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
一、选择题
1.2017年农业部联合中国奶业协会在北京启动了“中国小康牛奶行动”,牛奶为青少年提供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A.维生素A和钙B.蛋白质和钙
C.维生素A和糖类D.蛋白质和糖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六大营养物质是:水、无机盐、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维生素。

不同的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含量是不同的。

【详解】
牛奶中主要含蛋白质和钙,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

2.下列营养物质中,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A.蛋白质和糖类B.脂肪和维生素C.水和糖类D.无机盐和脂肪【答案】A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
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同时这三类物质也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其中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的氧化分解,约占人体能量供应量的70%。

脂肪也是重要的供能物质,但是人体内的大部分脂肪作为备用能源贮存在皮下等处,属于贮备能源物质。

蛋白质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一部分能量,但蛋白质主要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重要原料,也是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A正确。

【点睛】
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3.人体某血液循环路线为:右心室→a→b→c→左心房,下面理解正确的是()A.a代表肺静脉
B.c中的血压比a中高
C.这是体循环的路线
D.从a到c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答案】D
【解析】
体循环的路线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因此,血液由右心室→a→b→c→左心房,属于肺循环。

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便扩散到肺泡中,而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从a到c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a代表肺动脉;b代表肺部毛细血管,c代表肺静脉;动脉血压大于静脉血液,因此c中的血压比a中低。

故选D。

4.人溺水后易因窒息而死亡,溺水后所影响的呼吸环节是()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的换气)四个环节。

(2)当人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阻碍了肺通气,导致人体缺氧而死亡,据此解答:
【详解】
通过分析可知,当人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阻碍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导致人体缺氧而死亡,所以人一旦溺水就会有生命危险,这主要是因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受阻,A正确。

【点睛】
掌握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是本题解题关键。

5.图是心脏、血管的示意图,“→”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甲流出的血液为动脉血
B.乙和丙都是静脉血管
C.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
D.血液流经乙→丁→丙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甲是流出心脏的血管是动脉,但是不一定流动脉血,如肺动脉里流静脉血,A错误;
B、乙血管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丙血管由分支流向主干是静脉血管,B错误;
C、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因此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C正确;
D、如果是流经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如果是流经体循环,则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血管的特点,难题,属于理解层次。

6.夏日的微风,带着大自然炽热的生命气息.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已根植你的心底.下列叙述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提倡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C.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D.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具有环保意识。

(2)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现在有很多与绿色相关的环保名词,就是基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提出来的。

【详解】
提倡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有利于减少碳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A不符合题意;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这种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B不符合题意;
多使用一次性木筷,即浪费了资源,有破坏了环境,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C 符合题意;
正确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这种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D不符合题意。

【点睛】
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破坏,不利于环保。

7.a、b、c三图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种类型的血管,箭头代表血管内血液流动方向,关于这三种血管的描述,错误的是()
A.a管壁厚,b管壁较薄,弹性较小
B.a是动脉血管,b是静脉血管,c是毛细血管
C.血液流经c后,必定有某些物质含量发生改变
D.若a,b都是参与肺循环的血管,则a中流的是动脉血,b中流的是静脉血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具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它们共同构成了血液流通的管道。

三种血管的特点如表:
【详解】
A、从图a血液的流动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可以看出a是动脉血管,管壁较厚、弹性大;图b血液的流动方向由分支流向主干可以看出b是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小,A正确。

B、从图a血液的流动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可以看出a是动脉血管;图b血液的流动方向由分支流向主干可以看出b是静脉血管;图c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可知c为毛细血管,B 正确。

C、由于c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所以血液流经此处,血液的成分将发生变化,C正确。

D、肺循环的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经过肺部毛细血管的物质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则a为肺动脉,里面流动的是静脉血,b是肺静脉,里面流的是动脉血,D错误。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血管的类型和特点。

8.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c>a>b B.a>b>c
C.a>c>b D.b>c>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

