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佛典语言学书目
佛典语言学书目梅维恒(Victor Mair)1.〈《贤愚经》的原典语言〉,《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pp. 424-444,巴蜀书社。
方一新、高列过2. 〈《分别功德论》翻译年代初探〉,2003,高列过,《浙江大学学报》,2003.5。
3.〈题安世高译《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考辨〉,2007,《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0 辑,pp. 345-373,巴蜀书社。
方一新4. 〈东汉六朝佛经词语札记〉,2000,《语言研究》,2000.2。
5. 〈《兴起行经》翻译年代初探〉,2003,《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一期,276-284页。
6. 〈作品断代和语料鉴别〉,2004,《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2004.1,pp. 16-29。
7.〈从中古词汇的特点看汉语史的分期〉,2004,《汉语史学报》第4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8. 〈早期汉译佛经的被动句〉,2004,高列过,《第五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四届海峡两岸语法史研讨会》论文集(II),2004 。
9. 〈《太子慕魄经》非安译辨〉《第二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长沙市。
10. 〈《佛说奈女祇域因缘经》翻译年代考辨〉,2008,《汉语史学报》第7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
11.〈从佛教词语及惯用语看《分别功德论》〉,2008,《第三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10.31,政治大学。
董琨12. 〈汉魏六朝佛经所见若干新兴语法成分〉,1985,《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一)》,江苏古籍出版社。
13. 〈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2002,《中国语文》第6期,pp. 559-566董志翘14. 《中古文献语言论集》,2000,成都,中国,巴蜀书社。
15.〈汉文佛教文献语言研究与训诂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pp. 3-15,巴蜀书社。
国际汉学目录(1-16)
《国际汉学》第一期目录文史新探汉学的生命力………………………………………………………………… 任继愈《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英文) …………………………………………… 徐梵澄春秋三传尊桓论……………………………………………………… (台湾)周何周易古法与阴阳观念…………………………………………………………… 庞朴北魏研究的方法与课题…………………………………………… (日)谷川道雄李凭译孙耀校汉学家专页冯友兰先生年表……………………………………………………………… 蔡仲德德国汉学家鲍吾刚…………………………………………………… (德)汉克杰附:鲍吾刚著作要目中国文化在世界中国文化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的影响…………………… (法)维吉尔·毕诺耿昇译中国儒教对英国政府的影响………………………………… (美)艾特蒙·莱特李文昌译莱布尼茨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解……………………………………………… 焦树安《金瓶梅》在法国…………………………………………………………… 王丽娜敦煌学研究敦煌学与日本人……………………………………………………… (日)池田温陈汉玉译中西文化交流史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欧文化交流………………………… (法)谢和耐方骏译利玛窦在华文化进路之哲学反省…………………………………………… 沈清松宗教与文化《浮屠经》考………………………………………………………………… 方广錩禅镜………………………………………………………………… 薛华杨煦生译李贺诗歌中的天竺佛影……………………………………………………… 张国风考古新篇临淄封泥考………………………………………………………………(日)关野雄瀚滪译陈公柔校近年来中国考古新发现及研究概述………………………………………… 俞永炳近思录蔡元培和张元济“吸收”和“消化”西学的社会意义……………………… 陈原儒家文化与现代性——读《最后一个儒家》……………………………… 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近年来的中国汉语研究………………………………………………………… 张平德国汉学概述………………………………………………… (德)巴巴拉·霍斯魏建平译法国的古代中国研究………………………………………………… (俄)李福清国内近年来对国外有关蒙古、西藏和西域史名著的翻译出版概况………… 岳岩汉学发达史从西方发现中国到国际汉学的缘起………………………… (法)雅克·布洛斯李东日译近代欧洲思想界心目中的中国——简介欧洲作家和哲学家的不同观点(意)葛吉达,翟灿译汉学研究机构介绍“胡天汉月方诸”:简介美国东方学会…………………………… (美)李珍华法国远东学术研究院汉学研究简介………………………………… (法)郭丽英《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简介………(德)弥维礼、李然游心译附:《华裔学志》要目选译东洋文化研究所 ----日本汉学研究的根基…………………………王启元编译图书评介开拓道教研究的新领域——《中国道教史》简介………………………沐平“汉魏封建说”的扛鼎之作——评何兹全新著《中国古代社会》……………………拓晓堂评《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普·杜阿拉谢萌珍编译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瞩目之作——《宋明理学史》………………………………………西梓西文人名译名对照表………………………………………………………… 李崇安编后《国际汉学》第二期目录文史新探邹平丁公陶文试探…………………………………………………………… 李学勤郑玄的易学…………………………………………………………………… 余敦康元好问述说………………………………………………………… (日)小栗英一李凭译焦、阮、凌礼学思想合论…………………………………………………… 陈居渊读《南冥集》新得…………………………………………………………… 汤一介汉学家专页学问在中西之间——记季羡林先生对中印文化的研究…………………… 王邦维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教授………………………………………………………耿昇中国文化在世界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历史考察………………………………………………… 严绍璗道教文化研究在俄国………………………………………………………… 郑天星中国思想史研究容肇祖与明代思想史研究…………………………………………………… 姜国柱朱熹在经典文献注释中的解释思想…………………………………………王健老子思想本源论……………………………………………………(德文)杨煦生中西文化交流史《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信简序言》………………… (美)霍· 林斯特拉万明译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的8封信……………………… (美)霍· 林斯特拉万明译汤若望的教育基础及当时的学术思想…………………… (德)埃· 斯普林格张志文译宗教与文化汉代佛教与西域……………………………………………………… (荷)许理和吴虚领译中国道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王卡台湾佛教暮课诵……………………………………………(德文)(德)弥维礼如何维持儒家对人民的统治………………………………………… (美)余蓓荷顾犇译近思录“取精用宏,含英咀华”——贺麟新儒学思想简述……………………………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利马窦的研究评介……………………………………… 李东日近年来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综述……………………………………………… 曲英杰汉学研究机构二战之后法兰西学院的汉学研究…………………………………… (法)谢和耐耿昇译图书评介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 顾犇《成吉思汉----生平极其遗产》……………………………………………… 唐煜编后《国际汉学》第3期文史新探《坛经》版本刍议李申程颐与道学文化的兴起 {美}包弼德(周晋)译古代隐逸文化与陶渊明罗小东汉学家专页著名蒙古学家海西希教授及其著作乌云毕力格往者寥寥来者了无--记徐梵澄先生孙波中国文化在世界日本五山文学与宋明文学的关联和呼应王晓平礼仪之争与中国宗教习俗的西传中西文化交流史利玛窦著作中的科学和技术 {法}马若安耿升译利玛窦对中国宗教和哲学的介绍张西平18世纪在中国"政府"问题 {法}赫·哈尔德耿升译关于甘英西使余太山西学东渐史王徵:西方思想的传播者任大援严复《天演论》翻译中的科学精神田默迪宗教与文化中国的民间宗教及其研究方则之中国伊斯兰教说林秦惠彬中国佛教中的自我与个体{日}木村清孝辛岩译评《中国思想中的道家理论》{美}罗杰·T·艾米斯汪桂平译近思录从康有为的变法思想看儒家在"范式"转型中的第一个落点王健汉学研究进展张衡研究综述 {奥地利}雷立柏1996-1997年随唐五代史研究综述史睿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近现代汉语学术用语"研究项目方维规民俗学研究中国的尚右与尚左 {法}葛兰言简涛译注汉学发达史《中国回忆录》前言郑德弟译拓荒者和引水者:莱顿大学的早期汉学家{荷兰}包罗史王筱云译汉学机构介绍匈牙利汉学简史 {匈}鲍洛尼张晓慧译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介张桂贞德国马堡大学汉学系简介 {德}余佩荷书评及书目《汉学的概念及其现状》一文读后{意}廖内洛·兰乔蒂马琳译意大利近期汉学书目摘录李伟《国际汉学》第一、二辑目录第三辑英文目录辛岩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简介《国际汉学》第四期文史新探要重视中学西传——《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中译本序(张岱年)中国文化属于世界——《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中译本序(任继愈)《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导论([英]葛瑞汉程德祥等译)楼兰始都争论与LA城为西汉楼兰城总论证(黄盛璋)汉学家专页二十世纪的学者巨人——李约瑟博士(王国忠)何兹全教授———中国古史研究一家(宁欣)中国文化在世界百年来之英译《论语》其———读西蒙·李新译《论语》(柳存仁)儒家学说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杨保筠)瑞典“中国宫”的形成及其风格(李明)中国:在神话与游记之间———西方人看中国三例[法」柯孟中国思想史研究张居正与王学关系之考辨(黄卓越)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学”:特质与涵义(黄俊杰)西方早期汉学史在华耶稣会传教士杜德美神父致本会洪若翰神父的信(郑德弟译)耶稣会传教士骆保禄神父致本会苏霖神父的信(郑德弟译)中国文学诗歌次序之构建:枚举(赋)新论 [美]李德领略古法生新奇———黄庭坚、元祐诗歌高潮与江西诗派(钱志熙)苏轼与僧人、道士(马大品)唐王朝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美]戴维·麦克马伦牛来颖译中国古典小说西播述略(周发祥)中西文化交流史前伊斯兰时代中亚粟特语和回鹘突厥语基督教文献概述[丹麦]阿斯姆森陈怀宇译)利玛窦与文艺复兴 [意]彼埃罗·科拉迪尼耿昇南怀仁生平家族新考 [比利时]瓦列尔·阿里克斯杨双杨译《穷理学》———南怀仁最重要的著作(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面向新世纪的瑞典中国研究 [瑞典]罗多弼高建平李明译十六一一一十八世纪耶稣会研究 [荷]许理和辛岩译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一农)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的新趋势 [比利时]钟鸣旦马琳译德国的满学研究(黄淑娟)英文目录(辛岩译)《国际汉学》一、二、三辑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征稿启事《国际汉学》第五期目录汉学一家言研究海外汉学,促进文化交流……………………………………………… 任继愈我对国际中国学(汉学)的认识…………………………………………… 严绍璗“汉学”杂谈………………………………………………………………… 高建平十年甘苦寸心知………………………………………………………………… 刘东汉学家专页高罗佩研究………………………………………………………… (荷兰)伊维德程瑛译史华罗小传…………………………………………………………………… 吕滇雯西方早期汉学史早期西班牙人看福建………………………………………………………… 廖大珂中国(康熙)皇帝的故事(节选)…………………………………… (法)白晋杨保筠译自然之码----孔子的诗……………………………………………… (法)巴多明朱静日本当代汉学研究北魏的镇人………………………………………………………(日)直江直子李凭译西学的排斥与接受----近代技术在日中两国的位相…………… (日)山田庆儿康小青译中西文化交流史蔡元培与法国文化…………………………………………………………… 沈福伟朝鲜《国朝五礼仪》与中国古礼……………………………………………… 彭林中国礼仪之争研究概述……………………………………………… (美)孟德卫莉苇译利马窦中国遗址考察初记…………………………………………………… 余三乐利马窦及其会友在江西……………………………………………… 吴孟雪曾丽雅中国文化在世界托尔斯泰的晚年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 吴泽霖宋程理学在欧洲的传播………………………………………… (丹麦)K·龙伯格耿昇译汉学研究进展北欧当代中国研究述评…………………………………………… (丹麦)柏思德李明译柏林汉学的历史和现状………………………………………………………… 简涛纪念澳门回归明清之际澳门的外来文化…………………………………………………… 黄鸿钊澳门在东西方关系中的“特区”作用……………………………………… 黄晓峰书评与书介中国:第一个帝国----评《剑桥中国史》卷一:秦汉帝国(澳)雷夫·德·克雷斯皮尼胡志宏译柯蔚南《东汉音注手册》三礼资料订补…………………………………… 虞万里《数里乾坤》自序…………………………………………………………… 张德鑫汉学机构介绍慕尼黑大学汉学专业简介……………………… …………………………… 张东书英文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第六期目录汉学一家言汉学和汉学研究漫议………………………………………………………… 阎纯德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现状之管见………………………………………………… 方骏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程裕祯汉学家专页20世纪的法国汉学大师戴密微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法)谢和耐耿昇译卫礼贤的中国魂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张东书我所认识的山田庆儿先生…………………………………………………… 廖育群西方早期汉学史神奇的东方——皮列士《东方志》摘要…………………… (葡)多默·皮列士何高济译一个葡萄牙冒险家的传奇——平托和他的《游记》…………………………高倩平托《游记》中宁波纪事考实——兼谈《甓余杂集》中的佛郎机资料… 汤开建遥望中国——简介基歇尔的《中国图说》………………………………… 张西平中西文化交流史饶宗颐与法国汉学家戴密微………………………………………………… 王振泽英敛之和北京天主教辅仁大学的兴起…………………… (美)唐纳德·帕拉贡辛岩译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变文之后的中国图画讲唱艺术及其外来影响……………………… (美)梅维恒张国刚陈海涛译《红楼梦》中的命名…………………………………………… (美)米切尔·扬杨春译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国传统数学的含义………………………………………………… (澳)何丙郁本草的分类思想----从世界图象到技术………………………… (日)山田庆儿康小青译《阴阳的催眠剂》----雅基博士对华夏科学的分析……………… (奥)雷立柏略论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特点与中西科学互动…………………………… 王扬宗宗教研究西方学者道教研究现状综述………………………………………… (法)傅飞岚徐克谦译儒家传统的宗教特征………………………………………(美)罗德尼·L·泰勒魏长宝译国际汉学研究史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汉学史………………………………………………… 李明滨捷克汉学简史及现状…………………………………………………………… 姚宁汉学机构介绍捷克东方研究所………………………………………………………………… 姚宁汉语研究16至18世纪传教士与汉语研究……………………………………………… 许光华20世纪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概观……………………………………………… 缪小放书评与书介节日:社会的透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评介……………………… 侯旭东一部有用的工具书----《汉学书目杂志》…………………………………杨保筠编后记《国际汉学》第七期目录汉学一家言应重视对西方早期汉学的研究……………………………………………张西平国外汉学与比较文学………………………………………………………… 周发祥汉学研究的两个隐忧………………………………………………………… 柴剑虹汉学家专页辛勤地耕耘不倦地开拓——记德籍华人、著名汉学家乔伟教授张桂贞保加利亚的第一位汉学教授——文学翻译家宝拉·白丽婉诺娃徐家荣经典的发现与重建——孙康宜教授访谈录张宏生中国文化在世界中国与欧洲早期的哲学交流……………………………… (法)戴密微耿昇译十九世纪的欧洲汉学………………………………(德)傅吾康陈燕袁媛译欧洲汉学史简评………………………………………… (德)傅海波胡志宏译中国思想史研究“道”之分疏:论早期儒道之异同…………………… (美)严守诚孙波译“宋代经济革命论”反思…………………………………………………… 包伟民法国汉学史伯希和考察团与敦煌文献的流散…………………………………………… 刘进宝王韬与法国汉学大师儒莲………………………………………………………靳剑马若瑟的生活及其索隐主义----《马若瑟:中国哲学和索隐主义》绪论(丹麦)K.龙伯格马晓东译俄罗斯汉学史瓦西里耶夫与俄罗斯汉学…………………………………………………… 阎国栋《金瓶梅》研究在俄国……………………………………………………… 杨士毅中西文化交流史……………………………………………(美)魏若望余三乐译中国家具传入西方简史……………………………………… (芬)方海唐飞译中国文学韩国学者的中国小说研究………………………………………………………刘顺利《风月梦》与烟花小说…………………………… (美)派屈克·韩南徐侠译古典小说研究的视角转换——(俄)李福清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述评…………………… 罗小东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类型研究——读小野四平《中国近代白话短篇小说研究》……………魏崇新赛珍珠与中国小说……………………………………………………………… 顾钧中国古代史研究为何研究契约…………………………………………………(美)韩森余欣译胡天汉月——海外中国古代契约研究史略…………………………………… 余欣元代地图的一个谱系——关于李泽民图系地图的探讨(日)高桥正朱敬译汉学书评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 聂德宁评龙彼得《宋代收藏道书考》………………………………………………王宗昱鲍则岳《剑桥中国先秦史·语言文字》章评述…………………………… 