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重点知识大全

合集下载

传染病防治知识总结

传染病防治知识总结

传染病防治知识总结
传染病预防知识包括预防切断传染源、接种疫苗、保证卫生、及早处理、严格消毒等。

1、控制传染源:想要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形成的传播链。

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防病能力。

在传染病发病的高峰期,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避免被传染。

避免到人流量大、空气不流通环境中,降低细菌或病毒感染风险。

此外,避免与他人共用衣物、餐具等用物;家中可定期喷洒消毒液或行杀虫、捕鼠工作等。

2、接种疫苗:接种常见的、易传播传染病的疫苗,如乙肝疫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等。

按规定进行疫苗的预防接种,可以提高对于某类病毒的免疫力。

3、保证卫生:保持环境卫生,避免在蚊、蝇、鼠、蟑螂等害虫肆虐的地方生活,防止被传染。

4、及早处理: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或与传染病患者有接触史并出现不适时,需要对患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预防防止交叉感染。

5、严格消毒:在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后,其接触过的用品及居室均应进行严格消毒。

6、注意生活方式:每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走、游泳、瑜伽、跳操等,有助于增强自身体质与抗病能力;注意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可适当增加牛奶、鸡蛋、猕猴桃、西红柿等新鲜食物的摄入,食物中富含的营养元素可以提高免疫力。

除此以外,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经常开窗通风等;养成勤洗手、室内消毒等习惯。

一旦确诊自身患传染性疾病,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必要时单间隔离,避免将疾病传染给其他健康人群。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共性知识(一)基本概念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感染过程三因素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

构成感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与社会)。

1.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其致病作用取决于如下几方面。

(1)数量:病原体入侵的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之一。

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

(2)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3)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

(4)变异:可因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变异。

2.人体免疫应答作用:病原体感染多伴随免疫应答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

变态反应属于后者。

(1)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反应。

主要表现为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作用等几方面的功能。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重复感染的作用,不能遗传。

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3.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很大影响。

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

大部分虫媒传染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地区和季节性。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行为、社会卫生保健(2)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等各方而。

生活水平低、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增加感染的机会。

(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发生无数次感染,每一次病原体侵入机体,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可以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
案例二
某区疾控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健康讲座,针对季节性流感、手足口病等常见传染病进行详细 讲解。分析: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师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发病后的 处理方法,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机制运行良好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市所有学校均建立了完善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机制,定期 对学生进行体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分析:该机制的有效运行,确保了疫情的早发现、早隔离、 早治疗,避免了传染病的扩散。
04 学校传染病防治政策及法规
国家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艾滋病防治条例》
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及标准
01
02
03
04
《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工作 规范》
《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
汇报人:
2023-12-05
• 传染病概述 • 学校传染病现状及影响 • 学校传染病防治措施 • 学校传染病防治政策及法规 • 学校传染病防治典型案例分析
01 传染病概述
什么是传染病
•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 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主要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 ,如结核病、流行性感冒、乙肝等。
02
03
04
健康危害
传染病会导致师生身体不适, 甚至危及生命。
学习影响
传染病可能导致师生缺课,影 响学习成绩。
心理压力
传染病的爆发会给师生带来恐 慌和心理压力。
社会影响
学校作为人群密集场所,传染 病的传播速度快,可能引发社

传染病防控基本常识

传染病防控基本常识

传染病防控基本常识1. 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是指能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食物、水源、昆虫或其他媒介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性传播病等。

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包括:- 直接接触传播:与患者或潜在患者接触,如握手、拥抱等;- 空气飞沫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食物和水源传播:通过食物或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 昆虫媒介传播:通过昆虫叮咬传播,如蚊虫叮咬引起的疾病。

3.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经常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或潜在患者后;- 咳嗽和打喷嚏时咳嗽纸巾或肘部: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呕吐物等;- 饮食安全:避免食用生或不熟透的食物,保持饮食卫生;- 饮用安全水源:选择饮用安全的瓶装水或煮沸后的水;- 定期打开窗户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 预防昆虫叮咬:使用驱虫剂、穿着长袖长裤等方式预防昆虫叮咬。

