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饮食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当谈论中国饮食文化思想时,我们不仅是在谈论一种独特的烹饪艺术,而且是在谈论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哲学、文化和社会的精神财富。

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更反映出中国人民在生活中的哲学理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注重饮食,认为“民以食为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饮食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对食物的尊重,对食材的珍视,对烹饪的技艺以及对食客的关怀。

具体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包含了多个方面。

首先,养生思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养生,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有益于健康的食材,运用恰当的烹饪方式,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达到养生的目的。

例如,鸭子肉性凉,适合夏季食用;红枣、枸杞则有滋补作用,适合冬季食用。

其次,食疗思想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人认为,食物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还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因此,许多食物在中医中被视为药材,如生姜、大葱、梨等。

这些食物在烹饪过程中被充分利用,既满足了口感需求,又起到了治疗作用。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还强调审美。

在中国的餐桌上,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视觉、嗅觉和触觉的享受。

精美的餐具、悦目的色彩、诱人的香气和细腻的口感,都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

最后,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还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方式往往受到地域、季节、气候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这种对人的和照顾,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

看向未来,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将在不断创新中继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将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交流互鉴,共同丰富人类的美食文化宝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将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结着千百年来的智慧和传统。

它不仅仅是一种吃喝的方式,更是一种思想和内涵的体现。

中国饮食文化的思想和内涵体现在食材的选择、烹饪技艺的传承以及饮食礼仪的重视等方面。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体现在食材的选择上。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因此,在选择食材时,中国人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质的平衡。

比如,中餐中常用的五味调和,即酸、甜、苦、辣、咸,能够激发人们的味觉,达到食物的完美享受。

此外,中国饮食文化还注重食物的营养平衡,追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原则,以满足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体现在烹饪技艺的传承上。

中国烹饪技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从古代的宫廷菜肴到地方特色小吃,每一道菜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烹饪技巧。

中国烹饪技艺强调火候的掌握、刀工的娴熟以及调味品的搭配。

在烹饪过程中,中国厨师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追求食物的自然美味。

同时,烹饪技艺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注重细节和精致,追求“炉火纯青”的境界。

最后,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体现在饮食礼仪的重视上。

中国人讲究“礼仪之邦”,饮食礼仪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中国饮食礼仪注重尊重他人和自我约束,体现了中国人的谦和和友善。

在正式的宴会上,人们会按照一定的次序入座,遵循一定的礼节,表达对主人的敬意。

此外,中国饮食礼仪还注重餐桌上的言谈举止,要求文雅、得体,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个人修养,更是为了维护整个餐桌的和谐氛围。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它不仅仅是一种吃喝的方式,更是一种思想和内涵的体现。

中国饮食文化通过食材的选择、烹饪技艺的传承以及饮食礼仪的重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也为世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体验。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华饮食内涵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出盘则是圆盘相托,一团和气,又可反映出中国人的聚气而生, 以圆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进食,灵巧而善于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国人形象在饮食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餐文化中式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

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中式餐饮的就餐形式即体现了中国餐饮文化传统的某些特点),国人长期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中餐之美不仅表现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颜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务人员的服饰上,都透着美的成份,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冲击和享受。

可见,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古代人的饮食文化

古代人的饮食文化

古代人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古代人的饮食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人饮食文化特征①重视饮食。

中国古人说“民以食为天”。

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使中国古代更加注重追求饮食的品质与卫生,为我国饮食烹调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风味多样。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习惯)&③饮食以五谷为主。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成熟,这就决定了我国以五谷为主食的饮食结构。

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这五种粮食作物。

④四季有别。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

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

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习惯) ⑤讲究美感。

拼盘,雕刻。

⑥食医结合。

还有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牛乳饮用于病愈后调理等等。

⑦将哲学思想融入饮食意趣。

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和志趣融入到饮食中,中国古代食物讲究相生相克即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⑧美食往往与节庆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食饼饵,饮菊花酒,中秋节食月饼庆团圆,元宵节吃汤圆等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例子。

⑨使用筷子。

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材质多样,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一直使用到今天。

(习惯) ⑩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特殊的政治寓意。

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

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认识积极之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往来。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规定,体现了对客人与主人的相互尊重,表现了对长者的关心。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交往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饮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联系。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中医养生理论中强调“饮食起居,有常无常”,即要根据季节、气候、个体差异等因素来调节饮食,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二、饮食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包括五行(金、木、水、火、土)和阴阳(阴性和阳性)。

中国人认为,饮食应该与阴阳五行相协调,以达到身体健康和平衡。

比如,夏天多吃寒凉食物可以降暑,冬天多吃温热食物可以御寒。

三、饮食与季节的变化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季节性的变化。

中国人认为,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可以达到营养平衡和身体健康。

比如,夏天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冬天多吃温热补益的食物如鸡汤、羊肉。

四、饮食与社交文化的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交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社交的一种方式,通过共同进餐可以增进感情、加强交流。