王志平清代秘密社会近年来研究的一部可喜成果----《清代早、中期会党与秘密社会》评介…………… (加)戴高禄李晟文汉学机构简介名古屋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简介………………………………………………杨春蒙特利尔大学与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简介…………………………… 李晟文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述略……………………………………………………… 卢燕丽网络上的汉学研究专业门户网站……………………………………………陈燕附录《国际汉学》第七辑英文目录《国际汉学》征稿启事汉学家工作室工作条例《国际汉学》第五辑、第六辑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第8辑)目录:汉学一家言汉学发展前景无限任继愈作为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李学勤汉学家的文化血统陈跃红汉学家专页史华兹的学术理路程钢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内藤湖南钱婉约汉学史研究世纪初俄国汉学三杰李明滨东南亚汉学研究的历史回顾贺圣达中西文化交流史试论亚马勒政府加强葡萄牙在澳门统治的几个步骤叶志良隋朝中西交通的开展石云涛13裨治文笔下的美国形象——从《大美联邦志略》的前后两个版本说起尹文涓14蒙古高原中国古代碑铭、瓦当遗存与汉学东渐卢明辉李烨中国文化在世界遗散在俄罗斯伊尔库斯克的中国古籍段洁滨托尔斯泰对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直接接触和借鉴吴泽霖20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黄俊杰文学研究末代才女的“乱离”诗 [美]孙康宜中日微型小说漫谈 [日]渡边晴夫刘静译文本、语境与意识形态——海外元杂剧研究及其启示宋耕国际汉学9汉学一家言汉学与比较文学汉学研究三题汉学家专页论费正清的中国史研究耶稣会士汉学家安文思及其《中国新志》《光明之城》的讨论《光明之城》与南宋泉州社会论《文明之城》一书的真伪西方早期汉学与北京的文学通信中外文化交流史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兴衰中国的马可·波罗新教传教士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韩国诠释学与“四七”论郑子瑜与日本学术界欧洲汉学史研究欧洲的敦煌学研究欧洲的汉语音韵学研究:第一阶段俄罗斯的汉学:道教研究中国文史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基本问题总论中、韩目连母故事比较研究语言类型学汉语学习史研究威妥玛《语言自迩集》与对外汉语教学一部研究琉球人汉语教育的专著应加强对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的研究CHINA 备考从佉卢文材料看Cina一词的本源及其成立的年代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附录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国际汉学》第九辑英文目录《通报》第88卷要目《中国研究书评》第8卷要目国际汉学(第10辑) 本书目录汉学-家言从学术史看汉学、中国学应有的学科定位汉学家访谈录韩国的“汉学”与“中国学”捷克汉学家、藏学家高马士访谈录汉学家专页艾田蒲和他的《中国之欧洲》追思汉学家马汉茂西方早期文学广州葡囚书简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在中亚和远东的早期传播法国对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试论耶稣修会精神与其在华传教政策的一致性简论北京中法大学欧美汉学史研究剑桥汉学的形成与发展俄国汉学史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眼中的清末科举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汉语普通话第3声的特征侯芝:女诗人兼弹词小说家“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专题墨子刻的儒学观史怀哲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华语官话语法》专题《华语官话语法》与17世纪的南京话《华语官话语法》中语法问题分析附录《国际汉学》第十辑英文目录《华裔学志》第50卷要目《中国研究书评》第9卷要目编后记国际汉学·第11辑目录:汉学一家言21世纪汉学展望我国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汉学家专页阿瑟·魏理年谱简编马伯乐和戴密微汉学与国学:高本汉和钱穆的《左传》研究(瑞)马悦然论桑原的中国学纪念徐梵澄先生诞辰95周年《易经》西行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叶飞还有叶人去更无人钱钟书先生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钱钟书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简介论17、18世纪英国对中国之接受西方早期汉字上帝创造了中国作者的话中西文化交流史汤若望和明清之际的变迁明朝士大夫与利玛窦的《畸人十篇》纪理安——维尔茨堡与中国的使者唐诗在20世纪的波希米亚与斯洛伐克中国哲学研究老子和李弘:早期道教救世论中的真君形象朱熹的“理一分殊”对21世纪人类普遍伦理的意义道家的专气致柔的赤子本性与海德格尔的最本已的能在汉学史研究训读:日本翻译古典汉籍的独特方法琉球国第四批派遣留学生北京学习生活调查清代中后期澳门汉学研究钩沉汉学机构介绍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及其汉学研究汉学家访谈录半个世纪的汉学历程——罗马尼亚汉学家罗明夫妇访谈录书评与书介入而能出疑而求新——简析宇文所安研究中国研讨的四篇论文略谈《书于竹帛》一书中的几个问题——向钱存训先生请益附录《国际汉学》第十一辑英文目录《通报》第89卷要目《华裔学志》第51卷要目编后记国际汉学·第12辑汉学-家言汉学研究导论汉学家专页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法国汉学家沙畹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及其汉学学派汉学家访谈录巴斯蒂教授访谈录入华传教士研究开展清史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关于清代入华传教士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设想关于《卫匡国全集》第三卷《中国新地图集》的几点说明中西文化交流史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第一次实质性接触——访谢和耐教授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亚洲文会与中西文化交流河北大学图书馆所藏西文珍本书基本目录何大化——一位被历史遗忘的耶稣会历史学家史景迁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宗教思想研究佛教与二程思想的发源王尔德对道家思想的心仪与认同傅圣泽对于《道德经》及其他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西方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述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趋向——以美国及台湾地区为例国外关于近现代新疆基督教发展历史的研究概述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掌握汉语的金钥匙——论明清时期国外汉语教材的特点《薛海花》德文版译者序试论葛兰言《诗经。
梅维恒英译敦煌变文研究
1 .引言
恒后期 的英 译作 品 ,对于他 早 年得 以进入 学界 的变
文 翻译 鲜 有论及 。 2 .梅维 恒的 “ 翻译 忠 实观 ”
梅维 恒 ( V i c t o r H . Ma i r ,1 9 4 3一)是 美 国汉 学
家 、敦煌 学家 。梅 维恒 具有 非凡 的语 言天 赋 ,熟悉 古代 汉语 、现 代 汉 语 、 日语 、法 语 、德语 、俄 语 、 意大 利 语 、梵 语 、维 吾 尔 语 ( 安 平 秋 ,安 乐 哲 2 0 0 1 :2 8 0 ) 。通 过 一 系 列 的 论 文 、译 作 、专 著 , 梅维 恒得 以重 新定 义 敦煌 变文研 究 ,厘清 了变 文 的 特点 及 其 在 中 国 俗 文 学 史 上 的地 位 ( B o u c h e r ,e t a 1 . 2 0 0 6 : 3 ) 。二 十多 年 投 身 敦 煌 变 文 研 究 ,梅 维 恒 的杰 出贡 献确 立 了他 在 这一 领域 的学 术地位 ,被 称为 “ 北 美 敦煌学 第 一 人 ” 。梅 维 恒 的研 究 视 野 开
集 里 ,梅维 恒 “ 竭尽 所 能确 保 翻译 的准 确 ” ,经 过
可 以说 ,梅维恒 的敦煌变 文研 究卓 然成 家 , 自 成 一派 。他 既是 变文 研 究者 ,也 是变 文英译 者 ;他
对 变 文 的 深 入 考 订 、校 注 、研 究 确 保 了译 文 准 确
设计的译文可读性强 ,外行不需要反复求助于注释 就 能读 懂 ( Ma i r 1 9 8 3 :1 7 2 ) 。在 处 理 变 文 的音 韵 效 果 ,如押 韵 、排 比时 ,梅维 恒尝试 使用 多种 方法 来 应对 ,如 文 字 排 印排 版 、行 间 音 节 数 量 ( Ma i r 1 9 8 3 :7 ) 。至 于 翻译 的 目的 ,梅 维 恒认 为 变 文 受 到的关注远远不够 ,英译这四篇代表性作品旨在促 使文学史研究者能够深入 了解变文 ,从而探讨中国 俗文 学 的起 源 和演 变 ( M a i r 1 9 8 3 :1 ) 。 1 9 9 0年 ,梅 维恒 翻译 了 帛书 《 老子 》 ( T a o T e
20_世纪的意大利东方学和汉学期刊
中外互鉴 |20世纪的意大利东方学和汉学期刊□徐文韫/文经历了19世纪汉学发展的低谷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空窗时期”,二战后意大利汉学迎来了艰难复苏:汉学研究机构相继创立,汉学期刊成为意大利汉学家集中发表汉学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意大利汉学家的身份已由耶稣会士转变为世俗学者。
专业汉学在意大利逐渐确立,并在1970年之后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
在欧洲范围内,研究东亚与中亚历史文化的最重要的刊物当属《通报》(T'oung Pao)。
