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空间演进与产业联动_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为例_邬丽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治理结构会对区域产业升级产生巨大影响,并提出 四种不同层次的升级模式: 工艺创新 、产品创新、功 能创新 、价值链跨越 。全球价值链理论为落后地区参 与经济全球化和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思路,对产业联 动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产业链将区域概念纳入 产业联动的分析框架,但由于缺乏定量的研究方法而 难以得出更为深入的结论 。 区域经济学对产业联动的研究主要基于区 域分 工 、产业转移 、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理论,聚焦于区域 间通过产业联系而建立联动发展 。基于比较优势的分 工是产业联动的基础,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技术进步推 动比较优势发生动态变化,进一步实现产业转移 、产 业联动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 长理论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 均衡发展,由于其建立在与现实相去甚远的一系列假 设上,且分析框架中不包括技术进步因素,因而该理 论的应用较少 。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的主流,其提出 的 增 长 极 理 论 、 积 累 因 果 论 、 核 心 — — —边缘区理论 、经济增长阶段说 、中心 — — —外围模 式、空间扩散理论等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发 展理论 。 非 均 衡 区 域 增 长 理 论 主 张 通 过 增 长 中 心 ( 增长极) 的辐射带动作用 ( 扩散效应) 带动周边地 区的发展,缩小经济差距,为此,必须将有限的稀缺 少数部门和区位,使增长点的经济实力增强,同周边 区域经济形成一个势差,增长极再通过市场机制的传 导力量引导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内较合理的产业 结构 、产业间明显的关联效应 、 发育良好的城 市体 系、便捷的交通通信设施 、城市间较强的空间相互作 用是增长极发挥扩散效应 、 实现产业联动的基础 条 件,否则增长极只是一个孤岛,无法发挥扩散效应, 实现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 。 综上,在城市群发展初期,集聚是空间联系的主 导形式,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其对周 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扩散效应日益显著,集聚与 扩散的双重作用下,城市群逐渐形成等级化和网络化 的空间形态 。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联系的核心是产业
[4 ] [3 ]
类,分散力则是城市之间及其腹地之间的运输成本, 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两大流派 。基于新古典均衡增
,应用非线性
动力学中的分叉理论,采用演化的方法,将 Fujita 和 Krugman 模型扩展为多城市模型 。这两个模型引进了 对经济空间的动态调整,运用市场潜能函数明确地分 经济空间是如何演进的 。模型中,城市群的演进是从 一个单中心城市开始的 。Fujita、Krugman 和 Venables ( 1999 ) 在综合 了 已 有 的 关 于 城 市 体 系 研 究 的 基 础 上,进一步通过模型论证了城市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过 程实际上是企业、居民或消费者在市场条件下追求各 自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求解结果 二、城市群产业联动 产业经济学对产业联动的研究基于产业关联 、产 业链、产业网络等相关理论,主要聚焦于区域内产业 间联动 、产业内区域间联动和区域间不同产业联动等 的研究。产业关联理论及投入产出分析法是产业联动 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但 “点对点 ” 的视角 使其研究缺乏全局性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劳动分工
《经济问 题探索 》 2013 年第 3 期
城市群空间演进与产业联动
— — —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为例 邬丽萍
( 广西大学,南宁 530004 )
*
摘
要: 空间 演进 与产业 联动是 城市 群形成 发展的 核 心问 题 。 本 文在文献 梳 理和理 论 分析 的基 础 上 , 对
