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2)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课标依据: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教材解读: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上两个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旧心说”。
“地心说”也称“地球中心说”“地静说”。
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
这一学说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提出的。
公元140年前后,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学说,建立了宇宙地心说。
在16世纪“日心说”发表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地心说”一直占统治地位,并长期为教会所利用。
由于这一学说没有反映行星运动的本质,经不起长时间的观测检验,后来为哥白尼的‘旧心说”所推翻。
教学目的: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日心说教后反思: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4》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一、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在本单元第一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
三、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24-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并用小球模拟地球运动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认证过程,培养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学习用真理来看待问题。
本课在教材中是宇宙单元的第2课过渡课,但本人将它单独提出来进行教学,淡化了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深化了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
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认识上有了上升。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证据对于科学真理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阅读并分析历史上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假说,找出相应证据支持或批判其中的观点。
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真理在证据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
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器材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太阳模型、地球仪。
学生:“地心说”和“日心说”阅读资料、小球、任务单等。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意相关阅读资料——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地心说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建立了“地心说”。
托勒密在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心说”基础上,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写成了《天文学大成》。
在书中,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反证的方法进行了解释:1.地球是球体。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球的运动说课教学课件
探求新知
哥白尼是波兰的天文学家。 他提出了“日心说”的重要理 论,并出版了不朽名著《天体 运行论》。
哥白尼
探求新知
日心说
哥白尼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1、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 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消失,这说 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
探求新知
日心说
哥白尼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天空无法在24小时内转动一周。
探求新知
想一想, 哥白尼的观点相当于模拟实验中的哪一种解释?
哥白尼的“日心说”相当于模拟实验中太阳 不动,地球围着地球转。
探求新知
思考: “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的相同点
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地球是球形的。
不同点:“地心说”认为地球不运动,处于宇宙中 心,太阳围着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地球在运 动,并且围绕太阳运动,所以它不处于宇宙中心。
探求新知
“地心说”和“日心说”能否合理地解释昼夜 交替现象呢?
能,因为日、地两个天体的相对圆周运动都可 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探求新知
修正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太阳围绕地 球转、太阳围着自转的地球公转等等。
拓展延伸
古希腊天文学主要有四个学派:第一个学派是爱奥 尼亚学派,第二个学派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第三个学派 是柏拉图学派,第四个学派是亚历山大学派。第四个学 派持续的时间最长,所取得的天文学成就也最大。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情境导入 试图对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解释
探求新知 一起来认识一下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探求新知
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托勒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8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内容: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并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篮球。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屏幕上是什么画面?(微信)这个创意表达了什么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情境在现实中可以做到吗?1、师: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古时候,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提出了很多种说法。
你知道哪些说法?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2、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大屏幕出示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学习了解。
(指名一学生朗读,师相机讲解)第一类:盖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
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这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意思是说,蓝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
这种“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流传极广,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响。
例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类似的传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广泛流传。
古代俄罗斯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象一块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而这三条鲸鱼则漂游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科学课中唯一一节研究科学史的课程。
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但光只了解两位科学家的成就还是不够的,学生学习会感到突兀,所以想要达成教学目标有必要增加与他们相关联的另外两位极具代表性并且学生相对熟知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逐步通过资料了解,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位科学家在研究关于地球及其运动的知识。
除了让学生了解哥白尼和托勒密两位著名的人物在研究中所提出的观点之外,还让他们知道了在托勒密之前的人物和哥白尼之后一些科学家的伟大成就。
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些科学家为人类认识地球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激发学生体会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研究的。
而本课重点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情感教育,体会到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我们今后学习的重要守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提供的阅读资料和多媒体演示的动态现象知道几位科学家在研究中提出的观点以及证据。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了解地球是不规则球体。
2、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并能找证据解释观点。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感情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在对资料分析和交流中,需要大胆质疑。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打算):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来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肯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讨了地球上发生昼夜变化的原因,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二、查阅资料,经历人类探究知识过程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学说的否认依旧。
〔重点〕〔1〕计算:给出科学数据: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1.5亿千米,让我们来算一算,它绕地球一周路程有多远?太阳运行的速度是每秒250千米,照这样算,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多少小时呢?24小时绕地球一圈可能吗?〔2〕汇报计算结果:把计算结果填写在P62(科学同步探究)上。
依据计算结果,否认“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3〕阅读资料。
阅读课本P76的阅读局部,看看人类是怎样研究“太阳围绕地球转〞这个问题的。
〔4〕汇报阅读结果。
用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再次否认“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2、对地球运动其余学说的认识。
〔1〕用推理的方法再次思考“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和“地球不仅自转,还围绕太阳转动〞哪种说法是正确的?〔2〕阅读课本P76的阅读局部,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及反思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2.了解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且比较这两种观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再一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并且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探索的漫长过程,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1.再一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2.比较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两种观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等。
做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的材料:地球模型、铁丝、亮片、手电筒等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上一课,我们做了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初步探讨了地球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不过我们发现这个模拟实验告诉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多种可能,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最终的结论又是什么?历史上人们对地球的运动又有过哪些看法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2.板书课题: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二、探索活动一:阅读相关的资料1.教师引导: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托勒密的地心说,第二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
2.出示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这两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3.再出示托勒密地心说的示意图和哥白尼日心说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再看一看,初步了解地心说的观点内容和日心说的观点内容。
4.学生仔细阅读托勒密地心说的资料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提出的时间、观点的内容以及观点提出的依据。
5.全班交流比较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
出示比较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表格,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进一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的异同之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极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
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
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
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日心说。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二小江旭东一、教学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中的《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运动特点,以及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明白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认识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运动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知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模型,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交替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含教学反思)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 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 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 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课后 反思
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 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分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 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
观点和证据,以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
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主要教法
合作、探究、学习
一、引入学习:
教学过程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
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
日心说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而“地心说”和“日心说”是
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能够较好地理解地球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地球科学》教材第七章第三节《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开普勒定律的发现及其意义,以及现代科学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
1.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2.地心说与日心说:介绍古代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对日心说的证实。
最后,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至关重要。今后,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球科学。
举例: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日心说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科学思想的变革。
(3)开普勒定律:掌握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在地球运动研究中的应用。
举例:开普勒第一定律(行星椭圆轨道定律)、第二定律(行星面积速率定律)、第三定律(行星周期定律)及其对行星运动规律的化、地球公转轨道的进动等现象。
2.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整合:帮助学生将所学地球运动知识与日常生活、科技进步等方面相结合,提高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4.文化认同: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掌握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掌握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难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2.教学手段: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3.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因这节课所教的学生是农村学生,他们知识面较城市学生要窄些,要查找的书籍或上网等手段要比城市学生缺乏些,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
其中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很多是来自理性的推理而非天文的客观观察,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些都是小学生很难明白
的。
这希望学生能认真的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地对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认识昼夜现象的成因。
(二)、学习目标设计: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并能找证据解释观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
3、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三)学习重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四)学习准备设计:
知识技能准备: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能有多种假设,并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学习资源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昼夜交替现象假说的简图、地球仪、透明塑料盒。
学生:记录表等。
(五)导学活动设计:(即:教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