这份在莱顿出版的刊物自1890年以来一直为法国和荷兰的学者把持。
在以西方语言(英德法语)发表关于中国及周边地区古典历史、文化、语言研究的学术刊物中,1935年在北平创立的《华裔学志》是最具代表性的国际汉学杂志之一。
目前在国内有很多对这两份汉学期刊的研究,但是对于意大利语言的汉学刊物的研究非常少。
这和汉学研究在意大利的繁荣呈现不匹配的态势。
基于此,本文研究20世纪的意大利东方学和汉学期刊,以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镜鉴。
1 意大利汉学的复苏时期1643年,礼仪之争(指17—18世纪天主教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违背天主教教义的争论)之后,意大利汉学进入持续将近两个世纪的停滞时期,欧洲汉学的中心转移到了法国。
1861年,意大利在经历政体变革后,政治环境日趋稳定,给意大利的汉语教学带来了生机,意大利汉学开始复苏,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著名汉学家德礼贤的汉学贡献。
因此,1861年到1945年是意大利汉学的“复苏时期”。
复苏时期,较为知名的意大利汉学研究杂志是《东方学研究》(Rivista degli Studi Orientali)和《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年鉴》(翻译)。
正如《中外文学交流史意大利卷》中所写:“与汉学相关的学术期刊,总体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刊行较早的早期汉学相关刊物,另一种是晚些出现的汉学专刊。
”《东方学研究》和《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年鉴》属于前一类汉学相关刊物,即东方学研究刊物。
中亚地毯的商业化及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THE SILK ROAD一尧引言中亚①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曾是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节点,今天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地区之一。
地毯编织是中亚传统手工艺。
直到19世纪中叶,中亚人群主要为自己生活需求编织地毯,地毯图案的题材和工艺一直保持着传统风格,反映了自古以来草原游牧族群与绿洲农耕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交融。
19世纪中叶之后,中亚地毯走向了商业化,地毯编织数量增加,图案题材及其工艺开始发生明显变化。
类似的现象还同时出现在伊朗、高加索、中国、印度及安纳托利亚等地编织的其他东方地毯。
东方地毯的商业化并不是东方国家内部文化的产物,而是与西方世界对东方地毯(包括中亚地毯)需求的增加息息相关。
自19世纪中后期起,西方对中亚地毯的需求为何明显增加,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中亚地毯商业化是东方地毯商业化的一部分,东方地毯商业化方面的研究主要出现在波斯地毯相关的文献中。
M.穆阿利姆(Minoo Moallem)在其著作“Persian Carpets:The Nation as a Transnational Commodity”②(《波斯地毯:拥有跨国商品的国家》)中详细探讨了波斯地毯走向西方市场的历史。
在最早专题研究中亚地毯中亚地毯的商业化及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依达亚提·亚尼塔克(四川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四川达州635000)[摘要]19世纪下半叶,中亚人群上千年来编织和自用的地毯走向商业化。
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张、西方人审美观的变化,以及各种博览会和博物馆、西方文学和影视、沙俄在中亚修建铁路等外部因素相关。
中亚地毯的商业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并为中亚重新融入世界体系发挥了一定作用。
本研究既为窥视中亚社会文化提供一个崭新视角,也为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库咨询。
[关键词]中亚地毯;商业化;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G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24)01-0099-08[作者简介]依达亚提·亚尼塔克(1977-),男,维吾尔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副教授。
兰州大学出版社六年磨一部《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兰州大学出版社六年磨一部《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作者:冯健来源:《全国新书目》2015年第11期历时六年时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高华担任主任,31位中外知名学者担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余太山担任丛书主编。
呕心沥血完成国内外唯一一套覆盖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地带的系列历史文化出版物《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这套丛书已被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收藏,并连续几年有多种图书进入高校出版社书榜,各种图书评论已在国内外学术与读书网站出现,其社会效益必将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而彰显出来。
“欧亚”(Eurasia)指内陆欧亚,为一个地理概念,其范围大致东起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西到多瑙河、伏尔加河流域,除了中欧和东欧之外,主要包括我国的东三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西北印度。
欧亚草原(Eurasian Steppes)构成了这一区域的核心地带。
文库主编余太山研究员认为,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历史上活动于欧亚草原及其周邻地区(我国甘肃、宁夏、青海、西藏,以及伊朗、阿拉伯、印度、日本、朝鲜乃至西欧、北非等地)的诸民族本身,及其与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交流与交涉。
由于内陆欧亚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其历史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他还表示,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是世界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东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美洲历史文化上的许多疑难问题,都必须通过加强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将内陆欧亚历史文化视作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才能获得确解。
中国作为内陆欧亚大国,其历史进程从一开始就和内陆欧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只要注意到历代王朝的创建者中有一半以上有内陆欧亚渊源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了。
可以说,今后中国史研究要有大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有待于内陆欧亚史研究的进展。
内陆亚细亚研究的新刊_西域文史_池田温
内陆亚细亚研究的新刊 西域文史池田温由新疆师范大学西域研究中心创办、朱玉麒氏主编的 西域文史 第一辑,于2006年12月在北京的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刊16开,324页(附有彩色图版4页),是装帧堂皇的学术集刊。
该辑卷首登载有编委会名单,共18人,其中新疆有8人,北京有5人,陕西、湖北、四川、上海、广东各有1名,是一个全国性的编辑委员会。
该编委会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除了年轻的余欣氏以外余者都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即三十八九岁或四十几岁的年富力强的人士的聚合。
这一点与一般的学报编委多是五十几岁、六十几岁的大家组成的情况完全不同,它给人以充满蓬勃活力的印象。
第一辑的内容由论文17篇与动向类的文章3篇构成,现揭示如下:新疆考古、文物资料概述(上) 王炳华;唐代玻璃及其西来东传 齐东方;舞象 小史 彭杰;龟兹石窟塑像调查和塑像风格研究 王征;于阗:西域的一个早期佛教中心 施杰我撰,文欣译;从比较语言学看 三威蒙度赞 与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的联系 陈怀宇;高昌诸壁、诸垒的始终 王素;北凉高昌初期的内争索隐:以法进自杀事件为中心 孟宪实;唐西州天山府的官吏 李方;明成化弘治年间土鲁番侵夺哈密与明朝对策 施新荣;新疆识略 成书考 朱玉麒;巴拉第与满清西北史地学家的学术因缘 陈开科;诗史之间:唐代 楼兰 语汇的文化阐释 盖金伟;优素甫 哈斯 哈吉甫与刘熙载文学价值观之比较 宋晓云;新疆近代维吾尔族为主体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周伟洲;刀郎维吾尔人的渊源、人种和语言特点:兼论 刀郎文化 的内涵与外延 李树辉;狼叙事与西域诸民族 刘振伟;苏摩-豪麻问题:有关这个讨论的导言性概说和评论 霍本撰,陈昊译;和田考古发现与文物收藏现状 广中智之;中山大学西域研究的传统 刘文锁。