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详解】
呼吸运动之所以能实现肺的通气,是因为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了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气压差。

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胸腔内气压小于肺内气压,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

即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b>c。

故选:B。

【点睛】
肺内气压与大气压间的气压差是肺的通气的关键。

9.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通过导管分泌的
B.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C.年幼的侏儒症患者可定期注射生长激素治疗
D.激素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作用很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的作用。

【详解】
人体内有许多腺体,其中有些腺体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做内分泌腺。

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肾上腺、性腺(睾丸和卵巢)等。

有些腺体如汗腺、唾液腺、肝脏等,它们的分泌物
可以通过导管排出去,这类腺体叫做外分泌腺,所以内分泌腺通过导管分泌激素的说法是不正确的,A错误;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血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

所以当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就会患糖尿病,B正确;人体的生长与生长激素的调节作用有密切关系,在幼年时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较少,人体生长迟缓,身材就会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称为侏儒症。

所以年幼的侏儒症患者可以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来治疗,C正确;激素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用很大,D正确。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10.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

下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较多的是
A.蔬菜类 B.蛋奶类 C.水果类 D.谷物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是有差别的。

【详解】
各种营养成分的来源是不同的: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

此外,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蛋白质主要从瘦肉、鱼、奶、蛋、豆类和谷类等食物中获得;糖类主要从食糖、谷类、豆类和根茎类等食物中获得;脂肪主要从猪油、奶油、蛋黄、花生油、芝麻、豆类和硬果类中获得;蔬菜、水果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

【点睛】
此题考查了蛋白质的食物来源:瘦肉、鱼、奶、蛋、豆类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11.在抽血或输液时,要将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用胶皮管捆扎起来,下列解释中不恰当的是
A.目的是减缓或暂时阻止血液的向心运动
B.动脉中血液向心流动,刺后的伤口出血很少,稍经压迫即可止血
C.血管由于血液多而鼓胀起来,从而便于针刺入
D.多数静脉分布较浅,壁薄,弹性较小,有利于针的刺入
【答案】B
【解析】
A、用胶皮管扎住针刺入部位的上方,可以阻止血液回流到心脏,其目的是减缓或暂时阻止血液的向心运动,有利于寻找目标血管;A正确;
B、动脉血液是由心脏流向远处的,而不是流向心脏,B说法错误;
C、血液暂时不能流回到心脏,储存在血管内,可以使血管鼓胀起来,从而便于针刺入,C 正确;
D、多数静脉分布较浅,壁薄,弹性较小,有利于针的刺入,所以输液或抽象都是选择静脉,D正确。

故选B。

12.切脉是我国传统医学的诊断方法之一,当人体的某些器官患病时,常会使心跳发生快慢、强弱的变化,并在脉搏上表现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切脉时感受的是静脉的搏动
②切脉时感受的是动脉的搏动
③切脉是通过静脉搏动推测心脏的跳动
④切脉是通过动脉搏动推测心脏的跳动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切脉时感受的是动脉的搏动,而不是静脉,故选项A和D均错;②切脉时感受的是动脉的搏动的说法正确,③切脉是通过动脉搏动推测心脏的跳动,静脉没有搏动,故C错;④切脉是通过动脉搏动推测心脏的跳动的说法正确,故此题正确选项为B。

【名师点睛】弄清楚切脉切的是动脉,动脉的搏动是因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所以切脉是通过动脉的搏动推测心脏的跳动,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人体中血液循环是物质运输的主要方式,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动脉里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
B.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3层细胞膜
C.同一个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拥有相同的基因组成
D.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但是少量输血时,O型可以万能输血,AB型可以万能受血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详解】
A.动脉血和静脉血主要是根据是血液中的含氧量来划分的,不是依流动的血管来划分的,如肺动脉里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动的血液是动脉血,A错误。

B.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的细胞膜2层、进入红细胞的细胞膜1层,因此共需穿过5层细胞膜,B错误。

