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名人|明·副都御史黄子平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氏名人|明·副都御史黄子平传
黄子平(公元1351~1424年),字逢熙,号观澜,元末仁宗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庚寅月甲子日生于高州路电白县长山村(今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七迳镇东山村委会长山村,在电白县城水东西北方向约十里)。

黄子太,字逢时,子平长兄,生卒年月不详。

黄氏兄弟祖籍在福建莆田潘里乡黄巷村。

宋末元初,其祖父黄麟书为避兵祸,一路南下经商至电白,初居那珠村,后居长山村,成为长山黄氏开基始祖。

子太、子平的父亲黄杲,字仁甫,号阳明,是黄麟书次子。

黄麟书毕生经商,颇有家资。

黄杲少年时家境比较富裕,衣食无忧,从小便立下大志。

及长大,从师访友,一心攻读经书。

他为人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凡有家境困难者,求助于他,无不解囊相助。

黄麟书去世后,黄家日渐衰微,以至捉襟见肘,家徒四壁。

黄杲不得不放弃学业,经营生产,勤俭积累。

几年之后,家境逐渐好转,娶了杨、王二房妻室,先后生下子太、子平、子安、子宁、子明、子静、子国、子家八个儿子,黄子平排行老二。

黄杲因中途辍学,未能实现理想和抱负,深感遗憾,喟然叹道:“我父亲自闽入粤,毕生经商,我又被家庭所拖累,不能显宗耀祖。

如今怎能再让八个儿子失学,辱坠先人之德,而同市井俗人一样呢?”于是便让子太、子平先入私塾就读。

水东原本是一个小渔村,因为地处南海之滨,水陆交通发达,过往商旅上广州,下雷琼,必经此地,加上那里是天然港湾,过往商船
常到港内避风和补充给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颇为繁忙的小商港。

当时黄杲就在水东的一家山东人开的当铺里打工,一家人都住在老板安排的宿舍里。

老板夫妇年过半百,一直苦无后嗣。

他们见黄杲八个儿子个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心中对子太、子平尤其喜爱,于是便找个机会向黄杲提出了把子平过继给他们当养子的请求,被黄杲婉拒了。

老板夫妇非常失望,不过从此也没有再提及此事,黄杲也就渐渐淡忘了。

然而那老板却并未死心,后来找准机会,将子太拐走了,还留书给黄杲,极言自己老来无子,晚景无着之惨状,请求黄杲能够谅解。

又言因与子太朝夕相处,情深难舍,已将他带回山东老家,收为养子,定然将他视如己出,悉心教养,请君勿念。

留下房产当铺等相赠,以作补偿云云。

黄杲夫妇只知道老板家在山东,却并不知具体在何处,看了书信,只好徒叹奈何。

从此以后,黄杲夫妇更加细心地照顾几个儿子,并随年龄的增长,将他们一一送进私塾读书。

兄弟七人也挺争气,子安当了廪生、儒官,子宁、子国是庠生,子明是同知,子静、子家是寿官。

子平表现尤其出色,在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甲子科乡试中考取经魁(全省单科第一名)。

次年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名列乙丑科二甲二十六名(黄氏谱牒载为二甲十三名)。

而令人感到万分意外的是,一同中进士的竟然还有兄长子太。

原来,子太自从被拐到山东后,一直不肯更改姓名,二十余年来发愤苦读,终于中了进士。

兄弟同科,久别重逢,真可谓惊喜万分。

此事传到当朝天子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特地召见了黄氏兄弟,并恩准他们一同衣锦还乡。

消息很快传回家乡,粤西上下轰动一时。

黄氏兄弟失散二十多年后在京师重逢,并且成为同科进士的事迹,更是被时人传为佳话。

还乡路上,子太曾经对子平说道:“此次还乡,归宗认祖,我再也不回山东了。

”子平劝道:“兄长请三思,弟以为此举不妥。

山东二老虽使我兄弟骨肉分离二十余载,然其于兄却有养育之恩,兄有今日之成就,其功不可没。

况我中华自古以孝为先,二老如今年事已高,
其若有个三长两短,兄岂非落下个不孝之名哉?于情于理,兄亦应好生奉养之,以终其天年。

弟料想爹娘若知此事,亦会如此认为。

”子太觉得言之有理,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子太娶妻原氏,后来官至奉政大夫(正五品)。