执笔者除5名编委外,有王炳华(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伟洲(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王素(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员)、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等学界铮铮有名的学者,还有刘振伟(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怀宇(美国西来大学宗135西域研究 2007年第4期教系助理教授)、文欣(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陈昊(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等崭露头角的新人。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读书报告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读书报告【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拉铁摩尔的背景及其学术贡献三、《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的主要内容四、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影响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是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关于中国内陆边疆地区的一项重要研究。
本书对中国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
二、拉铁摩尔的背景及其学术贡献拉铁摩尔(1900—1989)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曾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英国利兹大学教授。
他出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曾多次到中国北方、蒙古、中亚地区进行考察,对这些地区的历史、社会有独到研究。
拉铁摩尔的著述甚丰,其中《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是他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三、《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的主要内容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长城的历史地理、传说时代与早期历史时代、列国时代和帝国时代。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进行了深入研究,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四、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影响《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是拉铁摩尔的代表作之一,对汉学、蒙古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对边疆地区的历史、民族、地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为我们理解中国边疆地区的历史演进和现实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同时,本书也揭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理解边疆地区民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总之,《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是一部关于中国边疆地区的重要学术著作,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乌兹别克斯坦的书籍
关于乌兹别克斯坦的书籍
以下是关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几本书籍推荐:
1. 《乌兹别克斯坦文化史》(The Cultural History of Uzbekistan)- 克鲁莫夫·穆罕默德和阿卜杜拉·赛义特出版,探讨了乌兹别克斯坦自古至今的文化和历史。
2. 《游牧帝国的兴亡》(Disintegration of the Uzbek Nomadic Empire)- 乍得尔·隆达特出版,关注于13世纪至15世纪的乌兹别克斯坦早期历史和亚洲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3. 《中亚的油和权力》(Crude Domination: An Anthropology of Oil)- 安东尼·洛贝茨基出版,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子分析了石油和能源政治对斯坦国家和中亚地区的影响。
4. 《乌兹别克斯坦和中亚的环境挑战》(Uzbekistan and the Challenges of Environmental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 约翰·车尼出版,探讨了中亚地区水资源、荒漠化、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影响。
5. 《乌兹别克斯坦的故事》(Stories from Uzbekistan)- 汤姆·塔夫特出版,这本书是一些难民和流离失所人士的真实故事,描述了他们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生活和经历。
以上是一些不同角度的乌兹别克斯坦书籍推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阅读。
近10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欧亚主义问题研究综述
近10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欧亚主义问题研究综述张建华唐艳2011-03-05 11:23:52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6期自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以来,"欧亚主义"再次成为俄罗斯文化界、学术界最时髦的话题之一。
特别是在政治哲学领域,受到了不少政党乃至独联体中一些国家的青睐,加之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欧亚主义问题也成为了国际性的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
这一动向也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并对俄国欧亚主义问题展开研究。
本文试对我国近10年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
引言欧亚主义作为俄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哲学思想之一,用俄国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萨维茨基(1895~1968年)的话来说,就是俄罗斯民族意识对俄国革命的事实所做出的一种尝试 [1]。
在欧亚主义产生与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欧亚派"是20世纪20年代侨居于布拉格、巴黎、索非亚、柏林、贝尔格莱德、布鲁塞尔、维也纳和罗马的俄侨学者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哲学流派,欧亚主义学说正是欧亚派中的一些著名俄侨学者提出的。
1921年由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萨维茨基、彼得·彼得罗维奇·苏夫钦斯基(1892~1985年)、Н.С.特鲁别茨科伊(1890~1938年)、Г.В.弗洛罗夫斯基(1893~1979年)4人合著的《走向东方》一书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的出版,标志着俄罗斯欧亚主义政治思想的诞生。
这种欧亚主义寻求建立俄罗斯的独特性,以区别于西方。
它不同于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强调斯拉夫文化的优越性与团结,欧亚主义则面向南方和东方,梦想把欧亚的东正教与穆斯林人口融合在一起。
20世纪20年代末,欧亚派试图变理论为实践,建立欧亚党,但这个尝试没有成功。
30年代中叶,欧亚派逐渐发生分裂,这个阵营分化成两部分:一部分支持布尔什维克提出的国家建设方案,另一部分表示反对。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读书报告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读书报告摘要:一、引言二、书中主要内容概述1.中国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2.各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3.中国内地与各边疆地区的互动依存关系4.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是一本由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所著的学术著作。
拉铁摩尔曾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访问中国,并深入研究了中国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
本书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对这些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并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
二、书中主要内容概述1.中国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
