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婶的秤
叶瑞芬
这天,素来恩爱的三叔三婶忽然吵起架来,一怒之下的三叔还把三婶赶出了家门,我们连忙赶过去劝架。
原来因为肚子里有点儿墨水的三婶,前些年被选当上村委会委员,今天竟然在村委会游说下,当上了村里的村党支部副书记。
三叔闻讯气不打一处来,责备三婶不安分守己,偏要出头露面,竟敢去当这空壳村的出头鸟。
想当初三婶高中毕业后,没舍得离开父母,又回到了村里,种田耕地,直到嫁给了三叔。
小两口承包了一口鱼塘,还圈养了鸡鹅鸭。
养殖场每天开门纳客,吸引了附近农贸市场的小商小贩,生意盈门,很快成了远近有名的养殖户。
而三婶手上那杆秤,更成为十里八乡、人人称羡的标配。
然而,困难也随之而来,一村子经济发展缓慢,房子普遍破破烂烂,连通往集市的路也是凹凸不平的,每逢雨天泥泞不堪,前来进货的商贩总是抱怨连连,三叔三婶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你这头发长见识短的,你知道不知道那个劳什子村委会1毛钱都没有,还欠着10多万元外债呢?就连屋里的火炉都只是摆设,根本无煤可烧!”三叔不顾众人围观,对着三婶咆哮道。
“村子再穷也是咱们的家啊!你不管他不管,咱们村民怎么办?”三婶人好,是村里有口皆碑的事买。
邻居李婆婆病了,三婶亲自骑着摩托车把李婆婆用背带绑在身上送到医院,垫付了500元的医疗费;村头的聋哑人赵叔公女儿出嫁,三婶出钱帮他们置办了嫁妆,主持了婚事;村尾的王寡妇家婆去世时,三婶帮忙操办了丧事:8岁的小敏敏父母遭遇车祸去世,三婶不仅送她奶奶去养老院,还把小敏敏接到自己家中照顾。
眼见三叔三婶两人僵持不下,心眼活络的二婶忽然排众而出,附在三叔耳朵根上说了好大一会儿,三叔的脸色这才从红转白,慢慢平和了下来。
平静下来的三叔和三婶定下了协议,然后三婶就轻装上阵了。
上任第一天,三婶就从家里背着煤去,把一个村委会办公室烤得温暖如春。
没钱买纸和笔,她也自掏腰包。
刚一上任,三婶就处理了两名向群众索贿的村干部,劝退三名群众反映差的村干部,通过竞争上岗和考核推荐组建村干部队伍,对有能力肯干事的村干部各用其能。
经过一番整顿后,村干部作风切实转变,为村民办了不少实事。
村里有个沙场,每年都只是象征性地收取承包人一万元钱承包费,并且20年不变。
群众多次反映买沙子还要50元一方,这样并不公平。
村委会却慑于承包人与村党支部书记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不敢换人。
三婶在会上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动议,村里终于同意通过投标的方式转换承包人。
这下三叔家可就热闹了,天天人来人往,明里暗里都争着打听承包价格。
二婶也不甘人后,她的儿子正好在外面沙场打工,对这一块“肥猪肉”早已垂涎已久。
我这才悟出当初二婶帮三婶在三叔面前说好话的目的。
为了彻底撬开三婶的嘴巴,二叔还专门开了家庭宴会,邀请我父母和三叔一家到他家里吃饭喝酒,席间二叔二婶趁着酒酣耳热,就对三婶说了很多关照拜托之类的好话。
三婶也不含糊,“当村干部我不为钱,就是想让全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三婶的话掷地有声,一下子把二叔二婶和各路人马给镇住了。
因为投标事宜的保密功夫做到了家,最后,沙场以50万元的承包价被邻村一名早年外出发家致富的土豪中标了。
村子有了钱,三婶的底气一下子足了,接连举办起了系列技术培训班,一心帮着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可是,面对空空的报名名单,三婶急了、她不惜饿着肚子,趁饭口逐家逐户上门游说,“先富脑袋才能富口袋啊,放心把孩子交给我吧,我会让他们改变你们一家人的生活的。
”
在三婶的努力下,开班那天,课室里黑压压来了30多个年轻人。
在请来的专业老师指导下,村里的耕种和养殖技术都获得了质的飞跃。
家家如获至宝,争相效仿。
不到三年,村里的新房子竟相出现,道路也全修好了。
而三叔则成了村民免费的技术顾问,因为早在三婶履职前,三叔就在协议书上承诺,倘若三婶三年内让空壳村变富,他必定无偿为村民推广养殖技术。
三婶,我们村的骄傲,更是以全票当选为新一任的村党支部书记。
“她心里有杆秤,我不得不服输啊!”三叔幸福地感叹道。
(选自2019年第8期《小小说月刊》)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写素来恩爱的三叔三婶忽然吵起架,既设置了悬念,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二人吵架的原因的交代。
B. 三婶热心帮助村民的那些事例,使三婶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也是她顺利地当上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根本原因。
C. “当村干部我不为钱,就是想让全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是三婶的心声,她上任后的一系列举动践行了这句话。
D. 这篇小说围绕着“三婶的秤”来构思全篇,作者用细腻的文笔揭示了意蕴深厚的主题,富有创意,现实性
强。
2. 小说中的“三叔”这个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三婶的秤”为题目的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节选自《荷塘月色》)
4. 第一段有哪些语言特点?请简要指出。
5. 结合文本,简述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锅人补的是什么
干亚群
每隔一段时间,母亲会把家里做饭的铁锅拎出去,拿一把铲子“咻咻”地刨。
锅灰清除后,饭煮得特别快。
可锅像人一样是有年纪的,上了年纪的锅就像老人一样会豁嘴。
锅是慢慢老的,从渗一滴水开始,一点点地漏。
这时候,锅与人一样等候补锅人的出现。
如果补锅人不出现,锅就一直耷拉着耳朵,补锅人不来,锅就没办法被端到灶上,就像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不经老师允许不能坐到座位上去。
锅渗水了,不能煮饭。
母亲心急火燎赶到集市上买了一口新锅。
新锅烧开的第一锅水是不能喝的,带着一股生铁味。
锅冷却后,母亲拿着一片月牙形的砂轮,不停地锉,新锅大张着嘴巴,发出“啊嘎啊嘎”的声
音。
新锅的饭菜里有一股生铁味,吃在嘴里涩涩的。
