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红石榴乡村旅游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打造红石榴乡村旅游的思路
罗涔月
一、背景
旅游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完美契合的产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丰富的、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不断增强,现代的人们厌倦了喧嚣的和日益污染的城市,追求纾解情绪让心去徜徉的地方。
因此,打造乡村旅游势在必行。
二、乡村旅游的定位
旅游就其目的性而言,不外乎是猎奇和赏美。
欣赏、品鉴自然美是乡村旅游的永恒主题,如何选择和打造旅游目的地,使之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要求,这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纵观当今中国此项目做得水生风起的旅游景区,如:苏州旺山、杜氏旅游景区,它们都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一是文化主题鲜明;二是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远、中、近、对、借景观全齐,颇耐品鉴和游玩;三是有植物多样性或植物群落多样性;四是有原生态人文背景和独特的生活、生产方式;五是有地方乡土
文化的再提炼加工及表现。
这些特点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必要条件。
乡村旅游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多方面,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其次,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带农、以城助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再次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农民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从农业的转移。
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仁和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农民收入翻番计划的强力契子,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
为此,打造乡村旅游已成为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
三、攀枝花打造西部阳光休闲度假游的地缘禀赋及市场前景
攀枝花人文景观资源不够丰富,自然景观资源质量不够高,民族文化不典型,移民文化尚不成型,攀枝花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呢?唯一的答案是“阳光”!攀枝花冬季平均温度比西昌高4度,比丽江高7度,比成都高8度,比昆明高7度,比北京高20度。
城市中心区30年统计,冬季平均温度为14.5℃,平均最高温度为22.4℃,平均最低温度为7.8℃,极
端低气温天数很少。
年平均日照时间2700小时,比西昌多550小时,比成都多1536小时。
冬季温度与日照时间均为西部第二,冬季平均温度西双版纳第一,为16度,日照时间拉萨第一,为3000小时。
但综合舒适度攀枝花第一,具备打造西部阳光休闲旅游城市的必要条件。
从旅游市场的需求和攀枝花市旅游资源实际来看,攀枝花旅游应该定位于打造“西部阳光休闲第一城”。
攀枝花市是四川省通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门户,“十二五”期间攀枝花市将建成“两高两铁”,构建四川西南交通大枢纽、省级二级物流节点城市、省级商贸中心,攀枝花市城市人口将突破100万,较高人口集聚度和高城市化率,使之成为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人才、技术、资本、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聚集地。
攀枝花市是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未来通往泸沽湖的重要节点;四川省人民政府明确将攀枝花市列为四川“十一五”发展的新五大旅游区之一—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四川新五大旅游区建设和川滇旅游区域合作的大格局中,攀枝花市具有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
一但交通瓶颈制约解除攀枝花将成为中国冬季阳光休闲度假之旅的热岛,天厚攀西的爱恋效应必将井喷。
介于上述原因,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在制定本地区发展战略时,将打造特色旅游纳入重要日程,将阳光康养度假旅游作为
攀枝花市的名片加以强化。
目前,全市各区县都在争夺这张名片,如何在区域内竞争凸显仁和区阳光康养旅游的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阳光康养休闲度假中心建设,这是仁和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先人一步、快人一着,加快投入,把仁和区建设成西部阳光康养休闲度假基地。
四、红石榴乡村旅游
(一)大田地理山水概况
大田镇位于仁和区西南部,东与大龙潭乡接壤,西邻啊喇乡,南与平地镇交界,北邻总发乡,攀昆高速和214省道贯穿全境。
幅员面积105平方公里。
