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抗体检测在胃癌
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观察
叶火林
【摘要】目的观察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42例胃溃疡患者、57例胃癌患者、4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41例浅表性胃炎患者及25例不典型增生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同时选取54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Hp)、胃蛋白酶原Ⅰ (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
Ⅰ/PGⅡ)]水平,从而确定Hp茵感染和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定性分析血清IgG抗体.全部操作均按照说明书严格执行.观察各组患者的Hp感染阳性率和阴性率的比较情况以及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G Ⅰ、PGⅡ及PGR水平.结果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患者的PG Ⅰ、PGⅡ及PG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PGⅠ、PGⅡ及PGR水平与对照组基本相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最低,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中Hp阳性患者的血清PG Ⅰ、PGⅡ及PGR水平均与对照组患者基本相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l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可以为临床上诊断胃癌提供有效的依据.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
【年(卷),期】2016(024)009
【总页数】3页(P19-21)
【关键词】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抗体;胃癌;癌前病变
【作者】叶火林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阳春529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
消化道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居于首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因此,胃癌筛查是发现早期胃癌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1]。

临床上常采用钡剂-X线方式进行胃癌筛查,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由于此手段具有放射线易暴露、操作较为复杂及检查费用较高等缺点,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

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费用较为低、对人体无损害、简便易行的筛查方法,这样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2]。

有研究表明,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测方案检测价值较高,可以显著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应用效果显著,得到患者的好评[3]。

本院就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 (immunoglobin G,Ig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观察进行了本次实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2例胃溃疡患者、57例胃癌
患者、4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41例浅表性胃炎患者及25例不典型增生患者作为
研究病例,同时选取54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被确诊。

术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疗。

整个研究均在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签署下完成。

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各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s)组别例数平均年龄/岁男/例女/例胃溃
疡组42 57.1±11.2 29 13胃癌组57 61.3±11.6 36 21萎缩性胃炎组 48
57.8±11.4 31 17浅表性胃炎组41 56.4±8.2 25 16不典型增生组25 60.1±10.3 19 6正常组54 53.6±8.2 28 26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填写相关信息及调查表,入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检查,进行血样采集、血氧分离以及病毒指标检测等,同时受检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医师按照筛查方案要求进行完成染色、病理检查及黏膜活检等。

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 I,PGI)、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 II,PGII)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PGI/PGII)水平,从而确定Hp感染和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定性
分析血清IgG抗体。

全部操作均按照说明书严格执行。

观察各组患者的Hp感染
阳性率和阴性率的比较情况以及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GI、PGII及PGR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
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GI、PGII及PGR比较
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患者的PGI、PGII及PG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PGI、PGII及PGR水平与对照组基本相符,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血清中PGI、PGII及PGR比较(±s)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 PGI/(ng/ml) PGII/(ng/ml) PGR胃溃疡组42 137.8±35.2† 28.3±9.1† 5.2±2.1†胃癌组57 66.3±26.4† 22.5±8.9† 3.4±1.8†萎缩性胃炎组48 74.2±25.2† 19.6±8.4† 4.6±2.7†浅表性胃炎组41 103.4±28.4 17.4±6.9 6.4±2.3不典型增生组25 78.6±22.3† 25.3±9.5† 3.7±1.5†对照组54 95.2±23.4 15.6±6.4 6.9±3.0 2.2 不同组别患者Hp感染阳性率和阴性率的比较
正常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最低,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组别患者Hp感染阳性率和阴性率比较例(%)组别例数 Hp阳性感染率 Hp阴性感染率胃溃疡组 42 33(78.6) 9(21.4)胃癌组 57 43(75.4) 14(24.6)萎缩性胃炎组 48 33(68.8) 15(31.2)浅表性胃炎组 41 27(65.9) 14(34.1)不典型增生组25 14(56.0) 11(44.0)对照组 54 30(55.6) 24(44.4)
2.3 各组Hp阳性和Hp阴性患者血清中PGI、PGI I、PGR比较
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中Hp阳性患者的血清PGI、PGII、PGR水平均与对照组患者基本相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消化道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于世界首位,最为明显的是胃癌[4]。

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中,男女发病率比例接近于2︰1,其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临床上表现为疼痛、体重减轻及食欲下降、乏力等症状。

因此采取何种方案可以检查早期胃癌显得尤为重要[5]。

临床上常采用钡剂-X线方式进行筛查胃癌,但由于效果不佳,不能满足临床上的需求。

有研究表明,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方案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效果良好[6-8]。