在中国,人们常常通过聚餐来庆祝节日、庆贺喜事,或者与亲朋好友团聚。

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规矩也是社交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宴席上的敬酒、宴客的次序等。

五、饮食与道德伦理的关联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

中国人认为,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要,更是一种修养和道德追求。

比如,中国人崇尚节俭和勤劳,反对浪费和贪婪,这种道德观念也反映在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宴席中,主人会精心安排菜肴的数量和品种,以显示自己的节俭和对客人的尊重。

六、饮食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是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饮食的认识、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它深深糅合了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念,影响着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饮食安排和餐桌礼仪。

首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均衡和谐。

中国人追求饮食的均衡,认为饮食要有多样性,要有五味俱全。

在传统观念中,饮食的基本原则是“稀主汤,荤主素,酱主调”,即一日三餐的主食以稀粥和面食为主,荤菜与素菜搭配合理,酱菜调剂口味。

这一观念凸显了中国人悉心呵护自己的身体,将食物视为调理身体的重要手段。

其次,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食物与四时节气的关联。

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关于食物与四时节气的配对,例如夏季以瓜果、冬季以肉食为主,春季以荤菜为辅,秋季以素菜为辅等。

中国人以四时八节的交替变化为依据,选择当季的食材,以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调养阴阳气血,提高健康水平。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与尊重。

此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谷物的地位。

谷物是中国人主要的食物来源,如稻米、小麦、粟、黍等,种类繁多。

在中国农耕社会,谷物不仅供给人类的能量需求,还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受到极高的重视。

中国人有“民以食为天”的观念,表达了饮食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和地位。

在传统观念中,饮食问题被视为家庭生活和社会安定的基础。

而中国人还把饮食视为一种社交和团结的方式。

中国人讲究“和”的思想,在吃饭时往往以团体为单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家人、亲友团聚、老朋友重逢和单位同事聚餐等都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饮食约会、商务宴请等场合,更是展示主人风采、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这些场合,中国人非常注重餐桌礼仪和仪式感,如尊长、尊敬长辈、按照年龄顺序吃饭等都是中国人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习俗。

此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还注重食物烹调的方法和技巧。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烹饪方法和技巧,如炒、炸、煮、蒸、烧、烤、拌等,使食物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提升食材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门类之一也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种文化。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饮食思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甘善美——中国饮食思想萌芽袁枚——“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五味适口者皆曰甘”“羊大则肥美”“膳之言,善也”称为“食圣”的中国古代美食大家袁枚(1716~1797年)认为:“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随园食单·须知单》)这里“先知而后行”,并非认识先于实践的唯心主义颠倒认识论,其义是“知而后行不难”,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认识——实践”的回归和深化。

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经验和知识之后才能制出一道好菜,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美学修养才可能创造相应的美食生活。

可以说,中国古代食文化的辉煌发展,正是历史上无数美食家、饮食理论家、美食制作者以及无数美食活动的积极介入者在漫长的民族食生活史上对“美”的不懈追求、孜孜探索的结果,是他们在美食实践中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独特审美理论,更是他们在这种理论绵指导下把自己的食生活、食文化推进到了辉煌的历史高度。

一、甘、美、善——饮食美思想的萌芽关于“美”的起源问题,历来是美学家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由于审美角度、研究方法和理解程度的不同,于是有了诸如“原始宗教意识说”、“人类爱美天性说”、“劳动说”、“游戏说”等种种说法。

应当说,上述各种种起源说都有一定的道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感觉和意识,是人类对我在世界和生活内容的一各理解。

因此又可以说,上述诸说都不够全面。

因为“美”的认识意识和所由引发的对象是极为广泛和无所不包的。

这样看来,美的起源应是人类的生活——人类思维触角的一切领域。

这就决定了美意识的极端广泛性和昨杂性。

饮食生活水平的审美意识,就可以理解为人类(民族或个人)对饮食生活“美”的感受和觉悟。

而饮食审美思想,则是上述意识的丰富、深化、飞跃和系统完善,是人们对饮食生活美的感觉、领悟、思考、探求、创造,是饮食生活中美的理解、认识和理论化。

古代中国饮食文化

古代中国饮食文化

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深受历史、地理和民族多元因素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了饮食习惯、烹饪技巧、食材选择等方面,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独特追求和热爱。

