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合集下载

瓶子器型分类

瓶子器型分类

瓶子器型分类一、引言瓶子是一种常见的容器,用于存放液体或其他物质。

随着历史的演进,瓶子的形状和种类也变得多样化。

本文将探讨瓶子的不同器型分类,包括其形状、功能和用途。

二、传统瓶子器型分类2.1 古代陶瓷瓶•青瓷瓶:古代中国的精美瓷器之一,多用于器物的贮存和展示。

青瓷瓶型多为高颈、圆腹,并饰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

•青花瓶:在青瓷的基础上,采用青花彩绘工艺,在瓷面上描绘出各种图案,如花卉、人物、山水等。

青花瓶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备受赞赏。

2.2 玻璃瓶•圆底瓶:玻璃制品中最常见的一种,底部呈圆形,通常适用于装饮料等液体。

•方底瓶:与圆底瓶形状类似,底部呈方形,也常用于液体贮存。

三、现代瓶子器型分类3.1 饮料瓶•塑料瓶:用途广泛的一种瓶子类型,轻便、易于携带,适合装运各类饮料。

•玻璃瓶:在一些高端饮料中常见的瓶子类型,不易变形,可重复使用,对环境友好。

3.2 药品瓶•塑料药瓶:常见的药品包装瓶,颜色一般较为鲜艳,能有效保护药品不受光照或湿气侵害。

•玻璃药瓶:一些特殊药物需要在不透明的容器中存储,以保持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3 香水瓶•高颈瓶:香水瓶的一种常见类型,具有独特的造型设计,可以增加香水瓶的美观度和艺术性。

•喷雾瓶:用于喷洒香水的瓶子,具有方便使用的特点,适合携带和喷洒。

3.4 装饰瓶•装饰瓷瓶:常作为家居摆件,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采用多种材质制作。

•装饰玻璃瓶:通过玻璃的透明性和独特的造型设计,营造出不同的装饰效果。

四、瓶子器型分类的实用价值瓶子器型分类对于人们识别和选择瓶子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合适的瓶子类型有助于更好地保存和储存液体和其他物质。

•在商业领域,了解瓶子器型分类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包装设计和市场定位。

•对于收藏家来说,不同瓶子器型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五、结论通过对瓶子器型分类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瓶子在形状、功能和用途上存在着丰富的变化。

从古代的陶瓷瓶到现代的塑料瓶,瓶子不仅仅是一种容器,更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

瓷器的器形及品鉴

明永乐豆青釉四系罐
斗彩螭龙纹天字罐
将军罐 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或浅圈
足,因宝珠顶纽盖形似将军头盔,故名。清初景 德镇窑流行,多为青花、五彩器。清末民初仿品 甚多。
荷叶盖罐 多见于元代龙泉器,盖作荷叶形。器腹多压印
竖条状纹。其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较低; 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
鬲式炉 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圆口,三空
心足。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永乐鬲式 炉多作虎耳,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
博山炉 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
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 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 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南宋龙泉窑青釉三足鬲式炉
廷陈设用瓷。元以后,瓶壶品种繁多,更 适于灌酒、筛酒,尊便完全失去了实用器 皿的作用。
太白尊 文房用具。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
底。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以豇豆红最著名,晚 清仿制质量差。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清康熙紅釉暗花龍鳳太白尊
观音尊 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丰肩,腹下
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 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 花、五彩等。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
爵杯 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
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 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 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 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
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满足,高足有竹 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商代均 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就用陶土制成罐类器皿。瓷罐最早见于商代中期 的原始瓷中;从商代至今,瓷罐一直是瓷业生产 的大宗产品 。

瓷器器型种类大全

瓷器器型种类大全

瓷器器型种类大全壁瓶——为诸多瓶式的一种,以挂于壁面而名,又称“轿瓶”、挂瓶。

器型为常见花瓶、尊等竖部的一半,靠壁一面平坦有孔,以利于悬挂于墙壁上,做家居装饰之用。

唾壶——承唾之器。

魏晋、南朝时常用的随葬陶瓷器。

早期造型较晚期优美,大口、圆球腹、高圈足,形似尊。

后逐步演变为盘口、扁圆腹、平底或假圈足。

南朝时还配以盖和托盘。

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

亦称“马镫壶”、“皮囊壶”。

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的陶或瓷壶。

装水或盛酒的器皿。

花浇——浇花用器。

流行于明清。

明永乐花浇颈长、腹圆,口圆形,常绘以海水、缠枝莲纹。

宣德花浇颈较短,腹稍扁,宽带式柄。

清雍正花浇口作窄流,颈细且长,肩腹下饰菊瓣纹。

军持——一种盛水器,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净瓶等,为云游僧人、伊斯兰教徒盛水洗手用具。

这种外国器形大约在隋唐时期传入我国,在我国却长盛不衰,从唐代至清代的南方北方窑口均有持续生产,大量出口。

品种丰富,时代特征鲜明。

桃式洗——是洗的一种式样。

浅体,形如半个桃子,故名。

宋代龙泉窑、官窑均有制作,明清时景德镇窑、宜兴窑亦有制作鼓钉洗——笔洗的一种式样。

系仿古铜器形制,洗身凸起鼓钉装饰,故名。

宋代钧窑、龙泉窑均有烧制。

梨壶——壶身为梨形,弯流曲把,矮圈足。

永乐时青花梨壶矮颈,圆腹,弯流,曲把,尖顶盖,圈足稍高。

成化时器身较前期略长。

背壶——典型的泥质制品,其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喇叭形口,瘦长鼓腹,腹部有一对环耳。

