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感对大学生道德两难判断的影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力感对大学生道德两难判断的影响研究
自我损耗状态下,权力感对大学生道德两难判断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
现代社会,道德两难问题越来越多,道德常常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人们在做出道德选择时都需要抑制内心的某些冲突,从而损耗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资源,此时个体就会处于一种暂时的自我损耗(ego-depletion)状态,并且在之后的自我控制任务中的表现会变差。
权力代表着对外界环境的掌控力,是实现社会利益再分配的手段,如果道德判断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那么权力就会对其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E-crossing任务来诱发损耗,通过权力情境故事来启动个体的不同权力水平,来探讨自我损耗与权力感对道德两难判断行为的影响。
实验一验证了道德两难判断与自我损耗之间的关系;实验二探讨自我损耗对道德两难判断的影响;实验三探讨了自我损耗状态下,权力感对道德两难判断的影响。
结果发现:
(1)道德两难判断会造成自我损耗;
(2)不同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都更愿意做出道义性选择,但高损耗个体相较于低损耗个体做出的选择更加道义,且差异显著;
(3)高、低权力个体都更愿意做出功利性选择,高权力个体相较于低权力个体做出的选择更加功利,且差异显著;
(4)高损耗低权力个体更愿意做出道义性选择,低损耗高权力个体更愿意做出功利性选择。
关键词自我损耗自我控制权力感道德两难大学生
Ego-depletion state, the power’s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dilemma judgment
Abstract: Modern society,more and more moral dilemma,morality is often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People needs to be some conflict within inhibition when is make moral dilemma judgment, Thus loss of self-control resources, the individual is in a temporary ego-depletionstate, and later in the self control of performance will be worse.Power represents the control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the means to realize social benefit redistribution, if the moral judgment is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then power will affect it.This study to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 using E-crossing tasks to induce loss, through the power situation stories to start the individuals of different power levels, to explore the ego-depletionand the power dissipation effects on moral dilemma judgment. Experiment one discusses the moral dilemma judg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go-depletion; Experiment 2 to explore ego-depletioneffect on the moral dilemma judgment; Experiment three discusses theego-depletion condition, power impact on the moral dilemma judg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Moral dilemma judgment will cause ego-depletion;
(2) Different individuals of ego-depletion condition are much more willing to make moral choices, but high individual loss compared with low loss more moral choices,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3) High and low power individuals are more willing to choose utilitarian, individual power compared with low power choice more utilitarian,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4) High loss and low power individuals more willing to make moral choices, utilitarian choice
low loss and high power individuals more willing to make
Keywords: Ego-depletion; Self control; Moral dilemma; Sense of power; College students
1 引言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现代社会,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一些两难的情境做出判断,比如在减肥和美食之间,在吸烟与戒烟之间,在助人与旁观之间等等,不管人们做出哪种选择,其实都是人们在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利于自己的发展。
随着道德两难问题的增多,我们面对的道德问题有可能与我们的价值观相一致但又有损自己的切身利益,比如近年报导出的热心帮助他人者反被诬陷、勒索事件,不惊让人心寒,这也使得很多人变的更加冷漠甚至无情。