4. 传染病的早期识别与报告早期识别和报告是预防传染病扩散的关键步骤,个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注意身体状况:关注身体是否有不适、发热等症状;- 及时就诊:一旦发现身体有异常,尤其是与传染病相关的症状,及时就医;- 遵循医生指导:按照医生的指导接受治疗,并主动告知自己的病情,以便医生判断是否属于传染病。

5. 应对突发传染病的措施在突发传染病的情况下,应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隔离患者:将患者与外界隔离,避免病原体传播;- 接受医学观察和治疗:对于接触过患者或病原体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和治疗,以防止进一步传播;- 加强卫生管理: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减少病原体滞留。

以上是传染病防控的基本常识,大家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预防意识,共同维护公共健康安全。

传染病知识点整理

传染病知识点整理

传染病知识点整理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人与人之间或动物与人之间的疾病。

了解传染病的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下面是传染病知识的一些主要点。

1.传播途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食物传播和水源传播等途径传播。

空气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例如流感和肺结核等疾病。

2.病原体及其分类: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

病原体可以直接感染人体,也可以通过媒介(例如蚊虫)传播。

3.典型传染病:典型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结核病、肺炎、肝炎、狂犬病、艾滋病和疟疾等。

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4.预防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关键是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时遮掩口鼻、避免接触病人等。

此外,疫苗接种和消毒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5.季节性传染病:一些传染病具有季节性,如流感。

这些疾病在特定季节高发,需要特别注意加强预防措施。

6.公共卫生应急:发生传染病疫情时,需要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医疗机构和政府应加强监测和报告系统,迅速隔离病人,进行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

7.全球传染病问题: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传染病具有跨国界传播的风险。

全球公共卫生合作和信息共享变得愈发重要。

8.抗生素耐药性:由于滥用和不适当使用抗生素,一些病原体已经产生抗药性,导致传染病难以治疗。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抗药性的重要措施。

9.动物传播疾病:一些传染病可以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如鼠疫和埃博拉病毒。

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和食用野味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

10.社区的角色:社区参与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关键。

社区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1.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注射疫苗,人体可以产生免疫力以对抗病原体。

12.传染病控制:传染病控制的目标是减少疾病的传播。

控制传播的方法包括早期诊断、隔离患者、追踪接触者、教育公众等。

传染病是人类所面临的一大威胁,了解传染病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感染、避免传播,并在疫情爆发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反应。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传染病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

为了更好地学习《传染病学》,以下是一些学习复习资料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1.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2.传染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3.传染病流行的环节:传染病流行过程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配合。

4.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接种疫苗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二、了解常见的传染病1.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2.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3.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4.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5.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多见于儿童。

6.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三、学习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法1.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于已经确诊的传染病患者,应当采取隔离治疗措施,以防止病原体继续传播。

2.实施消毒措施:对于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应当进行消毒处理,以消灭病原体。

3.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对于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应当及时接种疫苗。

4.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等,有助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5.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传染病是指通过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常见传染病包括流感、痢疾、结核病、肺炎、艾滋病等。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保护人们健康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知识以及防治措施。

一、流感1.病因: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分为甲型和乙型。

2.传播途径: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物体传播。

3.预防措施:打流感疫苗、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

4.治疗措施:及时休息、多喝水、适当服用退烧药、坚持备好传染病的药物等。

二、痢疾1.病因:痢疾是由于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2.传播途径:通过粪口传播,主要是食物和水源污染。

3.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和环境卫生、饮食卫生、生活用品卫生等。

4.治疗措施:及时进行显微镜检查,及时治疗,饮食调理,必要时服用抗生素。

三、结核病1.病因: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2.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3.预防措施:预防结核病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膳食、增加体质、提高抵抗力等。

4.治疗措施:及时就医、接受抗结核治疗、重视休息与调理、饮食调理等。

四、肺炎1.病因:肺炎是由多种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传染病。

2.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3.预防措施: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体质,定期接种疫苗等。

