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难曲感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赫《受难曲》的音乐鉴赏
高一(12)班邓彬
我认为巴赫这部受难曲,不仅继承了中世纪后受难曲的传统,还和当时音乐的各种崭新技法和要素相溶合,使这部受难曲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成为圣乐作品中的精品、经典之作。

这是一部具有内在性格的音乐,纵然也有热情的场面,但绝不做出表面的夸大。

随着音乐的发展,任何人都会感受到一股沁人肺腑的“慈爱之情”。

妇女们围绕着耶稣遗体旁,哭着说的话,能超越时代,深深地植根于今天人们的心灵深处。

妇女们的形象在这首受难曲中有着突出的意义。

这作品中男女平等,曾使当时的莱比锡深受感动。

因为那时,女人们被禁止在宗教仪式中担任积极角色,连圣咏都由男童代表女声。

可在《马太受难曲》中,在基督受苦受难中,表达人类慈爱与温暖之情的,全是妇女们。

《马太受难曲》取材于新约圣经,马太福音书第26、27两章的故事。

它的歌词由三部分组成:一、圣经的原文,它担负叙述整个事件过程的任务。

其中有以第三人称的福音史家(男高音)的叙述,也有以第一人称出现的故事中的角色,如耶稣、犹大、彼得、彼拉多以及群众等;二、巴赫友人皮堪达尔创作的诗词,它以旁观者的身份抒发着对眼前发生的事件的种种感触;三是历代流传下来新教圣咏的原词,是虔诚信徒们的感叹和呼声。

巴赫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描绘耶稣一生中最悲惨的经历:受难前最后几天所遭遇的苦难、屈辱和死亡。

它虽然只有几天,却是最震撼人心的时刻。

《马太受难曲》共有七十八曲,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最后的晚餐到被捕前,经文是马太福音26章l-56节。

第二部分是耶稣被捕到钉十字架,经文是马太福音26章57节到27章终了。

共有十六个场面:第一部分:l、序幕;2、阴谋;3、在伯大尼受膏;4、犹大;5、最后的晚餐;6、橄榄山;7、客西马尼国的祷告;8、出卖。

第二部分:9、序幕;10、议会受审;11、彼得三次不认主;12、犹大之死;13、彼拉多审问;14、嗣髅地;15、三点钟;16、埋葬。

在欣赏《马太受难曲》时,还需要说明的是:全曲中,十六世纪由哈斯勒(1564-1612)所作的受难圣咏《充满鲜血,伤痕累累的头颅太经巴赫的改编加工,使这首圣味不仅获得了新的生命,并且以;其深刻的悲剧性而激发着每一位信徒的灵性体验,震颤着每位听众的心灵。

巴赫在受难曲中前后五次使用这首圣咏,根据不同情况,有时改变调性,有时改变合唱织体,有时改变节奏,有时改变速度和强弱,藉着这崇高感人的圣咏合唱,把全曲连结在一起,浸溶在悲剧的圣洁的气氛中,激起人们最强烈的感动。

巴赫在《马太受难曲》创作中,还做了“立体音响”的试验。

有两个合唱队、两台管风琴,以十五公尺的距离分在两边。

巴赫试图在作品中著着两个合唱队、两个管弦乐队、两台管风琴以及一群唱“固定旋律”的儿童合唱团,表现出一种巨大的立体式音乐音响。

他使音乐左右移动交替,有时声音从右移到左,或相反。

有时声音从两边同时出来,这样使声音和音响,不停地产生变化。

作品的特殊编制,两个合唱团和管弦乐队产生出非常特殊的音响效果,两个合唱团会进行对话,扮演不同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开头和结尾两个大合唱。

作品中有大量的长而深沉的咏叹调,表现了耶稣的受难。

在宣叙调,合唱和咏叹调之间有共14首合唱,是作品的高潮。

其中保罗·杰哈德特的诗歌,会用不同的手法再现五次,是全曲的核心。

在马太受难曲中,巴赫用到了音乐象征手法。

耶稣的宣叙调有弦乐伴奏,象征其神性。

而其他人则只有低音提琴伴奏。

当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并说出最后一句话时,弦乐器沉默了,
巴赫以此象征耶稣的化身。

有很多研究试图找出曲中数字命理学意义,但现在认为,其中的一部分现象只是偶然巧合。

巴赫简介:巴赫1685年生于德国爱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被誉为是“音乐家中的音乐家”。

他的作品极丰,即使大部分失散了,还剩下的仍有500多部。

他的音乐里边几乎包括了全部作曲的技法,并且含有深厚的哲学伦理意义、十分严谨的形式和相当细密的逻辑性。

巴赫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十二平均律来写作音乐。

他运用全部作曲的技法,挖掘了音乐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巴赫将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大音乐民族的传统融合在一个有机和谐的世界之中。

巴赫用神启一般的智慧密织出音乐的梦幻,巴赫用普世的慈悲尽绘出天国的图景。

著名的小提琴家梅纽因赞颂巴赫道:“巴赫的音乐构架好像是由宇宙的原始力量支配的,这就如同地球的地形地貌皆由对立的元素和气候决定的一样。

依我之见,巴赫代表了西方音乐努力追求达一千年的那个理想。

……巴赫到底是发明、还是创造、还是发现、还是融合呢?都不是,而是汇总了这些之后又超出其上——因为他创作了将艺术与科学珠联璧合的音乐,因而感动了人们的心,并且以其雄辩而鲜活的音乐体验及时规范了人们的心态,其音乐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强度。


你必须接近巴赫,而接近巴赫又很不容易,一位崇拜者在巴赫刚去世时就叹道,“巴赫的作品太艰深,世界要几个世纪以后才会认识到他的伟大”。

直到门德尔松在柏林皇家图书馆积尘的卷宗里发现了《马太受难曲》,才教我们为海的另一类面貌感到了无比的震惊。

作为一种大型套曲,受难曲是为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而且一般在复活节前一周期间演出。

耶稣的生平和传道故事写在《新约全书》的四本福音书中,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在四本福音书中,高潮都是耶稣受苦、耶稣被钉十字架以及耶稣的复活。

供作曲家谱曲使用的脚本可能参见不同的福音书,从而形成相应的受难曲,如《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等。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是在音乐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品,它作于1728年,以马太福音书中的篇章为诗词的基础,描写了耶稣受刑前几天的苦难与死的故事。

第一乐章是悲壮的音画,描绘了被判死刑的耶稣被游街的场面,表现了耶稣坚持自己的信念,成为崇高道德的化身以及耶稣被出卖后群众的悲愤;第二乐章主要表现耶稣的受刑,其中交织了悲剧性的咏叹调、崇高庄严的合唱、钟声伴奏的朗诵调、乐队描绘的地震、女声的赞美歌等。

全曲内容丰富多彩,感天动地,是爱乐者不可不听的伟大篇章。

我已激动起时,我想激动时,我听巴赫以后的作曲家,他们更象是急赴而来的潮水与冲天而上的浪头,也就是我们最喜闻乐见的海的景象。

我没想过去比较确定那般激动是处于高些还是处于低些的层次,我更不会“猴子搬包谷”,抱住了巴赫,又掉落了“巴赫以后”。

但当我心平气和,甚至是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时刻,我就听起《约翰受难曲》,和海贴在一起,不知不觉间听到了水面底下深层处的湍急奔流与起伏动荡,那横亘着、沉积着的无限力量,不正是有限的浪潮的源泉和根本么?!后发制人,又再激动难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