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高三上期中考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元市高三上期中考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
1. (9分) (2019高三上·苏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谈动
朱光潜
从屡次来信看,你的心境近来似乎很不宁静。
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优。
一般人欢喜谈玄,你说烦恼,他便从“哲学辞典”里拖出“厌世主义”、“悲观哲学”等等堂哉皇哉的字样来叙你的病由。
我不知道你感觉如何?我自己从前仿佛也尝过烦恼的况味,我只觉得忧来无方,不但人莫之知,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里有所谓哲学与人生观!我也些微领过哲学家的教训:在心气和平时,我景仰希腊廊下派哲学者,相信人生当皈依自然;我景仰托尔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宥与爱;然而外感偶来,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学,也抵挡不住。
这固然是由于缺乏修养,但是青年们有几个修养到“不动心”的地步呢?
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
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
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
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这种事实在流行语中就可以见出,我们感觉快乐时说“舒畅”,感觉不快乐时说“抑郁”。
这两个字样可以用作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
用作形容词时,它们描写快或不快的状态,用作动词时,我们可以说它们说明快或不快的原因。
你感觉烦恼,因为你的生机被抑郁;你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
流行语中又有“闲愁”的字样,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
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发愁些,因为青年人的生机比较强旺。
小孩子们的生机也很强旺,然而不知道愁苦,因为他们时时刻刻的游戏,所以他们的生机不至于被抑郁。
小孩子们偶尔不很乐意,便放声大哭,哭过了气就消去。
成人们感觉烦恼时也还要拘礼节,哪能由你放声大哭呢?黄连苦在心头,所以愈觉其苦。
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自杀,幸而他的文机动了,埋头两礼拜著成一部《少年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自杀的念头也打消了。
你发愁时并不一定要著书,你就读几篇哀歌,听一幕悲剧,借酒浇愁,也可以大畅胸怀。
从前我很疑惑何以剧情愈悲而读之愈觉其快意,近来才悟得这个泄与郁的道理。
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从前儒家讲心性的话,从近代心理学眼光看,都很粗疏,只有孟子的“尽性”一个主张,含义非常深广。
一切道德学说都不免肤浅,如果不从“尽性”的基
点出发。
如果把“尽性”两字理解透澈,我以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人性固然是复杂的,可是人是动物,基本性不外乎动。
从动的中间我们可以寻出无限快感。
这个道理我可以拿两种小事来印证:从前我住在家里,自己的书房总欢喜自己打扫。
每看到书籍零乱,灰尘满地,你亲自去洒扫一番,霎时间混浊的世界变成明窗净几,此时悠然就座,游目骋怀,乃觉有不可言喻的快慰;再比方你自己是欢喜打网球的,当你起劲打球时,你还记得天地间有所谓烦恼么?
你大约记得晋人陶侃的故事。
他老来罢官闲居,找不得事做,便去搬砖。
晨间把一百块砖由斋里搬到斋外,暮间把一百块砖由斋外搬到斋里。
人问其故,他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他又尝对人说:“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其实惜阴何必定要搬砖,不过他老先生还很茁壮,借这个玩意儿多活动活动,免得抑郁无聊罢了。
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
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
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意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烦恼有时是忧来无方,但是“缺乏修养”是其根源。
B . 闲人都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
