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类方与附子类方(二)

合集下载

《伤寒论》113方——四逆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四逆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四逆汤,典型医案4疑难病昏冒——胡希恕医案刘某,女性,50岁,1976年4月23日初诊。

近1个月来食则昏冒,甚至休克,下肢瘦弱不能站立,静卧少许时可复常。

自觉胃中冷,脉沉细,若薄白。

此属里虚寒甚,治以温中祛寒,予以四逆汤: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制附片15克。

结果:服3剂,诸症已,迄今未复发。

《解读张仲景医学》论:此为厥逆证,厥阳独行于上也。

脉沉细者,少阴寒盛,则太阴中虚,阴盛而发厥逆,阴阳不交,所以昏厥。

四逆汤,温下焦之肾寒,以建太阴之中气,则阴阳互交也。

5寒厥——聂惠民医案刘某,女,59岁。

1974年12月诊。

患者因咳喘、心慌,住院治疗。

诊断为: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治疗过程中出现心源性休克,经西药抢救,抗休克治疗数日,血压不能平稳回升。

乃至升压药之量、输液滴速稍慢,血压则呈下降之势。

血压不见回升,病情危重,欲求服用中药,故请余会诊。

病人精神萎靡,呈但欲寐之象,表现为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唯汗出如洗,绵绵不止,浸湿枕巾、衣衫,此正所谓“寒厥证”。

汗出阳散,虚阳欲脱,阴液将竭,已现阴阳离决之势,非回阳固脱不可挽回危候,故急投以大剂人参、附子,浓煎顿服,药后汗止,阳回液固,手足渐温,血压随之回升,休克得到纠正,诸证得以缓解。

《聂氏伤寒学》论:本案也是四逆汤证,而用参附汤。

人参建中,附子温下。

阴阳和则病愈。

手足厥逆,此是中寒,四肢失秉,阴阳不交也。

脉微欲绝者,经络与脏腑之阳俱虚也。

下寒阴盛,则上侵清阳。

上焦不通,浊阴不降,所以心慌咳喘,成心肺病。

附子人参,也是温下寒建中气,以降浊阴也。

6少阴证寒厥——范中林医案王某某,男,28岁。

成都市某厂工人。

病史:患者性情比较孤僻,善愁多郁,日久成疾,未予医治。

1947年初,发现胃脘长一包块,如拳头大,以手按之,活动、有声,但不痛。

急赴某地,请中医治疗。

所服之药,多系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之品。

治疗约半年,疗效不显,食欲日减,形萎神衰。

【伤寒论114药方详解:四逆汤类方】

【伤寒论114药方详解:四逆汤类方】

【伤寒论114药方详解:四逆汤类方】95.四逆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12g 制附子9—15g干姜4.5—9g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体壮者,制附子可用至15g,干姜用至9g。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主证:脉微细(沉迟或沉弱),面色赤,但欲寐,神情萎靡9四末厥冷,下利清谷,呕吐,无热恶寒,或大汗,或有微热,热留恋不已,小便清白或清长,舌质淡,苔白滑。

副证:四肢挛急,身体疼痛,腹中拘急,或腹胀满,口不渴或渴而喜热饮,脉浮迟.(临证加减)1.胃阳不足,下焦虚寒:常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寒气上逆,呃逆频作,寒甚则剧痛难忍,面色苍白,神倦乏力,四肢不温,便溏,食欲不振,苔白润,舌质淡,脉细弱。

本方加吴茱萸、草豆蔻、怀山药、党参、高良姜、苏梗,以温中止呃.2.滑精:梦遗滑精时发,面色萎黄不华,全身倦怠,头晕耳鸣,四肢欠温,纳少,苔白舌质淡水滑,脉沉细或细弱.本方加金樱子、益智仁、菟丝子、刺猬皮龙眼肉或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之。

3.肾阳虚衰,肾不纳气:下焦肾气不足,肺失肃降,摄纳无权,咳喘不得卧,咳吐白痰清稀,面目微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加五味子、补骨脂、细辛、或合金匮肾气丸治之。

4.脾肾阳虚:水肿腰腹以下为甚,反复不愈,两足内踝尤剧,阴囊湿冷,怯寒肢重,小溲量少色清,苔白薄,质淡,脉沉细.本方加车前子、肉桂、怀山药、白术、泽泻或合济肾气丸治之。