4.治疗措施:及时就医、合理用药、休息养身、饮食调理等。

五、艾滋病1.病因: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等。

3.预防措施:避免与感染者进行性接触、不共用注射器、使用安全套等。

4.治疗措施:接受抗病毒治疗、加强护理、改善营养、提高免疫力等。

针对上述传染病,还有一些常用的防护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人群、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饮食卫生等。

此外,定期接种疫苗也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传染病要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要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要点总结大全1. 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引起的可以通过接触、飞沫、血液传播等途径传播的疾病。

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呼吸道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传播,如握手、接触体液等。

- 血液传播: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如血液交换、注射传播等。

- 昆虫传播:病原体通过昆虫叮咬传播,如蚊子传播疟疾、蜱传播布鲁氏菌病等。

3.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使用纸巾等措施。

- 注重环境卫生:保持空气流通、定期清洁、消毒等。

- 接种疫苗:按照相关程序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

-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增强身体素质。

4. 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流感:接种流感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避免接触患者。

- 肺结核: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密切接触者筛查。

- 腹泻病:饮食卫生、个人卫生,保持清洁环境。

- 甲型H1N1流感:接种疫苗、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 手足口病: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保持环境清洁。

- 结核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密切接触者筛查。

5. 传染病的报告和处理- 发现病例:及时报告相关的卫生部门。

- 隔离措施:对患者进行隔离,以阻断传播途径。

- 溯源调查:了解病例的传播途径和接触史,寻找可能的传染源。

6. 全球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机制-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协调国内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 地方卫生部门:负责本地区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7. 传染病的突发事件应对- 应急预案:建立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处置措施。

- 紧急响应:按照预案,迅速启动紧急响应机制,采取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加强宣传等措施。

8. 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信息发布- 监测系统: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对疫情进行实时监测。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预防控制和治疗方法等的学科。

以下是传染病学的重点知识点:1.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或动物所引起的疾病。

传染病可以分为空气传播、经食物或水传播、虫媒传播、接触传播等不同的传播途径。

2.病原体的特性:了解病原体的特性对于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控制至关重要。

例如,细菌可以产生毒素,病毒可以感染宿主细胞并复制,真菌可以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寄生虫可以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

3.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食物或水传播、性传播、垂直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

了解传播途径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4.免疫学原理: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控制至关重要。

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主要部分,其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两个重要的免疫反应。

5.传染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监测是对病例的发生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测,以便及时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收集病例资料、调查疫点、分析数据等方法来研究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

6.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包括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隔离措施、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传染病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控制措施。

7.传染病的治疗:传染病的治疗包括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传染病的早期干预和治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8.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和经济的措施之一、了解各类传染病的疫苗接种规划和程序对于有效预防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9.新兴传染病和重大传染病:新兴传染病是指近年来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威胁的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等。

重大传染病是指已知疫苗和治疗方法但仍广泛传播和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如肺结核、流感等。

了解这些传染病的病因、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防控知识点

传染病防控知识点

传染病防控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传染病,如流感、疫情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至关重要。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传染病防控的知识点。

1.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物体传播。

其中,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尘埃或颗粒物传播;飞沫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飞沫进入人体传播;接触传播是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或其分泌物传播;物体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被污染的物体传播。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2. 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过公共场所或患病人群后;注意呼吸道卫生,避免喷嚏或咳嗽时未遮掩口鼻;保持室内通风,保持清洁卫生的环境等。

这些简单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3. 避免接触传染源接触传染源是导致传染病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避免接触有传染病症状的患者,避免共用个人物品和餐具等;避免前往传染病高发区域,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等。

减少接触传染源可以有效降低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4. 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根据自身的接种情况和医生建议,及时接种相关的疫苗可以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在疫情期间,政府会组织相关的疫苗接种活动,市民应积极参与,为自身和他人提供保护。

5. 遵循官方指导在面对传染病时,我们应该遵循官方指导,听从专家建议。

避免传播谣言、恐慌情绪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保持理性,全面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和防控措施。

