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数字化文献和传统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数字化文献与传统文献各有特点,本文对比了数字文献与传统文献的特点,探讨了数字化文献的未来和数字化文献对图书馆的影响。
关键词数字化文献传统文献图书馆
A Brief Discussion on Digital Literature and Traditional Literature//Xu Feng
Abstract Digital literature and traditional literature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spect of digital litera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literature.
Key words digital literature;traditional literature;library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Reference,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100081,Beijing,China
数字化文献的产生始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1]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文献日渐丰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文献的认识、整理、传播和利用。
数字化文献对以传统文献为主的图书馆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何协调配置两种文献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传播文化知识,同时服务广大公众的不同需求值得深入研究。
1传统文献及其特点
1.1传统文献是图书馆的立馆之基
传统文献是图书馆的立馆之基,服务之本,是图书馆体现收集、管理、保存、传递文献和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信息、网络、通信技术还未得到广大普及之前,传统文献在图书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尽管科技发达,数字化文献呈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但是必须看到,还有大量传统文献没有得到数字化。
一部分数字化文献快速产生,同时也有一部分数字文献在迅速消亡,并且因为数字化文献易于修改,所以其权威性、客观性不能有效地保证。
比较之下,传统文献的丰富性、客观性能够为读者提供广泛而确凿的信息。
另一方面,除了原生态的数字化文献,其余大部分则是借助于传统文献转化而成,所以传统文献是数字化文献的产生源头。
有些文献由于其重要性,还需要将数字化文献再转化成传统文献,如纸质文献、缩微文献,以作备份,保证后人能够看到这些资料并对其进行深度利用和开发,因此传统文献是对数字化文献的有力补充。
1.2传统文献符合读者的传统阅读习惯
数字化文献需要技术环境和专业设备的支持,比如通过计算机或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才能阅读,而购买这些设备需要较高成本的投入。
所以从成本上讲,数字化文献对广大群众有一定门槛,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传统文献由于便捷,性价比高,阅读方便,约束条件相对较少,却没有减少阅读的乐趣,是更为经济的选择。
1.3传统文献利于文化的传承
古今中外,传统文献是历史的记录,文化的传承,文明对接的重要载体之一,为一个民族的继往开来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丰厚的资源。
对于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献,特别是纸质文献对国家发展和人类灵魂的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是先人的文化遗产和人类的文明成果。
[2]敬惜字纸,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书籍的敬畏之心,也体现了对于文化的尊重和严谨的态度。
数字化文献利用的便捷性比传统文献高,但是其管理使用和维护成本也相应提高。
随着技术的进步,相关设备可能很快就遭到淘汰,所以为了保证文化的传承性,必须加大成本,对其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
传统文献的经典型,文化内涵绝非数字化文献所能比拟的,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探索其深刻的内在,而不至于只是流于浅表的浏览。
2数字化文献及其特点
数字化文献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盘等存储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或远程通信进行阅读的文献。
根据来源,数字化文献分为:一是指通过购买电子文献,下载网络资源等方式获取的数字化文献;二是指在图书馆内部将非数字化馆藏文献数字化。
[3]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环境为图书馆文献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不仅更新了文献共享的内容、方式和手段,而且也极大地改善了服务效果。
2.1数字化文献利于文献的利用开发
数字化文献是指把文献信息转化为用计算机设备存储的二进制代码信息。
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数字化文献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相对于传统文献,数字化文献能够较好地保护原件。
对于能体现地方特色,具有文化研究价值的文献,如古籍善本,历史照片,名家手迹等一批珍贵资料,特别是已有破损的文献,可以利用扫描仪将其拼接,将它们完好再现于公众面前,另外还可以解决纸张脆化或变质文献的问题。
[4]通过在线展示,使广大公众有机会接
(国家图书馆参考部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09-0199-03
199
统文献的单一局限性,而且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资料,包括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资料和前沿的科技成果,读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存取信息。