5.寒痹:肢体关节疼痛时作,遇寒尤甚,得温则缓,昼轻夜重,关节伸屈不利,苔白舌质淡,脉沉弦。

本方加桂枝、桑寄生、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鸡血藤或合乌头汤治之。

6。

风湿性关节炎: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关节不能伸屈,恶风寒,舌淡,苔白,脉沉弦。

本方加老鹳草、鸡血藤、薏苡仁、海风藤、白术,以健脾利湿,温经通脉.7。

脾虚胃寒久痛不愈者,加良姜、荜茇、台乌药、砂仁、郁金、香附。

8。

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者,与五苓散合方治之.9.风寒湿痹,有肾阳不足者,合独活寄生汤治之。

吕英论四逆汤

吕英论四逆汤

吕英论四逆汤此分析立足于本人参悟到的生命之本源与宇宙之本源是“一”不是二。

即理无二致,不二法门。

宇宙之本源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那个状态,称为天一真气,它是纯阳之物,就人类目前的认识它是集有形和无形于一身,但目前现代技术尚无法证实它,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呼吸之气,我们肉眼是无法看到、无法触摸到的一样,但人人皆知呼吸之气的存在。

正因为有此真气,才有今天人类可视的宇宙和万物。

这样治病究本,天一真气才是医者所求的这个本。

若立足天一真气,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的病皆为本气自病。

就人的生命而言,是天一真气这一本源在人身上的现象而已,呼吸之气也是在人拥有天一真气的前提下才能建立和体现的。

对生命的参悟我结合物种起源之论,提出一个八级元神的说法:如果说每一个今天的我是Ⅷ级元神的话,Ⅶ级元神是我的父母,Ⅵ级是万物,Ⅴ级是地球这个行星,Ⅳ级是太阳系,Ⅲ级是银河系,Ⅱ级是宇宙,Ⅰ级就是天一真气。

就先后天八卦而言,每一个今天的我这个生命体对应的是易经的后天八卦,四季四方对应东春震、南夏离、西秋兑、北冬坎,根据一年四季阴阳消长规律,四季中北方坎卦的一丝真阳乃是人之立命之本(清代〃郑钦安学术思想),所以治病的关键必是立足北方分析四季四方元气的强弱及其运行规律。

因以元气立论,四季阴阳变化均是元气这一气的变现,即六气归为一气。

而立足北方以元气立论的中药方就是仲景先师《伤寒论》中少阴篇的四逆汤。

临床难点是天地、宇宙、自然、生命之理的到位理解和药量,吾之参悟亦是立足河图洛书之数理。

就先后天八卦而言,先天八卦是体,后天八卦是用;就河图洛书而言,河图是体,洛书是用。

不论是河图还是先天八卦,相对天一真气而言,天一真气是体,先天八卦与河图是用。

这就是我参悟使用四逆汤的理论依据。

一、四逆汤之附子药量的分析附子的用量关键是如何理解河图北方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第一种:1、6肯定代表了这两个数本身;但更为重要的是一和六两个数后面的道理在医者开处方时能否理解其意。

十大名方之---四逆汤类方

十大名方之---四逆汤类方

十大名方之---四逆汤类方1. 四逆汤:(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323)少阴病,脉沉着,急温之,宜四逆汤。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症状:身疼痛(阴寒所致),下利(火不暖土,运化无力),手足不温,(阳虚),四肢拘急(寒性收引),或有发热(虚阳浮越),脉浮(虚阳鼓动所致),或沉,或迟(阴寒内盛)。

病机:阴寒内盛,虚阳浮越。

治则:散寒回阳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本方中,甘草量最大,一者解毒,二者缓峻,三者补土以伏火。

)2. 通脉四逆汤:(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症状:下利,身热,面赤,脉微病机:虚阳浮越,阴寒内盛。

治则:回阳救逆散寒。

生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本方较四逆汤所主更重,人身一线真阳,散于顷刻之间,临床有时即见此证,用药无错,能愈者鲜见。

故要审时度势,发挥治未病,有病防变,阻止病情发展到此方证所主。

3. 白通汤:(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症状:下利为主,脉微细。

病机:少阴阴寒,外有表邪治则:散寒回阳,解表(对于此方,疑问甚多,注家解释也较多,但大多认为葱白为通阳。

个人认为,这样理解有待商榷,通阳为阳气郁遏不行所设,如四逆散之用柴胡枳实,当归四逆汤之通草。

我参考诸家,认为胡希恕先生所讲较为可靠,宗胡先生所论,此处葱白为解表之药,本方立意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同,但本方所主阳虚寒盛较麻黄附子细辛汤重,表邪较之为轻,故温阳散寒以附子配干姜,非单纯用附子,解表不用麻黄,因本方病机中,少阴虚寒太重,以麻黄解表,更易发散阳气,使仅存之一线真阳耗散,故易以性稍缓和之葱白。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5~10克)、干姜一两半(6~9克)、甘草,二两(6克)。