广西北部湾 城市群 进 行 了 实证 分析 , 结果表 明 ,中心城市 在 经济 总 量、 人 口 与 就 业、 资金 、 市 场、 科 技 创 新、制造业集聚等方 面具有 绝对优势 ,显示出 较 高的首 位度 ; 空间自相关指 标 LISA ( i) 分析 表明,广西 北 部 湾 城市群还处 于初级 发展 阶 段, 空 间 联 系的主导 形式 是 集 聚 ,中心城市 已 具 有一 定 的 辐射 带 动 作 用 和 扩 散 效 应 ,但 还较 微 弱; 中心城市与 其他 各 城市具有 较强 的经济 联系,而其他 城市 之 间 的 联 系 则 较 弱; 制 造 业 产 业 联动 的 灰色 关 联度分析 表明,中心城市与 其他 各城市产 业结 构 具 有显著差异 性 , 而 其他 城市 间 产 业 结 构 具 有 不同程度 的 同构性 。 关键词: 城市 群; 空间 演进 ; 产业联动 ; 广西 北部湾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 征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而产业在城市群中的分 布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城市群在发展过 程中存在空间结构不尽合理 、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 密 、产业结构趋同 、互动关系不强等问题,因而研究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进 、产业分工与联动,对于推动城 市群的形成发展和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 一、城市群空间演进 在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间的空间联系以 集聚为主导形式。源自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外部规模经 济使得相同产业的企业集聚于同一地区获取集聚效 带动一些与优势产业关系密切的辅助性产业 、配套产 业和服务业进一步集聚,这些相关产业的集聚延伸了 产业链,使产业分工多样化,并产生了外部范围经 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共同形成了产业集 聚经济。在循环累积效应下,产业集聚进一步吸引企 业 、人口和相关经济活动的集聚,最终导致中心城市 规模扩张和城市群形成 。 产业和人口的进一步集聚将导致城市集聚不经 济,中心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将被拥挤成本 、通勤成 本、更高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所抵消 。一些附加 价值较低的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城市外围或 周边其他城市转移 。产业扩散推动中心城市周边若干 中小城市发展,带动区域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最终 形成产业密切联系的城市群 。 随着城市群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提升,城市空间 和产业联系更加紧密,由商品 、 资金 、 技术 、 信息 、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发达的交通网 、通信网 等组成网络化的城市群空间组织 。各城市依据自身基 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形成城市产业特色并承担城市群 赢。一般地,技术成熟 、适于规模化生产的一般性制 造业从中心城市迁往周边地区或其他城市,以交通物 流、金融 、技术研发 、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为主体 的生产性服务业则成为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 。 集聚与扩散两个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逐渐形成 了城市群系统空间的层次结构,并走向等级化 。层级 化和网络化两个组织化过程共同作用,推动城市群圈 — — 等级的空间演变 。这种均衡的梯度扩散的空间 层—
务院批复的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 的定义, 技专利授权数 ②及其空间结构 。 表 1 数据显示,广西
2009 年广西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结构 资金 固定资本 存量 ( 亿元) 2629. 40 678. 70 820. 07 506. 84 1315. 00 641. 02 6591. 03 比重 ( %) 39. 89 10. 30 12. 44 7. 69 19. 95 9. 73 100 市场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 额 ( 亿元) 757. 01 95. 4 145. 1 45. 3 262. 92 53. 45 1359. 18 比重 ( %) 55. 70 7. 02 10. 68 3. 33 19. 34 3. 93 100 科技创新 科技专 利授权 数 ( 项) 404 45 23 11 227 9 719 比重 ( %) 56. 19 6. 26 3. 20 1. 53 31. 57 1. 25 100
[5 ]
析新城市形成的动态过程,考察了随着人口的增长, 资源投入到发展潜力大 、规模经济和投资效应明显的
。
83