因其入籍山东,其生平与后裔等情况不详。

黄子平初官从侍郎监察御史,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擢升为山东道御史(正七品),因表现突出,不久又升为山东、云南、京畿三道御史。

这次提拔,黄子平的品级虽然没有提高,但其负责监察的范围却扩大了几倍。

各道(全国共十三道)监察御史,为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直接行使监察权的骨干专职官吏,既受都察院的管辖,又可以不受都察院的统制而独立行事,有事可单独进奏天子。

至于派遣充任巡按者,则代天子巡狩,权力更崇重。

正当黄子平连连升职,仕途坦荡之际,父母却先后逝世了。

黄杲终年七十六岁,明太祖下诏追赠为奉政大夫兼山东、云南、京畿三道御史。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太祖皇帝称赞道:“黄子平可称为真御史矣!”遂擢升黄子平为正三品的都察院副都御史,其职掌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是都察院分领院务的副长官,同时也是电白县在历朝中级别最高的中央官员。

黄子平的四个儿子也有不俗的成就。

其中,长子龙生(公元1372~1432年)为邑庠生,官授县丞;次子虎生(公元1373~1465年)为郡廪生,授梧州通判,封承德郎;三子鸾生(公元1375~1460年)为郡廪生,授儒官;四子凤生(公元1376~1443年)为县增生,授简校郎。

至此,长山黄氏成为岭表望族,黄子平也实现了其父“显宗耀祖”的夙愿。

黄子平生性刚正不阿,不畏强御,以直言敢谏,激浊扬清著名,极得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

明朝初年,天下甫定,百废待兴。

一些武将功臣恃势横行,弄得怨声四起。

黄子平任京畿御史期间,对一些恃势欺人者、无理取闹者,一律予以坚决抵制或弹劾,以匡扶正气,让百姓稍得安宁。

擢升副都御史后,他目睹了一些元朝降将在攻克两粤地区中战功显赫,后又受命伐蜀,所向披靡,屡立奇功,很被朱元璋
器重,他们以功臣自居,意气骄横,多为不法。

他因此多次面谏和上书直谏,深得朱元璋的赞赏和称誉。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肃清逆党后,榜列勋臣57人,黄子平那时仍是道官,虽未授功勋之誉,但在授勋会上也请他参加,并大赞黄子平为“真御史”。

黄子平初入京为官时,与同科进士练子宁(?~1403年)交好,二人比邻而居,常常“出则并辔,居则联榻,官则同僚,如是者累年(练子宁语)”,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练子宁善文章,黄杲逝世时,他刚刚擢升为副都御史兼翰林院编修,黄子平请他为父亲写传,“以诏来裔”。

因“帝初立,国家多事”,练子宁一直没写成,直到黄子平擢升为副都御史后,他才写成《明诰授奉政大夫山东云南京畿三道御史黄阳明公传》交给黄子平。

黄子平娶有潘氏、梁氏二房妻子,其中潘夫人乃是宋末茂名县尹、抗元英雄潘惟贤的玄孙女。

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为了掩护宋幼主南逃,潘惟贤及其长子潘斗辅在抗击元军的战斗中先后壮烈牺牲,仅次子潘梅牕幸存。

大约在洪武三十年,潘氏家族因事获罪,险遭灭族。

黄子平积极设法营救,并先后十次上表,终于救下潘氏一族。

他根据潘惟贤父子的事迹写成的传世名篇《潘氏三贤记》就创作于这一时期。

后来,他又奏请朝廷,敕封潘惟贤为宋忠臣,斗辅、梅牕为孝子,将潘氏父子作为忠臣孝义的代表大力宣传、旌表,潘氏三贤由是名垂青史。

潘氏一族感念黄子平的恩德,在黄子平逝世之后,将他的灵位供奉于宗祠正中上首,教育子孙要世代膜拜,勿忘恩公;每逢祭祀,必先祭祀黄子平。

这已经成为潘氏后人数百年不变的传统。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二月,倭寇攻宁海,黄子平积极配合支前工作,帮助陶铎很快便把倭寇击败。

