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生态效率的对策研究——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生态效率的对策研究——基
于生态足迹模型法
杨廷锋
【摘要】The consumption typ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xperi- mental area of southeast Guizhou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efficiency is low owing to a backward economy.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bring about over-consump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Based on thi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ecological efficiency were put forward.%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分析了黔东南生态文明实验区生态环境消耗的类型和生态效率状况,结果显示其生态效率低,并且指出:生态效率低的原因是落后的经济及区域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资源消耗大。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生态效率对策。

【期刊名称】《宁夏农林科技》
【年(卷),期】2012(053)004
【总页数】3页(P46-48)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对策;生态文明实验区;黔东南
【作者】杨廷锋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4;F127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地处107°17′~109°35′E,25°19′~27°31′N,全州土地总面积为302.8万hm2。

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

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和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境内山岭纵横,河流深切,山高坡陡,自然坡度大,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境内群山叠翠,森林覆盖率达62.8%,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林区之一,也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生态保护绿色屏障。

2008年,中共贵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把“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将黔东南州率先在全省进行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

根据贵州省委的精神,中共黔东南州委提出了要走“生态文明”崛起的科学发展道路,努力开创黔东南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通过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黔东南生态文明实验区生态效益比较低。

所以,对其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研究黔东南生态效率提高的对策问题,对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态足迹模型法
1.1 方法说明
研究运用生态足迹理论模型方法[1],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较好的测量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指标[2]。

生态效率根据单一比率法的定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单一比率法的计算如下,可以将区域生态效率定义为占用单位生态足迹所创造的GDP产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EE—生态效率;GDP—区域国内生产总值;EF—区域的生态足迹。

万元GDP的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与区域万元GDP的比值。

1.2 数据处理
运用黔东南州历年《统计年鉴》和《贵州统计年鉴》等相关基础数据资料,对黔东南1978—2010年的生态足迹采用恒定世界单产方法计算。

生物资源生产面积折
算的具体方法、平均产量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3年公布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

均衡因子采用Wackernageletal(1996)关于均衡因子计算的研究成果,即: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8,林地和化石燃料用地为1.1,草地为0.5,水域为0.2;能源消耗部分根据历年的统计资料计算煤、石油、天然气、电力和焦碳等几种能源的足迹,计算时将能源消耗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面积。

GDP数据来源于《黔东南
州统计年鉴》。

2 生态环境消耗类型和生态效率状况
2.1 生态环境消耗类型状况
通过研究,计算结果显示:黔东南1978—2010年总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由1978年的157.2万hm2增加到2010年的773.4万hm2,从各类用地生态足迹的多年平均值来看,耕地的生态足迹最大,平均足迹为138.3 hm2/年,约占37%,其次是草地99.0 hm2/年,约占26%,化石能源用地58.7 hm2/年,约占16%,建筑用地51.4 hm2/年,约占14%;林地17.0 hm2/年,约占 4%,水域10.1 hm2/年,约占3%。

可见,在研究时段内,多年平均的消耗主要集中在耕地、草地、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足迹,四者的比重平均高达93%。

2.2 生态效率与全国生态效率的差距分析
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多年平均生态效率为1 486.6元GDP/hm2,而全国多年平均生态效率为3 116.7元GDP/hm2,多年的平均绝对差
距为1 630.1元GDP/hm2。

可见,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多年平均的生态效
率不及全国的1/2,其生态效率很低。

3 原因分析
3.1 经济落后
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落后,生产条件差,产业化水平低,加工度低下,规模化水平不足,机械化水平低,效益差;工业落后,工业基础差、起点低、总量小,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低,目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第三产业近年有快速的发展,但是规模需要扩大,产业结构效益低,人均GDP低,例如2008年黔东南人均GDP 为5 691元,相当于全国的1/4,经济落后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原因。

3.2 区域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资源消耗大
万元GDP生态足迹是指每增长1万元GDP所消耗的生态足迹,表示单位GDP产
值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万元GDP生态足迹越大,表明区域单位GDP产值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越大,反之则小。

研究显示:黔东南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多年平均比全国高,黔东南万元GDP生态足迹多处平均为11.2 hm2/年,全国万元GDP生
态足迹为5.7 hm2/年,差距为6.5 hm2/年;2005年黔东南比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万元GDP生态足迹高,黔东南为4.0 hm2/万元、东部1.0
hm2/万元、中部2.0 hm2/万元、西部2.6 hm2/万元,说明黔东南每单位GDP
产值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于很多地区。

进一步根据调查研究分析发现造成上述原因主要是:长期的农业经济为主,种植业发展比重大,与土地资源状况不协调,畜牧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工业粗放,能源消耗大,能源结构火电为主,能源对环境产生影响;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的每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4.9 t标准煤,高于全国的1.1和全省的2.9的平均值[3]。