联系,合理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的错位发展和关联效 应、便捷的交通通信设施 、城市间较强的空间相互作 用是实现产业联动的基础条件 。 三、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特征 本文实证研究对象是广西北部湾城市群,根据国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南宁 、北海 、钦州 、防城港四市 和玉林 、崇左两个市物流中心构成,故实证分析主要 针对这六个主要城市进行 。 数据来源于 《广西统计 》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 、 北部湾各城市统计年 年鉴 、 《中国统计年鉴 》 和 《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 各 鉴 年。 ( 一 ) 北 部 湾城市群空间结构 表1 经济总量 GDP 南宁 北海 钦州 防城港 玉林 崇左 北部湾 比重 ( %) 43. 85 9. 23 11. 40 7. 22 19. 66 8. 64 100 人口与就业 从业人员 ( 万人) 151. 70 9. 13 24. 20 12. 70 42. 83 21. 80 262. 36 比重 ( %) 57. 82 3. 48 9. 22 4. 84 16. 32 8. 31 100
本文选择从经济总量分布 、人口与就业分布 、资 金分布 、市场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描述分析城市群 空间结构,对应采用的指标分别为 GDP 及其空间分 布、城镇从业人员及其空间结构 、 固定资本存量 ① 及 其空间结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空间结构 、科 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南宁在每一个评价指标方面都 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显示出较高的首位度 。其次是 玉林市,每一评价指标的比重均居第二位,相较于除 南宁外的其他城市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在科技创新 方面特别突出,其科技专利授权数占整个广西北部湾 城市群的 31. 57% ,南宁与玉林两市科技创新合计占 北部湾城市群 87. 76% ,其他城市则相当薄弱 。
新经济地理学以报酬递增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路径依赖为核心概念研究城市体系的形成认为城市群的形成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强调外部性与集聚1954开创的市场潜力法引进一个动态的多区位模型来研究城市及城市体系的形成并进一步阐明了myrdal提出losch的中心地理结果析得出单个城市体系将向多个城市体系转化其模型中城市形成该研究证明在制造品差别足够大而人口不太多的情况下thunen的孤立国是一种空间城市结构的形成是该城市中厂商之间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相互以及fujitakrugman应用非线性动力学中的分叉理论采用演化的方法将fujitakrugman模型扩展为多城市模型
; Krugman 和 为基础,分
Fujita ( 1995 ) 以单中心空间经济模型
[2 ]
析得出单个城市体系将向多个城市体系转化,其模型 中城市形成和城市体系演化的集聚力是制造品的种 该研究证明在制造品差别足够大而人口不太多的情况 下,Thunen 的孤立国是一种空间均衡,否则单个城 市体系 将 向 多 个 城 市 体 系 转 化; Krugman 还 建 立 了 “多中心城市结构的空间自组织模型 ” ,并指出一个 城市结构的形成是该城市中厂商之间的向心力和离心 力相互作用的自组织结果 。 Fujita 和 Mori ( 1997 ) 以及 Fujita、Krugman 和 Mori ( 1999 )
82Biblioteka 动态演变也可能由于某个城市在产业链分工环节中对 先前领先城市的反超而发生等级跃迁和位序功能的重 构,特别是随着全球生产网络的逐步形成,现代交通 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呈现出日益显著的非 均衡扩散特征 。 全球价值链的片段化分解与空间重 构、全球生产网络的空间整合很可能使一些城市直接 嵌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从而提升这些城市在城市群 中的地位,实现跳跃性的等级跃迁 。 新经济地理学以报酬递增 、规模经济 、运输成本 和路径依赖为核心概念研究城市体系的形成,认为城 市群的形成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强调外部性与集聚 在城 市 群 空 间 演 进 中 的 作 用 。 Krugman ( 1996 ) 把 Harris ( 1954 ) 开创的市场潜力法引进一个动态的多 区位模型来研究城市及城市体系的形成,并进一步阐 明了 Myrdal 提出的因果循环累积过程可以产生类似 于 Christaller 和 Losch 的中心地理结果
[1 ]
的深入,产业链 、价值链等的研究受到更多关注,全 球价值链理论日益成熟 。 Gereffi
[6 ]
从四个维度: 投入
— — —产出结构 、空间布局 、治理结构和体制框架研究 全球价值链的产业组织形式,认为价值链上的领导者 会自动推进落后地区生产者在生产过程 、产品和功能
[7 ] 方面的升级 。Humphrey 和 Schmitz 认为价值链治理
应,随 着 “极 化 ” 作 用 的 增 强 和 优 势 产 业 的 确 立, 中的不同职能 分 工,错 位 发 展,优 势 互 补,协 作 共
作者简介: 邬丽萍 ( 1971 - ) ,女,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 基金项目: 本文为作者主 持 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70963001 ) 、 广西 哲 学社科 规 划项目 ( 08BJY028 ) 、 广西 大学 “211 工 程” 四期 “中国 - 东盟经贸合作与发展研究学科 群” 建设项目的部分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