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练习):小说阅读(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四)
(一)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
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
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
小吴不是这样。
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
⑧“找谁?”
⑨“找老乡。
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
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
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
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
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
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
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
”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
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
我立即赶了过去。
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
”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
”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
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
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
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
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
”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主要事件
开端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1)__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__。
高潮(2)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__。
结局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__理解__→__关心(或关爱、挂念)__→认同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__“汪”极言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
__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
__“黯然”写出小吴情绪低落的神情,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极度失望。
__
4.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__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小吴惊愕、尴尬、痛苦、绝望等心理。
__
5.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__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
__
(二)蹬布(2017荆州中考)
①那天放学进家,响莲先是高兴,后是惊讶。
高兴的是爸爸难得在家,惊讶的是爸爸脖子上吊着绷带托着左胳膊。
②因为爸爸意外工伤,响莲那天没有挨着枕头就入睡。
她听见爸爸妈妈在低声商量事儿。
妈妈说:“欠人家两个月车钱了,这下更艰难了。
”爸爸说:“再艰难,也得保证响莲。
”
③在这个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区里,响莲上的却是城里一所挺有名的学校。
那天老师宣布,今后有的作业要在电脑上完成,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妈妈在小超市打工,用攒了三四个月的工钱,给她置备下一台电脑。
妈妈说,超市老板娘早给她闺女置下电脑了,那闺女才上四年级。
妈妈问响莲:“老板娘说的‘未雨绸缪’,什么意思?”响莲说老师还没教。
妈妈就说,家长们都知道,一上五年级,有的功课就得在电脑上完成,“未雨绸缪”就是不等老师教,一搜就懂。
他们家住的地方,离响莲上的那学校挺远,家长们几乎没有让孩子自己乘公交车去的。
若自己家没有车,就跟别的家拼车。
响莲就跟另外四个孩子拼车,每月450元。
④但是,两个月前,妈妈被超市辞退了。
爸爸晚上回到家,妈妈总叨唠,说那小超市老板娘不地道,爸爸淡淡地劝:“如今到她那地方加油的车少了,她也有难处。
你就再找份别的工吧。
”妈妈觉得失去那份工可惜,以前每天下班回家正好接响莲,而且,还可以平价甚至大折扣从那超市买回袋奶、方便面什么的。
本来妈妈那份工资除了日常费用,还可应付响莲每月的拼车费午餐费,现在可就困难了。
爸爸再出事故,虽说是对方负全责,医药费不愁,但只剩基本工资,困难就变成艰难了。
⑤第二天响莲起床后,不见爸爸,就跟妈妈说:“今天我不搭小车了,我去坐公交。
”妈妈大声回应:“你老老实实坐上去!”车在她家门外按喇叭,妈妈对师傅说:“响莲她爸一早就蹬布去了,人家同意先预支他 1 500块,明天我就连这个月总共1 350块给你。
”
⑥车子往城里开,马路边有排专卖建材的商店,有家店最近专营再生布。
再生布就是用回收的废旧衣服等纺织品,捣烂了再热压成型,那家店从厂里进大批的货,一卷一卷的,宽度从两米到八米,长度从十米到二十米,那些搞大棚养殖的,棚顶上要苫这种东西,他们的大棚往往长达一百米,那就需要把成卷的再生布先在地面上铺展开,再将其用手提缝纫机缝合成指定的长度,缝完了,再整体卷起,装车运走。
在操作过程中,有个环节,就是蹬布。
缝合前,每卷布要搁到地上,用脚蹬展开,那还不算太难,缝合后,如果是八米宽的缝成了一百米长,再用脚将其蹬卷起来,那就不仅需要旺健的脚力,更需要平衡的技巧。
这个活儿很累人,但是又不可能给高工钱,因此都是些最没办法的人,才一早来干临时工,四个小时,管一顿粗茶淡饭,给五十元。
⑦响莲从车窗老远就望见了爸爸的背影。
爸爸虽然一只胳膊伤了,两腿却仍雄健有力,只见他两腿轮流蹬布,那布卷越蹬越厚,爸爸再蹬,就有点儿跳动的意味了……车开过去了,蹬布的爸爸从后视镜里消失了。
⑧响莲微微咬着嘴唇,心里发誓,一定要报答父母。
那天晚上,她从网络上查到了“未雨绸缪”的解释,她心中浮现出许多方案。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2期)
1.小说主要写了两天的故事,请简要概括。
那天:__响莲的爸爸意外工伤回家,生活变得更艰难了。
第二天:__爸爸到专营再生布商店蹬布,响莲深受感动。
2.小说两处提到“未雨绸缪”,请说说你的理解。
超市老板娘“未雨绸缪”的行动是:__为读四年级的女儿提前置备电脑__;响莲“未雨绸缪”的想法是:__现在努力读书,将来好好报答父母__。
3.小说两次写到爸爸妈妈的对话,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妈妈,怎样的爸爸?