境内多山,东南高、西北低,最高海拔2514.6米,最低海拔1350米,平均海拔1500米。
辖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
全镇辖大田、班庄、银鹿、片那立、乌喇么、小啊喇6个村35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
镇政府驻地班庄村,距市中心35公里,距仁和区政府27公里。
现有旅游资源:宝兴山、胜利水库、大田会议旧址、曹家大院、绿色石榴走廊等,即:高山林立、奇峰怪石;泉涌溪流、瀑大潭深;松树参天、鸟语花香;野果遍坡,石榴满园;交通便利,集镇依托良好,公共配套齐全。
从乡村旅游的定位和大田旅游资源实际来看,具有打造乡村休闲度假游的先天禀赋,体现了“身似物化,物我同一”的境像,刘勰《物色》篇中说的“山沓水匝,树杂云合。
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最能表达此处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精神,同时具备成为中国知名乡村旅游区的
先决条件。
如果说诗歌是静止的山水,那么大田的山水就是幻化的诗歌,是人杰地灵的福地,是一个综合舒适度最高的地方,真正能让心去徜徉的人间天堂。
(二)如何利用先天优势结合市场需求,打造红石榴乡村旅游区
21世纪世界旅游的发展对景区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众多旅游专家一致认为,生态、绿色、极限、人与自然、度假、文化、体育等将是未来旅游业的主题。
旅游市场方向已由“3S”(阳光、运动、风情)向“3N”(生态、怀旧、天堂)转变,为迎合旅游市场的转变,结合地方山川地理人文风景出产,选一个能将审美的意趣和景像完美结合的地方。
在园林风景营造、建筑构造风貌、地方人文风情、景观品鉴塑造上,着力体现水墨文化的意境,即:质朴、恬淡、圆融、自然的特质,巧于因借,融入阳光元素,通过艰辛的努力和时间积淀,我们一定能打造一个文化主题鲜明,特色风格凸显的中国知名景区——水墨片那立。
——园林风景层面
念好“借”字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何不借风雷,以壮大地威”。
借古人、借今人、借成名景区名、借当今名人打造景区景点点题破境。
借唐朝诗人柳宗元游小石潭游记之名,梳理河道,巧造小石潭景观;
借扬州瘦西湖景观之景象,引入江南水乡情调,让人一看
就想起苏轼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再现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境像;
借唐代画家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通过再创造在班庄水库和高岩水库,再现四景山水图境像;
借贵州花溪之名,用姜今的《江山多娇图》意境打造一个冬樱花谷;
借普罗旺斯的薰衣草之名,种植薰衣草,再参杂种植杜鹃、百合、玫瑰等,实现大地花田景象;
借北京的香山之名,造大田小香山;
借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和山东的趵突泉之名,巧造黄果树瀑布和再现趵突泉;
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之像,巧造湿地景观;
借当今名人,请中国知名画家、书法家,以大田片那立山水为背景作画、点画眼,以画眼作为园林组景的点景之作,用证据倒置的办法提升该景区知名度。
同时,引入天主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供游人祈祷告解,礼佛还愿,抚慰心灵。
——特色旅游文化层面
乡村旅游是一种文化含量大的旅游形式,我国乡村旅游除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外,最大的亲和力则来自淳朴、神秘的人文旅游资源。
它们包括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遗迹以及乡村各行各业的行业文化。
明确文化性的发展方向并使之规范化是健康和高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
学思想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
文化旅游正是这一传统哲学思想在旅游业发展方向上的体现,怀旧、尚古,追寻质朴、恬淡、和合不争的文脉根本也成为城里人青睐、追求的新方向。
然而,我国乡村旅游大多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体验上,乡村文化根本体验不足。
为此,必须走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吸收丰富的民族文化营养,才能使乡村旅游业兴旺持久的发展下去。
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强化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把文化作为灵魂渗透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一是借鉴九寨天堂、映象刘三姐成功演绎地方文化的经验,以俚颇谈经古乐、大田板凳龙、平地羊皮鼓等为素材,通过挖掘、整理、再创造、再提升解决好冲击力不够,观赏性不强的问题,以班庄水库的山水田园风光实景为幕,打造一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晚会,实现地方乡村文化产业化。
二是加快旅游文化商品(纪念品)开发: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苴却砚为龙头的苴却石系列旅游纪念品开发;加大俚颇野味山珍、高寒山菜等系列民族特色菜肴的挖掘开发;加大攀西阳光、宇森果酒、石榴酒、荔枝酒等系列果酒的开发和包装、宣传力度,使之成为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做好石榴、芒果、桂圆、澳洲坚果等水果的包装和深加工,开发成果品系列旅游纪念品。