所以,母亲宁愿补一口旧锅。
补锅人是外乡人,他的脸灰扑扑的,似乎因为整天跟锅打交道,那些锅灰都腻着他。
补锅人年龄不好猜,看上去过于沧桑,脸上的皱纹像机耕路一样。
补锅虽不是力气活,但有时会看到他流汗,那些汗纵横流淌,流过沟沟壑壑后才滴下来,落到地上分成八辫。
那些汗是热出来的,他得把一些敲烂的锅铁放进炉中,待锅铁熔化了,用铁水补锅。
补锅人用一把小榔头,围着锅的破洞轻轻敲,一些经不起敲的铁锈碎片纷纷坠落。
这是补锅的第一道程序,像一位医生的清创术,得把周围坏死的组织清理掉。
与坏死的组织不同的是,那些碎片有再生的价值,它们还得回到原来的位置。
补锅人把铁锈片收集起来,放进炉中。
有人戏称补锅人是锅的再生父母。
补锅人有耐心,不急不躁拉着风箱。
只有我们按捺不住,个个伸长脖子去瞧。
补锅人看见了,腾出一只手冲我们摇摆,叼着烟的嘴巴含含糊糊发出一串声音。
我们的好奇心并没有因为他的阻止而消失,反而与他炉底的火一样旺起来。
这时有几只破旧的铁锅被人拎过来。
来人咨询锅还能不能补,补的话多少钱。
补锅人像一位老中医,一丝不苟地执行望、闻、问、切的程序,捏捏,敲敲,瞧瞧,对破锅一一做出诊断,有的可以小补,有的大补,但大补的工钱有些贵,所以他劝人别补了。
至于小小补,他有时干脆免费。
那些得到免费修补服务的婶婶们,叽叽喳喳给他几句赞美,补锅人呵呵应着。
别人和他讨阶还价,他也呵呵应着。
接着,他呼呼,吹几口烟灰;又呼呼,那是拉风箱。
补锅人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
碎铁慢慢消失了,只剩下红彤彤的水。
他欠了欠身子,左手拿了一块布垫,上面装有火灰。
右手用长柄铁勺从炉上的锅中舀出一点铁水,放到左手的布垫上。
放下铁勺的同时,一手拿卷布条用力压铁水珠,使铁水珠嵌在旧锅的破眼上。
他似平胸有成竹,过了一会,补锅人把布条拿开,锅上的眼不见了。
补锅人走了,带着一句响响亮亮的“补鑊哦”。
他一走,所有补过的锅再次坐到灶眼上,延续着人间烟火。
吃大锅饭,吃铁锅煮出来的米饭,居然成了现代人的一个念想。
只是,补锅人的修补这个念想,已无力实现。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亲买新锅这一事件交代了当时愿补旧锅的原因,也自然引出了下文的补锅情节。
B. 补锅人的汗水顺着脸上的皱纹纵横流淌,既写出了补锅的不易,也增强了感染力。
C. 文章两次把补锅人比作医生,意在说明补锅人能通过高超的技艺使铁锅重获新生。
D. 文章卒章显志,在表达对补锅行当怀念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不解。
7.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8. 文章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补锅人补的是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
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
建安初,来游许下。
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
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衡唯善鲁国孔融。
融亦深爱其才,数称述于曹操。
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
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
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诸史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著岑年、单绞之服。
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客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衡进至操前而止,吏诃之曰:“鼓史何不改装,而轻敢进乎?”衡曰:“诺。
”于是先解衵衣,次释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著之,毕,复参挝而去,颜色不怍。
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退而数之,因宣操区区之意。
衡许往。
操喜,来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
衡乃著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税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
吏白:外有狂生,言语悖逆,请收案罪。
操怒,谓融曰:“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
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
”于是遣人骑送之。
临发,众人为之祖道。
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文章言议,非衡不定。
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祖亦善待焉。
祖长子射尤善于衡。
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
衡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
”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校,如衡所书,莫不叹伏。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遂令杀之。
射徒跣来救,不及。
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
衡时年二十六。
(摘编自《后汉书·祢衡传》)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
B.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