只有保持警惕,团结一致,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总的来说,传染病防控知识点是我们应该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传染源、及时接种疫苗,以及遵循官方指导等一系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确保自身健康和社会安全。

(完整word版)传染病重点笔记

(完整word版)传染病重点笔记

第一章总论1、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3、感染的概念:病原体和人体之间互相作用、互相斗争的过程。

4、传染的概念: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体到另一个宿主体的感染。

5、构成感染和传染的三个必备条件/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6、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5种不同的结局——清理病原体>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潜伏感染(频率/比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于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

8、隐性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及生化改变9、病原体携带状态:可以停留在入侵部或入侵部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症状,但能携带并排除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区别:隐性—感染了却没得病,体内没有病毒但有抗体;携带—感染没有症状,体内有病毒并持续存在且可以传染10、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2)毒力: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组成3)数量:伤寒需要10万菌体;细菌性痢疾仅需10个菌体4)变异性:可因环境、药物或遗传因素而变异11、感染过程中变异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12、非特异性免疫⒈天然屏障:外部屏障(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内部屏障(血-脑,胎盘)⒉细胞吞噬作用⒊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各种细胞因子13、特异性免疫: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细胞免疫(T细胞与抗原再相遇);体液免疫(B细胞受刺激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相应抗体,即免疫球蛋白)14、传染病流行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通过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在人群中传播,造成大规模的感染。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很多种,比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等。

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对于防控传染病的流行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传染病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传染病的分类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感染对象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空气传播性传染病、飞沫传播性传染病、血液传播性传染病等。

空气传播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微粒传播,如结核病;飞沫传播性传染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流感;血液传播性传染病通过血液传播,如乙型肝炎。

二、传染病的预防
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是加强个人卫生意识,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另外,定期接种疫苗也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途径,比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

三、传染病的症状
传染病的症状各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恶心等。

有些传染病症状轻微,有些则症状严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四、传染病的治疗
传染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药物治疗。

在治疗传染病的同时,注意休息,多饮水,加强营养,可以帮助身体更快地恢复健康。

总的来说,了解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认识传染病、预防传染病和治疗传染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大家都能够加强对传染病的了解,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让我们共同为创建一个更加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传染病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通过病原体传播的疾病的科学。

以下是传染病学的重点知识点:1.病原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

了解病原体的类型、结构和生命周期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非常重要。

2.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经口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和垂直传播等。

了解不同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3.感染过程:感染过程包括暴露、易感期、潜伏期、发病和康复等阶段。

理解感染过程可以帮助确定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4.免疫学:免疫系统是抵抗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理解疫苗和免疫治疗的原理。

5.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方法。

掌握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

6.预防和控制策略: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包括隔离、消毒、疫苗接种、健康宣教、环境改善等。

了解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方式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7.全球传染病:了解全球传染病的情况对于应对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流感、麻疹、登革热等,掌握其传播途径和防治策略可以帮助应对全球传染病的挑战。

8.公共卫生:传染病学是公共卫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公共卫生的原理和实践有助于推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9.新兴传染病:新兴传染病是指近年来出现或重新出现的传染病,如SARS、新型冠状病毒等。

了解新兴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有助于及时应对新的公共卫生威胁。

以上是传染病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的发展是响应公共卫生挑战的重要一环,了解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传染病基础必学知识点

传染病基础必学知识点

传染病基础必学知识点1. 传染病定义: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2. 传播途径:- 直接传播:通过接触感染源,如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唾液、尿液等)或皮肤黏膜(如手、眼、嘴等)。

- 飞沫传播:通过患者飞沫中的病原体直接进入其他人的呼吸道。

- 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悬浮传播,一般距离较远,如结核病、麻风病等。

- 粪口传播:病原体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或饮水传播,如霍乱、肝炎等。

- 昆虫媒介传播:昆虫叮咬带有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后,再叮咬其他人或动物,传播病原体,如疟疾、登革热等。