C . 小孩子有时也会烦恼,放声大哭是他们宣泄烦恼的方式。
D . 在作者看来,除了孟子,从前儒家讲心性的话,都很粗疏。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由一封信引出烦恼的话题,既自然,又有针对性。
B . 歌德的事例说明,写作是宣泄烦恼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C . 举自己打扫书房的例子,证明“动”可以带来快感。
D . 举陶侃的例子,证明要有远大的志向,从小事做起。
(3)结合全文,概括作者主张多“动”的原因。
2. (12分) (2019高三上·牡丹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邂逅马踏湖
王月鹏
不曾想过,齐国故地居然藏了这样一片安静从容的水。
第一次去到那里,完全是因了友人的安排,事先没有丝毫了解,也不存在任何企盼,感觉自己仅仅是在走向一个平常的所在。
甚至,当友人在路上介绍它古时曾被称“少海”的时候,作为一个久居海边的人,我却有些不以为然。
这般心态,很快就被闯到眼前的景象湮没。
我看到了水,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水漾漾地,像一条淡绿飘带,被密密的芦苇抚摸着,轻柔而又有灵性,安静但不呆滞。
水波泛起,芦苇们迎风起舞。
居住海边的日子,一直感觉自己像一滴水;而在这里,我更向往的是成为一株水中的芦苇。
一次次想到那个叫梭罗的人,想到他笔下的美丽的瓦尔登湖,想到干脆把自己从此留下来,什么也不要带来,什么也不想带走,只是就这样一个人留下来,留在这水这苇丛之中。
她有一个响脆的名字:马踏湖。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经过南征北战,最终击败各国诸侯。
一日,他在桓台的起凤镇这一带会盟各国诸侯,众诸侯唯恐落入齐桓公圈套而率大军前来,这片平地被马踏成湖,故名曰“马踏湖”。
历史好像在开玩笑一样,曾经的战乱之地,如今成了一个风景秀美的所在。
马踏湖与其他湖是不同的。
她既不小巧,也不浩淼,近百平方公里的湖区,被纵横交错的沟河分割开来。
十几个村落、约几万户人家,很随意地嵌在湖边,藏在苇荡与绿树丛中。
横七竖八的小船,则悠闲地停在门前或桥下。
因了芦苇的存在,这里的水变得含蓄。
水与芦苇若即若离地牵着手,在风中遥相呼应。
湖民们在这小桥上来来往往,撑着小船探亲访友、生产劳作……
小桥,流水,人家。
房在潮边立,船在门前泊,一道道节制的水,还有大片大片无拘的芦苇,构成了画面一样的情景,让人心里忍不住藏了一个激动。
与我们同行的船家是一位朴素的老人。
竹篙在岸上轻轻一点,“溜子”便倏地穿出了好远。
我们端坐小马扎上,听船家的絮絮叨叨,看水,看着两侧芦苇裸露在水中的根。
在这样的时候,可以随便地想些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必去想,所到之处,低头是漾漾的水,抬头是密密的芦苇。
船缓缓地行着,这样或那样的心事都渐渐地抛在了船后,沉到了这湖底。
此刻的自己,成了一个幸福的存在。
水有些深邃,有些不够清澈。
水面平整得像柏油马路。
船家说,马踏湖共有两千多条河道,交织成网,蜿蜒成数百里的水路。
倘若没有向导引路,游人大多会被搞得晕晕乎乎,不辨东西南北。
湖中的水路或长或短或窄或宽,不管如何地纵横交错,水路之间都是相通的。
常常是芦苇挡在了面前,水也行到了尽头,正是无路可去的时候,只需竹篙在水面轻轻一点,眼前可能就出现座座房舍,闯入了别一番境地。
理解马踏湖,从水开始,到水结束。
至于无边的芦苇,好似从心底旁逸出的思绪,葳蕤,且充满了灵性,它会跟你娓娓讲叙一个又一个关于水的故事。
苇花飘散,那是水的纷纭心事。
还有亭亭的荷,一段藕节就是一段长长的往事,她们沉默着,她们不肯说出口。
在湖边,我见到了那些久违的农具,它们与我的乳名散发着同样的气息。
水磨,石碾,木推车……像一支童年的歌谣,亲切,且让人温暖。
在这些农具的旁边,湖民正紧张地劳作着。
一个老人正在纺纱,一种简单而又机械的劳动。
我看到了她的皱纹,看到了她的安详的神态。
在石碾旁,年轻的母亲正与年幼的孩子在推磨。
石碾声声,声声都响在了我的心头。
那是关于童年的乡村记忆。
不必这样或者那样的文化阐释,马踏湖仅仅是作为自然形态的景色,已经足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说“齐国故地居然藏了这样一片安静从容的水”,一个“居然”表达了作者对马踏湖有如此的美景感到意外。
B . 文章第三段联想到马踏湖的由来,与上文描绘的马踏湖湖水轻柔而又灵性,以及马踏湖安静但不呆滞的美丽景色形成照应。
C . “横七竖八的小船,则悠闲地停在门前或桥下”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小船以生命,生动形象,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D . 作者说“让人心里忍不住藏了一个激动”,激动的原因是马踏湖一道道节制的水,还有小桥、流水和芦苇等构成的画面一样的情景。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理解马踏湖,从水开始,到水结束”这句话含意的理解。
(3)文章第二段画线部分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3. (11分) (2019高一上·长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逢时,字行之,嘉鱼人。