当年夏天,朱元璋崩于西宫,由皇太孙朱允炆继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

当年,明太祖为了巩固明朝天下,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做藩王。

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封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势力尤其强大,已严重威胁到了中央君权的统治。

建文帝即位后才一个月,就听取黄子澄和齐泰等大臣的建议,实行削藩政策,逐一削弱各藩王的势力。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建文帝开始对
燕王采取削藩措施,朱棣先发制人,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起兵叛乱,史称“靖难之役” 。

燕王早年曾追随明太祖出征蒙古,后又长期镇守北平与蒙古族作战,精于谋略,善用奇兵,战功赫赫;而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建文帝手下已经几乎无将可用,他派出的将领老的老,无能的无能,尽管军队数量远胜燕王,却常常吃败仗。

本来南军主帅是洪武朝硕果仅存的一位老将——长兴侯耿炳文,此人身经百战,战场经验丰富,可是善守不善攻。

耿炳文初战不利,转而坚守不出,与燕王打持久战。

这时,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命明初名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并且增兵至50万,齐泰极力反对但无效。

李景隆本是绔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

这一任命让燕王喜出望外。

建文元年冬,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

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战败的消息传到了黄子澄的耳中,他十分惊慌。

经过仔细思考,他下定决心隐瞒真实情况,保住李景隆的指挥位置。

当时,朝中大臣都不敢向建文帝奏报事实真相。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春,得知真相的黄子平不避权贵,上疏弹劾,遭到保李派权贵的排挤,奏疏也被中途扣压。

黄子平于是谢病归退。

黄子平还乡不久,便在长山村后主持了黄氏宗祠的扩建工程。

他将自己设定的家规刻在碑上,于建文二年二月十五日立于祠壁,告诫子孙要在家尽孝,在国尽忠,并设有赏罚规条,希望家族中忠孝之风世代长存,这就是《家规碑》。

为了宣扬自己的忠孝思想,黄子平生前著有《忠贤记行》一书。

该书业已失传,目前已知流传下来的仅存《潘氏三贤记》一篇,在《高州府志》、《电白县志》、高雷旅港同乡会出版的《高雷文献》和香港珠海书院出版委员会印行的《广东文征》影印本中均有记载,各版本文字略有不同。

朱棣即位后,曾经一度想起用黄子平为正二品的都御史,但他已经厌倦了官场斗争,故竭力推辞,不肯就职。

在二十余年晚年乡间生活中,黄子平深居简出,在家乡兴修学舍,传学授业。

他常常慷慨解囊,资助贫困乡民,自己却生活简朴,因此深受人们的爱戴。

黄子平
生性耿直,不喜逢迎拍马,不屑结交权贵,也不主动与官府往来,只结交地方贤士,一起谈经论史,造福乡里。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十六日,黄子平寿终长山村,享年74岁,葬于神电卫(今电白县电城镇)东北下保宁乡之原,府、县皆祀之为乡贤,旧《电白县志·乡贤列传》中有他的小传。

出仕稍晚的明朝太子少师、户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公元1371~1440年)后来也为黄子平写了一篇传记,名为《明副都御史乡贤黄公传》。

潘氏、梁氏二位夫人去世后,明皇室皆诰赠为二品夫人,并与黄子平合葬。

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九月,电白县城从今高州长坡镇迁往神电卫,黄子平墓恰好在新县城的规划范围内,乃迁葬至城北庄山大岗岭之阳(即今电城中队后)。

该墓座戌向辰兼乾巽,呈多级阶梯葫芦形状,长约15米,最宽处9.7米,最窄处5.7米,为砖石灰沙结构,立有墓碑和半米高的石雕栏柱,除墓前的一对石狮子等石雕佚失外,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后代曾多次修缮,每年春分都有大批子孙前往祭拜。

