达,没有“刻意”为之,却整体上文采斐然,情感上意韵浓厚;本文语言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和感染力。

例如“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

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

抒发了对桐花因生命短暂加之外界环境的因素致凋零的伤感之情。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

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