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淮阳东段杨家湾岩体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淮阳东段杨家湾岩体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及地
质意义
邱军强;彭智;陈芳;董婷婷;柳丙全
【摘要】北淮阳东段杨家湾岩体为石英闪长岩,Si02、A12O。

和碱质含量中等,Mg#小,具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特征。

该岩体的稀土元素含量较低,(La
/Yb)N和LREE/HREE比值均较高,具较弱的Ce负异常,轻稀土分馏明显,
重稀土较平坦,属轻稀土富集型;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K及高
场强元素(HFSE)Zr、Hf、Y-Nb、Ta、Ti、P、U呈低谷负异常,亏损HFSE,
富集LILE。

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首次获得杨家湾岩体年龄为139.6±2.2Ma,属燕山中期,是早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代表杨家湾岩体的成岩年龄。

【期刊名称】《华东地质》
【年(卷),期】2016(037)002
【总页数】8页(P89-96)
【关键词】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构造环境;杨家湾岩体;北淮阳
【作者】邱军强;彭智;陈芳;董婷婷;柳丙全
【作者单位】[1]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230001;[2]安徽省大陆成矿研究中心,合肥2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97.3
北淮阳地区位于大别造山带北部,总体为一断裂围限的褶皱带(图1),习惯称之为北淮阳褶皱带。

前人已对其中的侵入岩做过较多研究[1-8],但不全面。

近年来,在该带内发现的沙坪沟钼矿等多个中大型矿床,均主要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

为了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安徽北淮阳地区成矿规律与资源潜力调查项目对区内主要侵入岩体进行了系统研究。

本文报道杨家湾岩体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 定年及地质意义。

北淮阳地区跨皖豫两省,东起郯庐断裂,西至南阳盆地,绵延500 km,桐柏—桐城断裂和明港—六安断裂构成南北边界,宽约50 km。

该区属于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9],是我国新设立的第20个重点成矿带。

习惯上,以商城—麻城断裂为界把北淮阳地区分为东段(安徽境内)和西段(河南境内)。

根据北淮阳地区内岩石、地层、构造环境演化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构造岩石地层单元:新元古界庐镇关岩群(苏家河群、红安群),新元古界—下古生界佛子岭岩群(信阳群);石炭系杨山群和中生界—新生界未变质的陆相盆地堆积[10]。

庐镇关岩群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变粒岩、浅粒岩、石英片岩、大理岩、千枚岩组合。

佛子岭岩群岩石组合为长石石英岩、板岩、石英片岩、千枚岩、含石英白云质大理岩[11]。

杨山群主要为含煤浅变质岩系,岩石组合为变质砂质页岩和粉砂岩,是浅海相或滨海相向陆相过渡的含煤建造。

侏罗纪—早白垩世的火山—沉积建造以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主。

区内构造复杂多样、断层褶皱发育,形成了多期次、多层次、多型式、多级次的构造岩片[12],主要构造有北部的金寨—舒城断裂、南部的桐柏—桐城潭断裂以及东部的郯庐断裂带。

区域内岩浆岩较发育,其形成时代为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

北淮阳东段侵入岩出露面积远大于喷出岩。

燕山期以来,区内岩浆活动较频繁,形成以中酸性为主的火山—侵入岩,早期为钙碱性系列,晚
期以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为主[13]。

杨家湾岩体是北淮阳构造带东段小岩体之一,位于金寨断裂和磨子潭断裂之间(图1),分布于甸岗,仅1个小侵入体,呈岩株状产出,出露面积约1.0 km2,侵入
于震旦—泥盆系潘家岭岩组中。

1:250000六安市幅区调将其划为古碑超单元槐
树湾单元❶。

值得注意的是,在岩体中部有杨家湾铅锌矿点,在岩体南部有石家
河钼矿化点。

杨家湾岩体为浅灰—灰色,由斜长石(69%)、钾长石(5%)、石英(6%)、普通角闪
石(15%)和黑云母(5%)组成,副矿物为锆石、磷灰石和褐铁矿,呈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图2)。