-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有着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 西藏: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2.各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 生态环境:各个边疆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包括草原、森林、沙漠、高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 民族:中国内陆边疆地区生活着多个民族,如汉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 生产方式:各个边疆地区的生产方式也有所不同,如东北的农业、内蒙古的畜牧业、新疆的绿洲农业和草原游牧业、西藏的高山农业等。
- 社会形态:边疆地区的社会形态多样,有的地区以农耕文明为主,有的地区以游牧文明为主,还有的地区是多种文明的交汇点。
- 历史演进:各个边疆地区的历史演进各具特色,如东北地区的历史演进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大,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演进与草原游牧民族的发展密切相关,新疆地区的历史演进则与丝绸之路和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有关,西藏地区的历史演进则与藏传佛教的发展和藏族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
兰大社出版《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兰大社出版《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王晓芳
【期刊名称】《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由兰州大学出版社打造的学术精品丛书《欧亚历史文化文库》(著名学者余太山先生主编,共100种)第一批图书(14种)自2010年4月起开始陆续出版。
本文库旨在整合全国内陆欧亚学的研究力量,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内陆欧亚学这一新学科,为读者提供了解和研究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整体视角。
【总页数】1页(P21-21)
【作者】王晓芳
【作者单位】《出版参考》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9.22
【相关文献】
1.数字环境下的高校文库建设——以兰大文库为例 [J], 张继忠;吕娟
2.地方文库出版的观察与思考——以《湖湘文库》为例 [J], 杜恩龙
3.数字时代教育出版社出版模式创新的思考——以西南师大社为例 [J], 周明琼;聂朝昭
4.出版界与医学界携手组织大型国家级出版工程为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拓新路——“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医学院士文库》《中国当代医学名家经典手术》编写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J],
5.新出版“敦煌学博士文库”“敦煌学研究文库”系列专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读书报告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读书报告摘要:I.引言- 简要介绍《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的主题和作者II.生态环境- 描述中国亚洲内陆边疆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特点- 阐述这些生态环境对当地民族、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影响III.民族多样性- 介绍中国亚洲内陆边疆的主要民族及其特点- 分析各民族间的互动与依存关系- 讨论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IV.历史演进- 概述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四个阶段:传说时代与早期历史时代、列国时代、帝国时代和现代- 分析各个阶段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中国内陆边疆地区的影响V.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 阐述中国亚洲内陆边疆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 讨论这些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对当地社会形态和历史演进的影响VI.社会形态与文化特色- 描述中国亚洲内陆边疆地区的主要社会形态及其特点- 分析这些社会形态如何影响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发展VII.结论- 总结《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的主要观点和启示- 提出对今后相关研究的建议和展望正文:《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是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的一部关于中国内陆边疆地区的经典研究著作。
作者从生态环境、民族多样性、历史演进、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与文化特色等方面全面深入地剖析了这一地区的特点。
中国亚洲内陆边疆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内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
这些生态环境对当地民族、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草原、沙漠和山区等地理环境为游牧民族提供了生存条件,而河流和湖泊等水域资源则为农业民族提供了生活保障。
中国亚洲内陆边疆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
各民族间的互动与依存关系塑造了这一地区的民族多样性。
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民族共同参与了中国的历史演进,形成了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中国内陆边疆地区经历了传说时代与早期历史时代、列国时代、帝国时代和现代四个阶段。
梅维恒先生题辞
梅维恒先生题辞
梅维恒
【期刊名称】《敦煌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3
【总页数】1页(P4-4)
【作者】梅维恒
【作者单位】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
【相关文献】
1.赵梅和她带领的大恒软件——访北京大恒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梅女士[J], 汤小林
2.梅维恒英译药名诗研究 [J], 肖志兵;孙芳
3.《聊斋志异》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和异化——以翟理斯和梅丹理、梅维恒译本为例 [J], 殷春倩;孔祥立
4.《聊斋志异》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和异化——以翟理斯和梅丹理、梅维恒译本为例 [J], 殷春倩;孔祥立
5.谢维扬先生题辞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亚的书籍
中亚的书籍
《中亚史》(全六卷),蓝琪主编,该书凝聚了三代学人三十年的心血,通中亚“古今之变”,涵盖了苏联解体以前中亚存在的所有王朝,重建了汉唐以来中国中亚知识的高地。
《剑桥早期内亚史》,这本书是欧亚大陆的中心部分,即内亚的文化地区:中央欧亚,或者用一个不太冗长、但不太准确的地名称呼:内亚。
内亚的边界是不稳固的;它随时代而变化,随内亚居民与周边文明居民之间势力的消长而变化。
《金帐汗国兴衰史》,这本书是沙俄和苏联学者对金帐汗国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唯一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金帐汗国史。
《历史的枢纽》,该书是一部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有关中西亚历史和地理方面的著作,涉及东罗马、古叙利亚、古埃及、波斯文明、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等内容,探寻亚欧大陆的地理枢纽之地,讲述被长久掩埋的文明真相。
《中东的王国和帝国》,该书梳理了中东地区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300年的历史。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该书介绍了《丝绸之路音乐舞蹈大系》。
皮朗与_皮朗命题_对西方文明形成时代的重新审视[1]
・读史札记・皮朗与“皮朗命题”———对西方文明形成时代的重新审视王晋新西方文明的形成,是一个具有多重意味且“常议常新”的话题。
史学界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讨,形成了众多学说。
然而,近些年随着对中外各类经典史著的翻捡、重读,笔者愈发觉得有许多经典著述和结论值得进一步研读或重新审视,皮朗及“皮朗命题”即为其中之一。
本文旨在从文明史研究角度着眼,结合欧美学界的研究成果,探讨皮朗所提出的命题对当下我们对西方文明所形成认识的启迪意义。
一亨利・皮朗,比利时著名历史学家(1862—1935),一生著述众多,成就颇丰。