日月罐-——月罐是一种流行于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瓷罐器皿。

直口,短颈,溜肩,腹微鼓,浅圈足,底内凹。

因其凸形盖和腹两侧所饰半圆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

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牛头尊——瓷制尊器的一种。

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造型为口稍巨,直下至肩,无颈,腹较肩尤巨,至底稍杀,旁有两耳者居多,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形似牛头,故名。

乾隆瓷器鉴定方法

乾隆瓷器鉴定方法

乾隆瓷器鉴定方法
乾隆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一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以下是乾隆瓷器鉴定的一些方法:
1. 观察器型:乾隆瓷器的器型通常规整而端庄,造型细腻,比例协调,线条流畅。

常见的有瓶、碗、盘、壶等。

2. 寻找款识:乾隆瓷器通常在底部有款识,一般为六字篆书款。

要注意款识的字体笔画工整、端庄,以及字迹是否与时代相符。

3. 观察胎质:乾隆瓷器的胎质通常坚韧致密,质地细腻。

对于青花瓷,要注意看胎质是否均匀,无裂痕、夹杂物等。

4. 鉴别窑口:乾隆瓷器的窑口一般有很多种类,包括景德镇、宜兴、汝窑等。

对于不同窑口的乾隆瓷器,要注意窑口特有的特点,如釉色、纹饰等。

5. 辨别装饰:乾隆瓷器的装饰通常精美细致,釉色清丽,纹饰繁复。

常见的装饰有青花、彩绘等。

要注意装饰是否规整,色彩是否鲜艳。

鉴定乾隆瓷器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建议寻找专业的古玩鉴定机构或专家进行鉴定。

古瓷瓶欣赏—— 天球瓶

古瓷瓶欣赏—— 天球瓶

古瓷瓶欣赏——天球瓶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天球瓶天球瓶简介: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

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

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

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

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

后仿的器型多颈长腹圆。

清代天球瓶颈稍长、腹较圆,康熙时为平砂底。

雍正乾隆时天球瓶烧制较多。

雍正为直口微撇,腹扁圆。

乾隆时天球瓶直口较粗,圆腹,假圈足,部分为釉底。

清雍正、乾隆两朝时值盛世,仿古风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属宫廷大型陈设用瓷。

除了传统的青花品种外,五彩、粉彩等彩绘天球瓶出现。

乾隆朝国力强盛,景德镇御窑厂开始烧造斗彩天球瓶。

天球瓶的创烧年代考证据有关资料记载,天球瓶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的景德镇窑,雍正乾隆时天球瓶烧制较多。

天球瓶从明永乐宣德创烧到清雍正乾隆多产,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以上所述,天球瓶创烧年代的来龙去胧已讲得明明白白,如果没有什么新的有力的证据和发现,可能对天球瓶的定论已无可非议。

江苏溧阳发现了两件高古的天球瓶。

一件为战国的灰陶弦纹无釉天球瓶。

一件为汉代的青釉弦纹天球瓶。

这两件天球瓶从器型上看和明清时期的天球瓶基本相似。

经专家分析,都认同这两件高古器的型制为天球瓶。

战国灰陶弦纹无釉天球瓶。

高24公分,口径5公分,球体最大直径18公分,平底径12.5公分。

造型古拙、胎骨厚重,从整个型制的比例来看,较符合康熙时期的天球瓶的特征。

肩部刻有两道弦纹,线条流畅。

瓶颈顶端刻有三道深凹的弦纹,粗壮厚实。

腹部拍印有多处不规则的块状斜格纹,这是战国印纹陶的传统纹饰。

代青釉弦纹天球瓶。

高27公分,口径5公分,球体最大真径20公分,底足径11公分。

造型规整,清秀飘逸,和明清时期的天花球瓶腹扁圆的特征如出一辙。

球体上半部至瓶颈满施青釉,且釉面淡雅文静,胎釉结合紧密,这些都是汉代青瓷上釉用浸釉法,外壁施釉不及底的标准工艺。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宋朝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一、看器型和造型
宋朝官窑瓷器的器型和造型多样,常见的有碗、盘、瓶、壶等。

官窑
瓷器的器型既注重实用性,又具有艺术美感。

官窑瓷器造型多为简洁大气、端庄典雅,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整体感觉和谐。

另外,宋代官窑瓷器的
纹饰也非常重要,通常有刻划、划线、绘图等形式,纹饰清晰、精细。

二、看胎质和胎骨
宋代官窑瓷器的胎质细腻均匀,色泽白净。

官窑瓷器的胎骨通常是白
色或灰白色的,胎骨晶莹剔透。

通过观察器身和器底的胎骨,可以初步判
断瓷器的真伪。

三、看釉质和釉面
四、看烧制工艺和胎足
五、看纹饰和题款
官窑瓷器通常具有独特的纹饰和题款,这是区分官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观察瓷器的纹饰,包括图案、花纹和文字,可以了解官窑瓷器的时代背景
和制作工艺。