斜长石为半自形板状,具聚片双晶,部分具环带结构,发育绢云
母和泥化。

钾长石呈半自形板状—他形粒状,均为条纹长石,泥化较强。

石英为
他形粒状、不规则状和聚晶状。

普通角闪石为半自形柱状,部分颗粒可见菱形节理,大部分已不同程度蚀变为绿泥石和次闪石等,少数新鲜颗粒为绿色角闪石,具明显的多色性。

黑云母为片状,已蚀变为绿泥石。

矿物粒度一般<2 mm,属细粒级,
定名为石英闪长岩。

3.1 样品分析方法
在杨家湾岩体内采集1组样品,采样位置见图1,样品为细粒石英闪长岩。

样品TW9用于锆石U-Pb定年,其他4件样品用于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

主量
元素分析采用原子吸收法、容量法分析,除SiO2采用碱熔法测定外,其他氧化物采用酸熔法测定,分析精度优于2%。

稀土和微量元素采用美国Thermo X Series 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ICP-MS)测定分析,分析精度优于1%~3%。

3.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主量元素分析结果及特征参数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杨家湾岩体SiO2含量为56.44%~56.67%,属中性岩;Al2O3含量中等(平均16.82%),A/CNK值平均0.88,属准铝质;与石英闪长岩平均化学成分[14]相比,SiO2、K2O、P2O5含量
偏低,Fe2O3、MgO、CaO含量偏高,TiO2、A12O3、FeO、MnO、Na2O含量相近。

Na2O+K2O平均为5.86;K2O/Na2O平均0.60,属Na质系列;分异指数(DI)平均52.77,反映岩浆分异程度中等。

里特曼指数σ<3,属钙碱性岩;碱度率(AR)平均为1.72。

在(Na2O+K2O)-SiO2图解上(图3a),样品落在二长闪长
岩区和辉石闪长岩区界线及附近区域;在SiO2-K2O图解中(图3b),样品均落在
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区域。

可见,该岩体具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的特点。

分析测试单位: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合肥矿产资源督检测中心)。

3.3 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杨家湾岩体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及特征参数见表2。

由表2可知,杨家湾岩体稀土元素含量较低,∑REE平均为171.74, LREE/ HREE平均为10.57,HREE相对于LREE明显亏损,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N/YbN平均14.20 ),Eu弱
负异常(δEu平均0.82),具较弱的δCe负异常(平均0.87)。

石英闪长岩稀土元素
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见图4a,曲线右倾,Eu谷不明显,轻稀土分馏明显,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属轻稀土富集型,且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较好的一致性。

从表2和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图4b)可知,该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
素(LILE)Rb、Ba、K,高场强元素(HFSE)Zr、Hf呈凸峰, Y显示轻微的富集,而Nb、Ti、Ta、P、U主要呈负异常,与造山带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一致[18],而P、Ti的亏损则暗示存在磷灰石和钛铁矿的结晶分离作用。

该曲线整体右倾,岩体亏
损HFSE,富集LILE,高场强元素亏损可能是地壳物质混染造成的[19-20] 。

分析测试单位: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合肥矿产资源督检测中心)。

4.1 样品处理及测试方法
用于定年的样品编号为TW9,在河北省廊坊市地科勘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分选锆石。

岩石样品破碎至自然粒度,经摇床、淘洗、电磁分选及重液分选等步骤后分离出锆石单矿物,在双目镜下挑纯。

在北京锆年领航科技有限公司制靶,在双目镜下
选择透明、无裂隙且有代表性的锆石颗粒制成环氧树脂样品座,磨至锆石颗粒中心部位后抛光,抛光后的样品进行CL显微结构观察和照相。

锆石U-Pb定年测试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MC-ICP-MS实验室完成。

激光剥蚀所用斑束直径为25 μm,频率为10 Hz,能量密度约2.5 J /cm2,以He 为载气。

信号较小的207Pb、206Pb、204Pb、204Hg、202Hg用离子计数器接收,208Pb、232Th、238U信号用法拉第杯接收。

均匀锆石颗粒207Pb /206 Pb、206Pb /238U、207Pb /235 U 测试精度(2σ)约2%,对锆石标准的定年精度和准确度约1%(2σ)。

LA-MC-ICPMS 激光剥蚀采样用单点剥蚀的方式,分析前用锆石GJ-1调试仪器,锆石U-Pb定年以锆石GJ-1为外标,U、Th 含量以锆石
M127(U:923μg/g;Th:439μg/g;Th/U:0.475)为外标校正。