——建筑构筑物风貌层面
在规划、建筑、构筑物设计上应集中体现水墨精神,将质朴、圆融、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规划、建筑、构筑物设计中,
使之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天成妙趣和自然环境高度有机统一的和谐体。
——配套设施完善层面
1.在体现水墨精神的前提下,增强景区内游玩趣味性,结合景点打造引进观光果园:利用成熟果园,开展观赏、品尝、采果、购果等旅游活动;构建观光花园:开展观光、赏花、购花、园艺劳作、学习插花技术;鱼场垂钓园:利用现有水库,开展划船、捕鱼、垂钓、烧烤、特种鱼餐等活动;水乡游:利用现有河道水系,营造荷塘、柳林、樱花林、鱼跃禽鸣的水乡乡村,开展观光、休闲、赏景旅游;以及森林游:利用宝兴山地形起伏、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的的特点开展自然生态游,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署、科考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2.用以商招商的方法集成与之相配套的集住宿、餐饮、停车、康体、娱乐于一体的宾馆和统一规范的若干个农家乐,以及儿童游乐设施和兼营饮品、副食和地方特色小吃的游客休憩亭等等设施。
使之成为功能完善、配套齐全、服务周到又极富地方风土人情和诗情画意的高品质景区。
综上所述,我们用8到10年的时间打造建成该景区,届时该景区景象可用下面的诗句描绘:山花开似锦,溪水绿如蓝,三秋桂子沁肺腑,半塘风荷映月圆,佳果石榴甜。
回湾松竹翠,宝兴日月岚,茶马古道今胜昔,雅仕幽谷品香兰,高朋贵客咸。
五、公司架构与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该公司有别于传统公司,它属于知识经济型公司,除出资人外,由于班庄水库、高岩石水库属国有资产,景区内的林地属集体资产,加上文化创意形成的知识产权,按股份合作模式,设立公司较为合理。
公司由自然出资人、国家出资人、集体出资人和文化理念策划人组成,设立红石榴旅游风景开发有限责任总公司。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该项目预计8—10年建成,两高两铁已通,本市城市人口已达百万。
按现行较为规准的市民3‰的日出游率计算,则本市日出游人数达3000人以上,加上外地游客每日可望达4000—5000人。
该景区承接人数按全市日出游人数的10%计算,则平均每天可接待400人以上,每年就有15万人次以上的游客;按30%以上计算,每年就有40—50万人次的游客。
如果按每日收取门票60元—80元/人,年参观人数30万人次计算,预计门票收入1800——2400万元;传媒、康体、酒店和餐饮等其他收入30万人次×100元=3000万元,总收入可达5000万元以上;传媒、康体、酒店和餐饮等预计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000以上,实现务工收入3000万元以上,并带动关联产业共同发展。
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此风景区打造费时长(8—10年),耗资高(投资过亿),企业投入风险大,该公司需要获得政府的有效支持,否则实现打造中国知名乡村游览圣地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的问题。
1.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塑大田旅游新集镇形象,将高速公路出口处的几十亩村镇建设土地和该项目打捆挂让,其实现的土地开发收益反哺景区建设。
2.为确保土地开发收益最大化,应强化营销手段。
一是“突出特色、创造文化”。
二是“形成主题、丰富内涵”。
重点体现水墨康居、天、地、人和理念,将风水学的地灵人杰、烟霞健康福地,最适宜人居的理化指标昭告天下,让受众认同以获大利。
(二)景区内除基本农田以外的宜林荒地属村民集体所有,两个水库属国有资产,如何转化为公司资产,又不能持股太重,损害出资经营权人的利益的问题。
可采用以壮大集体经济为名,将此部分宜农宜林地用土地流转的方式,作价入股到红石榴乡村旅游风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固定股份,今后按份额收入抵偿分利。
国资部分也可如法炮制。
(三)嘎立么100余亩农作田改作观赏性较强的大地花田,如何实现增效增收的问题。
可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方法,选用商品经济性较好,观赏性较强的花卉、食材和园苗替代,如:种植香水玫瑰、薰衣草、黄秋葵或园林彩叶苗林,实现农民增收,景区增效的目的。
(四)景区外视野区大景观观赏性不强,需提升绿化覆盖水平的问题。
1.可采用结合碳固结措施和林地资源开发流转,政府招标
对外转让,从而达到绿化美化,增加覆盖,满足观赏的要求。
2.将政府的荒山造林任务义务植树的基地落在此地区,采用成片包干见效的方法,改善景象,使之达到景区观赏的要求。
(五)景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需要政府支持的问题。
1.景区交通干线,由交通部门纳入畅通工程,统一规划列入项目解决;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
2.景区水电设施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配套解决。
同时,饮水源要清洁、干净,供水设施要达卫生标准;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
(六)人口集聚后带来的生活污染问题。
可采用污水集中收集,用抽粪车将采收的废液作为肥料,供种植业施用,保证生活污水零排放;生活垃圾采用卫生填埋方法。
2011年2月16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