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与煤炭产销再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新常态与煤炭产销再平衡
周春辉
【摘要】对目前的煤炭供需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了导致行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就新形势下煤炭企业适应变化、促进产销重回平衡提出了相关措施。
%The author deeply analyzed current supply-demand situation of coal and primary cause of getting industry into difficult situation,and also provided related measures for coal enterprises that adap-ting to the change and promoting regaining balance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期刊名称】《中国煤炭》
【年(卷),期】2015(000)009
【总页数】3页(P14-16)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煤炭;产销平衡
【作者】周春辉
【作者单位】开滦集团煤炭运销分公司,河北省唐山市,063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9
保持产销平衡不仅有利于煤矿生产正常有序进行,也有利于实现均衡发运与供货,促进供需双方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
从煤炭的基础能源地位看,保持产销平衡也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
因此在目前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探讨如何保持煤炭产销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煤炭产销平衡是国内煤炭总供给量与总需求量基本匹配。
产销平衡是一种理想化状态,绝对平衡很难实现,常见的是紧平衡或宽松平衡。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
90年代初期,我国煤炭供需一直采取订货方式,即在一年一度的全国煤炭订货会上,钢铁、电力等主要用户确定年度煤炭需求量,与煤矿签订年度供货合同,然后,煤矿将年度合同指标分解到各月份,形成月度需求计划,最后根据月度计划组织生产及销售发运。
这一时期,由于下游企业均按计划组织生产,煤炭需求基本稳定,因此产销平衡比较容易实现。
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原
有的产销模式被打破,煤炭供需开始寻求市场条件下的动态平衡,近20年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产销平衡难度较大,供给侧与需求侧都呈现明显的波动特征,煤炭市场更多时候是在不平衡的状态下运行。
自步入市场化改革以来,煤炭市场已经历了两次严重失衡状态。
第一次是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大约经历了3年的调整期,需求短期内快速下降,煤炭市场基本上萎靡3年多。
第二次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由于这次危机的发源地是世界经济引擎美国,其对全球经济的破坏力可想而知,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均遭受严重冲击,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目前仍未完全摆脱这次危机的影响。
这一轮煤炭市场调整就是从2008年开始的,虽然此后有所恢复,但自2012年以来又进入下降通道,23.0 MJ/kg动力煤秦皇岛港平仓
价格已从2008年7月份最高点1010元/t跌至近期的400元/t,已跌去2/3,无论从调整时间还是煤价下跌幅度都创造了历史记录。
3.1 政府管理部门缺位
煤炭市场黄金十年吸引了大量其他行业资本进入该领域投资,甚至一些与煤炭毫不相干的行业如房地产、家电、装备制造等都到煤炭行业淘金。
根据多家研究机构预测,我国煤炭消费峰值为45~48亿t。
但据相关数据,2006年以来,我国煤炭
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3.3万亿元,按照1 t/ a产能800元投资,3.3万亿元
投资就有了40亿t/ a产能,加上目前全国在建煤矿在10亿t/a以上,还有部分
违规建设煤矿的产能,即使考虑今后一个时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全国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可以说,投资过热是导致这一轮煤炭市场深度调整的主要原因。
煤矿建设项目实行的是分级管理的权限审查批准制度,也就是说,能够批准办矿的不是中央政府就是地方政府。
煤炭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以及煤炭资源的国家所有属性,尤其是在企业投资热情高涨的情况下,都要求政府部门对该行业有所控制,防止已经过剩的产能继续扩大。
3.2 考核机制不合理导致企业盲目扩张
多年来,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对所属企业的考核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这种考核导向逐步将企业带入盲目扩张的误区。
2003年以来,由于煤价持续上涨,煤企利润丰厚,国内绝大多数大型煤企都将企业扩张锁定在扩充资源及向下游焦化产业延伸等,煤炭主产区都向打造亿吨企业的目标迈进,如2009年山西省推动煤炭业重组整合以后,省内成立阳煤、晋煤、潞安、焦煤、同煤、煤运六大煤炭产业集团,再加上央企神华、中煤等国有大型煤炭集团,这些大型企业基本垄断了山西煤炭市场,其中5000万t/a级以下的企业在力争发展成为5000万t/a的煤炭企业,5000万t/a以上的企业在谋求跨过1亿t/a大关。
而资源相对贫乏的煤企在
做大做强的口号下也将大部分资金投向山西、内蒙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
如山西煤炭工业投资到2012年保持增长,其中2011年同比增速达到42.6%,2013年后
持续下降,也意味着投资能力衰减,煤炭行业开始步入低谷。
如果说煤炭市场好的时候,这种考核机制的缺陷还不算明显的话,那么,近两年的市场疲软其弊端已暴露无遗。
一方面,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甚至严重亏损,目前煤炭企业亏损面在80%以上;而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在费尽心思降价促销保生产,或
明或暗地执行“以价换量”策略。
宁舍几十元,不减一吨产,这很大程度上是扭
曲的考核机制带来的后果。
3.3 主要产煤地区经济对煤炭产业过度依赖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原煤产量38.7亿t,其中产量位居前三名的是山西、内蒙、陕西,三省区合计产量24.7亿t,占全国总产量的63.8%。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全省区的经济都压在一个产业上,撇开煤炭过度开采造成的生态及环境破坏不说,单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这种产业结构也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2008-2014年山西、内蒙、陕西经济增速下滑趋势非常相似,下降速度均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见图1。