数据处理采用ICPMS DataCal 程序[21],测量过程中绝大多数分析点206 Pb/204 Pb>1000,未进行普通铅校正,204Pb 由离子计数器检测,204Pb 含量异常高的分析点可能受包体等普通Pb 的影响,对204Pb含量异常高的分析点
在计算时剔除,锆石年龄谐和图用Isoplot 3.0 程序获得。

详细实验测试过程可参见文献[22]。

样品分析过程中,Plesovice锆石标准作为未知样品的分析结果为(336.5±1.5)Ma(n=3,2σ),对应的年龄推荐值为(337.13±0.37)Ma(2σ)[23],两者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

样品TW9锆石U-Pb分析数据见表3。

4.2 测试结果
本次实验对样品TW9共测试20颗锆石,所测锆石为无色透明,以自形短柱状为主,少量长柱状,长/宽变化不大,粒径80~200 μm。

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图5)显示,大多数锆石结晶良好,具明显的韵律环带,表明为岩浆锆石[24]。

锆石的
Th/U值可指示锆石成因,岩浆锆石的Th/U一般>0.1,变质锆石的Th/U一般
<0.1[25]。

样品TW9的锆石Th/U均>0.1,为典型的岩浆成因,说明锆石的结晶年龄可代表石英闪长岩的成岩年龄。

测试结果显示共有11个测试点数据有效和9个测试点数据异常。

11个有效测试点的分析结果见表3,未使用异常数据。

锆石的206Pb /238U表面年龄为136.3±3.4 Ma~143.9±3.3 Ma(表3),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39.6±2.2 Ma(图6),这一年龄代表石英闪长岩的侵位年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

5.1 杨家湾岩体的形成时代
样品TW9参与有效年龄计算的11颗锆石的206Pb /238U 年龄值较集中,位于136.3~143.9 Ma之间,跨度为7.6 Ma,误差为2.6~5.4 Ma,说明杨家湾岩体的成岩年龄为(139.6±2.2) 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燕山中期,是早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目前尚无杨家湾岩体定年的报道。

本次采用LA-ICP-MS 同位素定年方法获得锆石U-Pb年龄为首次数据,再次表明北淮阳地区的中生代部分侵入岩形成于早白垩世❶,对于深入研究该地区的区域岩浆活动提供了新依据。

5.2 杨家湾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
80年代中期以来,普遍认为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华北和扬子两大板块碰撞作用的产物,在约230.9~243.9 Ma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拼合,形成大别造山带[26-27]。

在晚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强烈的挤压和陆内俯冲导致造山带地壳和岩石圈缩短增厚[28-29]。

晚侏罗世仍是造山挤压的构造环境,据马昌前等人[30]研究,大别山地区中生代构造格局转变发生在135 Ma,为早白垩世。

随着高钾质岩石尤其是钾玄岩系列花岗岩的侵位,本区实现了从挤压缩短到整体伸展的构造转换。

中生代的岩浆活动开始于中侏罗世,即在燕山中期受环太平洋构造域活动的影响,使已经对接的华北和扬子古陆块及其之间的北淮阳褶皱带活化,引起岩浆侵入和喷发。

在logτ-logσ判别图(图7)中,样品均落在造山带及岛弧区,说明杨家湾岩体属于造山带花岗岩,处于挤压的构造环境。

(1)杨家湾岩体岩性为石英闪长岩,具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特征。

稀土元素
含量较低,(La/Yb) N与LREE/ HREE比值均较大,具较弱的Ce负异常,轻稀土
分馏明显,重稀土平坦,属轻稀土富集型。

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K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Zr、Hf、Y富集,而Nb、Ta、Ti、P、U明显亏损,岩体亏损HFSE,富集LILE。

(2)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首次获得杨家湾岩体206Pb/238U年龄为139.6±2.2Ma,为燕山中期,是早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代表杨家湾岩体
的成岩年龄,说明北淮阳地区中生代部分侵入岩形成于早白垩世。