当面对一个道德事件时,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判断,人们往往需要通过抑制一些内心的冲突而判断一种行为,这便是启动了自我控制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鲍迈斯特(Baumeister)等人认为,个体在自我控制的过程中,会消耗一种和人体肌肉相类似的能量,而这种能量是有限的,当个体出现自我控制的行为时,其本身就会处于一种暂时的自我损耗(ego-depletion)状态,进而导致个体在之后的自我控制任务中的表现下降[1]。
以前有研究证明决策行为会消耗个体的能量[2]。
那么,如果把道德两难判断看做是一种特殊的决策方式的话,就可以推断个体在进行道德两难判断时也同样需要消耗自我控制资源。
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损耗后,个体在认知加工上、情绪控制上以及社会适应方面都会产生一些问题,Greene的道德决策双加工理论认为,道德判断的结果受两种系统的作用[3] 。
一种是受个体的认知系统的控制与调节,个体更多会基于事情的结果和利益考虑而做出功利性选择;另一种受情绪反应的影响而做出道义性选择。
那么在自我损耗的状态下,个体在道德两难问题面前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有理论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并非是完全理性的,相反,它在整个道德发展阶段都取决于个人的利益追求, 这是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采取的手段,习俗水平基于规则的道德判断可以看作是那些希望维护社会秩序的群体, 为了使听众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而采取的一种交往策略[4]。
基于这种理论,我们来探讨权力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
因为权力意味着影响力或支配力, 是维持社会利益分配的手段, 如果道德判断的差异是因为利益的话, 那么在权力水平上就可以找到这种变化[4]。
心理学中权力的研究对象, 并非真实权力, 而是权力感[5]。
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设计了三个实验:实验一的目的是为了验证道德两难判断任务是会造成自我损耗的;实验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被试已经处于自我损耗的状态下时,在面对道德两难问题时,会有怎样的选择;实验三的目的是为了探讨自我损耗状态下,权力感的启动对个体做出道德两难判断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希望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自我损耗和权力感两个因素对道德两难判断行为产生什么影响,以期为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一定贡献。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第一,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外关于自我损耗的研究大都局限在只是研究了自我控制失败对人生活的影响,很少有研究探讨自我损耗与道德两难判断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欲从被试自我损耗后的道德两难判断倾向性方面进行研究,以便证实在自我损耗状态下,个体的道德判断行为如何。
从这一点上来说,丰富了原有的理论系统。
第二,有理论研究表明,个体在做出道德判断时往往会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那么权力作
为利益分配的手段,对道德判断有可能产生影响。
而以往涉及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所以本研究通过研究权力感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依据。
1.2.2实践意义
第一,现代社会,道德两难问题越来越多,人们在面对道德问题时都不知道如何选择,变得十分谨慎,当个体处于一种为难情境中时就会产生思维和行为的冲突,如果个体遏制了这种冲突,就会损耗一定的心理资源,本文目的就在于探究人们在自我损耗的状态下面临道德两难问题时的表现,从而为解释一些社会现象提供依据。
第二,权力可以实现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权力也意味着追求利益最大化。
现实生活中,拥有不同权力的个体,又会做出怎样的道德判断呢,本研究通过探究拥有不同权力的个体在道德两难问题中的表现,可以为我们了解个体在不同处境下的道德判断行为提供依据。
2 文献综述
2.1自我损耗研究综述
2.1.1自我损耗的概念
在研究自我控制的基础上,研究者们提出了自我损耗的概念。
所谓自我控制是指个体自主调节行为,并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 它可以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6]。
自我控制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当他面对事情的时候,理性思维就会变弱甚至缺乏,他们会变得非常冲动,往往会感情用事,从而产生一些不好的后果。
因此,可以说,自我控制对个体做出理性判断产生了重要影响。
Baumeister等人认为,个体拥有自我控制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维持和使用需要耗费一定的心理能量,如果这种能量不足,那么个体就不能进行成功的自我控制。
这种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状态或现象即为自我损耗[6]。
Baumeister等研究者认为,自我控制力量模型可以完成对自我损耗的现象的解释[7]。
在自我控制力量模型中,自我控制资源的作用相当于人们的肌肉,当肌肉在进行一定活动之后会感到疲劳,当个体在完成需要消耗自我控制资源的活动或任务后,这种自我控制力量会逐渐减弱导致自我损耗,但这种状态不同于人体的疲劳,而是心理能量的损耗。
许多研究者赞同并接Baumeister对自我损耗这一概念的解释[8-10]。
现有研究中, 自我损耗有时候被理解为一种过程, 即自我活动过程中消耗心理能量的过程;有时候被理解为一种状态,即心理能量损耗后产生的一种执行功能受损的状态[11]。
本研究选取后一种理解,认为自我损耗是个体自我控制意愿暂时下降的状态。
2.1.2自我损耗的理论观点
自我损耗现象自提出以来,许多心理学家也开始了大量的研究,相继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其中最受研究者们重视的是Baumeister等人于1994年提出的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理论,该模型认为,人类的自我控制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不会满足人类的所有需求,假如个体在之前的任务中已经使用了部分资源,那么就会导致他在之后的任务中没有足够的资源去使用,就会导致其在之后的自我控制任务中的表现变差[1]。