同时,还需要辨认瓷器上是否有官窑的题款或烧制窑口、年
号等字样,这对于确定官窑瓷器的真伪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鉴定宋朝官窑瓷器的真伪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器型、胎质、
胎骨、釉质、釉面、烧制工艺、胎足、纹饰和题款等方面的特征。

其中,
经验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对官窑瓷器的特征和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同时
注意借鉴专业人士的意见和鉴定结果。

瓷瓶的种类及名称

瓷瓶的种类及名称

瓷瓶的种类及名称1.多管瓶:多管瓶是瓶的一种式样。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2.花口瓶:瓷器瓶式之一,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

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各窑制品的共同点是细颈微撇,不同点在于器物腹部与足部的变化。

明、清仍有制作。

3. 盘口瓶:盘口瓶,瓶式之一,因瓶口为盘状而得名。

一般为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则短颈,平底。

4.净瓶:净瓶,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

5.潘龙瓶:蟠龙瓶是瓶的一种式样。

明器。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6.抱月瓶:抱月瓶又叫“宝月瓶”,是明清非常流行的一种瓷器。

抱月瓶的形制通常为小口、直颈,在颈的两侧有耳,最大的特色是瓶腹就像一轮圆月,所以才叫抱月瓶(宝月瓶)。

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

抱月瓶以永宣时期最负盛名,其中蒜头口抱月瓶于康熙、雍正两朝多有仿制。

雍正早期烧制,后停烧。

乾隆时又有烧制,多为青花。

7.转心瓶:转心瓶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

属于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

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

转“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

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

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8.冬瓜瓶:传统瓷器花瓶器型,敞口短颈,瓶身圆润丰满,貌似冬瓜而得名。

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景德镇烧制较多,起初为皇宫贵胄烧制。

后因造型大气,且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

受到各阶层喜爱而流传开来。

成为清朝以来典型的花瓶器型。

古代著名陶瓷瓶文物介绍

古代著名陶瓷瓶文物介绍

古代著名陶瓷瓶文物介绍一、介绍陶瓷瓶作为中国古代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古代陶瓷瓶文物,包括它们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青铜器时代1. 西周青铜觥瓶特点:•材质:青铜,深具光泽。

•形状:高颈、户口宽大,带有多个饰物及装饰线。

#### 历史背景: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顶峰时期,青铜觥瓶作为一种祭祀和礼仪用品,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 影响:•对后世的陶瓷瓶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饰物及装饰线的使用成为了后世陶瓷瓶设计的重要元素。

2. 春秋青铜爵瓶特点:•材质:青铜,金属质感明显。

•形状:呈瓶状,底部带有支脚和把手。

#### 历史背景:春秋时期,青铜器逐渐成为贵族社会威望和地位的象征,青铜爵瓶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 影响:•对后世的陶瓷瓶创作产生了影响,如瓶身的形状和把手的设计成为陶瓷瓶的常见元素。

三、唐代谷仓青瓷瓶1. 特点:•材质:瓷器,器壁呈青色。

•形状:高颈、宽肩、鼓腹、内敛的瓶型。

•采用了青釉,颜色沉稳古朴。

### 2. 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陶瓷瓶艺术的鼎盛时期,谷仓青瓷瓶体现了当时的审美特色。

### 3. 影响:•形状的优雅和青釉的使用成为后世陶瓷瓶艺术的重要风格。

•对世界陶瓷瓶制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传播了中国瓷器的美。

四、明代青花瓷瓶1. 特点:•材质:瓷器,青花釉下彩绘装饰。

•形状:多种多样,如高颈瓶、尊瓶等。

### 2. 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瓷器制作的重要时期,青花瓷瓶是当时的杰作之一。

青花瓷瓶以其独特的花纹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

### 3. 影响:•青花彩绘技术成为中国瓷器瓶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影响了后世陶瓷瓶的装饰工艺。

五、清代粉彩瓷瓶1. 特点:•材质:瓷器,胎质洁白。

•形状:高颈、宽肩、扁球形瓶型,采用了粉彩彩绘。

### 2. 历史背景:清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末期,粉彩瓷瓶是当时的代表之一,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致的工艺而闻名。

瓷器的器型(瓶)

瓷器的器型(瓶)

瓷器的器型名称——瓶瓶简介:陶瓷瓶是陶瓷制成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

早期的瓶多为尖底圆腹细颈,肩上有供穿绳用的耳或系,显然是用于垂直方向汲水的工具。

典型器物如1971年甘肃陇西出土的一只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的旋纹彩陶尖底瓶。

后来瓶逐渐演变为高身深腹平底,除做实用工具外也具有了装饰功能。

历朝历代瓶的造型丰富多样,如隋唐时的双龙饮或双腹并联的传瓶,五代时江浙一带颇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谐音“多谷” ,寓意吉祥。