❶安徽省地质调查院.1∶250000六安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2011.
【相关文献】
[1] 徐树桐,江来利,刘贻灿,等.大别山区(安徽部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J].地质学报,1992,66(1):1-14.
[2] 周泰禧,陈江峰,张巽,等.北淮阳花岗岩—正长岩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质论评,1995,41(2):144-151.
[3] 杜建国,张鹏,姜俊峰.安徽北淮阳地区构造岩相带的划分与对比[J].安徽地质,1996,
6(1):19-27.
[4] 杜建国.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地球化学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0.
[5] 彭智.北淮阳东段基础地质评述[J].安徽地质,2004,14(3):172-176.
[6] 彭智,陆三明,徐晓春.北淮阳构造带东段金—多金属矿床区域成矿规律[J].合肥工业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4):364-368.
[7] 陆三明,彭海辉,盛中烈.北淮阳构造带东段铅锌矿找矿前景[J].安徽地质,2002,12(2):114-119.
[8] 陆三明,徐晓春,彭智.北淮阳构造带东段隐爆角砾岩型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J].地质与勘探,2005,41(3):7-11.
[9] 徐志刚,陈毓川,王登红,等.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133-135.
[10]张怀东,王波华,郝越进,等.安徽沙坪沟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及综合找矿信息[J]. 矿床地质,2012,31(1):41-51.
[11]陈跃志,桑宝梁.佛子岭群变质岩石学变质作用及时代的初步研究[J].中国区域地质,1995,(3):280-288.
[12]汤加富,侯明金,石乾华,等.北淮阳地区变质地层序列与构造变形特征[J]. 安徽地质,1995,
5(3):50-59.
[13]陈廷愚,牛宝贵,刘志刚,等.大别山腹地燕山期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1991,(4):329-336.
[14]黎彤.化学元素的地球丰度[J].地球化学,1976,(3):167-174.
[15]Middlemost E K. Naming materials in the magma/igneous rock system[J].Earth-Science Reviews. 1994,37(3/4): 215-224.
[16]Ewart A. The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of Tertiary-Recent orogenic volcanic rock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ndesitic-basaltic compositional range[M]. Wiley: Chichester,1982:25-87.
[17]Sun S-S, McDonough W F. Chemical and isotopic systematics of oceanic basalts:Implications for mantle composition and processes[M].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1989:313-345.
[18]钟华明,童劲松,鲁如魁,等.西藏日土北部松西—胜利山一带燕山期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J].地质通报,2007,26(6):730-738.
[19]任康绪,阎国翰,牟保磊,等.阿拉善断块富碱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和Nd、Sr、Pb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J]. 地学前缘,2005,12(2):292-302.
[20]王世伟,周涛发,袁峰,等.铜陵舒家店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地质学报,2011,85(5):849-861.
[21]LIU Yongsheng,GAO Shan,HU Zhaochu,etal.Continental and Oceanic Crust Recycling-induced Melt-Peridotite Interactions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U-Pb Dating,Hf Isotopes and Trace Elements in Zircons from Mantle Xenolith[J].Journal of Petrology,2009,51(1/2):537-571.
[22]侯可军,李延河,田有荣.LA-MC-ICP-MS锆石微区原位U-Pb定年技术[J].矿床地质,2009,28(4): 481-492.
[23]Sláma J,Kosler J,Condon D J,etal.Plesovice zircon-A new natural reference material for U-Pb and Hf isotopic microanalysis[J].Chemical Geology,2008,249(1/2):
1-35.
[24]吴元保,郑永飞.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 年龄解释的制约[J]. 科学通报,2004,
49(16):1589-1604.
[25]Belousova E A, Griffin W L, O’Reilly S Y, etal. Igneous zircon: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 as an indicator of source rock type [J].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2002,143(5):602-622.
[26]李曙光,Hart S R,郑双根,等.中国华北、华南陆块碰撞时代的钐—钕同位素年龄证据[J].中国科学(B辑: 化学生命科学地学),1989,(3):312-319.
[27]Ames L,Tilton G R,Zhou G Z. Timing of collision of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cratons:U-Pb zircon dating of coesite-bearing eclogites[J].Geology,1993,21(4):339-342.
[28]任纪舜,陈廷愚,牛宝贵,等.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203.
[29]LI Chao,CHEN Yanjing, HE Shundong.Age,mechanism and direction of East Qinling-Dabieshan lithosphere delamination: Petrological evidence and
stipul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01,20(1):59-72.
[30]马昌前,杨坤光,明厚利,等.大别山中生代地壳从挤压转向伸展的时间:花岗岩的证据[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33(9):817-8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