嘉靖二十年进士。
授宜兴知县,再徙宁津、曲周。
擢户部主事,历工部郎中,迁宁国知府。
广东、江西盗起,擢逢时广东兵备副使,与参将俞大猷镇之。
已而程乡贼平,移巡惠州。
隆庆四年正月,移大同。
俺答犯威远堡,别部千余骑攻靖卤,伏兵却之。
其冬,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逢时告总督王崇古曰:“机不可失也。
”遣中军康纶率骑五百往受之。
与崇古定计,挟把汉以索叛人赵全等。
遣百户鲍崇德出云石堡语俺答部下五奴柱曰:“欲还把汉则速纳款,若以兵来,是趣之死矣。
”五奴柱白俺答,邀入营,说以执赵全易把汉。
俺答心动,遣火力赤致书逢时。
而全方从臾用兵,俺答又惑之,令其子辛爱将二万骑入弘赐堡,兄子永邵卜趋威远堡,自率众犯平虏城。
逢时曰:“此必赵全谋也。
”全尝投书逢时,言悔祸思汉,欲复归中国。
逢时以示俺答,俺答大惊,有执全意。
及战,又不利,乃引退。
辛爱犹未知,奄至大同。
逢时使人持把汉箭示之曰:“吾已与而父约,以
报汝。
”辛爱执箭泣曰:“此吾弟铁背台吉故物也,我来求把汉,把汉既授官,又有成约,当更计之。
”乃遣部下哑都善入见。
逢时晓以大义,犒而遣之。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辛爱大惭。
逢时以功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甫拜命,以忧归。
后崇古入理京营,神宗问谁可代者,大学士张居正以逢时对。
寻代崇古为尚书,署吏部事。
以平两广功,进少保。
累疏致仕归,御书“尽忠”字赐之。
二十四年卒。
(选自《明史·方逢时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B .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C .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D .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对通过了州、县一级科举考试的应试者的称呼。
B . 知县,文中指一县的长官。
知县官秩一般为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C . 工部,官署名,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事。
D . 忧,父母的丧事。
我国古代,父母去世时,官员通常要停职回家守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方逢时擢升军职,平定盗贼。
广东、江西盗贼蜂起,他被朝廷擢升为广东兵备副使,和参将俞大猷镇守在那里;在程乡盗贼平定后,他调任惠州巡抚。
B . 方逢时当机立断,抓住时机。
隆庆四年冬天,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前来投降,方逢时告诉总督王崇古机不可失,派遣中军康纶率领人马前往接受投降。
C . 方逢时利用计谋,巧退敌兵。
叛徒赵全怂思俺答发兵,俺答被迷惑,举兵侵犯,方逢时就把赵全曾经给他的信给俺答,俺答捉住赵全后带兵退回去了。
D . 方逢时尽忠国事,得到褒扬。
因为平定两广的功劳,方逢时升任为少保;他多次上疏,要求退休回去,于
是皇帝写下了“尽忠两字赐给他,以示褒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还把汉则速纳款,若以兵来,是趣之死矣。
②我来求把汉,把汉既授官,又有成约,当更计之。
4. (11分)(2020·衡水模拟) 阅读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赵焕,字文光,掖县人。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授乌程知县。
入为工部主事,改御史。
万历三年,中官张宏请遣其党榷真定材木,焕及给事中侯于赵执奏,不从。
张居正遭父丧,言官交章请留,焕独不署名。
擢顺天府丞,累迁左佥都御史。
十四年三月,风霾求言。
焕请恢圣度,纳忠言,信政令,而饬戒督抚有司务求民瘼。
帝嘉纳焉。
寻迁工部右侍郎。
改吏部,进左。
议日本贡事,力言非策。
男子诸龙光讦奏李如松通倭下吏,并及其党陈仲登枷赤日中,期满戍瘴乡。
焕以盛暑必毙,而二人罪不当死,两疏力争。
忤旨,诘责。
复以议浙江巡按彭应参狱失帝意遂引疾归再起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吏部尚书皆不赴家居十六年召拜刑部尚书寻兼署兵部。
是时朋党已成,中朝议论角立。
焕素有清望,骤起田间,于朝臣本无所左右,顾雅不善东林。
诸攻东林者乘间入之。
所举措往往不协清议,先后为御史李若星、给事中孙振基所劾。
帝皆优诏慰留之。
已,兵部主事卜履吉为署部事都御史孙玮所论。
焕以履吉罪轻,拟夺俸三月。
给事中赵兴邦劾焕徇私。
焕疏辨,再乞,罢。
向高言:“今国事艰难,人才日寡。
在野者既赐环无期,在朝者复晨星无几,乃大小臣工,日寻水火,甚非国家福也。
臣愿自今已后共捐成心,忧国事,议论听之言官,主张听之当事。
使大臣得展布而毋苦言官之掣肘,言官得发舒而毋患当事之摧残,天下事尚可为也。
”因请谕焕起视事,焕乃出。
四十六年,吏部尚书郑继之去国。
齐党亓诗教以焕为乡人老而易制,力引焕代继之,年七十有七矣。
及明年七月,辽东告警,焕率廷臣诣文华门固请帝临朝议政。