两宋时出现的玉壶春瓶和梅瓶本来是酒具,因其型制潇洒儁秀,自元以降逐步演变成纯装饰瓷。

清代是瓶类发展的顶峰,此时的瓶其实用价值已渐渐退化而装饰功能占了主导地位,如天球瓶,橄榄瓶,棒槌瓶,观音瓶,灯笼瓶,柳叶瓶,胆瓶等。

特别是乾隆年间烧制的转心瓶更是被誉为国宝。

蟠龙瓶——瓶的一种式样。

明器。

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蟠龙瓶多管瓶——瓶的一种式样。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梅瓶——瓶的一种式样。

小口、短颈、丰肩,至足胫部稍狭,因口径之小只能插梅枝,故名。

宋代创制,元、明、清各代均有烧造,但梅瓶之名始于清代。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花口瓶——瓶的一种式样。

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金·钧窑天蓝釉花口瓶-琮式瓶——瓶的一种式样。

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

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

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玉壶春瓶——瓶的一种式样。

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

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的瓶体。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清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清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清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清代青花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因其色泽青翠而得名。

鉴定清代青花瓷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器型、釉面、色彩、纹饰、胎质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介绍清代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

一、器型
清代青花瓷器的器型多种多样,包括瓶、罐、盘、碗、壶、杯等。

鉴定器型需要考虑其形制是否符合清代风格,如清代瓷器器型多为庄重、端庄、简洁的风格,器形线条流畅、优美,造型大多采用对称、平衡的手法。

二、釉面
清代青花瓷器的釉面质地细腻、光滑、均匀,釉面呈现出一种淡淡的青色,不过分浓重。

鉴定釉面需要注意其质地是否细腻、均匀,釉面是否有瑕疵、破损、起泡、流淌等现象。

三、色彩
清代青花瓷器的色彩以青色为主,但也有淡蓝、淡紫、淡绿等颜色。

鉴定色彩需要注意其是否清晰、鲜明、自然,颜色是否均匀、浓淡适宜。

四、纹饰
清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多种多样,包括梅花、兰花、菊花、牡丹、山水、人物等。

鉴定纹饰需要注意其是否精美、细腻、自然,纹饰是否符合清代风格,是否有破损、脱落等现象。

五、胎质
清代青花瓷器的胎质多为白色或灰白色,质地细腻、坚实、透亮,有一定的质感。

鉴定胎质需要注意其质地是否细腻、坚实、透亮,胎质是否均匀、无裂纹、无气泡等现象。

综上所述,鉴定清代青花瓷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在鉴定时需要仔细观察、辨别,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鉴定结论。

历代官窑瓷器鉴定

历代官窑瓷器鉴定

宋代官窑瓷器北宋官窑至今没有找到窑址,文献记载也很少,从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品看,被认为是北宋官窑的这批瓷器的胎子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莹润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开稀疏的大纹片。

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隐约露出胎色。

因此,紫口是北宋官窑一大特点;裹足支烧、器底有芝麻钉痕迹是另一大特点。

官窑和汝窑一样,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楞。

器型种类较少,除了盘、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铜器的造型,如长颈瓶、贯耳瓶、贯耳尊、兽耳炉等。

宋室南迁后,在临安(今杭州)建都。

从己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窑瓷器的胎子呈探灰、灰褐、灰黄等色。

胎有薄厚两种,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

釉厚的瓷片从断面可看出施釉痕迹,一层一层很清晰。

釉子温润似玉,也有比较光亮的。

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开比较细碎的纹片。

南宋官窑既有裹足支烧的,也有垫烧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烧与垫烧共用的方法来保证质量。

汝窑瓷器鉴赏小知识汝窑瓷器是官窑系统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

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共藏有30余件,约占全世界总收藏量的一半。

一、造型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

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

二、胎釉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

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

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

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蟹爪纹”。

三、仿品与鉴定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

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鱼子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

唐英时的仿品十分精细,但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

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窟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古代瓷器器型

古代瓷器器型

古代瓷器器型古代瓷器的器型那可真是多种多样,有趣得很呢!咱先来说说瓶类的瓷器器型吧。

梅瓶就很有特色,它的造型那叫一个优雅。

口小脖子短,肩宽下身细,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穿着漂亮的衣裳,有一种内敛的美。

而且梅瓶的名字也很有诗意,据说以前是用来插梅花的呢,想象一下,在一个古色古香的房间里,梅瓶里插着几枝梅花,暗香浮动,那画面简直美极了。

还有玉壶春瓶,这名字一听就觉得特别高雅。

它的线条流畅得就像一条流动的小溪,瓶颈细长,腹部圆润饱满,底部又慢慢收小。

就像一个身材曼妙的女子在翩翩起舞,充满了灵动的感觉。

玉壶春瓶无论是放在桌上当摆设,还是用来插花,都特别合适,让人看了就心生欢喜。

再讲讲罐类的瓷器器型吧。

将军罐就特别霸气。

它的盖子像个小帽子,罐身又高又壮,就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站在那里,充满了阳刚之气。

这种罐以前可能是用来装东西的,不过现在更多的是被当作艺术品收藏起来。

看着将军罐,就仿佛能看到古代战场上的金戈铁马,特别有感觉。

还有天球罐,圆滚滚的,像个大球一样。

它的腹部特别大,口部相对较小,这种器型给人一种憨态可掬的感觉,就像一个胖嘟嘟的小娃娃,特别可爱。

天球罐上常常会有精美的绘画装饰,那些图案就像是给这个小娃娃穿上了漂亮的花衣服,让它更加迷人。

壶类瓷器器型也很有看头。

执壶就很实用又美观。

它有个把手,方便拿取,壶嘴长长的,就像一个小嘴巴一样。

执壶的造型也有很多种,有的比较小巧精致,有的则比较大气磅礴。

感觉它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小助手,随时准备着为人们服务,不管是用来斟酒还是倒茶,都能胜任。