自我损耗理论认为:(1)个体的自我控制行为会消耗某些心理资源或能量,自我控制如同肌肉,我们运用肌肉的力量运动时就会消耗个体的能量,这种能量就会在短时间内降低或耗竭,一段时间的休息可以使其恢复,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和肌肉力量的损耗原理类似;(2)这种心理资源或能量是有限的;(3)自我控制活动消耗的是同一种资源,先前心理能量的损耗会影响后续自我控制任务的表现;(4)自我控制的效果受个体心理能量多少的影响,每执行一次自我控制,就会消耗一部分心理能量,根据资源有限理论,那么在其他任务中能够获取的心理能量就会减少。
2.1.3自我损耗的研究范式
研究者们对自我损耗进行了大量研究,也产生了很多成熟的研究范式,比较常用的就是双任务范式。
任务的要求是把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两组被试呈现两个操作
任务。
所不同的是,实验组被试需要完成的两个任务都需要自我控制能量的参与,也就是任务难度更大,更容易让被试产生放弃感;而对照组中,任务一不需要损耗能量,只有任务二需要自我控制的参与,这样就可以发现实验组被试明显比对照组被试在任务二中的表现要差。
以往对损耗任务的研究过于单一,人们更愿意用Stroop色词检测任务来研究自我损耗,该任务更多是考查研究参与者的色词匹配能力,很多研究者在收集数据处理研究结果的时候,同时加入了对色词匹配情况的统计,这样,就对结果产生了一定的误差,因为这样的结果是不能检测到被试真正的自我控能力的,被试在对匹配色词进行操作时并没有产生自我控制。
针对这一不足,本研究决定改进以往的研究,采用著名的E-crossing任务来研究自我损耗,Baumeister[6]最早在研究中使用这一方法。
他的材料设计如下:给被试呈现一篇选自高水平期刊的文章,让他们阅读这篇文章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划出所有的字母“e”;实验分为高损耗组和低损耗组两组,对低损耗组的实验任务要求不变,但对高损耗组的要求难度有所提高,即要求高损耗组被试在划词的过程中,只需要划出元音字母后面的“e”。
他的设想是当个体在阅读第一篇划词任务的时候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会影响个体在之后任务中的表现,很明显,之后任务难度的增加会让个体耗费更多的努力和认知资源,这样就会导致过度的资源使用,从而让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
本研究认为,对于本实验来说,E-crossing任务可以更好的让被试处于自我控制状态,当个体在面对不同的任务要求时,会自动调整自己的状态去适应任务需求,从简单划词任务到复杂划词任务的转化过程中,个体必须打破已经形成的行为定势,于是也就会耗费更多的努力和心理资源,从而造成更大的损耗,和本研究的实验目的相吻合,能很好的启动个体的自我损耗状态。
2.1.4自我损耗的影响因素
2.1.4.1自我损耗与认知
个体在自我损耗状态下,自我损耗效应的大小是受个体对损耗任务的认知所影响的。
相较于困难的任务,容易的任务对个体的损耗要小很多。
如果个体觉得自己对任务可以加以控制,那么心理能量的损耗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损耗效应也会随之减小[12]。
研究发现,如果提升被试的自我效能感,损耗的心理能量也会得到补偿[13]。
美国心理学家费舍尔(Fischer )等人的研究中发现,个体在自我损耗的时候,认知上会有偏差,此时个体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掌控环境,个体会变得更加悲观[14-15]。
2.1.4.2自我损耗与情绪
情绪与自我损耗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人认为,消极情绪可以引发自我损耗;有人认为,积极情绪可以降低自我损耗效应,但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得到确切的验证,积极情绪到底与自我损耗有什么具体关系还有待验证[16-21]。
有研究发现个体通过设置一个任务目标就可以调节自我损耗和积极情绪的关系。
积极情绪可以唤起个体的目标追求(adoption of goals), 不同的目标可能会对自我损耗效应产生不同的影响,长期的有助成长的目标能减轻自我损耗效应, 而短期的情绪调理目标则会加剧自我损耗效应[22]。
有研究发现积极情感对自我损耗的影响超过一定范围就会消失[23]。
此外,内隐的积极情绪也会对自我损耗效应产生影响[24]。
2.1.4.3自我损耗与风险决策
自我损耗与风险决策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
他们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还有待探究。
但是有研究已经证明,自我损耗会促进更多的冒险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昂格尔(Unger)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个体在自我损耗后,一般会出现风险规避行为[25-27]。
冒险行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冒险行为的负面后果是马上出现的,则被试倾向于回避的冒险行为;另一类冒险
行为的负面后果是未来的,回报也是即刻出现的[11],这时人们就会变得比较冒险, 这可能因为被试在自我损耗后,没有足够的能量来面对即将出现的风险,于是在决策上变得相对保守。
2.1.5自我损耗的能量补偿方式
自我损耗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个体在发生损耗时,心理能量开始减少,就会影响个体的一些自控能力。
因此研究一些可以降低自我损耗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主要从以下方面来介绍。
2.1.5.1睡眠和休息
Baumeister 等研究者认为,机体每天都会有能量的损耗,但到多数时候,我们都可以自动恢复,这其中,休息或者说睡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28]。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被剥夺睡眠,那么他就不能拥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也说明休息对我们机体恢复能量是至关重要的[29]。
2.1.5.2良好的锻练
有研究表明,机体在自我损耗后,自我调控水平就会下降,但是通过锻炼确可以增强这种水平,降低自我损耗的效应[30]。
研究者还认为就像人体的肌肉一样,越锻炼越有力量,自我调控所需要的能量其实和人体肌肉的力量相类似,所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可以提高自我调控水平的。
2.1.5.3提高动机水平
Baumeister等研究者提出,动机在自我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1]。
穆拉文(Muraven )等人[32]的研究表明,自我损耗状态的个体通过提高自己的动机水平补偿缺失的能量,从而消除自我损耗效应。
2.1.5.4血糖含量
自我损耗效应的消除也可以通过补充身体中的血糖含量来实现。
Gailliot 等人[33-34]发现,个体在发生自我损耗时,机体内的血糖水平就会下降,然后影响了被试在自我控制任务中的表现,这是因为血糖中的化学成分为大脑的运作提供了能量,所以,增加血糖含量可以消除自我损耗效应。
