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的故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鞋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对小书绫及“家做鞋”的深挚感情;
2. 理解本文深刻主题;
3. 品味孙犁散文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平淡中寄予的深刻情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深刻的主旨。
【教学思路】
人→事→理——→散文风格(平淡质朴、淡而有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投放照片:我的家做布棉鞋)
上课之前,给大家看一双鞋,这是一双手工的“家做布棉鞋”,是我外婆亲手为我做的。
居家时常穿,在外从未穿过。
毕竟它土气,也不见得新潮了。
但我绝对不会轻易丢弃。
一则它透气保暖,二则它是我外婆在世时留给我的最后一双手工布鞋了。
因此,弥足珍贵!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作者孙犁先生对这种家做鞋也有着割不断的情结。
下面,我们一起从散文《鞋的故事》中去品析作者所寄予的那份情怀。
二、文本赏析:
(投影):孙犁说:“中国的散文,都是有所为而写的,作家在阅世之余,常常思考着一个问题,一个道理,从一篇文章中把这个道理揭示出来。
这个道理,常常是通过一件事,或一个人物表现出来。
这个道理并不是高不可攀,更不是玄之又玄、凡夫俗子所不能理解的。
恰恰相反,这个道理常常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人人体会过的,充满人世之间的,但还没有人这样通俗地、明确地提出过。
”
问1: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小书绫为“我”做了两双鞋
“人---- 事-----理”
问2:请概括小书绫的人物特点(提示:柳嫂口中、见面观察)
勤劳质朴、聪明漂亮、真诚灵巧(美丽的素质)的农村女孩
问3:我对小书绫是否有情意?哪些行为可以看出?
送礼金、觉得漂亮、送照片(对农村女孩特有的情结——乡土情结)
问4:作者这种乡土情结还体现在对什么东西的情感上?(家做鞋)作者对家做鞋有怎样的情感变化?
爱穿------嫌弃------想穿(对家做鞋的情结——乡土情结)
问5:小书绫先后为我做了两双鞋,这两双鞋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不同:第一双,“活儿做的精致极了”第二双,“这活儿做得太粗了”
原因:⑴第一双鞋是“感激之情”,
而第二双是“情面之情”
⑵小书绫结婚生子后,“很忙”。
⑶材料、针线都不好找了。
问6:作者选取平凡的生活小事要表达什么深刻情理呢?
投影(文学艺术,需要比较崇高的思想,比较崇高的境界,没有这个,谈艺术很困难……你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什么思想,它是通过艺术、通过生活表现出来的,那才是真正的作品的思想高度和思想境界。
”)
齐读37、38节,讨论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对小书绫美好未来的祝福;对农村生活越来越好的期望和祝福;更表达了因时代的发展对一切美好事物消失的担忧。
希望美好的自然风光,人类美丽的心灵、淳朴的品格能够永存。
文章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
三、拓展阅读:
问:1:经济的发展、人世的浮躁,怎样的人才会有如此的隐忧、怎样的热才会去坚守如此的质朴情怀呢?(借其他作家对孙犁其人其文的评价去深入了解吧)
投影:
从维熙笔下的孙犁
孙犁走了,留下他那一生布衣布履的背影。
在我记忆里,孙犁是没有穿过西装的,吃饭也多是中国的稀粥烧饼,可以这么说,孙犁从里到外都标定着中国文化的情结。
中国再不可能产生第二个孙犁。
时尚文苑太多了喧嚣和炒作,太少了甘居寂寞的文曲星座;由于文学中商业因子的猛增,一切都在进入人为的经营和策划之中,文学这个宇宙间的自由落体,充填进来非文学的斑斑杂色,因而我把孙犁驾鹤西归,视若一种对痛苦的完全解脱。
莫言说:“中国只有一个孙犁。
他既是个大儒,又是一位‘大隐’(隐士)。
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
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
孙犁作品不煽情,不造势,不媚俗,看似很淡,而实际很深。
——冯骥才
当形容词如女郎盛装,排比句如情人比肩,那就一定尚未进入文章之道,文章的极致就如老街梧桐,桐下旧座,座中闲谈。
——余秋雨
总结:人淡如菊、文秀如兰
问2:思考1:《亡人逸事》节选部分体现了作者对妻子怎样的感情?如何体现的?
无比的愧疚之情
一个人在临终前挂念的该是多么重大的事!这个结尾很有余味,妻子临终前就挂念着这
么一件小事情,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做丈夫可能一生给妻子送礼物、对妻子表达爱的机会并不多。
妻子越是感觉幸福,越是记忆深刻,作者就越感到愧疚!情到深处,再华丽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
而孙犁用那真实而刻骨铭心的细节和极其平淡质朴的语言,留给我们读者无尽的遐思和回味。
问3:孙犁笔下的“火炉”仅仅是一个“火炉”吗?它象征了什么?
否。
象征着那种不求物质享受,默默奉献,有着损己利人的崇高品质的人。
以小见大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选取生活中普通的事物,在它身上看到它的精神,向读者倾诉对火炉深情的同时寄托作者对那种高尚品质的赞美。
四、拓展思考讨论
其实在我们自己身上也有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一些“童年时代”的事物,让我们一起去“发现”“挖掘”一下吧。
也许从中你能体会到更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