碗类瓷器器型就更常见啦。

斗笠碗的形状就像一个斗笠一样,口大底小,特别有个性。

这种碗拿在手里,感觉很轻盈,就像托着一片云朵一样。

而且斗笠碗的设计也很巧妙,不管是盛饭还是盛汤,都很方便。

还有折腰碗,它的腰部有一个明显的折角,就像一个人弯腰行礼一样,很有礼貌的感觉呢。

折腰碗的造型简洁大方,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些华丽装饰的瓷器那么耀眼,但是它却有一种质朴的美,让人觉得很亲切。

瓷瓶器型种类

瓷瓶器型种类

瓷瓶器型种类
瓷瓶器型种类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青花瓷瓶:青花瓷瓶是指瓷器表面绘有蓝色花卉纹饰的瓷瓶,它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2. 粉彩瓷瓶:粉彩瓷瓶是指瓷器表面绘有各种五彩缤纷的图案,色彩鲜艳,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3. 官窑瓷瓶:官窑瓷瓶是指在中国宋代官方窑口烧制的瓷器,器型优美,釉色淡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4. 宜兴紫砂瓷瓶:宜兴紫砂瓷瓶是指在中国江苏省宜兴市烧制的一种特殊瓷器,它采用特殊的紫砂泥料制作而成,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艺术风格。

5. 景德镇瓷瓶:景德镇瓷瓶是指在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市烧制的一种传统瓷器,以其温润光泽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6. 肉红瓷瓶:肉红瓷瓶是指瓷器表面呈现肉色或粉红色,釉面温润光滑,具有高雅的美感和艺术性。

7. 古铜釉瓷瓶:古铜釉瓷瓶是指在烧制过程中,釉面呈现出类似于古铜色的特殊效果,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汉代陶瓷知识点总结

汉代陶瓷知识点总结

汉代陶瓷知识点总结一、陶瓷种类1. 器型汉代陶瓷的器型主要有壶、罐、盆、方形瓷器、圆形瓷器、器皿等。

这些器型大多以实用性为主,素雅朴实,造型简洁,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

2. 雕刻汉代陶瓷以龙纹、凤纹、云纹等为常见的雕刻图案。

这些图案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或者是自然风景,富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3. 釉色汉代陶瓷的釉色主要有青釉、白釉、黑釉等。

这些釉色主要是在瓷器表面进行施釉烧制而成,使得瓷器色彩艳丽、美观。

二、技艺特点1. 造型汉代陶瓷在造型上注重了器型的规整,对称,简洁而不失美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 雕刻汉代陶瓷的雕刻技法主要采用浅浮雕或者是素描线描的方式进行,展现了古代艺人对于人物形态、动态的丰富表现力。

3. 烧制工艺汉代陶瓷的烧制工艺主要是采用坯胎制作,辅之以釉质的涂覆,釉上彩绘,再进行高温烧制。

这一工艺使得瓷器的强度、质地、光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提升了瓷器的观赏性。

三、代表作品1. 汉代彩陶汉代彩陶是汉代陶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雕刻环带饰纹,用彩色绘画大型外表面为特征,主要有著名的汉代陶马、汉代陶俑等。

这些陶俑造型生动,彩绘绚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汉代青瓷汉代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产物之一。

它釉面垂缀大颗粒,装饰图案有凤、龙、祥云等。

青瓷造型朴实,釉面如青翠,十分美观,被誉为"中华瓷器之魂"。

3. 汉代黑陶汉代黑陶是汉代陶瓷的又一重要代表。

黑陶的颜色沉稳厚重,造型简洁端庄,散发着一股古朴厚重的气息。

汉代黑陶主要以壶、盆、罐等器型为主,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影响汉代陶瓷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的制作技艺和艺术风格,对后世的陶瓷工艺有着很大的影响。

1. 技术传承汉代陶瓷的烧制技术和装饰技法被后世所传承,并不断发展和创新,成为了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鉴赏价值汉代陶瓷因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古代艺术品中的珍品之一。

在文物收藏和博物馆展览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鉴赏价值。

柴窑瓷器鉴别方法

柴窑瓷器鉴别方法

柴窑瓷器鉴别方法柴窑瓷器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特色的一类瓷器,因其独特的装饰和韵味而备受收藏家的青睐。

鉴别柴窑瓷器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将从外部特征、器型、胎土、胎质、装饰、釉色等方面详细介绍柴窑瓷器的鉴别方法。

一、外部特征1.常见规格:柴窑瓷器主要为碗、盘、壶、瓶类型,形制多样化,但常见的有如鱼肚形、象耳形、尖底尖嘴形等。

2.器物工艺:柴窑瓷器多为手工制作,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特色鲜明,器壁薄而均匀,胎体轻巧。