C.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白细胞有细胞核,拥有不同的基因组成,C错误。

D.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但是少量输血时,O型可以万能输血,AB型可以万能受血,D正确。

14.肾动脉中的血液流经肾脏后由肾静脉流出,血液成分不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氧气含量减少B.尿素含量减少
C.养料含量减少D.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尿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都能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而剩余的水、无机盐和没有被重吸收的尿素、尿酸等一起形成尿液。

【详解】
血液流经肾脏时,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供肾脏细胞利用,流出肾脏的血液中,氧气和养料都会减少;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在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从肾脏流出的血液,废物会减少。

肾脏产生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随血液带走,流出肾脏的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多。

可见D符合题意。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尿的形成过程。

15.关于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呼吸道是气体进出人体的通道
B.经过鼻腔后的空气能够变得温暖、清洁
C.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D.喉是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

肺是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详解】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构成,其中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鼻腔是呼吸道的起点,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故A正确;呼吸道的作用:气体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故B正确;肺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
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故C正确;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组成中都有咽,咽是食物和气体共同的通道,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明确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6.如图表示人体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一种结构,该结构的名称及其能够吸收的部分物质分别是:()
A.小肠皱襞;甘油、氨基酸
B.小肠绒毛;脂肪微粒、水
C.小肠绒毛;维生素C、脂肪酸
D.十二指肠;葡萄糖、无机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细长,有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微绒毛,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同时小肠壁、毛细淋巴管壁和毛细血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详解】
本图表示小肠绒毛结构图。

小肠绒毛壁吸收的营养物质有水分、维生素、无机盐、甘油、脂肪酸、葡萄糖和氨基酸。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小肠的结构特点和吸收的营养物质,难度中等,属于理解层次。

17.若某人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则此人肾单位中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A.肾小球B.肾小管
C.输尿管D.膀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肾小球的结构类似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以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通过滤过屏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会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和血细胞被滤过掉;而肾小管对这些物质没有重吸收能力,因而在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

故B、C、D错误, A正
确,故选A。

考点:尿的形成过程
18.一位贫血患者突患阑尾炎,到医院紧急救治。

其血常规化验结果可能不在正常值范围的是()
A.红细胞、血小板B.红细胞、白细胞
C.血浆、白细胞D.血小板、白细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贫血指的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因此如果患贫血,应该是RBC(红细胞)和HGB(血红蛋白)的值偏低;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

如果身体的某个部位发炎,白细胞的数目就会大大增加去吞噬发炎部位的病菌。

因此,一个慢性贫血患者突患急性阑尾炎,其化验结果可能在正常值范围之外的是红细胞、白细胞。

考点: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19.某人煤气中毒,从肺部吸入的一氧化碳会首先进入心脏的()
A.左心室B.左心房C.右心房D.右心室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详解】
人体血液循环途径如下:
氧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强。

当人体发生煤气中毒时,一氧化碳从外界进入肺泡,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一氧化碳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氧气失去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随血液循环一氧化
碳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进入肺静脉,然后进入左心房。

因此,某人煤气中毒,从肺吸入的一氧化碳会首先进入心脏的左心房。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血液循环的途径。

熟练掌握肺循环的途径是解题的关键。

20.图为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序号表示相关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1中液体相比,2中液体葡萄糖浓度降低
B.与1中液体相比,3中液体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
C.与2中液体相比,4中液体尿素浓度增加
D.与3中液体相比,5中液体不含葡萄糖和无机盐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

(3)图中,1入球小动脉、2出球小动脉、3肾小囊、4肾静脉、5收集管。

【详解】
A、与1中液体相比,2中液体葡萄糖浓度不变而不是降低,错误。

B、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与1中液体相比,3中液体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正确。

C、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量的水而不重吸收尿素,因此与2中液体相比,4中液体尿素浓度减少而不是增加,错误。

D、与3中液体相比,5中液体不含葡萄糖,但是含有无机盐,
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尿的形成过程。

肾小囊腔里的液体是原尿,是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滤过后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