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语文精品】七宝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卷分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七宝中学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2014.9.1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
“微小时代”里的城市文学新转型
①纵览2013年,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登上荧幕,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网络媒介时代的《小时代》赢得了不错的票房,但是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

《小时代》中的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连对之持宽容态度的王安忆也觉得这种以物判人的奇怪现象,可能会被将来的文学史注意到。

面对咄咄逼人的消费写作,王安忆有意隐藏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有一些各行其道、互不干涉的意味。

但是,从另外一个维度上讲,王安忆的《众声喧哗》和郭敬明的《小时代》,一个是纯文学的路数,一个是类型写作的路数,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包抄过来,共同指向了今天的文化现实———转型之中国正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小时代。

②从艺术水准来看,《小时代》确实乏善可陈,充其量是一部类型片,但是《小时代》的出现似乎宣示了一个时代预言:我们正进入一个奠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无边的消费主义、精致的物质主义、价值的虚无主义的小时代。

不仅如此,随着微信、微博在青年人生活中的流行,并日益成为不可替代的通讯工具乃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个体化、群落化、亚风格化的小时代、微时代已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③小时代、微时代的到来,与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也许真的从此烟消云散了。

对大时代的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告别的聚会。

这个小时代的到来,对小说的意义在于,在充满着复杂的流动性的转型中国,小说家对时代的整体性把握将越来越不可能,史诗这种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写作方式将有可能被封入历史的库房中,任何想从整体上对这个时代命名的企图和冲动将不得不最终沦为可笑的堂·吉诃德。

④但是,这也给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既然把握大的时代已经不可能,那么写出生活的小,让自己的感官的触角摩挲城市的每一寸肌肤,进入深入到城市的内部的肌理里,仔细打量将那些被大而化之、整齐划一的大时代所遮蔽的现代人生活中的小,让文学真正回到它的本源———文学是人学,文学应关注个体在此岸世界的存在,关注那些与个体生命存在有关的尊严、自由及其异化问题,关注与真诚、美好、恐惧、颤栗、焦虑、敬畏等等与文学和人有关的基本问题。

对于今天的城市作家来说,做一个本雅明笔下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⑤与小时代相对应的是一种小叙事的方式,小说叙述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地方性知识,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在时间和空间交错的叙述中,呈现出城市内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丰富性。

城市不再是铁板一块,也不仅仅是作为与乡村及其伦理相对应的另类的存在;它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奏和理路,有着自己丰富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即是从城市内部生长出来的,也是在城市和乡村的碰撞、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交流中延展出来的。

展现这种丰富的复杂性,就是在呈现这样一种小时代。

相比上一代或者上几代城市作家而言,以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已经自觉与传统的城市书写方式拉开了距离,开始将目光投向已经被标签化、脸谱化的城市内部的丰富的复杂性,除了革命上海、洋场上海、传奇上海、魔幻上海、怀旧上海这些标签,对于生活在城乡结合部、主城区之外的那些更年轻的一代作
家而言,南京路、淮海路固然是上海,田林、六里桥、嘉定也是上海,只不过是被大历史下被遮蔽的小叙事。

⑥我们正进入一个物质空前繁荣、社会矛盾凸显、精神裂变的文明转型时代,从美学上审视这个时代,它正呈现出一种灰美学的趣味。

与以崇高、宏大叙事、整体划一、昂扬向上为总体特征的前期共和国美学相比,灰美学是一种处于过渡状态中的美学,它是诸多矛盾的集合体,在升腾中下坠、在流动中凝滞、在怀疑中坚守、在清醒中焦虑、在破坏中创新。

它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充满着破坏性、不确定性,泥沙俱下,又生机勃勃;承载历史的重荷,又找不到未来的路。

⑦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里,城市文学作家们将重新思考个人与城市的关系,真正寻求到最适合城市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达方式,重构城市的现代精神。

