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历史课中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重视历史课中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教学
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是历史人物的空间和地域。
人类历史的发展都离不开空间、地域这个大
舞台,而且受到一定的地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重视历史课中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
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一、要注意揭示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
人类的起源和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都与河流、海洋有关。
如被称为世界文明摇篮的四个亚
非文明古国,其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就是因为这些古代
国家分别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和东亚的黄河流
域联系在一起。
因为这些大河,定期泛滥,两岸土地肥沃,便于灌溉,为这些地区发展农业
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又如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四五十万年前生活在北京西南部的周口店,
就与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温润,食物容易获得有关。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讲清楚历史现
象赖以产生的具体地理环境。
二、要注意揭示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与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常常是紧密相关的。
中国明末农民起义之所
以首先爆发在陕北,就是因为当时陕北土地贫瘠,灾情严重,阶级矛盾最为尖锐。
中国近代
历史上三大革命高潮的出现,也与地理位置有内在的联系。
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发生在两广
地区,是因这里是中国对外关系和内部社会关系剧烈震动的中心,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与西
方文化思想影响较深;洪秀全、冯云山、洪仁玕出生在广东,杨秀清、肖朝贵、韦昌辉、石
达开出生在广西,深受资本主义的压迫与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所以在两广地区点燃了革命
的熊熊烈火。
义和团运动兴起在山东,是因为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在甲午战争期间,山东直
接遭到日本帝国主义蹂躏;战后,德国、英国分别强占胶州湾和威海卫,德国还把整个山东
划作它的势力范围,在1898年开始强行修筑胶济铁路,并着手开采沿线矿产。
外国传教士
很早就到山东活动,外国商品倾销严重,进一步破坏了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破坏了农村的自
然经济。
加上黄河连年决口,山东受灾最深。
所以山东首先起义,接着北京、天津两地遥相
呼应,整个华北大地风起云涌,形成了震惊中外的反帝斗争高潮。
辛亥革命在湖北武昌爆发,这是因为革命在中国南北推进,移到中部崛起。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号称“九省通衢”,不仅
是交通枢纽,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力量迅速发展的地区和各省革命党联系的纽带,革命与反革
命的斗争格外激烈。
加上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迫使清军“调虎离山”,使湖北革命党人抓住
有利时机,异军突起,在中国最中心地区竖起革命的旗帜,形成了全国革命的高潮。
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因为井冈山地处湘赣边境的罗霄山脉中段,周围五百里都是高山峻岭,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附近各县物产丰富,便于筹粮筹款。
井冈山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
力量薄弱,革命发展可以影响周围几省群众。
那里群众觉悟较高,革命基础较好,在井冈山
建立革命根据地条件有利。
因此,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
命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讲清地理位置和
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的这些内在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作用。
三、要注意揭示历史活动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或影响
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都不是孤立的,都必然受到其他事件、人物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离开了历史活动所处的社会环境,离开了历史在空间上的联系,就不可能认识历史的本质、窥视历史全貌。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西安事变发生在
西安,绝非偶然。
这是因为:其一,西安紧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地处“剿共”前哨,当时
东北军和西北军在“剿共”前线同红军频繁接触,受到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
张
学良从多次失败中认识到“剿共”无出路,愿意接受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
其二,西安又
与日寇侵略锋芒所指的华北隔河(黄河)相望,接近抗日前线,东北军和西北军已感到日寇
扩大侵略的严重威胁。
其三,从西安沿陇海线东出潼关,经洛阳、郑州由平汉线南下,又是
国民党蒋介石统治的中心区域。
蒋介石利用平汉线、陇海路调兵遣将,威逼西安,对西安施
加军事压力,这使陕西成为当时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焦点。
因此,西安事变在此发生。
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之所以成为“火药库”,其原因之一,巴尔干半岛及其相
邻的地中海沿岸地区位于欧亚非三洲之间,是欧洲的一个侧翼,联结着大西洋和印度洋,是
欧洲通过地中海经红海到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门户,历来成为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
原因之二,巴尔干半岛是帝国主义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在经济和军事战略上对沙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代沙皇都妄想夺取整个巴尔干半岛。
原因之三,巴尔干半岛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长期受土耳其人的统治,矛盾复杂,纠纷常起,更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首先角逐竞争的地方。
奥匈坚决反对新兴的塞尔维亚的出现,还企图消灭它;沙皇则极力反对奥匈的主张。
奥匈同
沙俄、塞尔维亚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加剧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冲突。
德国支持奥匈,英
法支持沙俄。
所以巴尔干半岛是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成为大战一触即发的“火药库”。
1914
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果然使这座“火药库”爆炸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此爆发。
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历史事件的出现是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绝不是孤立的、偶然的现象。
必然性的历史往往通过某个偶然事件而实现,偶然事件又发生在特定的地
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之中。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讲清历史事件、活动与社会环境、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