一、饮食习惯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视平衡和谐。

在古代,人们认为饮食应该以谷物为主,以五谷杂粮为基础,注重营养搭配。

每餐通常由主食、汤羹、菜肴和点心等组成。

主食以米饭、面食为主,而汤羹则以煲汤、炖品为主要形式。

菜肴则根据季节和地域的不同,采用多种蔬菜、肉类和海鲜等食材,烹饪成各种口味丰富的菜肴。

另外,古代中国人还非常注重饭前饭后的清洁,饭前要洗手,饭后要漱口。

二、烹饪技巧古代中国的烹饪技巧独具匠心,讲究刀工、火候和调味的技巧。

刀工精细是中国烹饪技巧的一大特点,刀法包括切、剁、刮、剁、剁、刮、切、剁等多种方式。

火候的掌握也非常重要,古代厨师们善于运用炭火、柴火和炉火等多种火候,使食材烹饪得到最佳的口感和色香味。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非常注重调味,擅长使用各种香料、调料和酱料,使菜肴更加美味。

三、食材选择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搭配。

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的食材丰富多样,因此古代中国人有着丰富的食材选择。

在主食方面,米饭和面食是主要的食物,而在菜肴方面,古代中国人崇尚“荤素搭配”的烹饪理念,注重肉类和蔬菜的搭配。

另外,古代中国人还喜欢使用各种野味和海鲜,如野兔、野猪、鳖、鲍鱼等,这些食材都可以烹饪成各种美味佳肴。

四、饮食文化与节日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节日密切相关。

中国人崇尚和谐、团结,因此在传统节日中,饮食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围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以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清明节则是追忆先人的日子,中国人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祭拜,并将美食供奉给祖先,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尊重。

端午节则是吃粽子的节日,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饮食艾草酒,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制度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制度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制度一、食物选择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均衡、协调的饮食搭配,在食物选择上有一些规范。

首先,根据四季的变化,选择当季食材。

其次,注重五味的平衡,即酸、甜、苦、辣、咸五味齐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食材的选择也注重红、白、黑、青、黄五色的搭配,以满足视觉上的享受。

二、烹饪方法古代中国的烹饪方法丰富多样,包括炒、煮、炖、蒸、烤、炸等各种方式。

其中炒和煮是最常用的方法。

炒菜时注重火候掌握,追求色香味俱佳。

煮菜时注重火力调控,以充分释放食材的香味。

炖菜则需要慢炖,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三、饮食礼仪古代中国的饮食礼仪非常注重,以体现尊重和谦逊的精神。

在吃饭时,人们需要保持庄重的态度,举止得体。

一般情况下,主人会先尝一口,然后留下剩下的食物给客人,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和好客之意。

在宴会上,一般有特定的座次安排,表示尊卑次序。

四、宴会文化宴会在古代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交场合,涉及到一套完整的礼仪和程序。

在宴会上,酒仪非常重要,主人会根据宾客身份不同,用不同的酒杯,并以不同方式敬酒。

在宴会上还会有歌舞表演、诗词吟咏等文艺活动,以增加宴会的气氛。

五、食俗文化古代中国还涵盖了各种食俗文化,如节日食俗、婚嫁食俗、丧葬食俗等。

这些食俗文化不仅与饮食有关,还代表了特殊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例如,冬至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活动都是古代中国食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饮食哲学古代中国还有一些关于饮食的哲学思想,如《黄帝内经》中提到“得饮食而致和平”、“精神饮食”等概念。

这些哲学思想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饮食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总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制度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这些制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也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国的古代饮食与饮食文化

中国的古代饮食与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饮食与饮食文化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历程
03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特点
04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影响
05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历程
章节副标题
02
原始社会的饮食状况
食物来源:狩猎、采集、渔猎等
烹饪方式:烧烤、煮食、蒸煮等
重视烹饪技巧和口味
烹饪技巧:注重火候、刀工、调味等技巧
饮食礼化:注重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如《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等
口味追求:追求色、香、味、形、器的完美结合
崇尚节俭和礼仪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礼仪: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注重礼仪,讲究餐桌礼仪
节俭: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注重节俭,反对浪费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影响
章节副标题
04
对中国现代饮食的影响
传统饮食文化:传承了古代饮食文化的精髓,如烹饪技艺、食材选择等
地域特色:各地区饮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美食
健康饮食观念:古代饮食文化注重养生,对现代健康饮食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饮食礼仪:古代饮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对现代餐桌礼仪产生了影响
传统食材:如大米、小麦、大豆、猪肉、鸡肉等
烹饪技巧:如蒸、煮、炒、炖、烤等
创新:结合现代科技和理念,对传统食材和烹饪技巧进行创新和改进
创新和发展新的菜式和口味
古代烹饪技术的发展:如蒸、煮、炒、炸等
饮食文化的传承:如宫廷菜、地方菜、家常菜的传承与发展
饮食文化的融合:如南北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的特色与习惯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的特色与习惯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的特色与习惯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的特色与习惯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特色和习惯。

这些习惯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更体现了他们对饮食的独特认知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为您介绍古代饮食的特色与习惯,以展现古代中国人对饮食的独特见解。