二、器型1.纹饰:柴窑瓷器纹饰丰富多样,主要有花卉、人物、山水等纹饰,采用雕刻、绘画等技法表现。

2.造型:柴窑瓷器的造型多样,常见的有如鱼肚形、象耳形、尖底尖嘴形等。

三、胎土特征1.胎色:柴窑瓷器的胎色较为特殊,常见的有白色、灰白色、青白色等,质地坚硬细腻。

2.胎骨:柴窑瓷器的胎骨多为灰白色,有时还带有暗红色。

3.胎韧:柴窑瓷器的胎韧性好,敲击时声音清脆。

四、胎质特征1.胶质:柴窑瓷器的胎质油脂感较强,有光泽。

2.细腻:柴窑瓷器的胎质细腻均匀,无明显的颗粒感。

3.通透性:柴窑瓷器的胎质通透性较好,在太阳光下可见微光透过。

五、装饰特征1.柴窑纹饰的特点:柴窑瓷器的纹饰多为青花、刻花、雕花等工艺,具有独特的装饰特征。

2.装饰手法:柴窑瓷器的装饰多采用雕刻、绘画等技法表现,刀法流畅、线条柔和。

3.釉下纹:柴窑瓷器的釉下纹饰多为青花,通常颜色较淡,纹饰线条细腻。

4.釉上纹:柴窑瓷器的釉上纹饰通常较稀疏,多为疏枝莲、螺髻以及叶纹等,颜色鲜亮。

六、釉色特征1.釉色变化:柴窑瓷器的釉色变化较大,有青灰、淡黄、乳白、米黄等变化,釉面光滑柔和。

2.釉色稳定:柴窑瓷器的釉色通常稳定,无表面发霉、起泡等现象。

3.釉层密度:柴窑瓷器的釉层通常较薄而均匀,具有较高的透光性。

以上是鉴别柴窑瓷器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特征,当然鉴别柴窑瓷器还需考虑时代、风格、传世情况等因素,这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辨识。

不过在实际鉴别过程中,最好找到专业人士进行鉴定,以免出现错误。

古瓷瓶欣赏(双耳瓶)

古瓷瓶欣赏(双耳瓶)

古瓷瓶欣赏——双耳瓶双耳瓶简介:瓶式之一。

因颈部两侧贴附双耳而得名。

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由于耳的形式不一,名称各异。

龙泉窑、哥窑、官窑多贯耳瓶,系仿汉代投壶式样。

凤耳瓶、鱼耳瓶为龙泉窑特有。

定窑所制双环耳瓶较为少见。

元代有青白釉S形双耳瓶,明景泰景德镇窑有青花戟耳瓶,清代乾隆景德镇窑有象耳、螭虎耳、龙耳等象形双耳瓶。

民国·粉彩山水纹双耳瓶。

高20.5公分。

乐古堂制款。

清光绪·五彩人物双耳瓶清乾隆·粉彩开光人物双耳瓶清乾隆·粉彩开光人物双耳瓶清乾隆·粉彩繁花双耳瓶清代·粉彩松石绿地粉彩开光人物纹双耳瓶清光绪·豆青釉加彩锦鸡牡丹双耳瓶清乾隆·豆青地博古纹双耳瓶口沿留白,硕颈、作双耳,其下斜溜作球腹、圈足,足端涂有铁锈釉汁,整器形若鹿头,又为广口,故称鹿头尊。

通体施豆青釉,颈、腹以堆白作福鼠、吉磬、腹部则作博古图案,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清乾隆·豆青青花夔龙纹双耳瓶清乾隆·绿地釉双耳瓶清雍正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双耳瓶清乾隆·紅地粉彩開窗花鳥紋雙耳瓶清道光·粉彩童叟戏乐图双象耳瓶瓶直口,鼓腹,圈足。

胎质坚致细密,釉水光洁莹润,颈部两侧饰双象耳,中间绘海屋添筹图,传说海中有一楼,内存世间每人寿数,如令仙鹤衔一筹添入瓶中,可多活百年,多作祝寿颂词。

腹部饰粉彩童叟戏乐图,庭院内,一老寿星手拄拐杖,笔容可掬,似在倾听,两孩童手指天空,其中一孩童手拉樵夫的扁担,三人似在说海屋添筹,贺老叟长命百风,画面生活气息浓郁,人物表情栩栩如生。

清乾隆·粉彩黄地犬纹双耳瓶高16.5cm 口4cm 底4.5cm撇口,长颈,圆腹,圈足。

全器以黄地铺地,以粉彩绘两只犬纹,一只伏于地上,一只站于其身旁。

生动传神,底以蓝料书写“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清乾隆·粉彩婴戏图双耳罐清乾隆·粉彩花卉龙纹双耳瓶清道光·粉彩松石绿花卉纹双耳瓶高30厘米民国粉彩双耳开光山水扁瓶。

清代粉彩花瓶鉴定知识讲解

清代粉彩花瓶鉴定知识讲解

清代粉彩花瓶鉴定知识讲解清代粉彩花瓶,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种,它的色彩华丽、绚丽多彩,是清代官窑器物的代表之一,瓷质精致、耐用,艺术价值极高。