__妈妈是一个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疼爱女儿的妈妈;爸爸是一个有责任担当、理解他人、疼爱女儿的爸爸。
__
4.第③段写到“响莲庆幸自己并不落后”,你发现响莲在哪些方面并不落后?
__住在城乡结合部,上的却是城里挺有名的学校;一上五年级妈妈就给她置备下一台电脑;不乘公车跟别家孩子拼车上学。
__
5.多年以后,事业有成的响莲和爸爸聊天,她会怎么说呢?请顺着下面的句子写出来。
响莲:爸爸,说到您当年蹬布的情形,我最不能忘记的是__示例:您胳膊上吊着绷带,蹬得那么用力,那么困难。
那时候,你们从不在我面前提起生活的艰难,其实,我都懂。
您和妈妈那么辛苦,却从不委屈我,谢谢您!
(三)会唱歌的门铃
帕比是一个整日乐呵呵的老人。
他的头发白了,但总是梳理得整整齐齐;他的蓝眼睛失去光泽了,但仍然能传送出温暖;他脸上的皮肤也十分松弛了,但他笑的时候似乎连皱纹也柔和得如同春光。
他能吹一口好听的口哨,每天他在自己开的当铺里扫地除尘时,他的口哨声总会悠扬地响起。
帕比的生意不多,而且大多数顾客都会来赎回他们的典当物。
帕比不在意生意的好坏。
对他来说,当铺不是用来谋生的,而是用来打发时光的。
在当铺的后面还连着一个房间,他把这间屋子称为“记忆厅”,里面摆放着许多能帮助他回忆起过去时光的物品,有怀表、旧式闹钟、电动火车,还有小型蒸汽发动机、各式各样的玩具以及许多过时的装饰品。
这天一大早,当铺的门铃响了。
门铃的声音清脆悦耳,会发出音乐般的回声。
这个门铃是帕比家的传家宝,在他们家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帕比非常珍惜它,但他更愿意让它美妙的声音给更多的人分享。
顾客是一个比柜台还矮的小女孩。
“小女士,我能为你做什么吗?”帕比笑呵呵地问。
“你好,先生。
”小女孩说,声音小得像耳语。
她穿戴整齐,天真纯净,略显害羞。
她用一双大眼睛看了帕比一会儿,然后环顾当铺,似乎在寻找什么。
“先生,”她怯生生地说,“我想买一件礼物,送给我的外公。
但是,我不知道买什么礼物。
”
于是,帕比给她出主意。
“怀表怎么样?很准的。
我自己修好的。
”他自豪地说。
小女孩没有回答。
她走到门前轻轻摇了摇挂在门前的老式门铃。
门铃发出好听的声音,回声悠扬,像是唱歌。
小女孩开心地笑了,帕比的脸上也似绽开了一朵菊花。
“就是这个,”小女孩兴奋地说,“妈妈告诉我,外公最喜欢音乐了。
”
这时,帕比收住了笑。
他怕伤了小女孩的心,思忖片刻后说:“对不起,宝贝,这个门铃是不卖的。
也许,你的外公会喜欢这个小收音机。
”
小女孩看了收音机一眼,低下头,失望地说:“不,他不会喜欢的。
”
没有办法,帕比只得耐心地向小女孩说起了门铃与他家族的渊源,希望她能理解他不卖门铃的原因。
小女孩抬起头,两粒豆大的泪珠,挂上了双颊。
“我知道了,”她说,“谢谢。
”
突然,帕比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他现在是孤身一人,除了一个已断绝来往十年之久的女儿,他没有别的亲人了,为什么不把这个传家宝传给别人呢?
