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
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会和表达技巧、形象鉴赏结合在一起。
(一)思想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①
杜甫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
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②交游万事慵。
【注】①此诗与《登高》为同一时期作品。
②太向:过于。
本诗抒写了抒情主人公心中的哪些苦痛?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教你分析]
第一步:寻信息,概括情感及志向
①题目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及注释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正文关键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概括苦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寻诗中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步:①“暮登四安寺钟楼”表明诗人在羁旅途中,“寄”暗示为思友之作。
②联系《登高》可知作者老病孤愁、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等。
③“多病独愁”是显性信息,“红将敛”“万事慵”为隐性信息。
④孤独寂寞之苦痛,盛年不再之苦痛,多病之痛,无所作为之痛。
第二步:“暮倚高楼”“僧来不语自鸣钟”可见作者的孤独寂寞;“多病独愁”直接表达自己的体弱多病;“返照”“红将敛”表明盛年不再;“万事慵”表明自己一事无成。
①孤独寂寞之苦痛,傍晚独自登上钟楼,寺内僧人来了但不与自己交谈,生病无人慰藉,与朋友也只是匆匆相见。
②盛年不再之苦痛,“返照”“红将敛”表明自己的生命就像夕阳一样西下。
③多病之苦痛,“多病独愁”表明自己体弱多病。
④自己无所作为之苦痛,自己百事慵懒,一事无成。
(二)观点态度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①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
觉四黎②之舍三首(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③。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
②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③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教你分析]
第一步:寻信息,概括情感及志向
①题目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及注释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正文关键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观点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寻诗中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步:①“被酒”指酒后;“四黎之舍”可知是苏轼被流放之地。
②苏轼儒、道、佛汇聚一身,可由此分析他的人生态度。
③“舞雩风”可见受儒家思想影响。
④随遇而安,或积极乐观。
第二步:“莫作天涯万里意”可见作者没有因处境艰难而苦恼;“溪边自有舞雩风”可见作者受佛家思想影响依然积极乐观。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堂技法归纳总结
一、了解古代诗歌常见情感
方向一:抓诗题,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一诗的题材是羁旅行役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题材是送别诗。
方向二:抓关键,结合诗句,明确情感表达
这里的关键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依据诗中情感词,析明示的情感;二是依据诗中人、事、景(意象),析暗示的情感。
人、事、景均是诗歌表达情感的载体,在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时要学会逐句(联)发掘人、事、景背后蕴含的情感,从而全面把握。
三、明确该题型的答题规范——两步法
步骤一:准确概括思想情感及志向。
步骤二: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和志向的。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卜算子慢
柳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漂泊异乡的伤感。
“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
②对远人的思念。
“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③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
纵然将离肠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
(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有人认为这首诗虽题名为“怨”,却毫无边怨哀叹之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响起敌人夜袭的警报。
“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诗意所在。
“一时”,言同时,无先后;“齐”,言共同,无例外,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同仇敌忾的豪情。
②诗歌前两句对北地的严寒的描写,也为下文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蓄势。
所以这是一首高扬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