有人曾感叹道:在鸿篇巨制《比利时史》一书中,皮朗将整个民族的情感连接了起来;《经济社会史》一书乃是他写就的一部永恒的经典之作;在《欧洲史》一书中,他敞开心扉,向一个更为广泛世界的读者们倾诉;而那部《中世纪的城市》又使史学界陷入一片躁动之中;《穆罕默德和查理曼》更是至今仍在向我们挑战①。
自上个世纪40年代始,皮朗的学术著述便被陆续译介到中国,并且多次再版②。
然而,除了一些专题性辨析和评述性短文外③,中国学界鲜有对皮朗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文著。
西方文明是于何时并在何种历史环境中形成的,是皮朗一生特别是晚年“最大的学术兴趣所在”④。
早在一战期间在德国的战俘营中,他就对伊斯兰扩张征服与西方文明形成之间所存在的密切①②③④格雷・鲍伊斯:《布莱斯・莱昂对亨利・皮朗生平和智慧的研究》(Gray C .Boyce,“Henri Pirenne:A B i ographical and I ntellec 2tual Study by B ryce Lyon ”),《美国历史评论》(The Am erican H istorical Revie w )第80卷第4期,1975年10月。
如商务印书馆早在1940年就曾出版了胡伊默所翻译的《中古欧洲社会经济史》;1964年,乐文又将此书重新翻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分析历史哲学在俄罗斯的新发展
分析历史哲学在俄罗斯的新发展——评梅杜舍夫斯卡娅《历史认识理论:论文选辑》王子晖、白胜洁2013-3-11 14:00:32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第3期(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长春 130012)中图分类号:K01;K512 文献标志码:E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3-0093-03在历史学界与历史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历史学是不是科学,换句说说,历史学在何种程度上被称为科学?从表面上看,这是史学本体论所首先要面临的基本判断问题,但实际上,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是学术界对历史认识的性质及特点存在着不同看法的反映,即历史认识论的问题。
随着西方历史哲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现了由思辨的历史哲学到分析的历史哲学这一重大变革,历史认识论的研究于20世纪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至于“没有任何一门人文科学象历史学那样在其本身方法论方面进行了如此彻底的再思考”[1]。
尤其在有关历史知识的性质及其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关系上,实证主义、相对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康德主义等历史哲学流派各抒己见,提出了诸多发人深思的重要见解。
同时,作为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俄罗斯学者,也相应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著名历史哲学家О.М.梅杜舍夫斯卡娅教授的遗作集《历史认识理论:论文选辑》(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简称《历史认识理论》),便是其中较为杰出的学术成果之一。
康德认为,在哲学上要着手认识世界的本质,必须首先对认识的性质和能力进行探讨,否则,就像飞鸟试图超越自己的影子一样,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分析的历史哲学对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其出发点也可以说与康德的思想基本相通。
在历史学中,不首先考察历史认识的性质和能力,就不可能认识历史本身的性质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正如科林伍德所强调的:“历史哲学(这里特指分析的历史哲学——引者)就是对历史思维的研究……历史思维是人们思考客观世界时所采取的许多态度中的一种态度……历史哲学应当是对这种态度、对历史思维的前提和含义的一种批判性的探讨;是为发现历史思维在整个人类经验中的位置、它与其他经验形式的关系、它的起源及其有效性所作的一种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书名: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书号:ISBN978-7-311-04667-1定价:92.00元作者简介:梅维恒(Victor H. Mair)1989年起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东方研究系(后改称亚洲和中东研究系教授。
作为美国当代知名汉学家,他的研究范围很广,涉及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俗文学),敦煌吐鲁番学,汉语语言学和词典编纂,中国和印度、伊朗文化交流史,中亚东部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印欧语比较语文学等众多领域和课题。
编者简介:徐文堪,现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编审,四川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古代中亚的历史和文明(特别是吐火罗问题)、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古人类学、亚洲各族及其语言的起源等。
内容简介:“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主要收入的是1978年以来我国内陆欧亚诸方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同时选择了部分国际欧亚学的经典名著,涉及区内众多民族、多种文化类别的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及其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和资料构建上独显欧亚视野的优势和特色。
该套丛书的出版宗旨是:使读者能够在欧亚这一视野下系统、全面地品读历史,审视文化传统的发生、发展和变迁,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推动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进步。
系统出版这些成果,对于指导我们国家的发展实践和构建稳定的发展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各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也将意义深远。
本书是“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中的一种。
本书由梅维恒先生授权我国知名语言学家徐文堪先生根据国内学界的具体状况辑编,所收12篇论文略依时代和主题排列。
1~3篇主要涉及新疆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和上古时期中西交通,包括吐火罗问题。
4~6篇为语言学论文,特别关注汉语语言史与梵语和佛教的关系。
7~11篇均与敦煌吐鲁番学相关,对唐五代变文的研究是其重点,还讨论了《心经》诸本与《西游记》的关系。
第12篇是与著名语言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梅祖麟教授合撰,讨论近体诗与梵文诗律的关系,对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作了深入分析,是继陈寅恪先生名作《四声三问》之后的一篇精心杰作。
除上述12篇外,梅氏于2010年写成长文《近三十年来北美中国语言研究的进展》,涉及汉语与内陆欧亚语言关系的研究情况,此文由其学生、密歇根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杨继东博士和匹兹堡大学博士生崔捷先生合译为中文,并附详细书目,故作为“附录”收入。
目录前言/ 11 新疆奥尔得克墓地的新发现和全面发掘/ 11.1 概述/ 11.2 定位和气候/ 51.3 年代及其与周围遗址的关系/ 71.4 对墓地的初步描述/ 81.5 男根女阴林/ 101.6 船形棺木/ 131.7 外有泥壳的棺材/ 151.8 仿造尸体/ 171.9 装束/ 181.10 篓/ 221.11 麻黄和其他随葬品/ 241.12 住地/ 251.13 一个民族的消亡/ 301.14 迫切需要的工作/ 311.15 结论/ 332 古汉语巫(*M y ag)、古波斯语Magu和英语Magician / 40 附录:外语单词说明/ 643 关于吐火罗问题/ 754 佛教与东亚白话文的兴起——国语的产生/ 824.1 中国早期白话文/ 854.2 佛教与语言/ 884.3 翻译、语言学与赞美诗/ 914.4 社会价值观、知识史和宗教目标/ 964.5 印度的背景/ 1004.6 “国语”的概念/ 1054.7 与koine(古希腊共通语)作用相当的官话/ 1084.8 日语对“国语”的启示/ 1114.9 朝鲜的语言改革/ 1124.10 结论/ 1185 《贤愚经》的原典语言/ 1286 郑樵的梵文构想——中国拼字概念/ 1467 欧亚鸟类对话作品的比较/ 1577.1 引言/ 1577.2 中国唐代/ 1587.3 伊朗Seljuk / 1617.4 后中古的英国/ 1687.5 Dge-lugs-pa西藏/ 1707.6 结论/ 1738 作为传送印度文学到中国管道的中亚佛教/ 1779 看图讲唱通过中亚的传播/ 18210 唐五代变文对后世中国俗文学的贡献/ 20911 《心经》与《西游记》的关系/ 27711.1 导言/ 27711.2 玄奘和《心经》/ 27911.3 不空/ 28611.4 梁武帝/ 28811.5 有关玄奘传说的进一步铺陈/ 28911.6 《心经》的持久中心地位/ 29211.7 结论/ 29312 近体诗律的梵文来源/ 29912.1 问题/ 30012.2 动因/ 30512.3 两代试验诗人/ 30912.4 近体诗律的形成/ 32212.5 平仄对立中的梵语因素/ 32412.6 齐梁体的产生/ 33212.7 从齐梁体到近体诗/ 33712.8 梵文的影响/ 34012.9 梵语诗学资料/ 34112.10 《文镜秘府论》的梵文来源/ 34512.11 梵文对近体诗律的影响/ 35312.12 结论/ 363附录Ⅰ文28种病/ 370附录ⅡA 10种叠音(YAMAKA)/ 372附录ⅡB 