一、基本特点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俱佳”。

“五味调和”是指古代中国人追求饮食的五味平衡,即酸、甜、苦、辣、咸五味的相互融合。

古代人们认为,只有五味调和才能使人体得到全面的滋养,保持健康。

“色香味形俱佳”则强调古代饮食文化对食物的全面要求。

色指的是食物的颜色美观;香指食物的香气诱人;味则主张食物的口感鲜美;形强调食物的造型美观。

古代人们追求食物的整体美感,将美食当作一种享受。

二、味道与食材搭配古代中国人擅长将不同味道的食材进行巧妙搭配。

酸甜、苦辣、甘咸等味道相辅相成,旨在增加食物的层次感和口感。

例如,古代烹调法中的醋糖酱醋、酸甜搭配等独特的调味方法,凸显了古代人们对于味道的追求。

此外,古代中国人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搭配。

他们根据季节、地域和个人健康状况,合理选择食材来搭配菜肴。

比如,在夏天,人们会选择清凉解暑的食材,如绿豆、瓜果等;而在冬天,人们则会选择温补的食材,如肥肉、山药等。

这种合理的食材选择和搭配,既符合人体的需求,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食物的认识和把握。

三、餐具与礼仪古代中国人崇尚饮食的仪式感,注重餐桌上的餐具和礼仪。

首先,古代人们使用的餐具非常精致,如青铜器、瓷器等,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视。

其次,古代人们在用餐时注重礼仪,如饭前洗手、用筷子夹食物等。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饮食的尊重,也传承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节令食品与烹饪方式古代中国人注重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因此在饮食方面也有着严格的节令食品和烹饪方式。

根据不同季节,古代人们选择与之相应的食材,以满足季节性需求。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饮食文化,它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品味和养生之道,这些价值观在古代饮食文化中得以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饮食哲学的传承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融合了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饮食哲学。

儒家注重天人合一,提倡节制和有节制的饮食。

佛教鼓励素食和清淡的饮食,强调慈悲和非杀生的理念。

道教追求自然、天人合一,提倡食物的绿色有机和自然健康。

这些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基石。

二、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中国古代人民注重饮食的品尝和环境的营造。

在古代,人们通过烹饪技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烹调方法和菜肴。

烹饪技术和菜肴的选择取决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季节变化。

中国古代的餐桌文化也非常重要,人们追求菜肴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餐具的选择和摆放也被视为一门艺术。

三、饮食与养生健康中国古代人民对于饮食与养生健康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

中草药的应用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们相信各种食物和草药有不同的功效,可以调理身体和预防疾病。

例如,人参、枸杞、冬虫夏草等常常被用作滋补品。

同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强调饮食的平衡和营养的摄取,注重五谷杂粮的搭配和膳食结构的合理安排。

四、饮食与社会交往在中国古代,饮食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宴席和聚餐是人们交流感情、沟通友谊的重要场所。

古代宴席讲究饭桌上的礼节和规矩,人们通过吃饭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品味和修养。

宴席上的饮食品尝活动也常常伴随着吟诗作赋、演唱戏曲等文化表演,增添了饮食文化的艺术性和娱乐性。

五、饮食与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密不可分。

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人们会准备特色的食物和饮品,与家人和亲友共享团圆和欢庆的时刻。

食物和饮品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成语中的饮食文化

成语中的饮食文化

成语中的饮食文化一、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1、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指餐桌上安排的配菜和菜肴比例对应,菜肴量相等,令客人望桌而饱满,即“满汉全席”,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招待客人:招待客人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友好的文化方式,用以表达敬意和礼貌,体现着诚挚的友谊。

招待客人也是中国家庭饮食文化中的主导思想之一。

3、尊老推幼:中国古代尊老推幼饮食文化注重年老者的喂养,尊重老一辈的人的权利,让他们先吃最美味的和最珍贵的菜肴,而年轻者则要顺着老百姓的意愿服从。

4、礼仪: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礼节,客人吃饭和表示敬意时都需要恪守一定的应酬礼仪,举手礼、祝酒辞、点菜等都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常见术语。

二、中国现代的饮食文化1、多元化的餐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外来的饮食文化以及现代饮食文化也融入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体系中。

现在,中国的餐桌上可以看到各种川菜、粤菜、湘菜等地域菜系和海鲜、肉类等搭配在一起,给客人提供了更多多样化的餐桌体验。

2、节日聚会饮食:随着科技发展,现代人们节日聚会就不再是吃一些普通的食物和菜肴,可以看到许多精致美味的小吃节席,用特别的菜肴来迎接节日。

3、发展崛起的中医饮食文化:随着中国古老的中医药教义得到了重视和重视,中医的饮食文化也得到了传播,中医饮食文化注重饮食调养和饮食疗法,结合药膳运用,它以阴阳调和和动静相宜的原理来调节人体的饮食,达到调节身体的目的。

