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R-2与TLR-4在胎膜早破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LR-2与TLR-4在胎膜早破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李凯霞;刘福民
【摘要】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2(TLR-2)与TLR-4在胎膜早破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100例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列入足月胎膜早破组,100例早产胎膜早破患者(<37周)列入早产胎膜早破组,上述两组共同纳入胎膜早破组,100例足月正常分娩孕妇列入对照组.取受试患者分娩后的胎膜破口处组织为化验样本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试验,观察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和胎膜组织TLR-2、TL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胎膜早破组患者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8.0%(96/200)比8.0%(8/100),P<0.01],但足月胎膜早破组、早产胎膜早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组患者TR-2与TLR-4表达数显著高于对照组[(11.01±2.13)阳性细胞数/mm2比(8.01±1.78)阳性细胞数/mm2,(12.29±3.22)阳性细胞数/mm2比(6.17±1.36)阳性细胞数/mm2] (P <0.01),但足月胎膜早破组和早产胎膜早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2与TLR-4可通过免疫介导作用参与胎膜早破的发展过程,对两种因子的深入了解将有利于对胎膜早破的早期预防研究,两者有望成为胎膜早破免疫治疗的新靶位.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6(022)009
【总页数】3页(P1768-1770)
【关键词】胎膜早破;Toll样受体;胎盘组织
【作者】李凯霞;刘福民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江苏徐州221004;徐州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江
苏徐州2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
胎膜早破为产科常见疾病,是指产妇于临产前发生胎膜破裂,一般可分为足月前破裂和足月后破裂[1]。

胎膜早破发生后,屏障能力消失,易引发母婴围生期感染、
早产等严重并发症,对母婴安全造成威胁。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胎膜早破的认识不断加深,有学者发现,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在胎膜早破
中起关键作用[2]。

TLR为一类进化保守模式的识别受体,其介导的炎症递质释放
参与机体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制近年来受到重视。

其是参与天然免疫的古老蛋白质家族中的一类,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有识别特定病原参与免疫反应的能力,从而对妊娠结局产生影响[3]。

目前在人体中发现了多种TLR,其中TLR-2与TLR-4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两种,与内毒素信号的转导有密切关系,可以
分别识别革兰阴性菌以及革兰阳性菌。

其也是目前医学界关注最多的两种TLRs,
可能与胎膜早破有关。

本研究主要探讨胎盘组织中TLR-2与TLR-4的表达特征及
其参与胎膜早破发生的机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100例足月胎膜早破病例作为足月胎膜早破组,年龄20~35岁,平均(27.2±1.3)岁;将100例早产胎膜早破病例(<37周)列入早产胎膜早破组,年龄21~34岁,平均(26.8±1.8)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胎膜早破诊断标准[4]。

排除母体有影响妊娠
疾病、产科并发症、胎儿胎位异常病例。

将100例足月正常分娩病例列入对照组,年龄20~34岁,平均(27.0±2.1)岁。

足月胎膜早破组和早产胎膜早破组共同纳入胎膜早破组。

胎膜早破组与对照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
比性。

1.2 方法
1.2.1 标本收集取受试患者分娩后的胎膜破口处组织为化验样本,范围2
cm×2 cm,用0.9% NaCl注射液将样本组织表面血迹及羊水清除,置入浓度4%多聚甲醛中固定后,石蜡包埋。

1.2.2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胎盘组织中TLR-2与TLR-4
的表达情况。

常规切片,厚度约为10 μm,冷丙酮固定后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采用0.1% Triton X-100溶液对标本进行细胞通透,后采用羊血清封闭。

滴入稀
释50倍的兔抗人TLR-2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抗体以及稀释60倍的兔抗人TLR-4 IgG抗体,在4 ℃下培养1夜。

次日清晨洗掉一抗,滴入二抗(生物素化山羊抗兔IgG/亲和素抗体),二氨基联苯氨显色,苏木精-伊红复染,
采用乙醇梯度脱水进行封片。

所用抗体均购自北京中杉生物有限中心。

1.3 评价标准
1.3.1 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判定标准每个高倍视野下炎性细胞5~10个为轻度浸润,11~30个为中度浸润,31个及以上为重度浸润[5]。