以下是关于清代粉彩花瓶鉴定的一些知识讲解。

一、清代粉彩花瓶的起源及特点清代粉彩花瓶,是在清康熙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陶瓷工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其特点在于釉面色彩绚丽多彩,且各个色彩之间渐进自然,色泽鲜艳,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其造型多为圆形,也有方形、六角形等不规则造型,整体线条优美流畅。

花瓶身上通常绘制有各种花卉、鸟兽等图案,图案多采用写意手法,灵动自如,色调亮丽,清新脱俗,勾勒出了清代精致、雅致的艺术风格。

二、清代粉彩花瓶的鉴别方法(一)看器质清代粉彩花瓶的制作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瓷器制作工艺,瓷质细腻坚韧,釉面精美光洁,不易磨损和破损。

普通瓷质比较脆弱,釉面较为粗糙,容易破损或者出现小裂纹,而清代粉彩花瓶不易出现这些问题。

清代粉彩花瓶的器型多采用华丽、优美线条,整体构造饱满,较为规整。

观察器身各个部分,应无开裂、变形等缺陷。

切勿购买器型不规则的花瓶,例如下扁上直、底大口小等不符合器质规律的情况。

(三)看拼花清代粉彩花瓶通常是先白胎上色、再上彩绘图案,最后再施釉固定。

因此,应当仔细观察它的釉面和图案是否完整,色泽是否鲜艳。

特别要注意图案的细节部分,它们需要经过高品质的制作技艺,绘画技巧高超,才能完成精美优美的花瓶。

(四)看纹饰清代粉彩花瓶的纹饰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官窑文化。

观察花瓶的纹饰,可以尝试识别其中包括鸟兽、花卉、山水等图案,同时也需要注意纹饰是否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念。

如果纹样过于大胆、过于激进,那它很有可能是仿造品。

(一)避免碰撞粉彩花瓶是一种易碎陶瓷器具,必须小心保护。

使用时要避免撞击和摩擦,尤其是瓶口和瓶底处。

(二)防潮防湿由于粉彩花瓶采用的是彩料釉料,所以它比较容易受潮,一旦受潮,花瓶就会失去美感。

因此,需要将它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不要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二)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品瓷中国2018-09-13 07:07:00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最近有不少朋友看我写的连载文章之后,迫不及待地跑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去“实习”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出意外,基本上都是一头雾水。

我的建议,学古陶瓷,还是以领略历史文化为主,不要收藏,多走走博物馆,多看看书。

潘家园和其他收藏一样,是一个铜臭味极浓、尔诈我虞的场所,走走看看无所谓,出手需慎之又慎。

接下来,我将用几集的篇幅,讲讲器型的简单辨识,包括瓶、尊、炉、壶、盘、盆、碗、罐、洗、枕、其他生活器皿和其他专用冥器等,使大家在走走看看的过程中,不至于特别陌生。

第一部分,讲讲瓶类。

这也是在现存的古代瓷器中,保有量最多、最常见的。

瓶——盛酒、陈设、祭祀用器。

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

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

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穿带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多管瓶、贯耳瓶等。

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转心瓶,等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有专家说是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见下图。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仰韶尖底瓶马家窑尖底瓶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还有可能用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把瓶内的液体加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一种冥器,造型复杂、夸张,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

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不是生活用器,是适用于祭祀、陪葬的冥器。

天津博物馆藏品: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收藏界为避讳,常把冥器叫做明器。

古代陶瓷中,明器所占比例是很大的。

多角瓶(谷仓)、多管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造型为上小下大弧形台阶的多重塔式器身,每级装饰多个垂直或斜直的圆锥角。

吴地方言中“角”,“谷”音近,故多角又寓“多谷”,江浙一带民间取其“五谷丰登”吉祥之意。

到唐晚期和宋朝,又演变出了多管瓶、牛角罐等,样式繁多,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瓶直口,上有花纽盖,瓶身有圆管式和多级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空,多与瓶不通。

龙泉窑烧制数量较大,磁州窑也有烧制。

北方磁州窑制品,瓶体较肥硕,肩部直立的六管短而粗。

这些都是专用的冥器,冥器多怪异。

青釉堆塑谷仓罐,三国吴,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青釉堆塑谷仓罐,西晋,高42cm,腹围72cm,底径15cm标记为唐的牛角罐(示意图)上海市博物馆北宋白釉莲花口弦纹六管瓶类似的器具形制繁多,生产窑口也以越窑为多,这显示当时江南地区很流行鬼神崇拜。

你要记住一点,古瓷中,造型复杂怪异、实用性不强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专用冥器。

梅瓶:北宋创烧的一种瓶式,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又称“经瓶”,市场上多见。

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敛腹、瓶体修长。

磁州窑造器上有开光黑彩书“清洁美酒”,“醉乡酒海”等文字,开始实际上是一种丧葬用品,为亡人储酒用,后也有当摆设的。

传说盗墓贼挖出梅瓶,会小心翼翼将残留的酒带回饮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开光鱼纹梅瓶首都博物馆辽缸瓦窑白釉剔花填黑梅瓶元青花萧何月夜追韩信人物故事纹梅瓶元青花《西厢记》人物故事图瓶(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永乐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带盖)宋器一般呈蘑菇形口,器身修长秀丽。