转化成数字形式,借助互联网,网络用户就可以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在几秒钟之内来检索和使用它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数字化文献易于导航,通过添加链接,可快速找到所需的相关资料,使馆藏原始资料的应用深度和应用广度得到加强,从而有效提高馆藏资料的利用率。
2.3数字化文献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数字化文献体积小,容量大,一本中国大百科全书需要74册,而数字化之后,只需要四张光盘,[5]极大地提高了馆内空间的利用率。
借助网络,用户只需要连接到互联网,可以第一时间找到所需的数字化资源。
由此可见,数字化的应用打破了物理空间的局限性,扩张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令图书馆真正成为“一个成长的有机体”。
数字化文献便于提供有偿服务,不论用于科研还是商业,能够有效创造价值,并且树立自身品牌形象,为公众提供权威的信息和服务。
数字化文献的出现改变了图书馆的业务流程、业务模式,同时也对图书馆传统文献带来不小冲击。
所以,更为积极有效的应对办法是:一方面,加强图书馆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契合新要求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借助科技进一步武装自身,为用户提供更为科学高效的服务。
因此,数字化文献是图书馆长远发展的良机。
2.4数字化文献需要图书馆员的新的角色定位
新科技的带动下,图书馆员需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完善自身素质。
图书馆为广大公众提供终身教育的场所,所以图书馆的意义非同小可,正是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中,才能使之不断地提供源头活水,互利共生。
而图书馆员正是沟通二者的桥梁,在新的环境下面临着技术进步和用户多样需求等诸多挑战,所以需要采取多部门多工种交叉培训机制,实现馆员的服务理念、技术水平、专业素养等多方面的角色转化,从而能够有效运用高科技手段,使数字化文献的价值充分彰显,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全力以赴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读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最大限度地为读者带来便利时效。
[6]
3数字化文献的未来
数字化文献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模式,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图书馆的形态注入了新的元素。
通过比较,传统文献和数字化文献各有特点,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数字化文献更新了传统的文献概念,为文献的采集、应用、维护、探索都提供了更为方便高效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有效增强了图书馆的资源体系和发展潜力,强化了图书馆的作用效果,
数字化文献不同于传统文献的保存与管理,只需要针对自然因素,做好防护措施,防虫、防水、防火、防止偷盗等即可确保藏书的安全。
而数字化文献管理和存储需要技术和设备的支撑,其优势才能得以发挥。
一方面借鉴了传统文献的“三线典藏制”方式,根据利用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保存位置和保存形式。
高科技的采用并不意味可以一劳永逸,由于存储载体本身的性质,要求定期对其维护和检查。
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发展,相关技术和设备同步更新,为了保证数字化文献能够持续地利用,需要对数字化文献的存储、管理以及设备的日常维护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根据数字化资源的重要性、系统性、实用性和经济性来考虑数字化资源的保存和管理,以达到价值最大化,避免重复建设。
[7]
3.2数字化文献的标准规范建设和应用推广
数字化文献是为了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优化馆藏文献结构。
由于数字化资源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整合这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创造经济价值。
为此,需要建立相关标准规范,这样才能确保数字资源的可持续性、长期使用性和互操作性,增强文献的利用率,降低重复建设。
[8]但是由于观念的差异,以及文献的数字化设计方面较为广泛,所以需要建立共同的标准。
就数字化文献的建库规则以及具体实施等多个层面达成共识,达到改善馆藏资源的结构的效果,拥有自身特色,人无我有,同时又可作为虚拟馆藏,方便共享。
3.3知识产权与数字化文献
对于数字化文献,知识产权解决方案还明显不足。
如何发挥图书馆的优势来为公众提供信息,同时又能保护作品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数字化文献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以达到二者的平衡。
目前,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提供了一种解决版权保护和数字化文献发行与传播的方案。
根据法律规定,在著作权保护期内,对任何作品的数字化并形成资源库,必须经过权利人的许可方可进行;超出著作权保护期,可被任意复制并生成数字化资源。
[9]
3.4数字化文献与现代图书馆的建设
传统文献是传递知识的一种载体,而数字化文献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的载体形式,所以内容上、形式上,数字化文献与传统文献都是互为补充的,各有所长,相得益彰。
数字化文献的出现突破了图书馆的局限性,不仅是图书馆的优质资源,也是可以共享的虚拟资源。
虽然数字化文献优势明显,其发展趋势突破传统,拓展了文献的发展空间,为新时代的图书馆的角色定位提供了准确的指导。
但传统文献以丰富、强大的特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主体地位不可
200
(上接第142页)
么一般应以夏季为宜,冬天不适宜学习游泳,冬天的水温过低,过低的水温会使人体消耗能量增加,容易使人精疲力竭而出现身体不适的状况;学习游泳应选在水位较浅的位置进行,以免初学者出现体力不支或突发状况时无法及时得救,甚至危及生命;此外学习游泳切不可高估自己的能力,自不量力,盲目单干,急于求成,完美的游泳技术不是靠麻痹大意目空一切的心态达成的,而是靠脚踏实地的科学方法练就的。
总之,安全意识是每一位游泳者都必须时刻谨记在心的常识,毕竟游泳只是众多健身方法中的一种,因为游泳而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是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