1.3.2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定细胞结构完整,细胞核在光学显微镜下呈蓝色,
细胞质或细胞膜上含有棕黄色、棕褐色的颗粒细胞,为阳性细胞;细胞核为蓝色,细胞质在细胞核映衬下为蓝色则为阴性细胞[6]。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绒毛膜羊膜炎发生情况胎膜早破组患者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48.0%(96/200)比8.0%(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96,P<0.01)。

足月胎膜早破组患者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为50.0%(50/100),早产胎膜早破组患者绒
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为46.0%(46/100),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21,P>0.05)。

2.2 胎膜组织TLR-2与TLR-4蛋白表达胎膜早破组患者TLR-2与TLR-4表达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2.3 足月产患者与早产患者TLR-2与TLR-4蛋白表达足月胎膜早破组患者与早产胎膜早破组患者TLR-2与TLR-4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胎膜早破对母婴危害较大,可能引发脐带脱垂、早产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胎膜早破分为足月前破裂和足月后破裂,有报道,足月前的胎膜早破发生率为2%~3.5%,而足月后的胎膜早破发生率约为10%[7-8]。

目前临床研究认为[9],胎膜早破的诱发因素很多,包括胎位异常、多胎、感染、头盆不对称及排除机械性损伤等,但目前国内外对胎膜早破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结论,胎膜早破的具体发生机制仍不完全明确,其发生途径也并不清楚,对胎膜早破的预防比较棘手
[10]。

有学者认为生殖道或其他系统感染可能对孕产妇的妊娠结果具有负面影响
[11]。

感染是引起胎膜早破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生殖系统感染,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绒毛膜羊膜炎与胎膜早破的关系。

大部分对绒毛膜羊膜炎的研究均显示[12-13],在胎膜早破的患者中约50%的患者有绒毛膜羊膜炎的存在。

本研究结果显示,胎膜早破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胎膜早破可能与绒毛膜羊膜炎等感染密切相关,也间接证实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与胎膜早破有关,与目前对绒毛膜羊膜炎的研究相符[12-13]。

但本研究中胎膜早破患者的绒毛膜羊膜炎率为48.0%,说明这并不是唯一引起胎膜早破的因素。

随着生殖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对免疫因子及细胞因子等方面越来越重视,也使TLRs越来越受到关注。

TLRs是一种特异性病原模式识别受体以及Ⅰ型跨膜受体,其通过识别方式与不同的细菌及病毒结构进行结合,使人体发生免疫反应。

有研究
显示,母胎界面特有的羊膜细胞、滋养细胞等利用TLRs通道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识别,并参与到免疫反应,起到急性炎症反应的介导作用,对病原微生物产生直接杀伤力[14]。

TLRs可以利用模式识别方式对不同细菌或病毒分子结构进行识别与结合。

TLRs可在细胞信号转导、急性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也有
研究表明[15],TLRs与人体先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以及免疫耐受有关。

其中,TLR-2对革兰阳性菌、支原体、螺旋体等有识别作用,TLR-4对革兰阴性
菌热激蛋白60和脂多糖等有识别作用。

一般而言,阴道及宫颈病原菌感染易侵及子宫,造成宫内感染,而常见的阴道和宫颈感染病原微生物包括淋病双球菌、真菌、滴虫等,大多与TLR-2和TLR-4的识别谱相吻合,这可能是胎膜早破病例胎膜组
织样本中可见TLR-2与TLR-4高表达的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胎膜早破组患者TLR-2与TLR-4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两种因子利用病原与相应配体的结合
大量释放炎性因子,并介导了炎症反应,从而成为胎膜早破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
提示TLR-2与TLR-4确实参与了胎膜早破的发生过程。

本研究足月胎膜早破组与
早产胎膜早破组TLR-2与TLR-4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因子的表达以
及炎症介导虽然与胎膜早破有关,但与胎膜早破的发生时间无关。

故在临床中认为,TLR-2与TLR-4在胎膜早破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检查TLR-2与TLR-4表达水平有助于预防产妇胎膜早破的发生,为胎膜早破提供了检查指标。

综上所述,TLR-2与TLR-4可通过免疫介导作用参与胎膜早破的发展过程,对两
种因子的深入了解将有利于对胎膜早破的早期预防研究,两者有望成为胎膜早破免疫治疗的新靶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