抵暮,始遣中官谕之退,而诸军机要务废阁如故。
焕等复具疏趣之,且作危语曰:“他日蓟门蹂躏,敌人叩阍,陛下能高枕深宫,称疾谢却之乎?”帝由是嗛焉。
考满当增秩,寝不报。
焕寻卒,恤典不及。
光宗立,始赐如制。
熹宗初,赠太子太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复以议/浙江巡按彭应参狱失帝意/遂引疾归/再起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吏部尚书/皆不赴家/居十六年/召拜刑部尚书/寻兼署兵部/
B . 复以议浙江巡按彭应参狱失帝意/遂引疾归/再起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吏部尚书/皆不赴家/居十六年/召拜刑部尚书/寻兼署兵部/
C . 复以议浙江巡按彭应参狱失帝意/遂引疾归/再起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吏部尚书/皆不赴/家居十六年/召拜刑
部尚书/寻兼署兵部/
D . 复以议/浙江巡按彭应参狱失帝意/遂引疾归/再起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吏部尚书/皆不赴/家居十六年/召拜刑部尚书/寻兼署兵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有司:意为有管理……的权力;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泛指官吏。
B . 朋党:多指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勾结而成的集团派别,古代官场时有朋党之争。
C . 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与“辽右”同义,相当于今辽宁大部,明初在此设置军镇。
D . 增秩:指对任职官员定期考核,考核等次高、有功绩的官员增加俸禄,提高官阶品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赵焕为官耿直,坚持原则。
在张宏请求派其同党管理真定材木的专卖事宜,及言官们联名上奏请求居父丧的张居正留任时,赵焕均坚持己见。
B . 赵焕屡次进言,结果不同。
他建言皇帝要开阔胸襟、接纳忠言、诚信施政时被嘉奖接纳,为诸龙光、陈仲登受罚过当而鸣不平时则受到斥责。
C . 赵焕素有清望,毁誉不一。
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朋党,赵焕并未参与党争,却被人离间弹劾;也正因为拥有清誉而被人推荐,重新受到重用。
D . 赵焕为官坎坷,几起几落。
进士出身的他从知县做起,担任过御史,辗转于工、吏、刑、兵等部,最终因为坚持请皇帝临朝议政而未得到公平对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焕素有清望,骤起田间,于朝臣本无所左右,顾雅不善东林。
②臣愿自今已后共捐成心,忧国事,议论听之言官,主张听之当事。
三、默写 (共1题;共2分)
5. (2分)如果没有伯乐赏识,即使有名马,名马的命运和结局只能是悲惨的,请写出名马的命运和结局:________,________。
《马说》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6. (8分)(2017·郑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始闻秋风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
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
③眄,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 . “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 . 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 . 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 . 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作文 (共1题;共5分)
7. (5分) (2020高二下·运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这届考生是“不幸的一代”,出生时遇到非典,高考时又遇到新冠。
也有人说,这届考生是“幸运的一代”,上小学时赶上国人圆了百年奥运之梦,上大学时又将赶上国人圆千年小康之梦。
作为明年考生的你,应该怎样看待这里的“不幸”与“幸运”?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
1-1、
1-2、
1-3、
2-1、
2-2、
2-3、
二、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三、默写 (共1题;共2分)
5-1、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6-1、
6-2、
五、作文 (共1题;共5分)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