2.1.5.5积极的情绪状态
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提出,个体在积极情绪状态下,认知是比较活跃和灵活的,这样就会有助于心理能量和资源的恢复,在这种观点看来,诱发个体的积极情绪可以促进机体的自我控制[35]。
2.1.5.6其他途径
除上述方法之外,诸如制定执行意图[36]、提供榜样等[37]也能克服自我损耗效应。
以上通过对自我损耗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对自我损耗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接下来本研究将继续借鉴已有的对自我损耗的研究,来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2.2道德判断研究综述
2.2.1道德判断的概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了道德判断的概念,临床访谈法是他用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的一种重要方法,他在研究中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就是看其他人所作出行为是否符合自己对“好与坏”的判断标准。
此后,科尔伯格也开始深入研究,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首先发展的是道德判断的能力,其次是道德行为,最终导致道德上的成熟。
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是个体在自己持有的道德价值观念、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对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做出善或恶的价值断定,它是人类道德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个体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前提[38-42]。
2.2.2道德判断的理论
2.2.2.1道德判断的理性模型
很长时间以来,理性主义的道德模型在心理学对道德的研究领域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该理论认为道德判断是推理的产物,个体在面对一个道德事件时,首先会对信息进行加工,然后推理出想要的答案,之后,才会出现一定的情绪体验。
柯尔伯格就证实并发展了这种理论,他认为个体在道德判断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情绪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的,抽象推理能力对个体做出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道德推理可以被认为是“在几种可供判断的道德标准之间进行比较、评价、分析,最终作出一种价值判断的有意识心理过程”[43]。
这说明道德推理是对几种不同道德准则的比较,它是非常复杂的过程。
以前,人们比较依赖于这种理性主义的道德推理,认为道德判断的基础就是推理过程。
现在,有人发现直觉和环境因素也会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做出判断是很快速的一个过程,甚至不会对道德事件做出详细的分析就得出了结论,这时候,情绪不是起调节作用,而是影响了人们的判断。
2.2.2.2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
现如今,一些研究者提出无意识和直觉在道德判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心理学家海德(Hadit)的研究发现当个体在做道德决策时,会很快速的做出肯定的判断,但是这种现象没有理论可以去解释,于是,他称这种现象为“道德失声”。
从这一点来出发,他提出了著名的社会直觉模型假说,他认为,当个体面对一个道德事件时,一般会很快速的做出反应,这其实是受到了情绪和直觉的影响,就如同事物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会决定我们对事物的评价,所以,他认为在道德判断中,直觉比推理更重要,因为一般有意识的推理发生在人们做出道德判断之后,推理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
此外,神经科学的研究资料也表明:道德判断行为确实发生在推理之前,有学者对腹内侧前额叶受到损伤的病人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个体在道德判断之前确实没有进行推理,他们仅仅是根据情绪和直觉来做出道德判断的,所以他们认为情绪在道德判断中占据主导地位[43]。
2.2.2.3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
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格林(Greene)提出的。
Greene等研究者指出,人们在做出道德选择时,同时受到两个系统的影响:情感直觉系统和认知系统,情感直觉系统起作用就会更加道义,认知系统起作用则相对功利。
同时,情感系统是一个自动化过程,是不需要自我控制能量的参与的,认知系统需要个体做出推理才能做出判断,所以需要耗费能量,也就需要个体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完成。
他还认为,个体在做出判断时,如果花费的时间较长,思考的越久,就会倾向于做出功利性判断,而如果被试没有足够是时间进行思考考量,则更愿意做出道义性判断。
2.2.3对道德两难故事的道德判断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Kohlberg)首先对道德两难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独特的道德两难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法”[44]。
所谓的“道德两难(moraldilemma)”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境或问题[45]。
如Kohlberg 设计的经典“海因兹偷药救妻两难”故事。
一方面是深爱的妻子性命攸关,另一方面无钱为妻子治病的他又迫于道德的压力不能去偷药,在这种矛盾且冲突的情境中,海因兹必须做出选择。
可是两种选择都是非常让人为难的。
所以称其为“道德两难”。
随着人们对道德研究的逐渐深入,后来有研究开始使用道德两难情境故事来进行研究。
故事包括两种情境:个人卷入(personal dilemma)情境和非个人卷入(impersonal dilemma)情境,个人卷入情境的被试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直接伤害,感到的愧疚之情更加强烈,情绪体验较为深刻;非个人卷入的被试只是间接的伤害了他人,愧疚之情明显减轻,而且情绪体验也较弱。
道德两难故事的判断是依据个体做出的判断是道义还是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