4、现代商务用餐:随着越来越多商务交流,现在经常遇到商务用餐,用餐主要体现了公司文化,展示出现代公司的尊重和智慧,代表公司的礼仪,表达出客户和主办公司之间的友谊和共融。

舌尖上的哲与思——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哲理

舌尖上的哲与思——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哲理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写道:“吾中国近代文 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 未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人之食“以为世界人类之师 导也可”。中国古代饮食思想与哲理内容众多,在此仅 举几例管窥食育文化的精髓;“国以民为先,民以食为 天”,“生命不息,餐饭不休”,食育理应引起我们的 重视,因为它关系我们祖国下一代的成长,也关系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2.1 天人合一
2.2 食饮有节
(1)数量的调节: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 莫过频。 (2)质量的调节:食物的种类和调配要合理。 (3)寒温的调节:食物寒凉温热的调节, 食物温度的调节。 为什么食物要分含量温热?
2.3以本味为美

本味:《吕氏春秋》的篇名。
一是指烹饪原料的自然之味,二是指烹饪调和
欢迎交流,个人观 点,不当之处还请 指正!
3.4 食“播”与食育
•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通过 食育让儿童和青少年了解各地饮食的特点 、掌握一些基本的烹饪技能,让他们真正 认识到中国烹饪的科学性、文化性和艺术 性,在食育过程中注意中西饮食文化的对 比教育,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吸收 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先进理念,进而提高国 民营养水平,提高身体素质,传播中国传 统饮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后产生的美味。 讲求本味为美 是要尽力让原料的自然美味得到充分展示,并 把握原料的优劣,全力灭腥除膻去臊,排除一 切不良气味,道与营养;热吃与冷吃;筷子与刀叉
适 口 者 珍
3 探究古代饮食思想与哲理中的食育文化精髓
• 3.1食“礼”与食育 •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是一个礼 仪之邦,通过饮食礼仪对儿童和青少年进 行教育是古代饮食思想与哲理在食育过程 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

中国古代美食文化的特点与思想

中国古代美食文化的特点与思想

中国古代美食文化的特点与思想食物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石,而美食则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

一、中国古代美食文化的特点1.食材讲究中国美食的独特之处在于选材上的讲究,尤其是古代的美食文化更注重食材的品质和特点。

在唐代《食品志》中就有详细记载,如虎骨犀角、鲸鲨鱼翅等高档食材,在现代已经很少出现。

而在现代,古代的一些佳肴也因为食材的变迁而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和口感。

2.讲究烹饪技巧中国美食烹饪技巧独特,包括刀工、火候、炒锅及烹饪工具等,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要求。

如古代的八大菜系(鲁、川、粤、苏、闽、浙、湘、徽)都有各自的特点,用料选材、调味配料也各有不同,都对烹饪技巧有极高的要求。

3.重色香味中国古代美食文化注重菜品的色、香、味,做到菜品的美味和可口。

在唐代,《酌中志》中便有详细地描述了菜品的色、香、味如何才能达到极致。

如色彩搭配要协调和谐,芳香馥郁、食物鲜美、口感细腻等要求也都有具体的描述。

4.注重礼仪中国古代美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在宴席上,宾主关系、席次、酒令等都有着严格和细致的规定。

如日常最为普通的“抢菜”,其实也有相应的行规和礼仪。

中国美食文化中,礼仪是与美食紧密相连的,彰显了古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中国古代美食文化思想1.饮食与生命在古代,人们认为饮食和健康息息相关。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曾说:“饮食自在便能不枉岁月”。

因此,他认为饮食与生命的长短是密不可分的。

古代人们还将食物与养生活动结合在一起,如瑜伽之类的一些养生活动就注重饮食结合。

2.饮食与道德在古代,饮食也被视为一种文化,甚至与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人认为,一人能从中品尝欣赏到高品质食物的滋味,其品德修养也会更温和、克制。

近些年来,这种食道德的观念重新被提起,食物安全问题大量爆出,而重视食道德也是对食物安全的一种保障。

3.饮食与教育古代有一种吃饭叫做“成人之美”,即孩子上了学,家长让他吃大人的饭,获得成人的待遇,以取得象征着成人权力与自由的社会地位。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

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讲究营养均衡、注重食材搭配、重视烹饪技巧、崇尚礼仪文化、注重饮食卫生等方面。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讲究营养均衡。

在古代,人们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认为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

他们在食材的选择和搭配上非常讲究,尽量让每餐都能够摄入到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例如,古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味为调,五色为宜。

”这就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所倡导的营养均衡理念。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食材搭配。

在古代,人们认为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性味,相互搭配可以起到更好的营养和保健作用。