任何一项运动项目都会涉及安全问题,所以在运动中有安全意识是必要的,尤其是学习游泳,水中的运动环境与陆地上截然不同,但因为担心安全问题而害怕学习游泳,甚至害怕下水往往成为了绝大多数游泳初学者的通病,成为掌握游泳技能的绊脚石。
这是游泳者的另一个极端,一味地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反而会适得其反,也是无法真正学会游泳的。
对游泳初学者,大部分教师往往喜欢讲很多关于游泳的方式方法和基本理论,比如水中如何换气等。
但我认为,具体的技巧方法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游泳心态的调整,即适应游泳这项运动环境。
笔者分析认为这种恐水心理的根源在于人体对于水中的运动方式改变的不适应性,习惯了大气中依靠双脚与大地的摩擦力来提供前进动力,初学者进入水中时会感觉无从发力,进而导致身体没有支撑点而下沉,这更令初学者慌乱而导致身体产生本能的不规则的摆动,进而导致呛水。
这种切身感受到的恐慌心理,加上呛水的痛苦经历,久而久之就使人产生了恐惧感和排斥感。
针对这种恐水心理,笔者认为帮助游泳初学者熟悉水性——
—了解水的特性和适应水中的环境才是重中之重,这种心理不是仅凭导师的几句讲解就能克服的,只有让游泳者真正置身其中,真正地去感受去体验,再加上导师的鼓励、分析,才能让初学者逐步接受和熟悉水这一全新的环境,进而对它熟悉产生好感并学会游泳。
对大多数游泳初学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掌控自己的身体,达到在水中浮起来的效果,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各种游泳姿势将会不攻自破,学起来游刃有余。
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自控能力呢?可以做一些蹬地前滑、依靠惯性前滑时完成划水等的动态练习,来提高学生控制身体的能力。
学习游泳时有一点十分值得注意:应尽量少使用器械。
对于初学者而言,虽然器材可以暂时保证学习者的安全系数,增加初学者的安全感,但是与之俱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学习者很容易对器械产生依赖感,长时间无法摆脱器械,对学习者的心态和技能而言都十分不利,70%的学生在依赖器械学游泳之后,再离开器械明显会感到不适应,并且长时间依赖器械来增加浮力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姿势,会严重影响游泳学习的进程,不能真正地掌握游泳这项运动,与学游泳的初衷背道而驰。
正确的心态是学习游泳的前提条件,有了正确的心态才能正确地认识游泳这项运动,继而掌握游泳技能与方式,科学地学习游泳。
至于在游泳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动作要领掌握技巧,各种游泳方式的具体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基本的动作规范,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只要摆正心态,方法正确,学习游泳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相反是一件值得享受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杰姆斯·依·康西曼.美国游泳技术和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
版社,1974.
[2]马吉光.对游泳训练体制及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院报,2002(1).
[3]余军标,赵新.一些生理生化指标与主观疲劳感相结合在游泳训
练中的监控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
[4]陈小敏,迟爱光.我国游泳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J].体育师友,
2003(5).
[5]张锐.浅析我校初学游泳者教学方法与策略[J].考试周刊,2009(2).
编辑胡俊龙
于主干,为主干注入新的力量。
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既是向公众普及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提供权威资料的科研之处,既要为公众提供基本的借阅服务,又要为学术提供详实权威的资料,所以传统文献能够确保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的可接受性和公益性,而数字化文献通过越来越强大的互联网使得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日趋便利快捷,达到雅俗共赏。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文献的类型必将越来越多,可供读者选择的文献类型、文献内容、阅读方式也随之变得丰富多样。
所以,数字化文献的出现对图书馆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使传统的图书馆呈现出更为多元立体的形象,使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图书馆去感受知识与科技的无限魅力,为社会[2]文明传承与图书馆藏书——
—在“第五届全民阅读论坛”上的报告[J].图书馆,2011(5):14.
[3]王怀诗,沙忠勇.馆藏文献数字化:意义、进展与问题[Z].
[4]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的意义与局限[EB/OL].http://www.exam8.
com/lunwen/gonggong/tushuguan/200812/1031030.html.
[5]陈莺.电子出版物印刷出版物之辩证思考[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2(2):93.
[6]袁代蓉.信息共享空间下的图书馆员角色变革[J].图书馆,2011(5):98.
[7]杨东波,富平.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管理探析[A]//詹福瑞.国
家图书馆同人文选(第四辑)[C].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280.
[8]孙承鉴,申晓娟,刘刚.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十年回顾-综述[A]//
国家图书馆同人文选[C].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9:249.
[9]黄文忠.数字图书馆概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202.
编辑王恒平
!!!!!!!!!!!!!!!!!!!!!!!!!!!!!!!!!!!!!!!!!!!!!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