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结束安史之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756年7⽉间,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尊⽞宗为太上皇.肃宗为了收拾残局,重振⼤唐基业,勤勉理政.他吸取了*⾂乱政的教训,诚意聘⽤隐⼠李泌,外出时同他并马⽽⾏,夜宿时两⼈对榻⽽眠,事⽆⼤⼩都征求李泌意见,甚⾄升任和贬斥将相这样的军国⼤事也相互商议.由于李亨有礼贤下⼠的明君风度,所以许多散失的⼤⾂先后前来依附.
肃宗还任命了⼀批能征善战的将领,与叛军作战.他先后任命郭⼦仪为兵部尚书、灵武长史.郭⼦仪统帅五万⼤军,从河北到达灵武,⼀路征战,军威⼤振,使⼈们对国家的复兴有了信⼼.肃宗⼜任命⽼将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李光弼以不⾜万⼈的兵⼒,击退了史思明对太原的围攻.肃宗还任命颜真卿为⼯部尚书兼御史⼤夫,河北各郡积极响应,奋勇抗贼.肃宗即位的消息也由此在河南、河北、江淮各郡之间传开,忠⾂良将聚集,⼴⼤军民抗敌复国的决⼼也更加坚定了.
安禄⼭占领长安以后,烧杀抢掠,⽆恶不作,⽓焰嚣张.其中,尤其是被他任命为范阳节度使的史思明,率领⼀⽀军马,接连攻陷河间、景城等地,以⾄河北各郡都沦陷于叛军之⼿.史思明和安禄⼭⼀样,同属突厥族,性格相投,作战也⾮常骁勇,曾任⼤将军,他是安禄⼭叛军中的重要成员,其危害仅次于安禄⼭,所以安禄⼭反叛在历⼜称“安史之乱”.
第⼆年春天,安禄⼭的眼睛全看不见了,加上他⼜⽣了疽病,性⼦更加暴躁.左右的官员、侍从稍不如意,或被打或被杀,连最得宠的严庄也惶惶不安.最后,严庄唆使安禄⼭的⼉⼦安庆绪杀⽗,安庆绪⼜即帝位.
安庆绪为⼈昏庸懦弱,讲话语⽆伦次,⼤⼩事务都由严庄专权决定.史思明占据范阳,⼗分骄横,并不⽢⼼受安庆绪的节制.所以叛军各⼤集团开始勾⼼⽃⾓,分崩离析,战⽃⼒⼤为下降.
郭⼦仪为了收复两京(洛阳、长安),带领兵马从洛交(今陕西富县)攻河东.占领河东后,⼜分兵攻克潼关;四⽉间,⼜进军长安.这些军事⾏动虽然没有成功,但有效地抗击了叛军的进攻,为朝廷的战略反攻赢得了时间.
九⽉间,⼴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即唐代宗)率领共⼗五万⼤军,号称⼆⼗万,以李嗣业为前军,郭⼦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主动出击讨伐叛军.经过⼀天的激战,各路兵马全线告捷,共计杀敌六万,并收复了长安.三⽇后,⼤军东取洛阳.郭⼦仪率军攻克了华阳、弘农⼆郡,⼜与回纥兵两⾯夹击洛阳城.叛军⼤败,安庆绪率余党乘夜⾊逃到河北去了.
收复洛阳后,肃宗返回长安.不久,太上皇⽞宗也从蜀中回到长安.
安庆绪败⾛范阳后,更加妒忌史思明兵⼒强盛,准备除掉他,这就迫使史思明终于率领下属的⼗三个郡和⼋万兵马,投降了唐朝.但史思明出尔反尔,后来⼜再度背叛朝廷.
这时,安庆绪的叛军还拥有邺郡等七个郡六⼗余座城.公元758年,唐肃宗任命郭⼦仪为中书令,李光弼为侍中,率领⼆⼗万兵马讨伐安庆绪.回纥也派了骑兵三千助战,肃宗命朔⽅左武锋使仆固怀恩率领.那年⼗⽉,郭⼦仪等⼈接连打败贼兵.安庆绪被围困在邺城,焦急万分.他只好向再度谋反的史思明求救,并答应将⼤燕帝位让给史思明.于是史思明率范阳兵马⼗三万,救援安庆绪.
第⼆年三⽉,郭⼦仪败退河阳(今河南孟县).史思明因分赃不均杀了安庆绪,⾃称⼤燕皇帝.回到范阳,他将范阳改称为燕京.六⽉间朝廷任命李光弼为朔⽅节度使、兵马元帅;以朔⽅节度副使、殿中监仆固怀恩兼太常卿,封为⼤宁郡王.怀恩曾是郭⼦仪的前锋,作战勇冠三军,先后⽴了很多战功,所以得到重⽤.
九⽉,史思明派他的⼉⼦史朝清守范阳,⾃⼰率领各路兵马,接连攻占了汴州、郑州和洛阳.李光弼率部与叛军相持近⼀年.
史思明⽣性多疑,好杀⼈.他准备⽴次⼦朝清为太⼦,除掉长⼦朝义.但史朝义为⼈谦虚,爱护兵⼠,所以将⼠们⾮常信任和拥戴他.他们杀死了史思明,拥⽴史朝义为皇帝.但叛军的势⼒已⼤为削弱.肃宗上元三年,李光弼在徐州打败史朝义,史朝义只好率领残剩的部队溃逃.
那年⼆⽉,肃宗重新启⽤郭⼦仪,封他为汾阳王.但不久⽞宗、肃宗⽗⼦先后去世,代宗李豫即位.
代宗继位后,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郭⼦仪为副元帅,在陕州会合各道节度使和回纥援军,讨伐史朝义.史朝义纠集了⼗万叛军相对抗.但⼀连串的失败后,他只得向北⾯的契丹逃窜.到温泉栅时,他被唐军追上.⾛投⽆路之际,他只好在树林中上吊⾃尽.安史之乱中的最后⼀股叛军就此覆灭.
从公元755年(⽞宗天宝⼗四年)安禄⼭在范阳反叛,到(唐代宗⼴德元年)公元763年史朝义败亡,安史之乱经过了漫长的⼋年,终于结束了.但⼤唐王朝的国⼒,也开始由盛转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