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护理中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肿瘤护理中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 (PICC)置管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对肿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采取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

方法:2021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抽取来我院就诊
的138例需要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
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静脉留置针用药及护理干预,而观察组患者
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是否
存在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92.75%、2.89%)均显著优于对照组(79.71%、10.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肿瘤护理中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
的护理满意度与此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肿瘤患者;护理;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恶性肿瘤患者大多需要化疗,由于化疗周期较长,多数患者需要长时间静脉
给药,而长时间静脉给药可能对患者造成静脉炎等多种并发症以及增加患者治疗
痛苦[1]。

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对于肿瘤化疗患者等需要长
时间静脉给药患者一种不可缺少的静脉输液途径,一方面可以减少患者反复穿刺
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静脉炎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因此目前PICC
已经成为肿瘤患者的主要静脉途径[2]。

本文主要探讨对肿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采
取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为改善PICC技术在恶性肿
瘤患者的使用效果,同时为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和置管风险提供参考,详细报道
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021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抽取来我院就诊的138例需要进行化疗的恶
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69名
患者中,男38名,女31名,平均年龄(50.36±4.12),包括乳腺癌25例、肺
癌19例、消化道肿瘤10例、淋巴瘤12例、其他肿瘤3例;观察组69名患者中,男39名,女30名,平均年龄(4963±4.32),包括乳腺癌27例、肺癌17例、
消化道肿瘤11例、淋巴瘤11例、其他肿瘤3例。

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组成、平
均年龄、肿瘤类型、化疗时间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静脉留置针用药及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首先对
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包括置管期的相关注意事项等;②对患者进行常规静脉留置
针穿刺,具体按照静脉留置针穿刺相关规范进行操作;③及时更换患者的输液接头,与此同时监测患者体征变化情况以及穿刺部位皮肤状况;④及时处理相关并
发症以及不良反应,一旦出现红肿、发热等异常情况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及护理,具体操作如下:①在行PICC前,首先护理人员通过交流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并与主治
医师协商制定个性化的PICC肿瘤护理方案。

②置管护理:穿刺时挑选病人静脉
血管适宜位置做为穿刺点;引导病人将胳膊外旋,沿静脉血管方向检测病人穿刺
位置至胺下、左胸锁骨关节、后向第3根助骨空隙相距,并检测病人手臂臂围,
依据检测数据判断病人置管尺寸[3]。

置管时对病人穿刺位置清洁,并对PICC导
管进行氯化钠预处理,选择合适的PICC导管尺寸,采用PICC导管销协助穿刺,
入针角度维持15°-30°,病人发生回血时,进行送销,并将穿刺针退出,沿PICC导管鞘将PICC导管均速置人病人中心静脉位置,退出PICC导管销、导丝等,连接设备,并对体外部分PICC导管进行固定。

③PICC导管固定:提升病人PICC
导管固定监护,并引导惠者生活起居中提升PICC导管保护,诊疗过程中防止大
幅运动或运动过量,平时防止压挤、弯曲PICC导管,发生PICC导管异常滑脱时
立即告知护理人员进行相应处理。

④PICC导管堵塞护理:立即检查PICC导管情况,病人化疗完成后需立即封管处理,若发生PICC导管堵塞情况立即清理,有
必要时再次置管[4]。

⑤皮肤护理:定时检测皮肤情况,为病人替换敷料,维持穿
刺位置皮肤清洁、干躁,预防感染;引导病人洗澡时需提升穿刺位置保护,可运
用保鲜袋遮盖置管位置,防止置管位置污染。

⑥此外,在置管期间定期进行回访,了解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及生理变化,一旦发生PICC导管异常滑脱时立即告知
护理人员进行相应处理。

1.3判断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具体指标包括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
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感染、静脉血栓、导管阻塞、导管移位以及穿刺点
红肿等。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X±S表示,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
即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所有的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92.75%、2.89%)均显著优于
对照组(79.71%、10.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细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护理满意

并发症发生

对照组69
55
(79.71)
7(10.14)
观察组69
64
(92.75)
2(2.89)
X27.5898.214
P<0.05<0.05
3、讨论
由于PICC技术在我国应用较晚,因此其创新、改善的空间依然很大,且由
于恶性肿瘤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都在不断退化,PICC对于恶
性肿瘤患者的应用效果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5]。

部分学者认为由于肿瘤患者的系
统免疫功能下降,对于肿瘤患者行PICC可能导致出现感染、静脉炎等多种并发症,另外在对肿瘤患者行PICC的实际操作执行中仍存在一定难度。

本次研究表明,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
发症发生率(92.75%、2.89%)均显著优于使用常规静脉留置针的对照组
(79.71%、10.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结果与李聪聪、李祎等人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报道大致
相同,表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在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从
侧面印证了本次研究的可靠性[6]。

综上所述,肿瘤护理中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此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燕,王丽萍.延续性护理在携带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出院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人人健康,2019(11):131-131.
[2]孙娅萍.PICC个性化护理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
药,2016(18):2.
[3]章亚颖,赵锐炜.应用PDCA护理模式对晚期肝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7):123-125.
[4]兰文娟,黄鹦.延续性护理在携带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出院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19(12):2.
[5]徐惠丽.护理干预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2017,046(017):2147-2149.
[6]李聪聪,李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v.6;No.323(06):129-1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