- 接触传播:通过接触传播器具、生活用品、衣物等被病原体污染过的物品。

3. 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易感染的部位。

- 接种疫苗: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疫苗接种计划,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提高免疫力。

-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室外环境清洁卫生,避免积水、垃圾滋生病原体。

- 避免接触患者或病原体:尽量避免接触传染病患者,特别是病情较重或感冒症状明显的人。

- 使用正确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 定期体检和检测:通过定期体检和检测,早期发现和治疗传染病,提高治愈率和康复率。

4. 常见的传染病:-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等。

-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症状包括高热、咳嗽、鼻塞等。

- 红疹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症状包括皮疹、发热、咳嗽等。

-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通过血液、精液、母婴传播,症状包括乏力、黄疸、恶心等。

- 结核病: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通过空气传播,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盗汗等。

5. 病原体的识别和检测:- 细菌:通过细菌培养、荧光染色、PCR等方法进行检测。

- 病毒:通过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病毒培养等方法进行识别和检测。

传染病学重点整理

传染病学重点整理

传染病学重点整理一、病毒感染1,感冒病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正黏病毒)途径:呼吸道/空气飞沫(3天最强)机制:透明膜;表现:全身症状明显,呼吸道症状轻;检查:病毒分离;奥司他韦、扎那米韦,预防:疫苗。

2,禽流感禽类病源:(不是人)(正黏病毒)途径:呼吸道,空气飞沫机制:透明膜:ARDS(进行性呼衰)检查:病毒分离,白肺:奥司他韦(发隔报治疗)3,肺炎病源:SARS冠状病毒,人)途径:呼吸道,空气飞沫;机制:透明膜,免疫器官损伤;表现:发热:首发主要症状,呼吸衰竭,无上呼吸道卡他(感冒)症状;肺部体征不明显;检查:淋巴细胞减少,特异性抗体、病毒分离、PCR;治疗对症,紫外线敏感,检疫期14天。

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

4,艾滋病病源:HIV人;途径:性传播、血液或液制品传播、母传播;机制:侵蚀CD4+T淋巴细胞;急性感染期(感3~14天)无症状染期(6~8年)卡氏肺孢子菌感最常见的感、最主要死因。

AIDS 发生卡波肉瘤主要是由于疱疹病毒8型染③弓形体脑、隐球菌脑病;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抗—HIV),诊:RNA;治疗:核苷类似物(夫定) 5,出血热病源: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人不是主要传染源)全途径(只未明言性传播)机制: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一造成小血管通透性增加;临床特征(三大主证):发热、出血、肾损害。

1.发热期—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2.休克期:低血容量休克(热退病重):3.少尿期:24小时尿量<400ml为少尿:4.多尿期:电解质素乱高峰再休克;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早期诊断-IgM,确诊-RNA“;治疗: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及就近治疗。

1.发热期抗病毒预防DIC 2.休克期一扩容、纠酸、活血管3.少尿期一利尿、稳定内环境4.多尿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灭鼠。

6,狂犬病病源:狂犬病毒(科拉沙病毒)带狂犬病毒的动物,人不是传染源;途径:接触传播(咬伤);机制:侵犯脑脊液实质,潜伏期可10年以上;1.前驱期:精神敏感一咽喉紧缩2.感兴奋期:极度兴奋恐惧、恐水、恐风引起痉挛3.麻痹期:呼吸麻痹,循环衰竭;检查:分离、PCR;治疗:无有效办法,对症治疗,及时注射疫苗。

传染病知识科普

传染病知识科普

2023-10-28•传染病概述•传染病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介绍目录•传染病治疗与康复•传染病的社会影响与应对策略0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定义根据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危害程度,一般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类。

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丙类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食物传播部分传染病病原体可污染食物,通过进食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将带有病原体的飞沫传播到空气中,他人吸入后被感染。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污染的手、物体表面等,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他人。