10种诗病/ 373附录ⅡC 5种(7种)叠音/ 373附录ⅡD 10种诗病(两组),7种喻病/ 374附录ⅡE 10种诗病,违犯诗德的10种表现,7种叠音/ 376 附录近三十年来北美地区中国语言研究的进展/ 384索引/ 427索引A阿尔泰语107,401阿英244,245,272埃夫利亚·艾凡迪(EvliyāEfendi)197,204埃默里克(Ronald Emmerick)137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235,247安德罗诺沃文化47安世高91奥尔得克1-3B《百鸟名》157-160,173,175,176,214八病303,313,317,331,341,355,364,367 八思巴文115,117,118,404白话82-89,95-100,103-105,109,111,146,168,171,177,178,180,211,213,216,262,263,275,276,281,283,371白一平(William H. Baxter)391,392白语386,401百戏218宝卷175,211-215,228,258,261,262,274,276鲍则岳(William G. Boltz)403贝格曼(Folke Bergman)1-3,9,24,30,35贝利(H. W. Bailey)182,204变家177,179变文85,87,94,97,158,175,176,178-183,185,187,189,194-196,200-203,209-217,220,221,224,228,230,232-234,236,238,240,242,244,245,247,252-254,262,273-276,291,369博斯腾湖6不空(Amogharajra)181,280,281,284-289,294C《出三藏记集》128,129,131,150,182,306曹逢甫395陈洁雯386,393,399,401,402陈平396陈寅恪300-302,381,383陈渊泉392船形棺木13词汇扩散理论401慈恩寺191,208,279,280,282,289D《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290《大唐三藏取经诗话》181,245,290-292,295《东国正韵》115《东亚语言学报》388《多心经》115,277,280-282,284,290,291,295 大夏人(Bactrians)44大兴善寺280-282,289戴浩一395,401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4,186,204,210,211戴胜鸟161-164,171丹丹乌里克243德范克(John DeFrancis)146,389,393,395,397,403邓守信384,404邓肃147,148丁邦新327,328,333,366,381,391,401,402 董同龢327,381杜牧299端木三392F《法宝义林》179《法华经》244,284,285《法苑珠林》150,239《方广大庄严经》192-194,205-208《风俗通义》221《佛陀十二功德经》192,207法显102,130,135,136,310,311梵语50,62,63,65,75,77,79,80,90,92-94,96,102-104,108,129,137,144,145,150,155,199,284,299,302-307,309-312,314,324-326,328-332,341,342,344-349,351-358,362,363,365,366,368,369,378-381方言50,61,86,100,103-106,108-111,114,184,186,207,327,363,366,385,386,389,392,393,396,398-402仿造尸体17冯胜利394傅芸子212,273富安敦(Antonio Forte)201-203G《高僧传》89,105,301,302,305,308,310,311,330,331,343,380《歌经标式》364《国际中国语言学评论》388盖蒂·阿札帕(Guitty Azarpay)199干尸5,19,178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40,391高承226,227,273高桥盛孝142格鲁塞(RenéGrousset)198,205葛玛丽(Annemarie von Gabain)184-187,189-191,196,203-205古波斯语40,51,52,54,55,58,62,63,163古立维奇(I. S. Gurevich)87观音菩萨279,282-285,289,291,294归义军160,175贵霜76-78,91国语49,82,105-112,118,346H《汉书·艺文志》237《汉语》6,14,40,54,55,58-64,70,73,75,76,78,79,82-84,86-88,91-95,98,102-112,127,128,132,138,141-143,145-148,150,151,153,178,223,236,246,287,301-309,312,314,323,325,327-333,341,346-348,351-358,362-369,371,379,381,382,384,386,389-396,398-402,404-407《汉语大词典》128,178《汉语功能语法》390《华严经》89,133韩南(Patrick Hanan)261,267韩哲夫(Zev Handel)393汉藏语系146,401恒宁(W.B. Henning)201,202洪迈230,273胡应麟239,273,318,381黄庭坚300黄正德388-390,394回鹘汗国200J《金光明最胜王经》188-190,205,207《九歌》218季羡林65,93,120,160,176,182,208,222,223,235,266,311,381甲骨文49,53,54,71,83,306,399,403犍陀罗俗语(GāndhārīPrakrit)136,144蒋礼鸿216,273金刚智(Vajrabodhi)286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47金声伯261近体诗299,300,304,309,310,312,313,316-318,322,323,332,336,337,340,341,349,353-355,359,361,362,364,366,367竟陵八友315鸠摩罗什(Kumārajīva)92,102,130,277,278,288,302,304,305,308-311,343,382 K卡拉苏克(Karasuk)文化66克劳森(Gerard Clauson)186,187,189-191,204孔雀河2,4,6,26-28,30傀儡221-225,227,228,230-232,247-251,257,258,260,274,275L《老乞大》395《列子》222《龙飞御天歌》115牢度叉177,180李方桂40,312,366,381,384,388李家瑞248,274李讷(Charles N. Li)390,394,402,406李商隐299李世瑜211,274李亚非394李艳惠389,390,394,395利玛窦(Matteo Ricci)147连金发393,401梁武帝219,288,289,294,295,306,310,318-320,333 列维(Sylvain Lévi)183-185,206林德威(David Branner)392,394,403刘茂才198,207,230,268刘勰312,314,319柳无忌210,239,268楼兰1,4,6,7,25,26,32,38,76,129鲁迅240,300,383陆游202,300罗布泊1,2,4,6,7,18,25,28-32,36-38,76 罗杰瑞109,389,390,392罗圣豪(John Rohsenow)395-397,399,403M《弥勒会见记》75,77,183-188,204,205,207,208 《明道杂志》227,27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277,278,311麻黄7,12,19,24,34,35马西尼(Federico Masini)398麦考利(James D. McCawley)梅祖麟84,96,98,99,109,125,321,327,382,383,390 孟列夫214,247缪勒(F. W. K. Müller)75,184,185,187,194,207摩尼教198-203,206牟羽可汗200N《鸟类大会》158,161-165,167-169,171,173《鸟类议会》158,168,169,173那体慧(Jan Nattier)181纳兰性德219,274男根10-12,15,16,33尼古拉·波丕(Nicholas Poppe)192女阴10,12,24,33P帕威尔·普恰(Pavel Poucha)198裴吉瑞(Jerome L. Packard)393,403,406皮影戏187,221,225-233,247,250,251,258,272,273平仄300-304,314,317,323-325,327-332,334,337,340,354,365,367,381,383评话211,261婆罗米字155蒲立本(E. G. Pulleyblank)200,391,392,394普实克(Jaroslav Pr ek)209,210Q“青年音系学派”392乔赛(Geoffrey Chaucer)158,168,169桥本万太郎384屈承熹391龟兹75-79,140,141,194,198,206,207,277R饶宗颐40,53,54,74,114,124,146,156,302,327,382任昉301,321月氏76,78,91,92,94阮籍306,333S“四吐火罗”77《舍利弗[降魔]变文》182《诗镜》(檀丁)299,303,330,331,341,345-349,353,375,378 《诗律考辩》(Chandoviciti)344,353,354《诗庄严论》299,303,341,342,344,348-350,373,374,380,382 《十四音训叙》310《世界广说》76《事物纪原》226,227,273《说文解字》153,399,404《四声三问》301,381萨满48-50,54,70,71,217,218,227萨满教49,70,218塞人43,46,51,63社会语言学98,99,385,395,396,398,402,406沈丹森(Tansen Sen)155沈约300-303,306,310,312-317,319-322,325,327-329,331,333-337,341,343,344,351,353-355,359,363,364,367-369,379生殖崇拜12,33施密特(K.Schmidt)194,198,208石毓智394双文制396-398斯基泰人43,62,67,68,71,130,244斯文·赫定(Sven Hedin)1四声八病300苏菲派161-163苏美尔语64,83苏轼300俗语(Prākrit)50,84,86,88,89,93,94,97,99-113,116-119,128,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