1996年夏,该墓曾出现一盗洞,直通墓室,随葬品损失不详,如今在墓室上方仍能清晰看到当年盗洞的痕迹。

这也是该墓五百多年来遭受最严重的一次破坏。

(文/黄辉禄)
附:
潘氏三贤记[1]
明·黄子平[2]
惟贤潘公,宋高州军茂名县人也[3]。

有康济之才,以乡贡拜本县尹,九载无代[4]。

时咸淳末年,天下鼎沸,胡元乱华,游兵将抵高州[5]。

宋幼主自杭渡海,至那黎沟舣岸[6]。

舳舻塞海,旌旗蔽空[7]。

海滨父老争以牛酒迎劳[8]。

公亦以职上觐,奉命守御白沙寨,堤备元兵[9]。

既而,王舶往交趾,贼愈猖炽,人皆奔降不暇[10]。

公仰天大恸曰:“自古及今,岂有犬羊而为中华之主耶?[11]”志无所屈[12]。

子斗辅、梅牕从容言曰:“方今宋灭元兴,大势已定。

况中朝将相皆已归之,大人何固执如此[13]?”公愤然变色,厉声曰:“烈女不事
二夫,忠臣不事二君!我为宋臣,当为宋鬼!断不效他人妾妇之为也!
[14]”遂为贼执[15]。

至电白县,其帅见公颜色不变,语言自如,颇异之[16]。

公奋骂不屈,竟遇害[17]。

时斗辅将赴其难,梅牕亦欲往[18]。

斗辅止之曰:“父之仇不与共戴天,固不可不报也[19]。

然而宗祀不可绝[20]。

报父之事,我则任之[21]。

尔当择善地为遁计,以存宗祀[22]。

”乃仗剑窥父所在,袭而不克,死之[23]。

君子曰:忠孝者,人伦之大典[24]。

而不孝之科又以无后为大[25]。

要之,各适乎义耳[26]。

昔卞壶力疾战死,其子眕、盱赴贼就烹,晋史以“忠孝萃于一门”称之[27]。

微子逃殷归周,孔子目之为仁[28]。

盖卞壶之力战,非伤勇也,忠臣之义也;眕、盱之就死,非轻身也,孝子之义也;微子之出奔,非惧祸而偷生也,宗祀之寄重也[29]。

是虽有生死之不同,而同归于一揆者,皆适乎义耳[30]。

窃观潘氏三贤,其亦庶几矣乎[31]?惟贤不忍忘君而事仇,斗辅痛父而忘其身,梅牕受兄之命,全躯以为潘氏宗祀千载之图,视古人何歉焉[32]!凡此皆忠孝大节,而国史弗载[33]。

乃知忠臣孝子抱幽愤于重泉者,世固不少也[34]。

呜呼,惜哉[35]!
(选自明万历《高州府志·卷之九文略》,知府曹志遇主修。

黄辉禄标点并注释。


【注释】
[1] 本文在明万历《高州府志》、旧《电白县志》和香港珠海书院出版委员会印行的《广东文征》中所记载的版本文字略有出入,据闻《高雷文献》亦载有此文,但注者未曾得见。

本篇为府志载本,注者认为这是最接近作者原文的版本。

[2] 黄子平(公元1351~1424年),字逢熙,号观澜,电白县长山村(今广东省茂名市茂港区七迳镇东山村委会长山村)人。

在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甲子科乡试中,黄子平考取经魁(全省单科第一名)。

次年进京赶考,与兄黄子太一同考中进士,名列乙丑科二甲二十六名(黄氏谱牒载为二甲十三名),成为名动一时的兄弟进士。

黄子平初官从侍郎监察御史,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擢升为山东道监察御史(正七品)。

因表现突出,不久又被升为山东、云南、京畿三道御史。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擢升为都察院副都御史
(正三品),是电白县在历朝中级别最高的中央官员。

本文是他的著作《忠贤记行》中的名篇。

[3] 惟贤潘公:倒装句,即潘惟贤公。

潘惟贤(公元1216~1278年)的故里,旧《电白县志》记载为:茂名县博铺乡万平里田寮村,即今吴川王村港镇覃寮村。

公元1278年,潘惟贤及其长子斗辅(公元1242~1278年)被元兵杀死,次子梅牕(公元1250~1330年)后来迁居电白县文墨乡(今坡心镇潭莲村一带)。

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隶属于路。

茂名县:南宋时,茂名县(县治今高州城区)大约包括今天的茂南区、茂港区、高州中西部、吴川西部的浅水、兰石、覃巴、博铺、王村港、梅菉等镇和电白县的水东、林头、陈村、旦场、麻岗等镇。