例如,鸡肉和猪肉都属于温性食材,而鱼肉和蔬菜则属于寒性食材,人们在搭配食材时,会根据自己的体质和需要选择相应的搭配方式,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效果。

第三,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重视烹饪技巧。

在古代,烹饪被视为一门高深的技艺,人们注重烹饪的过程和方法,以保证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例如,古代的烹饪方法有炒、煮、蒸、炖、烤等多种,而且每种烹饪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要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第四,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崇尚礼仪文化。

在古代,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要的行为,更是一种社交活动,人们注重饮食过程中的礼仪和规矩,以展示自己的风度和素养。

例如,古代的宴席通常会有主人致辞、宾客敬酒、歌舞表演等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礼仪要求,需要人们严格遵守。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注重饮食卫生。

在古代,人们认为饮食卫生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他们注重食材的清洗和处理,以及餐具的消毒和清洁。

例如,古代的厨房通常会有专门的清洗区和烹饪区,食材在经过清洗和处理后才能进入烹饪区,以保证食物的卫生和安全。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讲究营养均衡、注重食材搭配、重视烹饪技巧、崇尚礼仪文化、注重饮食卫生等方面。

饮食文化第四章古代饮食思想

饮食文化第四章古代饮食思想
第四章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
第一节 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
一、甘、美、善——饮食美思想的萌芽
《说文》释云:“美,甘也。从羊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段注:“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 美从羊。”“羊大则肥美。”
• 为什么用羊”来作为“美”字的象 形和会意 ?
一对羊角, 释为“羊”。
• 其一,羊是供应人们日常食用最主要的肉源。
三五世长者知饮食高层次的审美其次知味作为一种理性的升华和感知的超越它又不是一般意义的实践生理和心理感受的相互作用四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满足心理生理内容形式展现饮食器皿之间的配合协调饮食器皿之间的配合协调食具与菜点的配合协调食具与菜点的配合协调饮食器皿与就餐环境风格的配合协调饮食器皿与就餐环境风格的配合协调菜肴的形态之美可分为以下三种
• 白莲教“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 妄语、不饮酒。
六、美食家的食思想
食学家侧重的是认识说明与理论归纳
冷菜 热菜
热菜
(序曲) (初入)
╳ — — ╳ ╳╳ ╳╳ ╳╳╳
主菜 (最高)
甜菜、汤菜、果点 (尾声)
╳╳╳╳ ╳╳╳╳ ╳ — — —
• 其二,大概由于羊为任何人所需,和它的能行走 (免得持者负重)、可产乳、繁殖、增肥(作为 物币不磨损)
• 其三,在祭祀和会盟中,羊又被用作牺牲。
• 其四,羊既是祀鬼神的“圣物”,那么在人事中, 馈人以羊便视为重礼。
二、五味调和——和谐美的探求
第一,从“和”的思想来源上看
思想上是“百家争鸣” 调味理论自然地融进了诸子思想的成分,是 “百家”归儒的趋同。儒家思想则有更大的包容 性。它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不违悖以“仁 政”为标榜的“王道”,它的“一张一弛”的 “文武之道”则兼容了“法”的刑罚和“道”的 “无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庸之为 德也,其至矣乎!”

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① 重视饮食。

中国古人说“民以食为天”。

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使中国古代更加注重追求饮食的品质与卫生,为我国饮食烹调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 风味多样。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习惯)&③ 饮食以五谷为主。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成熟,这就决定了我国以五谷为主食的饮食结构。

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这五种粮食作物。

④ 四季有别。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

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

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习惯) ⑤ 讲究美感。

拼盘,雕刻。

⑥ 食医结合。

还有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牛乳饮用于病愈后调理等等。

⑦ 将哲学思想融入饮食意趣。

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和志趣融入到饮食中,中国古代食物讲究相生相克即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⑧ 美食往往与节庆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食饼饵,饮菊花酒,中秋节食月饼庆团圆,元宵节吃汤圆等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例子。

⑨ 使用筷子。

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材质多样,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一直使用到今天。

(习惯) ⑩ 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特殊的政治寓意。

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

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中国古代人饮食礼仪的认识积极之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往来。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规定,体现了对客人与主人的相互尊重,表现了对长者的关心。

古代的饮食文化

古代的饮食文化

古代的饮食文化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文化都倾向于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偏好和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一些古代文化的饮食文化,了解其特点和重要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1.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饮食是由皇族掌控的,而普通百姓则吃得相对简单。

不过,从周朝开始,这种差异逐渐消失,皇室和百姓的饮食方式和品味都趋于普遍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非常讲究营养与平衡。

