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文章里环境描写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写人文章里环境描写的作用
语文金字塔
1.读读记记
在()里填上字,把成语补充完整,再写几个表示情义的成语。
()同一家生死与()同( )共死
断恩 ( )义云天高( ) 拳拳 ( )( )
2.读读想想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3)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巨人导学城
1.巨人老师课前说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景物)。
而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因此,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巨人老师解疑说
环境描写在写人文章中有如下作用:
1、交待故事背景(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
2、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
3、推动情节发展。
4、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5、突出中心思想。
(一)交代故事背景
雨哗哗地下大了,啪啪地掉在地上,水晶帘子一下散开了,雨丝四下飞散,雨水更密。
“好大的雨呀!”我想,“我可不能生病,快跑。
”我撒开腿跑到一块广告牌下避雨,擦一擦脸上的雨水,透一口气,仰起脸,“不好!”我发现正好站在一块“麦氏奶粉”的广告牌下。
“我又不是小娃娃,哼!干嘛躲在大瓶的奶粉下面。
”我毫不犹豫地,立刻跑到另一块“金利来”的广告牌下。
“我己经是大人了。
”我自豪地想。
(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的《故乡》)
这段环境描写渲染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一片萧条、苍凉、冷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悲凉的心情,为全文一开始就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抒情笔调。
《认识父亲》中的描写
他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到了剧院。
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
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
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
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失去爱子的不幸父亲。
当他来到儿子倒下去的地方时,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与悲哀,“寂静的冬夜”、“这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这些描写烘托了父亲极度悲哀的心情。
(三)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
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之前,先渲染出一个气氛。
我们来看下面《鲈鱼奇缘》这一段文字,体会一下它的作用: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
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
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
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
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
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
它是一条鲈鱼。
分析: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傍晚时分湖中美丽的景象,它带给人一种愉悦之感。
这种美好的感觉与下文将要发生的故事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想起了父亲苍老的脸
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
望着熟睡中的父亲的脸,我的思绪飘向那圣洁的天空……
小时候,我常以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因为他能讲很多很多的故事,能捏好多好多漂亮的小动物。
每天放学,我便骑在父亲的肩上,摇头晃脑活似一个凯旋的小将军。
同学们羡慕
的眼光,更让我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份感情渐渐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隐约的自卑和忧伤。
这想法起源于中学时代填写档案表,当别的同学都在“父亲”一栏潇洒挥笔——厂长、经理、工程师等等时,我只能怯怯地写上“务农”。
上交表格时,我紧紧地将它捏在手中,生怕别人看见了笑话我。
啊,父亲,为什么你不是厂长、经理、工程师……
天气转凉了,父亲关切地说:“天冷了,多穿件衣服。
”“哦,知道了。
”我毫不在乎地回答。
猛地抬头,父亲那苍老的脸和关切的眼神,一下子进入了我的视眼。
我的心微微地颤动了……
夜,还是这样深沉,这样寂静;月儿,还是这样圆,这样亮。
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让我久久不能忘却……
只记得那晚很冷,潮湿的空气中似乎还夹杂着雨丝。
下课铃一响,我便冲出教室,因为我快要冻僵了。
外面,黑黝黝的一片,几棵落光了叶子的老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哦,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如青松,如翠柏……他在人群中竭力地寻找着,任凭冷风掀起他的外衣,钻进他的裤腿。
原来是父亲知道我怕黑,又像小时候一样来接我了……
哦,起风了,月亮升高了,月光下,我清楚地看清了父亲的脸;高高的颧骨,深陷的眼神,干皱的皮肤……
月亮升得更高了,在月光映衬下,父亲那苍老的脸更加清晰……
3.巨人老师巧点拨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阅读训练营
例1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
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鹏、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
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________(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
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
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唱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
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
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
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
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是真切了。
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
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
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________(nèn)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
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①轻________(yíng)②娇________(nèn)
2.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鹊、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______________有关。
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门的悬念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
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
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撒欢儿的年龄。
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
.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
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
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
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
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
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
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1.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意味深长。
为什么说这门是最坚固的?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
”这“易碎的梦”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
”这句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如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这一问题,教导主任和校长持不同的观点主张,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大看台
忽略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的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
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的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
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的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要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
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着地炫耀着。
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已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
孩子哇一声哭了。
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
你也是,就知道哭。
乖,别哭了。
”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
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颗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
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
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
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思考】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与开头相同,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分析】分清类别→认定方式→判断语境→分析概括
本题题干非常明确,文章开头和结尾所运用的描写相同,“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美”“好”是它的主要特征,作者通过这一相同的描写,从结构上起来首尾照应的作用,从表达效果上起到了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
【参考答案】首尾呼应,升华了主题。
【提示】容易忽视描写所抓的特征,同时答案表述易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