煤炭产量越大的省份,资源型经济特征愈加显著,产业单一、脆弱,极易受到波动。
如山西煤炭占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26.9%提高到2011年最高水平58.7%,近两年,比重回落至55%左右。
此外,山西煤炭占经济的比重
不断攀升,在全省占比就达到30%左右,如果计算到关联行业,占比超过40%,而在一些煤炭大市(县),煤炭占经济的比重甚至超过80%。
据山西省发改委分析,受煤炭行业影响,初步测算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回落4.2个百分点,即山西省2014年经济增速的回落,煤炭产业拖了后腿,导致山西GDP增
速全国垫底。
从表面上看,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但经济新常态内涵十分丰富,经济新常态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品制造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所有这些转变都与能源消耗直接关联,经济新常态预示着能源需求的低增长。
因此说,煤炭行业面临的问题不只是目前的困境,还有长期的困扰。
煤炭市场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一直处于调整态势,尤其是最近两年出现了崩塌式下滑,行业困难已引起了国家重视。
自2014年7月份以来,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了煤炭行业脱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召开了20多次联席会议,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积极推动落实。
到
2014年四季度,行业脱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全国煤炭产量快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煤炭进口量减少,市场价格小幅回升。
但2015年以来,受需求放缓、过剩产能难以消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煤炭经济运行形势急转直下,市场价格再次出现持续下跌,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这也充分说明煤炭行业困难具有特殊性、复杂性。
因此,应从多方面着手,找准问题症结,既要考虑当前,也要兼顾长远,出台有针对性和实效的措施,实现煤炭供需的再平衡。
4.1 国家有关部门需为煤炭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应该说,目前煤炭市场进入了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2015年一季度全国煤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已整体亏损。
煤炭市场面临如此严峻形势,需求下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问题则在供应侧。
一边煤价持续暴跌,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甚至严重亏损,一边仍旧盲目生产,价格对调整供需基本不起作用,表明市场机制已严重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用“看得见的手”将市场拉回正轨,依法依规调控生产。
4.2 煤炭主产区及大企业集团应当承担更多责任
近年来,随着各地煤炭资源整合,地方煤矿的规模已明显缩小。
同时,在目前价格水平上,多数中小煤矿都已停产或限产,据了解,目前内蒙古60%左右的中小型煤企已停产;山西省共有矿井1070处左右,其中生产矿井约500处,预计年生产能力接近8亿t/ a。
其中近3/4的生产矿井由国有重点企业运营,合计产能约5.7亿t/a,占全省生产煤矿产能的74%。
国有重点企业的在建矿占全省在建矿的比例超过60%,产能占比接近70%。
未来国有重点煤矿对全省产量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升,因此说,这一轮煤炭市场过剩的主要推手是国有大型煤矿。
表1是2008-2014年我国三大煤炭主产区年产量数据,6年间山西增产49%,内蒙增产111%,陕西增产141%。
从超产情况看,按照国家核定生产能力,全国25个产煤省合计产能31.03亿t/a,而2014年实际产量为38.7亿t,超产7.67
亿t。
其中晋、陕、蒙超产最为严重,分别为2.57亿t、3.39亿t、2.33亿t,三
省区合计超产8.29亿t,已超出全国超产总量。
遏制目前煤炭市场的颓势,挽救整个行业于崩溃边缘,除了控产没有它途。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削减煤炭产量是摆在行业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将国内市场推向严重过剩的地区和企业应当承担更多责任。
4.3 改进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机制
导致目前煤炭市场的混乱局面,表象上在供需失衡,深层次的矛盾在于企业考核机制不合理。
企业要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盈利,而在目前的考核体系下,企业经营者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的规模、产值,而不是利润,一些企业领导者为了追求业绩盲目扩产投资,造成企业大而不强,抗市场风险能力极差,遇到市场变化,看似强大的企业却风雨飘摇。
因此,改进对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已势在必行,建议强化对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考核,这对解决企业盲目生产和扩张的问题大有裨益。
4.4 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煤炭产运销中的作用
在煤炭行业陷入困境以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等组织机构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服务企业、信息交流特别是促进行业脱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经济新常态下,行业协会在凝聚行业共识及政策柔性约束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如为控制煤炭产能,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可牵头煤炭企业建立产量预警机制及超产内部通报制度;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可探讨建立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业价格联动机制,保证重点冶金煤及电煤价格调整规范有序,避免价格恶性竞争,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
【相关文献】
[1]王迪,聂锐.2012年中国煤炭供需状况及价格走势判断[J].中国煤炭,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