[4] 康济之才:指安民济世的才干。

《北齐书·武帝纪》:“君有康济才,终不徒然。

”乡贡:1.中国古代不经学馆考试而由州县推荐到尚书省应试的士子。

2. 指由州县选送。

3. 指乡试。

科举时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就是乡试,由秀才去应试。

明叶盛《水东日记·黄希声》:“ 黄铎,字希声,永乐中乡贡举人。

” 县尹:古代官名,与县令同。

无代:即“无代之者”,代,代替,接替。

[5] 咸淳:南宋度宗赵禥的年号,公元1265~1274年在位。

胡:我国古代称北方的民族,也泛指外国或外族。

胡元:指蒙古族所建立的元王朝。

游兵:灵活机动的轻装部队,即轻骑兵。

本句指元灭宋的战争。

本句在明万历《高州府志》版中原无“末年”二字,读起来极为不顺,而其他版本均有此二字,可能是府志版在排版印行时出现的遗漏,因此注者参照其他版本进行了补遗。

[6] 宋幼主:赵昺(bǐng)(1272年~1279年),宋度宗幼子,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1278年~1279年在位,享年8岁。

赵昺一般被称为宋帝昺,亦称宋卫王、幼主、幼帝、末帝等。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元军攻占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他与其兄赵昰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及其母杨太妃等南宋遗臣的拥护下南逃到泉州。

五月,赵昰在福州即位称帝,改元“景炎”,继续和赵昺南逃。

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十二月,为躲避元
将刘深的追击,赵昰在井澳(今珠海市横琴岛)遇上飓风,船毁落水,几乎溺死,从此落下病根。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三月,驻跸碙洲(今湛江硇洲岛)。

四月,赵昰病逝,庙号端宗;陆秀夫、张世杰于同月在碙洲拥立赵昺为帝。

五月,改年号为“祥兴”。

六月,迁到崖山(也作“厓山”,今广东新会崖门),以崖山为据点,拜张世杰、陆秀夫为左右宰相,并起用张世杰抗元,陆秀夫整顿内政。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南宋最终还是于次年二月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杨太妃等人也相继投水殉国。

宋王朝随之灭亡。

杭:余杭,今杭州市一带。

本句其余版本均作“自闽渡海”。

那黎沟:旧址在今天电白县南海镇晏镜村附近,也作“那黎港”。

舣岸:停船靠岸。

[7] 舳舻:指首尾衔接的船只(舳:船尾;舻:船头)。

旌旗:旌,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彩色羽毛装饰的旗子,用以指挥或开道。

旌旗,旗帜的通称。

本句是形容追随宋幼主的战船和军队很多。

[8] 海滨:指沿海一带。

劳:慰劳,犒劳。

[9] 公:指潘惟贤。

亦:也。

以:由于,因为。

职:职位,职务。

上觐:臣下朝见君主。

白沙寨:古地名,不详。

堤:即“堤”的异体字。

在本文中疑是“提”的通假字。

备:防备。

[10] 既而:不久。

王舶:指宋幼主所率领的船队。

交趾:古地名,就是今天的越南。

据《宋史·二王本纪》载,景炎三年三月,“昰(宋端宗赵昰)欲往居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不果,遂驻碙洲,遣兵取雷州。

