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吕后情绪书写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吕后情绪书写探析
作者:尹方红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4期
⊙尹方红[北方民族大学, 银川 750001]
摘要:《吕太后本纪》记载了吕后从“高祖微时妃”到掌握政权、培植家族势力,直至
死后势力被铲除的过程,司马迁对不同阶段吕后情绪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细腻的描写。
吕后是
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却是失败的妻子和母亲,对她情绪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吕后形象。
本文以吕后的情绪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具体表现,并从自身经历、爱情需求和权力需求三个方
面探析吕后情绪的心理促成因素。
关键词:《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情绪
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法,通过心理描写能够更好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及其性格,情绪描写便是其中一方面。
它既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之一,也是表达作者思想感
情的重要手段。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描写了吕后不同的情绪类型,诸如怨、怒、恐、喜等,展现了她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
这些细腻入微的情绪描写不仅突显了人物形象,而且显示了
《史记》高超的写人艺术,值得我们深入探析。
一、吕后情绪的具体表现
吕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却是一个失败的女人,她刚毅而敏感,极度缺乏安全感且多疑
残虐,让人望而生畏。
在《吕太后本纪》中,作者对吕后的情绪主要体现在怨、怒和恐等这些
负面情绪上。
怨是吕后自戚夫人出现后长期累积的情绪,也是最强烈一种,“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这种“怨”也是复杂的,它包含了恶、惧及哀等多种情绪。
从《史记》中可知,吕雉一
直随刘邦创业吃苦受难,待局势稳定后却因年老色衰日渐被他疏远,而戚夫人却常伴其左右,
这是吕后的悲哀和她产生对戚夫人怨憎情绪的重要原因。
戚夫人还依仗刘邦对她的宠爱,“日
夜啼泣”,意图让赵王取代吕后之子刘盈做太子,这是吕后最害怕也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
如
此种种情绪的交织,导致了吕后“最怨”赵王母子。
因此掌权之后,她设计除掉赵王,囚戚夫
人于永安巷,“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制造了令人闻之胆战的
“人彘”,她也因此背上了千古骂名。
吕后怒的情绪书写主要有三次,突出体现在吕后当政时期,面对他人之悖,以及皇家威严
受到挑战之时。
前者主要是对周昌之怒,吕后当政欲铲除对惠帝及自己有威胁的赵王如意母子,因此囚禁戚夫人并派人去召赵王,“使者三返”,周昌以如意生病为由加以阻拦,于是“吕后
大怒”,派人召赵相。
吕后在刘邦死后掌握政权,她欲除戚夫人母子一方面是积怨已久,另一
方面则是为了保全孝惠帝的政权,树立威信。
周昌深受朝臣的尊敬,却被刘邦派去保全赵王如意,而他对赵王的处处维护也加深了吕后的猜疑和忌惮。
因此他阻挠点明吕后“欲召赵王并诛之”的意图并加以阻挠,才使得吕后怒不可遏。
孝惠帝也“知太后怒”,亲自迎接赵王并与他
一同起居。
吕后欲除之,惠帝却积极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吕后之怒。
因皇家威严受
到挑战之怒,主要是对齐王和赵王刘友之怒。
齐王与孝惠帝同席而坐上位,为此“吕后怒”,
意图毒杀齐王。
吕女因不得赵王刘友的宠爱,向吕后诬告他曾有反对吕氏的言说,“吕后怒”,召赵王刘友将其囚禁至死。
吕后之恐在《吕太后本纪》中提到了三次:恐孝惠帝有失,恐家族涉难,恐政局混乱。
吕
后因齐王坐上位僭越君臣之礼,而欲鸩杀齐王,却不料孝惠帝亦起身敬酒,“太后乃恐”,倒
掉了他酒杯里的酒。
吕后当政大肆封赏吕氏家族,但因顾虑白马誓盟,基于对家族命运的担忧,“恐即崩后刘将军为害”,封刘泽为琅邪王“以慰其心”。
为更好地巩固政权,维护家族利益,吕后因惠帝之子不是吕氏女所生,就杀其亲母。
他得知真相之后言“壮即为变”,吕后“恐其
为乱”,于是囚禁了他。
除以上所述情绪之外,吕后还有喜、哀及恶等其他情绪的展现。
但吕后之喜主要是由于群
臣对吕氏政权的维护,可以说是她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见日食“恶之,心不乐”也是因为她
内心的恐惧。
哀,则是作为母亲对儿子的哀悼。
怨、怒与恐三种情绪,是《吕太后本纪》中所
记载当政前后吕后最真实的表现。
“怨”是作为一个被抢了丈夫宠爱的女人的嫉妒愤恨之情;“怒”是作为太后以及汉初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对大臣违命的愤怒,对威严不树的掩饰;而“恐”更多的则是作为母亲、作为家族长辈的情绪。
二、吕后情绪的心理促成因素
《吕太后本纪》作为一篇为女性立传的文本,司马迁在其中对吕后评价甚高:“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但也有人认为她毒辣残虐、偏私专横。
《吕太后本纪》中的情绪描写,既表
现了吕后的刚强坚毅,又展现了她的毒辣专横,形成吕后这种多变情绪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试从吕后的自身经历、爱情需求及权力需求三方面来分析原因。