食物以五味搭配为主,即酸、甜、苦、辣、咸。

同时,中国古代还非常注重食物的颜色和形状,认为色彩和形式对食欲的刺激很重要。

在中国,还有一些特别的食物被认为有药性,如人参、燕窝、海参等,因此被用作补品。

2. 希腊古代的饮食文化希腊的饮食文化也相当精致。

在古代希腊,饮食的重点是有机食品和餐桌礼仪。

最常见的食品包括面包、葡萄酒、橄榄油、芝士和蔬菜。

同时,水果和肉类也被广泛使用,但是作为一种贵重品,肉类通常只在特别的场合下享用。

另外,希腊的餐桌礼仪也非常精细。

用餐需使用特别的餐具和饮用相关酒具。

小酒杯被用于享用葡萄酒,而其他品种的酒则有自己独特的器皿。

3. 古罗马的饮食文化罗马帝国对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古罗马时代,有机会享受美食的只有富人和高阶官员。

在饮食方面,古罗马非常擅长尝试新口味,并试图改良现有的食材。

罗马时期,调味品非常丰富,例如蜂蜜、醋、葱和鱼露。

罗马人也是温带水果的狂热爱好者,如枣、菠萝和草莓。

4. 印度古代的饮食文化古代印度的饮食文化被认为是与宗教和文化意义特别相关的。

素食是古代印度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

印度教徒将素食视为洁净和一个关注普罗大众福祉的体现。

印度人非常擅长使用各种不同的香料和调味品给食物添加味道。

这种调味品的大量使用是因为印度食物通常都是由原始食材制作,例如米饭和豆类,而这些食材对于制作出具有美味口感的菜肴来说非常难以达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饮食思想研究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门类之一。

作为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其在文化
中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因为它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本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个体生命的存在,而且还升华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境地,成为人们积极地充实人生、提高
人生体验的表现。

透视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层品位, 可见中国人的饮食审美情趣,主要表现在食物形象、饮食环境、饮食器具、食物的香、味、名、音等方面。

而情趣美可理解为感情与志趣两方面。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审美情趣食物形象饮食环境饮食器具
中国饮食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门类之一也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种文化。

有少数人由于中国文化不甚了解,便把中国文化概括为饮食文化,甚至武断地说 ,中国人活
着的目的就是为了“吃”。

[1]这实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误解。

鉴于此,有必要透过吃喝
的外在形式,来透视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层品位。

这种品位在美学上也有突出表现。


国人在饮食方面讲究“色香味俱佳”,“色”就是要好看 ,“香与味”是强调好闻好吃, 合起来就是又要好看又要好吃 , 眼福口福都要享受。

在“好看”的追求中,就有审美意识在起作用审美意识是人在审美、创造美活动中的思想、情感、意志。

它包含着审
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审美态度、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审美观、审美理想等,
其中以审美感受为基础和核心。

审美意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即人对美的主观感受、体验与精神愉悦。

美感是创造美的心理基础
俄罗斯作家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就是生活”的命题 ,中国人把“吃喝”看作是
生活的头等大事 , 因而在饮食文化中讲究美感是非常自然和合乎情理的事。

中国有许多文化名人对中国饮食文化都有相当的研究 ,他们对饮食的看法绝不同于不得温饱的百姓 ,仅
仅是为了果腹求生而已。

他们把饮食当作人生的乐趣和人生的艺术。

享誉中外的大画家
张大千先生曾说过“吃是人生最高艺术”。

虽很夸张,但不无道理。

中国的饮食审美
情趣 , 主要表现在物形象、饮食环境、饮食器具、食物的香味名音等方面 , 现分
论于后。

一、食物的形象美
食物形象美包括有色彩和造型。

在中国较特殊而丰富的是食雕、花摸、油香、点
心等的造型及彩。

中国菜肴 , 是用食品天然色彩调色的 , 即利用蔬菜、肉食、水产品
等食物本身具有的天然色彩进行调色。

蔬菜的色彩很多,如红的有蕃茄、胡萝卜、红辣
椒黄的有冬笋、黄花菜、老姜。

绿的有菠菜、韭菜、蒜苗。

青的有青葱、青椒、青笋即笋。

的有白菜、白萝卜。

黑的有黑芝麻、黑木耳等等。

色的配合非重要 , 配色虽然不会直接影响菜的口味和香气 ,但会影响人的食欲。

一个菜 , 应有主色与副色。

一般副料色只起点缀衬托作用 , 以突出主料 , 如“芙蓉鸡片”是以白色鸡片为主料 , 配料用绿色的菜心、红色的火腿之类加以点缀衬托 , 就显得鲜艳而和谐。

菜“形”的优美 , 不仅使人精神愉快 , 赏心悦目 , 增加食欲 , 而且起潜移默化
的审美教育作用 ,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 激励人们热爱生活。

早在多年前 , 孔子就“割不正不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说。

形美的菜肴,往往刀工精细,要求粗细一致,厚薄均匀 ,长短相等,互不拖连 ,干净利落。

根据烹饪的要求可以切成段、块、片、丝、丁、茸、丸等。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烹饪技术的发展,对菜肴“形”的要
求也不断提高。