”据此推断,宋幼主的船队途经那黎沟应该是在驻跸碙洲之前,当时赵昺仍是卫王。

贼:蔑称,指元兵。

猖炽:猖獗而势盛。

[11] 恸:因悲哀至极而放声痛哭。

曰:说。

犬羊: 旧时对外敌的蔑称。

主:君主,统治者。

耶:句末语助词,表疑问、反问、感叹,相当于“吗”、“呢” 、“啊”、“呀”。

[12] 志无所屈:志,立志;屈,屈服投降;意为立志绝不屈服投降。

[13] 子:(他的)儿子。

中朝将相皆已归之:中朝将相,泛指南宋的文武官员;归,归顺;之,指代元朝。

何:何必,何苦。

[14] 断:断然。

妾妇之为:像女人一样没有骨气的行为。

意指向敌人投降,不是大丈夫应有的作为。

妾妇,泛指妇女。

[15] 遂:于是。

执:捉拿,逮捕。

[16] 颜色:面色,脸色。

[17] 竟:终于。

[18] 将赴其难:打算去武力营救他,使之脱离危难。

将,打算;赴,往,去;难,灾难,危难。

欲往:要去。

[19] 止:禁止,阻止。

之:人称代词,这里指梅牕。

[20] 宗祀:祖宗,祭祀,意为延续家族的血脉和香火。

绝:断绝。

[21] 报父:报答父亲,指营救父亲的行动。

则:作语助,相当于“之”。

任:担负,担任。

之:助词,构成动宾倒装式。

全句意思是:营救父亲的事情,交给我来做。

[22] 尔:你。

善地:好的地方。

遁:隐避。

计:盘算,考虑。

[23] 乃:于是,这才。

袭:掩袭,袭击。

窥:侦察;窥探,窥伺,指暗中察看。

克:成功,完成。

这一句的意思是:潘斗辅暗中侦察到关押父亲的地方,发起突然袭击,但是寡不敌众,以武力营救父亲于危难的计划没有成功,最后战死。

[24] 君子:1.贵族,做官的人;2.品德高尚的人;3.有学问和修养的人。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人伦: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

大典:大,排行第一的;典,标准,典范。

大典即是最高典范。

[25] 科:科条,即法令规条。

古人常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

[26] 要:总,表性态。

适乎义耳:适,顺从,适合,适用;乎,介词,相当于“于”;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27]卞壶(281~328年)字望之,济阴冤句(今菏泽丹阳办事处卞庄)人。

晋代官至宰相。

晋太宁三年(325年)明帝驾崩后,卞壶辅助幼主晋成帝执掌朝政,被加封为右将军加给事中尚书令。

晋咸和
三年(328年)苏峻反,卞壶率军保卫京城,奋力死战,直至阵亡,时年48岁。

当时其二子卞眕、卞盱忍着丧父的悲痛拼命杀敌,同时被害。

征士翟汤闻之叹曰:“父死于君,子死于父,忠孝之道,萃于一门。

”《晋书》卷七〇有传。

烹:杀。

也指古代一种以鼎镬烹杀人的酷刑。

[28] 微子:周代宋国的始祖。

名启(汉代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殷纣王的同母兄长,初封于微地(今山东省梁山西北一带),后世因之称为微子启(或微子开)。

因纣王无道,屡谏不听,遂离开纣王。

周武王姬发灭商,微子自缚衔壁乞降。

“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周公旦平定纣王子武庚叛乱后,成王封微子于商族发祥地商丘,以示不绝殷商之祀,国号为宋,爵位为公,准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

孔子在《论语·微子篇第十八》中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太史公曰”中也引用了这句话。

殷:商朝迁都于殷以后的别称,也叫殷商。

殷,古地名,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目:作动词。

称,品评。

[29] 盖:承接上文,结束原因。

相当于“就因为”。

伤勇:损害勇气。

轻身:轻视生命。

[30] 揆:1.揆度,揣测;2.尺度,准则,道理;3.事务;4.度量;
5.掌管,管理;
6.指宰相的职位或宰相,后来指相当于宰相的官,如内阁总理。

在本文中应为义项2。

[31] 窃:谦辞。

私自,私下。

庶几:差不多;近似。

矣乎:语助词。

[32] 视:比照。

何:多么。

表示感叹。

歉:惭愧。

对不住人的心情。

焉:表感叹
[33] 国史:国家编写的史书。

弗载:不记载。

[32] 重泉:犹九泉。

旧指死者所归。

固:固然。

[35] 呜呼:叹词,表示叹息。

惜:痛惜,惋惜。

哉:做语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