元代呈平口,短颈上细下粗,器形雄伟。

明以后多唇口,器身也随各朝审美情趣变化略有不同。

对比如下:玉壶春瓶: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

呈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窑口烧制,入元以后,其形制遍及南、北方诸窑,并且出现八方形与器身镂雕装饰,有时带盖。

明、清两代,器身普遍比宋、元器矮粗,并成为传统器形一直延续至清末。

中国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凤穿花纹玉壶春瓶中国国家博物馆元青花云龙纹纹壶春瓶元青花蒙恬将军图玉壶春瓶(湖南省博物馆)景德镇窑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元故宫博物院高28.6cm,口径7.8cm,足径9.8cm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釉里红三果纹玉壶春瓶后世许多瓶都是在玉壶春瓶的基础上改良形成的,如清代的赏瓶。

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嘉靖明嘉靖青花八仙云鹤纹葫芦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斗彩番莲纹葫芦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乾隆斗彩桃蝠纹葫芦扁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乾隆粉彩百花图葫芦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器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系,因腹圆若满月,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陶瓷花瓶为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器形。

此式瓶始见于明代洪武时期,盛行于永乐、宣布德两朝,此后至明末不复出现。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宣德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瓶军持:也叫净瓶,渊源于佛国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日本、朝鲜及南洋群岛诸国,为云游僧人盛水洗手用具。

梵语音为“军墀”、“捃雅迦”,“君迟”,“军持”,就是瓶或澡瓶的意思。

瓷质净瓶流行于唐,宋,辽时期。

造型为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

元,明以后多称“军持”。

器身多扁圆,颈较短,流肥硕。

入清以后,这一器形为皇家垄断,演变为直颈、丰肩、敛腹、高圈足外撇如盖展开、无流,成为清朝朝廷赐给西藏高级僧侣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称“藏草壶”。

壶的形状虽然早就出现,但作为局限于壶的概念和功用却出现得比较晚,尤其是手执茶壶,自明代起才大量流行。

明代军持(示意图)明代军持(示意图)盘口瓶:因瓶口似浅盘而得名,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器形精美,流行于唐、宋时期。

制作有难度。

洗口瓶:瓶式之一,因瓶口似浅洗而得名,流行于宋,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

南北各窑场所烧制的洗口瓶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另一种是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

此类瓶可能是从油灯发展而来。

贯耳瓶、凤耳瓶:流行于宋代的摆设器,可以插花。

器形仿汉代铜器投壶式样。

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的叫贯耳瓶,哥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颈部两侧对称贴凸起凤形耳的叫凤耳瓶,是龙泉窑的特有甁型。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仿官窑贯耳六方尊(瓶)上海市博物馆南宋龙泉窑青釉灵芝耳瓶琮式瓶:仿新石器时代玉琮造型的一种瓶。

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

最早的瓷质琮式瓶见于南宋官窑与龙泉窑器,明代石湾窑此类造型多施月白釉,清以后,器身横线装饰演变为八卦纹,故后期又称为“八卦瓶”。

故宫博物院东青釉八卦纹琮式瓶,清宣统高27.6cm,口径9.3cm,足径10.6cm 图片:来自何晓昱的文化艺术博客连座瓶:因瓶体与瓶座连为一体而得名。

流行于元代。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枢府釉连座瓶,盘口,细颈,垂腹,鼎式三足,下连六角形镂空座。

1972年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钧窑连座双耳瓶,花瓣形口,细长颈,丰肩,腹下部内收,瓶底连有镂空座,堪称连座瓶代表作。

(连座瓶示意图)瓜棱瓶:流行于宋,辽时期,瓶的腹部均匀分布着纵贯的凸凹弧线将瓶体分成瓜棱形。

其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作外撇花瓣式,以景德镇烧制的品种最多,也最美。

景德镇湖田窑影青瓜棱瓶胆瓶:瓶的样式像苦胆。

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

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

葫芦,故名。

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

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方瓶:又称棱瓶,有四方瓶、六方瓶、八方瓶,由数块平板型瓷坯粘合而成的瓶体。

明中晚期开始流行的瓶式,清时最多。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天球瓶:受西亚文化影响产生的器形。

口微侈,直颈,球腹,平底。

始见于明永乐朝,宣德器较永乐略显粗放,此后明代各朝未出现。

清代康熙朝仿古之风盛行,天球瓶则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时较为流行,多署本朝年款。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斗彩海水团花纹天球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乾隆粉彩桃纹天球瓶荸荠扁瓶: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

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

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

晚清同治、光绪时,官窑又流行这一造型,但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鲜有变化。

橄榄瓶:鼓腹,口足内敛,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榄。

有素身与瓜棱式之分。

为清代流行器形,始创于顺治朝,雍正、乾隆时最为常见。

转心瓶:外瓶腹际镂孔,腹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拨动上瓶瓶口,内瓶即转动,故称转心瓶。

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创制,多为官窑器。

现代仿品多。

柳叶瓶:瓶的一种式样。

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棒槌瓶:瓶的一种式样。

口沿外翻,直颈,丰肩,腹似直筒状,圈足,造型似洗衣用棒槌,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康熙青花夜宴桃李园图棒槌瓶油锤瓶:瓶的一种式样。

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蒜头瓶:仿秦汉时期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而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