“三废”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低,土地、水等资源消耗不断增加,并且有浪费现象,资源型产业为主,人才缺乏。

4 提高生态效率的对策
4.1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提高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的生态效率,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活和产业节能、节约资源型、低碳型和低污染型等环境友好型的消费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强有力的管理制度体系。

4.2 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
黔东南州的化石燃料用地足迹占16%,仅次于耕地足迹和草地,居第三位。

原因
主要是能源构成以化石能源为主,并且能源利用效率低。

黔东南州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22万k W,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为244万k W,截至2006年,已开发建成水电站350座,装机19.798万kW,年发电量5.63亿kW·h,在建的水电站35处(含三板溪、白市、挂治水电站),装机168.05万kW[4]。

目前开发潜力
还比较大,应充分挖掘自身的水资源潜力。

另外,加大太阳能、沼气、风能等能源
开发利用推广,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原油等)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3 节约土地、水等资源
随着黔东南州的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用地不断扩大,使区域的生态足迹增加;黔东南州的产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量逐年增加,污水增加,使水资源的消耗逐年增加,水足迹不断增加,但是,人们的节约意识比较淡薄,所以应提高人们节约土地、水等资源的意识,提高生态效率。

4.4 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三废”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研究发现,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占用一定的生态足迹,是使黔东南州的生态效率降低的原因之一,所以,积极加强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用“绿色”生产工艺重组,最终达到治根。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

同时,黔东南州在工业化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把环境利益放在首位。

例如当前在接纳吸收东部地区所转移来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中更加如此。

4.5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生态效率低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其本身经济发展太落后。

2005年开始,黔东南州产业演化处于“三、一、二”阶段,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并且产业结构效益相对较低;工业中重工业的比重大,2004年重工业占93%。

黔东南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州”是发展战略,这对于提高工业经济非常必要。

应该积极扎实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步伐。

4.6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黔东南州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影响轻工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均大于农业产值。

一般为2.5∶1.0,而我国相反,二者比为0.4∶1.0。

世界水果加工比,巴西为73%、美国60.5%,澳大利亚60%,我国25%,而黔东南州水果加工企业
仅有2~3家,且由于布局、结构、技术设备、经营管理等问题,效益很差[5]。

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高,例如,1980为66.3%,1995年为63.56%,2002年62.3%。

而2002年畜牧业占29.3%,比重较小。

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据统计资料,2000年全州肉类总产量15万t,其中猪、牛、羊、禽肉4种产品产量
结构比例分别为80.0∶11.0∶2.3∶6.7,猪肉比重较大,而牛、羊比重较小,这与黔东南州粮食短缺,饲草资源丰富的客观现实相比极不相适[6]。

可见,农业产业
结构与土地资源结构严重错位。

应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因地制
宜综合发展,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黔东南州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是黔东南州环境资源消耗大的原因。

应该积极发展市场型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市场,降低资源型产业的比例,减轻环境压力。

4.7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黔东南州经济落后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人才缺乏,例如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管理卫生方面,而农业、工业等方面的人才缺乏。

所以,应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提高利用区内外各种资源的能力,积极发展市场型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资
源市场,降低资源型产业的比例,减轻环境压力;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
第三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等的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减少环境消耗,并且促进第三产业生态化发展。

1978—2006年,黔东南州人口从304.7万增加到441.7万人,增长了35%,年平均增长1.2%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快速增长使得人们对于资源的利用程度加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黔东南州的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快速增长,即消费水平的上升,使得黔东南州生态足迹总体的亏损加大。

所以,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负荷。

黔东南州劳动力人口素质比较低,区域差异大。

在劳动力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43.7%,初中文化程度占15.3%,高中以上文化仅占4%,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劳动力不到7%,痴呆、智力低下人口的比重较高。

在黔东南州“两山”地区和州内其他边远山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和半文盲率达30%以上,有的贫困村寨则达到40%[4]。

目前,应该加强基础教育,加强劳动技能的培训,通过劳务输出、减少人口负荷和生态足迹需求,实现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促进,达到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关文献】
[1]杨廷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735-13738.
[2]温晓霞,魏俊,杨改河.陕西省生态足迹动态评价研究[J].西北农林科,2005:45-47.
[3]廖少华(黔东南州州委书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定走生态文明崛起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在凯里学院的报告[R].2010-6-2.
[4]傅秀明.黔东南州“十一五”扶贫开发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13-115.
[5]廖臻瑞,王月琴,刘文锋.贵州省黔东南州耕地资源状况和可持续利用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1999(5):53-56.
[6]黄明祥.黔东南州畜禽结构调整与发展草食牲畜的思考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1):42-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