“等等。
”帕比说,这时这个伤心的小女孩已经准备跨出门槛。
“我决定将这个门铃卖给你。
哦,给你手帕,擦一擦鼻子。
”
小女孩拍手跳了起来,说:“谢谢,先生,我外公会很开心的!”
帮助了这个小女孩,帕比感觉非常好,尽管他就要失去他的门铃了。
他从门上取下门铃,用彩纸包装好。
小女孩高兴地接过包装好的门铃,忽然安静下来,看着帕比,再次用耳语般的声音问道:“需要多少钱呀?”
“唔,让我想想。
你身上有多少钱?”帕比笑着问。
小女孩从口袋里摸出所有的钱放在柜台上,总共是两元零四角七分。
帕比肯定自己已经失去了理智,因为他几乎不假思索就说道,“小女士,你今天真走运,这只门铃的价格刚好是两元零四角七分。
”
晚上,帕比关上当铺的门后,心里面一直想着那只门铃。
别人也会善待它吗?当然,他反复对自己说,做外
公的一定会珍惜外孙女送的礼物。
忽然,他好像听到门外传来了熟悉的门铃声。
帕比打开门,不是精神恍惚的幻听,门口站着那个小女孩,她笑盈盈地摇着手中的门铃。
帕比有点吃惊,俯下身子,问:“怎么了,小女士?改变主意了?”
“没有,”她笑得更灿烂了,“妈妈说,这只门铃是给您的。
”
没等帕比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小女孩的母亲出现在他的面前,她双眼含泪,轻声喊道:“您好,爸爸!”
“哦,外公,”小女孩拉了拉外公的手,“给您手帕,擦一擦鼻子。
”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C)
A.作为帕比家传家宝的“会唱歌的门铃”既是串起整个故事的线索,也是连接祖孙三代情感的纽带。
B.帕比把门铃送给小女孩既源于“他更愿意让它美妙的声音给更多的人分享”,也因为他当时“已经失去了理智”。
C.小说中两处“给你(您)手帕,擦一擦鼻子”情景相同,巧妙呼应,充分说明具有血缘关系的帕比与外孙女之间心灵相通。
D.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多处细节描写,鲜明地刻画了女孩聪明伶俐、天真纯净的可爱形象。
E.作品结尾关于小女孩与妈妈送门铃给帕比的描述,场面温馨,令人感动,这既是小说的高潮,又是结局。
2.标题“会唱歌的门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①门铃的声音清脆悦耳,会发出音乐般的回声(或门铃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回声悠扬,像是唱歌)。
②门铃的传送表现了亲情的温馨与美好。
__
3.小说的结尾点出帕比是“小女孩”的外公,看似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文中有多处铺垫和伏笔,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__①帕比有“一个已断绝来往十年之久的女儿”,说明帕比有一个女儿,“断绝来往十年之久”暗示文中小女孩的年龄和身份(使小女孩是帕比的外孙女不显突兀)。
②小女孩说“我想买一件礼物,送给我的外公”,暗示帕比的女儿要带着帕比的外孙女回来看望帕比,恢复断绝了十年的来往。
③小女孩说“妈妈告诉我,外公最喜欢音乐了”,既与开头介绍的帕比的爱好相符,也让门铃作为礼物被送回给帕比合乎情理。
__
4.小说开头两段是对人物的静态描述介绍,它与后面的动态情节展开相得益彰,这是西方小说的一大特色。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两段文字有哪些作用。
__①交代了帕比慈祥善良、乐观开朗的性格。
②交代了帕比当铺老板的身份。
③介绍了帕比爱吹口哨、喜欢收藏和怀旧等爱好。
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环境(背景)。
⑤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