不仅如此,文学应该与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城市文学更应该需要时间的积淀。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2月14日
1.第①段中“消费写作”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分)
2.第②段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到第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接续上海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开创的城市叙事传统
②在小时代中回望大时代,让小和大在对话中走向一种间性的写作
③在光怪陆离的都市中做一个漫游者、闲逛者、勘察者
④城市文学的死胡同也许会获得曲径通幽的例外收获
⑤不失为一种可能的写作策略
A.④②①③⑤B.③②①④⑤
C.④①③⑤②D.③①②⑤④
4.第⑤段列举了夏商、张怡微、路内为代表的上海作家,其用意是(2分)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王安忆对郭敬明的《小时代》持否定的态度。

B.微时代的到来,会使崇高、理想等有关的那些坚固的东西从此烟消云散。

C.小时代时期的年轻作家比传统作家更关注生活中的小,关注生活中的个体。

D.灰美学是转型期中国人生存状态的表征,因其破坏性、不确定性而使人找不到未来的路。

6.综观全文,“微小时代”带给文学的影响有哪些?(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21分)
呼喊的泥土
①那次,在电视“半边天”节目见主持张越采访一位乡村女人张小样,张小样坐在扬起尘土的院里说:“……我不要什么都不知道,不要就这样过一辈子!我渴望知识,渴望从电视里多知道一些事。

我不要麻木。

我宁愿痛苦。

”她的声音哽噎了,饱含无限磨折委屈,同时有种横下心的决绝。

②在她的乡村,她找不到一个可说话的人,人们当她是异类,这种深井般的无望与孤独,让一个女人向上的路走得艰涩无比。

在闭塞乡村,她艰难地咬着牙不肯屈服于那么多乡村女人都屈服了的命。

她要想事,她要思考,她的眼睛和面孔充满挣扎的痕迹,她穿着红衣裳坐在堆着麦秸杆的院里,像面决不投降的旗帜。

这是个不甘于命运的执拗女人,一个不肯把心磨砺成粗硬石头的女人,她忍着鲜血与疼痛要把心打磨成看得清事物的玻璃——人鱼用行走的剧烈痛苦换来了腿,却并未赢得王子和爱情,但人鱼一点也不悔,因为在剧痛中她曾那么地接近了幸福。

张小样,她也是条甘愿的人鱼,她不要蒙昧与混沌,她要看清生活与命运到底怎么回事,她不要她的生活只被鸡鸭灶火奶孩子围困,她要不辜负自己地活一趟。

③去年秋天快过完时收到一封信,一个和张小样类似的皖西北乡村女人写来的。

信的开头说:“我和你年纪相似,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生活在一个偏远乡村……”她说:“看旧杂志(有的是打工的村人从外头带回的)是我生活里最大的幸福,一本杂志我要读上几十遍,翻破的地方粘好再看,有时在灶边看把饭都烧糊了,公婆为这骂过我好几次。

”她说:“我这辈子大概也走不出这里,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天能走出去。

”她说:“我们这儿发信和收信都很难,要等好一段日子,其实我也没想你回信,回了我也不知能不能收到,我就是想写给你,让你知道在很远的村子有我这么个女人……”
④字写得不好,一笔一划却工整,信纸略发黄,像供销社积压的库存。

信有三四页,语气淡定,无恨亦无怨,她只是心平气和地告诉我她的生活,告诉我偏远的皖北山村有她这样一个女人的存在。

⑤我坐在餐桌边,讶异以及震动刹那包围了我,一个皖西北女人沉沉的心事握在手上。

她长什么样儿?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她才淡定地接受了一切?她的信很平静,可还是流泻出忧伤。

年纪与我相似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嫁人生子前,她一定也有过对外部世界发亮的憧憬吧?
⑥我想一定要回信,马上回,然而纸笔在手中,却不知从何写起,同情,劝慰,勉励?也许对她都无意义。

她在寄出这封信时,意义对她已经完成——这其实是她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吧,是她憋久了冲山谷喊出的一句回声!
⑦我寄了厚厚一摞杂志给她——不知道她能否收到,也不知这摞杂志是帮她,还是更让她内心搅起波澜。

我还是寄了。

我不想她再翻那些已卷边破烂的旧杂志,我希望她能在有风的黄昏展开这些簇新杂志,油墨将盖过禽畜们槽中晚餐的气味,她的手指将触摸到一个隐约而庞杂的轮廓(这轮廓由迷离物质与层叠精神构建,与她隔纸相望),文字的灯火在这刻映亮她内心,像她信中说的,这刻,是她最大的幸福——尽管渗杂着疼痛。