1.自身经历自身经历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行为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吕后复杂且多负
面情绪的形成,与她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
吕后年少时听从父亲之命,嫁给刘邦,为其生儿育女、劳动田间。
那时的她勤劳善良,见过路的老人会关心帮助,还巧借迷信天命,为刘邦造势。
战争期间,吕后随刘邦征战天下,一度被项羽“常置军中”,战后为平定局面,除韩信,诛彭越。
无论是随军征伐、为人所俘,还是朝堂用计,这些经历造就了吕后坚毅果断的性格。
而刘
邦的寡情无义和冷漠无情,在她残暴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刘邦日渐疏远
共患难的吕后,对戚夫人却情深义重,待局势稳定后更是宠幸戚夫人母子,一度想改立赵王为
太子。
被冷落的吕后,没有退路更没有依靠,她只能变强以保全自己和子女,故而她必须对敌
人残忍。
因此,《吕太后本纪》中所描写的吕后的情绪大都是负面的怨、怒、恐,而很少有喜、爱等正面情绪。
2.情感需求因上述经历,吕后产生了对刘邦的爱情需求和对孝惠帝的亲情需求。
她因其
父对刘邦大为赏识,以为所识之人“无如季相”,便嫁给了当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
而《史记》中并没有她执意反对的记载,由此,笔者推断,吕后对于刘邦是有感情的,所以甚有主见的她
才会嫁给一个比自己大十五岁,且有儿子的刘邦。
作为妻子,她有对于爱情的需求,在创业过
程中她为刘邦竭其所能,在守江山时为刘邦百般筹谋。
无论落魄还是显贵,吕后对于刘邦绝少
抱怨,她一直在尽力帮助他,这是吕后对刘邦的爱。
但刘邦宠幸戚夫人,甚至要废除刘盈的太
子之位,一再辜负她。
如此种种造成了吕后爱情需求的极大不满足,因此才有她对戚夫人和赵
王那种“最怨”的情绪,这种极强烈又极复杂的怨的情绪,也包含了作为妻子对丈夫的爱而不得。
同时,吕后也是一位母亲,她爱护子女,同样也希望得到子女的感情的回馈,但是这种情
感的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吕后为保护刘盈、巩固其地位,跪求朝臣,诛杀赵王母子及其他皇子。
而刘盈则认为她过于残虐,面对“人彘”,刘盈言道“此非人所为”,对其他皇子,他也
处处维护。
吕后意在铲除隐患以更好地保护他,而刘盈不懂她的心思,反而责其残虐。
丈夫深
宠他人,儿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还心怀不满,善待敌对之人。
爱情与亲情需求的双重匮乏,
导致了她内心的悲苦,因此,她的情绪多是负面的。
3.权力需求相对于情感需求,吕后对于权力的需求比较强烈直接,主要表现在孝惠帝死
后吕后哭却“泣不下”。
对于此处吕后的心理,司马迁侧面进行了揭示:“帝毋壮子,太后畏
君等”。
吕后仅有一子一女,唯一的儿子死了,作为母亲吕后却不悲痛,实因吕后有担心有恐惧。
此时她不敢也不能悲痛,封建社会男性是“生活的主宰者”,女性只是“家庭的奴仆,生
活的依附者”,丈夫与儿子都不在了,她只能依靠自己。
刘盈死后,作为掌握政权的女性,吕
后深知刘氏子孙心有不甘,前堂旧臣虎视眈眈,她时时处于危险之中,这些都加剧了她对权力
的需求和“恐”的心理情绪。
她对吕氏家族的封赏,对刘氏子孙的残害与封赏也是源于她内心
极度的恐慌和担忧。
随刘邦历经战争,平叛朝堂之乱、后宫之争,吕后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政治、军事环境中,恐惧常常伴随着她。
战乱被俘,为性命而忧;刘邦死后,又恐政权不保,战
乱再起;作为母亲,恐子女有失;作为长辈,恐宗族被灭。
可以说,她对权力的需求很大程度
上来源于她的各种恐惧之心。
综上所述,虽然《吕太后本纪》中对于吕后的情绪描写所占的比重较小,且大都是负面的,诸如“怨”“怒”及“恐”等,却表现了吕后深刻复杂的心理活动。
吕后的这些情绪是她自身
独特坎坷的经历,爱情亲情的双重不满足以及对权力的极大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因
素也加剧了吕后“怨”“怒”及“恐”等情绪,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吕后是《史记》中唯一一位不是帝王却以本纪命名的女性,作为政治家她是成功的,但作为妻子、母亲,她是
失败的。
通过对《吕太后本纪》中吕后情绪描写的探析,我们从不同侧面深入地了解了作为独
立个体的吕后。
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有对人物情绪进行细腻的描写,这不仅把人物写得鲜活生动,也对后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创作和人物传记提供了有
益借鉴。
■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评注本)[M].长沙:岳麓书社,2011.
[2] 余仁双,徐韬,徐勇.嫉妒心理学[M].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7.
[3]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 刘昌安.吕后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形成[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 罗婷.女性主义批评在西方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 李敏.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心理考察[D].山东大学,2007.
[7] 史晓蓓.吕后个性心理的变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5).
[8] 郑蔚萍.汉宫铁腕女人吕后形象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4(1).
■
作者:尹方红,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