C.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
D.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名和字意思上相互呼应,有的相同或相近,如张衡、祢衡分别字平子、正平;有的相反或相对,如曾皙名点。
B. 刺相当于现在名片,又称“名刺”“名贴”“名纸”等,上有姓名、职务等信息,多用于拜访别人时呈递。
C. 古代王侯自称“孤寡”,最早是谦称,后来成为习惯性称谓,如《孟子》中梁惠王自称寡人,这里曹操自称孤。
D. 古代交通不便,出行者临行前,送行的人设宴饯别并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表达不舍之情,为出行者
祈福。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祢衡性孤傲,轻视曹操。
曹操想召见他,他自称得了狂疾,拒绝前往;在曹操大会宾客时,他特立独行,当着众人裸身而立。
B. 祢衡有时名,才华横溢。
祢衡不但音乐方面才能出众,而且记忆力特别好,几乎过目不忘,他才名卓著,曹操本来无意杀他。
C. 祢衡颇自负,我行我素。
在明知曹操不刻意刁难自己的情况下,他出任鼓史,一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又羞辱曹操。
D. 祢衡多辗转,不善处人。
他先是瞧不起曹操并拒绝孔融的引荐,继而轻慢对他以礼相待的刘表,最终因触怒江夏黄祖而被杀。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
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
(2)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校,如衡所书,莫不叹伏。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楚国寺有怀
赵嘏①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②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注】①赵嘏,楚州人,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年轻时四处游历,为求功名而奔走。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不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②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首句的“寂寞”运用拟人手法来写衰败荷花的余香,暗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伤感。
B.颔联写红叶飘零,隐喻诗人自己的际遇,表现了他人生漂泊,饱含无可奈何之情。
C.颈联化用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诗句,用南浦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的离愁。
D.“衰荷”“残月”“阴云”等意象的组合,描绘秋意苍茫的夜色,意境萧瑟凄凉。
14.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名篇名句默写。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顶真修辞,借江水寒凉、月色惨白清冷之景,渲染了与朋友即将离别时的凄凉氛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马说》中写道,即使有名马,但是在“___________,_______”的险恶生存环境中,不能展示其日行千里的才华,终究无法成为千里马。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不惧挫折、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根据《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②从网络文学出海整体规模来看,③截止2019年底,④我国向海外输出网络文学作品有1万余部,⑤覆盖了超过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⑥2019年翻译网络文学作品3000余部,而从出海模式来看,翻译出海占比72%,直接出海占比15.5%,改编出海占比5.6%。
⑧在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达数亿元,海外网络文学用户数量达数千万的市场规模下,⑨《白皮书》显示,日前网络文学出海主要呈现出翻译规模扩大、原创全球开花、IP协同出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某初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四处用语不当,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初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
①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②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
③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
④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⑤最后,祝愿母校的未来更辉煌,人才代代强。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语段,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B项,由“原来因为肚子里有点儿墨水的三婶,前些年被选当上村委会委员”可知,三婶有文化、有能力才是她“顺利地当上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根本原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把握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概括人物形象,可以根据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也可以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形象特点。