⑧因为职业关系,我收到过许多气味复杂的稿件,产地来自乡村漏雨的瓦房,苯胺甲醛严重超标的南方车间,残疾人皮革作坊,浪迹的路上……信上满怀虔诚地写着人生的哀喜感悟,那些挫败与歧视纠结的日子,疾病与辛劳搏斗的日子,失望与希望交替的日子。

他们把有限而宝贵的睡眠时间腾出,用来思索探问形而上的命运(或许永远没有答案)。

稿子厚厚一叠,像蓖麻叶子摞在一块。

能发表的极少,但这不影响它们在邮路的数量——我遥想他们粗粝的脸孔背后藏着的软和的心,渴望倾诉的心,他们在沉重泥土下,在钢筋齿轮中迸出的呼喊(用嘶哑的嗓子),一旦停下,他们怕自己会像叶子无声碾进土里,尔后凋腐。

虽然,多数呼喊也许只会把命运本身震得肺腑俱痛,世间听不到,但呼喊的人自己听见了,卑微而壮丽,苦涩且欢欣,这就使呼喊者约略感到一丝慰安。

日子如泥石流推搡而过,弱小的人努力寻找一块在尘世的立锥之地,包括为灵魂——又有多少人听见了泥土底下细小而固执的呼喊?
7.张小样、皖西北女人的思想苦闷是很难为当地人所理解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2分)
(1)(2)
8.文章开头张小样的话中,用了三个“不要”,两个“渴望”,试述其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2分)
9.分析第⑦段画线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3分)
10.结合语境,写出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

(3分)
11.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呼喊”是心灵的倾诉,接受电视采访、写信、投稿都是“呼喊”的方式。

B.“泥土”象征呼喊者所处的生存环境,既是指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

C.第②段引用《海的女儿》这则童话故事,借人鱼进一步表现张小样的追求精神。

D.文章的4、5段都用到“淡定”一词,说明那位皖西北女人在生活的重压下逐渐的麻木。

E.第5段用了很多问号,表明作者没有能真正理解那位皖西北女人的内心情感。

F.最后一段概述来自底层的邮件,这样写使全文选材点面结合,文章更加厚实饱满。

12.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是以社会底层的平民为题材的散文,请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4分)
(三)名句默写.(8选6)(6分)
13.(1)俶尔远逝,。

(柳宗元《小石潭记》)
(2),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3)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4),如履薄冰。

(《诗经》)
(5)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6)雁过也,,。

(李清照《声声慢》)
(7)落花水香茅舍晚,。

(马致远《远浦归帆》)
(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论语》七则》)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8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4.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高中教材有他一首诗,题为《》。

(1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从景写起,茅檐、蓬窗指简陋的寓所,渲染出悲凉、凄清的氛围。

B.词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起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

C.催成清泪,因为杜鹃声一声紧似一声,仿佛予人更多的伤感,故曰“催”。

D.之所以不堪听,是因为在故乡听杜鹃勾起了陆游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

16.本词在关联词的运用上极富表现力,请围绕这一点加以赏析。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6分)
①范宣,字宣子,陈留人也。

年十岁,能诵《诗》《书》。

尝以刀伤手,捧手改容。

人问痛邪,答曰:“不足为痛,但受全之体而致毁伤,不可处耳。

”家人以其年幼而异焉。

少尚隐遁,加以好学,手不释卷,以夜继日,遂博综众书,尤善《三礼》。

家至贫俭,躬耕供养。

亲没,负土成坟,庐于墓侧。

太尉郗鉴命为主簿,诏征太学博士、散骑郎,并不就。

家于豫章,太守殷羡见宣茅茨不完欲为改宅宣固辞之。

庾爰之以宣素贫,加年荒疾疫,厚饷给之,宣又不受。

爰之问宣曰:“君博学通综,何以太儒?”宣曰:“汉兴,贵经术,至于石渠之论①,实以儒为弊。

正始②以来,世尚老庄。

逮晋之初,竞以裸裎③为高。

仆诚太儒,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