性传播某些性传播疾病如淋病、梅毒等,通过性接触传播给他人。

母婴传播部分传染病可通过母婴传播,如乙肝、艾滋病等。

影响传染病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全球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对个人可导致健康损害甚至死亡,对家庭可造成情感和经济上的双重打击,对社会可引发群体性卫生事件,对全球则可能引发跨国界的疾病流行。

危害传染病的危害包括短期和长期影响。

短期影响包括医疗资源的消耗、社会经济的损失等;长期影响则可能导致慢性疾病、后遗症等。

某些传染病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素。

传染病的影响与危害02传染病预防措施科学认识传染病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不随地吐痰等。

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牙刷、餐具等个人物品。

避免接触眼睛、鼻子和嘴巴,特别是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

个人卫生习惯室内空气消毒室内空气消毒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可以使用紫外线灯、臭氧等消毒设备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传染病常识

传染病常识

传染病常识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常识:
1. 病原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

每种病原体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和症状。

2. 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握手、接吻;也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还可以通过接触感染源,如接触被感染体液、食品或污染的物体。

3. 预防措施: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如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

疫苗接种和食品安全控制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4. 常见传染病: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感冒、流感、麻疹、水痘、肺结核、肝炎、艾滋病、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

5. 症状和治疗:不同传染病的症状有所不同,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传染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休息、饮食调理等。

6. 隔离和检疫:对于某些高度传染性的疾病,隔离和检疫是防止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

患者和疑似患者会被隔离,被接触者需要接受观察和检疫。

请注意,这些只是传染病的一些常识,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治疗
方法应根据具体的传染病情况而定,建议在感到身体不适或有疑似传染病的情况下及时就医。

传染病重点知识大全

传染病重点知识大全

1.传染病学(infectious diseases)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转归以及防治的方法。

重点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

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了解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熟悉向传染病作斗争的方法;掌握诊断技术和治疗原则;为今后研究传染病打下基础2,传染病(infections disease)亦称为感染性疾病,传染病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一组具有传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

3、.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包括病原体和机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4、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进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

也是医学检疫的依据。

5、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 )(发病初期)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

6、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疾病发展到极期,高峰期,某一传染病特异的症状和体征都表现出来了,由轻到重,然后逐步缓解。

7、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当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8、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9、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机体防御受到损伤,体内处于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隐匿病原微生物而致病。

10、再燃recrudescence 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的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12、复发relapse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13.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传染病基础知识:1、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他人的疾病。

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真菌或原生动物。

2、传染方式:2.1 飞沫传播: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原体会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2.2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血液、皮肤或污染物等,病原体可通过接触传播给其他人。

2.3 粪口传播:摄入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或者通过接触被感染者粪便后未进行手卫生,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2.4 物品传播:通过接触感染者使用过的被污染的物品,例如毛巾、餐具等,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2.5 虫媒传播:通过蚊子、蜱虫、跳蚤等昆虫传播给他人。

3、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3.1 流感:避免与流感患者密切接触,及时洗手,暴露后就医。

3.2 结核病:及时治疗感染者,保持室内通风,不随地吐痰。

3.3 肺结核:接种卡介苗,使用口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4 腮腺炎:接种腮腺炎疫苗,避免与病患密切接触。

3.5 麻疹:接种麻疹疫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病患密切接触。

3.6 水痘:接种水痘疫苗,避免与病患密切接触。

3.7 感冒:勤洗手,避免接触感冒患者,保持室内通风。

4、传染病防控措施:4.1 近期接触者隔离观察和治疗。

4.2 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例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4.3 做好环境清洁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环境消毒等。

4.4 强化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控意识。

4.5 推行疫苗接种计划,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染病学(infectious diseases)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转归以及防治的方法。

重点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

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了解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熟悉向传染病作斗争的方法;掌握诊断技术和治疗原则;为今后研究传染病打下基础2,传染病(infections disease)亦称为感染性疾病,传染病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一组具有传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

3、.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包括病原体和机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4、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进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

也是医学检疫的依据。

5、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 )(发病初期)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

6、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疾病发展到极期,高峰期,某一传染病特异的症状和体征都表现出来了,由轻到重,然后逐步缓解。