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情节结构、主要人物、主题、手法等方面回答。
三叔的特点可从他的懂技术、重信用、世俗肤浅三方面回答:依据“小两口承包了一口鱼塘,还圈养了鸡鹅鸭。
养殖场每天开门纳客,吸引了附近农贸市场的小商小贩,生意盈门,很快成了远近有名的养殖户”,可知三叔懂养殖技术、勤劳能干;依据“三叔则成了村民免费的技术顾问,因为早在三婶履职前,三叔就在协议书上承诺,倘若三婶三年内让空壳村变富,他必定无偿为村民推广养殖技术”,可知三叔守信用;依据他反对三婶当村党支部副书记的理由,可知三叔思想上又有点世俗、肤浅、自私。
三叔在文中的作用,可从情节、人物、手法三方面回答:①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借三叔的言行,告诉大家村子贫穷;通过三叔则成了村民免费的技术顾问,可知村子发生了变化;所以三叔的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侧面衬托人物。
文章末尾处“她心里有杆秤,我不得不服输啊!三叔幸福地感叹道”,三叔本来是一个世俗肤浅的农民形象,他能够赞叹三婶,并通过他的表情“幸福”表示自己由衷地佩服,这样三叔就为三婶的形象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同时,三叔前面反对、后面支持,把故事情节衬托得曲折动人,凸现了“三婶”的品质,使“三婶”的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③对比反衬。
文中三叔的言行前后形成对比,说明三婶的做法让三叔钦佩,三婶领导下取得的成果让三叔钦佩,这样就反衬了三婶的形象。
所以,无论是对比还是衬托,都是为了突出三婶的人物形象。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
题目常见的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等。
①从情节内容的角度看,“三婶的秤”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前面写“三婶手上那杆秤,更成为十里八乡、人人称羡的标配”,说明三婶公正,不作假;中间写三婶没有把沙场承包给二婶的儿子,说明三婶做事“心中有杆称”;最后以三叔夸赞三婶“她心里有杆秤”来结束小说,所以,“三婶的秤”基本贯穿了全文的故事情节。
②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三婶的秤”是三婶言行的标尺,以前做养殖户的时候,她手上那杆秤,更成为十里八乡、人人称羡的标配;做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后,她不徇私情,没有把沙场承包给二婶的儿子,这些都凸显了“三婶”的性格特征。
③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小说通过塑造三婶的形象,来表扬一心一意为了百姓做实事的奉献精神。
文中的“三婶的秤”既是三婶人生价值观的体现,又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语言表达艺术的考查一般是从艺术效果、语言风格、语句(语段)赏析方面设题。
设题角度一般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的运用和语言风格等方面。
作答中注意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由文中“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可知,“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这些叠词既写出树木之多,又写出月夜下的朦胧之美。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可知,“围”写出树木之多,“漏”体现夜晚的月光的存在,“辨”写出了月夜朦胧的特点。
由原文“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语句可知,文中多用散句,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语气舒缓,易于抒情。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一句中“没精打采的”运用拟人的手法,“是渴睡人的眼”运用比喻的修辞,突出夜晚路灯光的微弱,形象生动。
由“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语句可知,作者用语清新质朴,自然流畅,为我们营造了真切而美好的意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浏览全文,分析文章层次,概括内容要点。
题目要求简述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的原因,从眼前景象、采莲的风俗以及作者的情感等角度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即可。
由文中“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可知,作者由眼前荷塘的景象自然联想到采莲。
由原文“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知道。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可知,由眼前的热闹联想“采莲”的热闹,作者对江南采莲的旧俗比较熟悉。
由文中“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