在形态上并不局限于一般的段、块、片、丝、丁、茸、丸、条、粒、泥等, 搭配上也不仅仅是块配块,片配片、丁配丁、丝配丝的一般搭配方法。

而是在块、条、丝、丁、粒、茸、泥、整只、整条的基础上, 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细致的操作手法 ,使这些常
用的形态 , 变成丰富多彩形象悦目的花色形态 ,这就是“配型”。

行业中又称“配花色菜”。

配花色菜 ,除掌握上述配料的方法外 ,还应注意选料要精 ,要利于造型、色、香、味、形、器和谐统一。

构成图案和形态要美观大方,引人喜爱。

营养成分搭配。

二、饮食环境美
讲究优雅和谐、陶情怡性的宴饮环境 ,是中国人的饮食审美的重要指标。

饮食环境包
括三种:一是自然环境 , 二是人造环境, 三是二者的结合。

在幽美的山水间饮食 ,或于田园风光中饮宴,中国自古有之。

魏末“陈留阮籍,谁国稽康,河内山涛,河南向季 ,籍兄子咸,琅讶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常宴集于竹林之下,时人号为‘竹林七贤’。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是诗中有酒、酒中有诗的名家 ,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盟灌息檐下 ,斗酒散襟颜”。

他在《饮酒二十首》之中写道“故人赏我趣 ,挚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筋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唐代诗人多,诗人中饮酒者亦多。

其中名气最大当
数李白,他的《月下独酌》和《九日龙山饮》都写的是在野外饮酒。

后一首中写道:“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荆楚岁时记》中云:“九月九日,士人并藉草宴饮。

”可见许多文人都有此举,并非李白一人之爱好。

孟浩然在《和贾主簿弃日登现山》诗中有句“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可证。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也是位名气很的醉翁,他的名篇《醉翁亭记》,句句有酒气,满篇溢醇香。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没有对青山秀水的深爱,若没有酒酣神驰的体会,是写
出这样精妙的文章的。

他在《丰乐亭游春三首》中写道:“绿树交加山鸟啼 , 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又《啼鸟》中道:“花开鸟语辄自醉,醉与
花鸟好交朋。

花能嫣然顾我笑,鸟劝我饮非无情。

身闲酒美惜光景,唯恐鸟散花。

零。

……”他在《别情》中写道:“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
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苏东坡在游杭州西湖时,登望湖楼上饮酒,醉书五首绝句。

其中一首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又如大家熟知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一:“水光澈淞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口欲把西
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饮食器具美
饮食器具可分为食器饮器两类。

饮具又可分为酒具与茶具两种。

中国菜肴在餐具的选择使用上,是十分考究的,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 ,人们从来就把使用和欣赏制作、美观淡雅、朴素大方、配备合理的餐饮具 , 视为一种享受。

金器、银器、铜器、玉器、玻璃、不锈钢餐饮具 , 均为贵。

瓷器虽平常 , 但艺术品位高低悬殊 , 又因用途广、影响大、历史久而广受欢迎 , 如景德镇、佛山石湾、唐山等烧瓷胜地 , 所制餐饮具被视作瓷具中的名牌上品。

精制的美器可以把菜肴衬托得更加美观生动 ,
四、食物的香、味、名、音等美
烹饪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菜肴、点心是烹调师运用娴熟的烹饪艺术技法创造的艺术品,然而菜撰不是仅供人们欣赏的纯粹艺术品,更重要的是为了食用。

因而,烹饪艺术首先必须具有实用食用价值,即可供人们进食。

没有食用价值的烹调艺术品无疑算不得是烹饪艺术。

供食用的艺术品,在中国,连普通一百姓都知道要讲究色、香、味俱佳皆美。

动口吃之前,一般人的习惯总是先观色 ,再闻香,继而品味问名,眼睛、鼻子、嘴巴都得到了美的享受之后 ,心理精神上还要鉴赏菜名。

耳朵也不能闲 , 还得听菜的声音和丝竹管弦之妙音。

五官都得到了享受,才有全都美的愉和舒服,那才叫十全十美千万要认为中国的美食家只是靠舌头来览赏美食的。

中国的美食家讲究全方位的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郭莹著.老外侃中国[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2]李波著.“吃”垮中国[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4.
[3]姜代玖.烟台民间的面塑艺术[J].民俗画刊,1989,(8):33-44.
[4]薛麦喜主编.黄河文化丛书·民食卷[M].太原: 山西人出版社, 1995.
[5]张笑尘.晋南的孩童生日礼摸一圆食[J].民俗画刊, 1989.(7).
[6]莫福山.中国民间节日文化辞典[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7]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卷33 [M].
[8]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