7、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当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8、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9、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机体防御受到损伤,体内处于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隐匿病原微生物而致病。

10、再燃recrudescence 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的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11、窗口期从感染病毒到产生抗体的时期称为窗口期。

12、复发relapse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13.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常见有患者,隐形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感染动物。

14.传播途经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常见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垂直传播15.易感人群(susceptibility of the crowd)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易感人群是由易感这构成的,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当易感者多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流行。

16、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和体征,甚至发生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7、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8、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把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以引起显性感染19、麻疹 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核膜炎、口腔黏膜麻疹斑及皮肤斑丘疹。

20.科普利克斑(koplick spot):麻疹发病2~3d在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科普利克斑:白色小点,0.5-1mm,周围有红晕,可融合并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形成表21、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的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主。

22、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 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FH),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

临床上表现: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

2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meningococc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24、狂犬病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病死率100%。

25、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经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

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等特点。

26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和呼吸道传染病。

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腹泻为主的临床表现、27、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性病.临床特征:持续发热,表情冷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28、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

属于甲类传染病。

典型的患者由于激烈的腹泻呕吐,可以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29、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30、菌血症(bacteremia):是指细菌在血流中短暂出现的现象,一般无明显毒血症状,在国外文献中,常与败血症通用。

31、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 BSI)血流感染是导致败血症的重要过程,可以继发于身体特定部位的感染灶,当未发现明确感染灶时也可认为是原发感染。

可划分为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community-acquired BSI)与医院内血流感染(nosocomial BSI)。

由血管内导管置入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I)是主要的医院内血流感染。

3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指人体对各种损害因素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临床上符合以下两条或两条以上:体温>38℃或<36℃;心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或二氧化碳分压<32mmHg;白细胞计数>12×109/L或未成熟细胞>10%等33、脓毒血症(pyemia):指败血症过程中细菌栓子随血流栓塞出现迁徙性炎症,全身多处脓肿形成。

3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以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疼痛。

34、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故称志贺菌病。

表现为腹痛、腹泻、排粘液性血便以及里急后重,可伴随发热和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35、猩红热是A组β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明显退屑。

36、急性肾功能不全又称肝肾综合症或功能性肾衰竭。

重症肝炎或肝硬化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滤和肾血浆流量降低,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

37、肝肺综合症重症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肺水肿、间质性肺炎、盘状肺不张、38、伤寒细胞临床观察提示被激活的巨噬细胞对伤寒杆菌的细胞内杀伤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细胞碎片,称伤寒细胞。

39、伤寒小结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小结或伤寒肉芽肿。

40、嗜酸性小体一些肝细胞体积缩小,胞核固缩甚至消失,由于核酸含量减少,胞浆嗜酸性染色增强,成伊红色圆形小体称为嗜酸性小体。

41、肝炎肝纤维化未达到肝硬化诊断标准但肝纤维化表现较明显者称为肝炎纤维化。

42、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侵入病原体的一种清除机制。

他不牵涉对抗原的识别和二次免疫应答的增强。

43、特异性免疫是指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45、淤疸型肝炎以肝内淤疸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46、干性霍乱起病急,发展迅速,尚未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47、玫瑰疹: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7—14天可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

直径2—4mm,压之褪色,躲在10个以下,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部。

48、HAART: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仅用一种抗病毒药物易诱发HIV变异,产生耐药性,因而目前主张联合用药,称HAART。

名解1.传染病学(infectious diseases)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转归以及防治的方法。

重点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

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了解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熟悉向传染病作斗争的方法;掌握诊断技术和治疗原则;为今后研究传染病打下基础2,传染病(infections disease)亦称为感染性疾病,传染病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一组具有传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

3、.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包括病原体和机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4、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进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

也是医学检疫的依据。

5、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 )(发病初期)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

6、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疾病发展到极期,高峰期,7、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当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8、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9、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机体防御受到损伤,体内处于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隐匿病原微生物而致病。

10、再燃recrudescence 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的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度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