胃蛋白酶原是胃黏膜特异性功能酶-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按照免疫活性特征生化,人体胃蛋白酶可以分为PGI、PGII两种。

血清中PG水平可以间接地反映人体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功能和形态[9-11]。

PGI水平含量与胃酸分泌量有关,从而可以较好地反映出胃细胞壁数量,可以作为检查胃泌酸细胞功能的重要指标[12]。

胃酸分泌增多从而导致PGI升高,胃酸分泌减少或者胃黏膜腺体萎缩可以导致
PGI降低。

胃泌素主要是由胃窦黏膜的G细胞分泌的,从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13]。

本次实验数据显示,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患者的PGI 水平分别为(137.8±35.2)ng/ml、(66.3±26.4) ng/ml、(74.2±25.2)
ng/ml和(78.6±22.3)ng/ml,均显著优于正常健康人(95.2±23.4)ng/ml,
说明血清PG的浓度变化可以作为预测胃癌的一个有效指标。

并且早期行血清PG
检测可以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提高存活率。

此外,有学者指出,Hp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形成因素,所以行Hp检测也可以作为筛查和预防早期胃癌的有效手段[14]。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诱导患者的胃黏膜分泌胃蛋白酶原,这样就会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形成,从而导致胃泌素-17浓度升高,根除Hp后总胃泌酸浓度无显著变化,但胃泌素-17浓度却显著地下降,因而人体血清中胃泌酸-17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胃黏膜细胞功能状态,血清胃泌素是胃窦黏膜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15]。

因此,幽门螺杆菌lgG抗体可以作为检测胃癌的重要血清指标。

胃蛋白酶原可以作为检查胃癌的重要指标;同时本次实验数据也
发现,正常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最低,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分别高达78.6%、75.4%、68.8%、65.9%和56.0%,均高于正常人群的55.6%,说明Hp抗体检测可反映是否存在Hp相关性胃黏膜炎症,从而说明幽门螺杆菌lgG抗体也可以作为胃癌早期检测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lgG抗体检测方式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检出率,减少了患者的死亡率,可以作为筛查胃癌的重要检查血指标,将对我国胃癌防治产生重要的影响,值得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雪源,贾志芳,马洪喜,等.血清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胃蛋白酶原水平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6):1026-1028.
[2]赵兵.血清胃蛋白酶原及幽门螺杆菌-IgG抗体在查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1):32-35.
[3]严红,邱昕光.2857例健康体检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分析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29-330.
[4]赵兰静,刘春兴.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抗体对十二指肠溃疡的筛查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5):91-93.
[5]李红,冯琴,杜春辉,等.糜烂性食管炎中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以及幽门螺杆菌抗体的检测[J].重庆医学,2012,41(31):3276-3277,3279.
[6]Lee SJ,Lee WW,Yoon HJ,et al.Regional PET/CT after water gastric inflation for evaluating loco-regional disease of gastric cancer[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3,82(6):935-942.
[7]刘中娟,郭子建,赵召霞,等.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Hp-IgG抗体对胃癌、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状况的血清学评价[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4,21(5):576-
580.
[8]黄语嫣,叶建新,高楠,等.幽门螺杆菌、血清胃蛋白酶原与慢性胃病及胃癌的关系[J].江苏医药,2013,39(5):528-530.
[9]Maeng JH,So JW,Kim J,et al.RhEGF-containing thermosensitive and mucoadhesive polymeric sol-gel for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gastric ulcer and bleeding[J].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pplications,2014,28(7):1113-1121.
[10]刘言厚,吕芳,杨树林,等.血清PG Ⅱ水平与胃疾病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2):166-169.
[11]郑奎城,林曙光,李晓庆,等.血清PG和G-17及幽门螺杆菌抗体表达与胃癌发病率相关性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19(1):24-27.
[12]陈广侠,姜葵,王邦茂,等.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单纯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价值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29(3):155-158.
[13]冯丽丽,张爱平,董银平,等.半夏泻心汤在胃癌防治中的应用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58-259.
[14]曹雪源,贾志芳,马洪喜,等.血清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胃蛋白酶原水平与胃癌发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6):1026-1028.
[15]Gao W,Xua J,Wang F,et al.Mitochondrial proteomics approach reveals 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 1 (VDAC1) as a potential biomarker of gastric cancer[J].Cell Physiol Biochem,2015,37(6):2339-23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