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追求高效课堂的尝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追求高效课堂的尝试》
----养成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习惯。

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一生,坏的习惯会害人终身。

因此,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与老师们一起探讨和交流。

课前
教师:养成“潜心读文本”的习惯
(一)文本就是我们所教学的语文课本,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

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

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

(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

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

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超越性地解读文本。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每一课我都是认真而细致的来解读的,对照着教材、教参、还有学生的一些辅助资料,进行研读,找每一课的重点,(段句字词乃至一些重点的标点符号),每一类课型的重点。

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重难点突出。

这一点特别适合书头备课,我平时就喜欢进行书头备课,(也算是一种习惯吧)感觉效果很好。

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
自从接手我班我就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三读六步预习法)
我就告诉他们,以后只要我一提“预习”两个字就必须完成我的要求,布置了就要检查,一开始效果不好,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学生预习的我还满意,其余的同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我就对症下药,一个一个突破,弄了一遍后,效果提高了很多,我又发动家长督促,现在学生都会预习了。

应该说,三年级尤其是上学期应该在课内完成预习,但我们都知道,一学期上课的时间除了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所剩无几,如果再预习,恐怕连课都讲不完,所以我就放在课前,很多时候就是下午的作业,这样有利于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

学生很喜欢这项作业,也很乐意去做,可以说养成了习惯。

课中
教师:我们平时经常说“抓好课堂才是关键”,这句话时时刻刻都记在我的心里。

所以教师
1、养成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习惯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是说方法的重要性,好的方法可以事半而功倍,不好的方法,事倍而功半,甚至毫无效果。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就是说,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会学习。

如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结构,学会精读课文,读目录、读标题、读前言、读正文、读插图、读引文和注释;学会做笔记;学会精读和泛读;学会记忆;学会总结;学会整理错题;学会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学会探究性学习;学会社会调查等。

在教学精读课文时更要注意方法(1)朗读的方法
朗读的指导我觉得应体现三个层次,首先应是读正确,其次是读流利,最后是如何能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教师形象生动地泛读。

第二,学生生动形象的仿读。

第三,学生多种
形式的练读。

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不同,所表现的感情也不尽相同,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除了教师以准确的声音和声情并茂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在平时的教学中配乐朗读,朗读竞赛也是我经常采用的方法。

(2)说的方法
了解我现在班的老师都知道,这班的孩子特别不爱说话,回答问题,为达到学生说的目的,我相继开展了课前五分钟课下一分钟的说话节目。

即课前五分钟,可以谈天说地,海阔天空,或讲讲家里的新鲜事,或报道昨日的新闻,内容任选,但一定站在讲台上说。

这一有准备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说的积极性。

课下一分钟,要求利用课间与同学至少交流1分钟,把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或疑问说给伙伴听。

这样,学生在玩玩乐乐中又学会了交流,最主要的是锻炼了说话的胆量与能力,一学期下来,我感觉学生进步不少,最起码上课敢说了,乐意说了。

(3)抓重点阅读的方法。

一句话中有重点字词标点符号,一段话中有重点句子,一篇文章中有重点段落。

阅读文章时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文意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抓重点的词还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4)质疑的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出示课题后要及时启发学生质疑,以便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

具体地讲,初读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对字词句提出质疑;细读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提出质疑;熟读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对课文的谋篇布局、精妙语言、绝妙修辞等提出质疑;总结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回顾反思,解决遗留的疑难问题。

2、养成提问的好习惯
分析我们的考试卷,我们很明白基础知识是没有三六九等的,基本都是优,作文如果不是很离题也没什么问题,主要问题就出现在阅读理解上,怎样提高阅读能力呢?一方面是学生的语文素质,更重要的是上课提问要有技巧。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

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

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
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提问上应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

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

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 3)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注重开放性问题的预设。

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4)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应养成
1、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云,这都是不好的习惯。

我们无论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

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

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助合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
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

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交流的习惯。

2、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

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3、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尤其是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情文并茂,和生活紧密联系,既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丰富的情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学生应背诵,背得越多,语言积累就越多,阅读便越是主动。

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

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4、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

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
对读物的理解、记忆。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堂上的好习惯还有很多很多,我总结的这几点是我认为很重要也是我平时很注意的。

课后
教师学生都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自从我接这个班,我要求每一个学生每晚睡觉前都要进行至少二十分钟的阅读,我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发动了家长,他们都很支持,通过调查,很多孩子都能坚持,我就让他们试着增加时间,对那些家长放任自流的学生,我就多用一些功夫,给他们讲道理,一次不行两次,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平时经常开读书推介课和读书交流课,形式多样。

读书推介课:让学生向伙伴推介自己读过的书,这需要学生把书研究透,要艺术的推荐给别人,才能被别人认可。

读书交流课的形式也不一样,我上过主题式读书交流课,这种课每次都有一个主题,或者以“母亲”为主题,或者以“秋天”为主题,交流时依主题谈自己读的书。

我还上过读书方法交流课。

这是一种交流研究读书方法的课,交流自己常用的读书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有三到,眼到,心到,口到等,谈自己的实践和感受。

美文诵读交流课:我们第六单元是写景的文章都很美,所以我上了一节美文诵读课,可以是课上学过的课文,也可以是课外的美文,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多家长打电话给我反应孩子在家是如何练的,有很多家长都会诵读孩子选的那篇文章了。

现在回想总结一下以前的教学过程,我对孩子和家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在办公室里我和宋老师也经常谈论孩子的学习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成长过程。

我经常在课堂上说:“‘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的意思不算复杂,分析起来有两层意思:一是有好的态度才能有好的成绩好的结果,再就是没有好的态度就不会有好的成绩好的结果。

学习需要努力和勤奋,学习需要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而不是应付。


在培养习惯和端正态度的过程中,我也运用了一些激励措施,很简单,很多老师也都用过,就是表现好就加星星,考试呀作业呀回答问题等等很多方面,10颗星星换一个苹果(不是真的是我用彩纸剪的)五个苹果换一张奖状,学生很喜欢,家长也反应如果今天孩子得了
星星或苹果都特别高兴,还说明天还要得,争取早一天拿到奖状。

这工作有专人负责,到时候发奖品就行了。

我还尝试了分组合作,建立小队,每个小队建立“成功的事”记录本,然后进行竞赛评奖。

以上是我对高效课堂一点小小的尝试。

教理如云,云在山头爬上山头云更远。

只有立足于自己的课堂实践,多向有经验的名师学习,积淀语文教学素养,学会反思和创新,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各人有各人的法,只要我们有一个好的态度,相信高效课堂离我们会越来越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