二、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温服)。

三、歌括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2.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名通脉,温阳守中血脉畅。

3.四逆加人参汤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效非常。

4.白通汤四逆加葱去甘草,方名白通擅通阳。

5.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再把胆尿配,阴盛格阳不二方。

6.参附汤又有参附合为剂,回阳救脱挽危亡。

四、功用回阳救逆。

五、主治1.少阴病。

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2.太阳病误汗亡阳。

六、方解本方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病至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外则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疲欲寐;内则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舌苔白滑,脉象微细,是不仅肾阳衰微,而且心脾之阳气亦衰,阴寒独盛之危候。

此时非大剂辛热不足以回阳破阴而救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

”所以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药。

附子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药。

生附子有大毒,与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又用益气温中之甘草为佐药,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故方名“四逆。

若服药呕吐,可用冷服法,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意。

七、附方及方论1.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即四逆汤加人参一两(3克,另煎兑入)。

经方:四逆汤(回阳救逆)

经方:四逆汤(回阳救逆)

经方:四逆汤(回阳救逆)四逆汤【原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又名】回阳汤【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回顾】1、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3、病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若汗之,不差,脉反沉,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伤寒)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伤寒)5、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6、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饮实,不可下也,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7、大汗出,热不去,四肢疼而拘急,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8、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9、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10、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伤寒)11、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12、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金匮)1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麻黄汤。

(金匮)【组成】甘草姜附子【方解】1、生附子对里寒,它不走表。

很多癌症时会用到生附子;炮附子治表虚。

【禁忌】1、四逆汤证的血虚、阴虚不能加生地或麦门冬。

只能加人参。

【应用】四种用四逆汤的外证:1、骨节身体疼痛。

2、四肢厥逆,手脚冰冷。

3、小便清利,白白的没有颜色温度。

4、下利清谷,吃到什么就拉什么,肠胃完全不会吸收,没有蠕动。

四逆汤

四逆汤

四逆汤药物组成附子(君,一枚15g,生用,破八片),干姜(臣,一两半6g),炙甘草(佐使,二两6g),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3两(18克),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剂歌诀温中散寒四逆汤,附子甘草与干姜,脉微欲绝可复元,四肢厥逆可回阳。

方剂功效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附注:“四逆汤”原文可能为“回逆汤”。

也即“回阳救逆”的意思。

根据遣唐使带去日本所抄录的《古本康平伤寒论》,年代显然比国内现存的《宋本伤寒论》要早。

且从文理上解读也应是回逆,而不会让药为逆。

日本藏版古本康平伤寒论,其中有夹注有旁注,有阙文(凡文字遗阙,或不可辨认,统以作阙文字样),其中四逆汤,都误成回逆汤。

(施启生)方剂主治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或太阳病误治亡阳者。

配伍特点本方大辛大热,重在温阳气,散阴寒,力挽元阳,少佐甘缓,破阴回阳而无耗散之弊。

辩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少阴心肾阳衰寒厥证之基础方。

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辩证要点。

药理作用①升压、强心、抗休克作用《中成药研究》(1983;2:26):以麻醉家兔的低血压状态为模型,观察四逆汤及其各单味成分所具有的效应。

结果:单味附子虽有一定的强心升压效应,但其作用不如四逆汤,且可致异位性心律失常;单味甘草不能增加心脏收缩幅度,但有升压效应;单味干姜未能显示任何有意义的生理效应。

由三药合方的四逆汤,其强心升压效果优于各单位药物组,且能减慢窦性心率,避免单味附子所产生的异位心律失常,提示该复方组方的合理性,也体现了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之说的科学性。

《新医药学杂志》(1974;3:21):经观察,四逆汤注射液肌肉或静脉注射有以下作用:1.改善休克状态。

当心源性休克收缩压在80-60毫米汞柱时,经注射后1-20分钟,血压即上升至90-110/60-90毫米汞柱,其特点是作用温和,当血压恢复正常后就不再上升;严重休克血压降至零,可先用西药升压,继以四逆汤维持之。

方剂之四逆汤

方剂之四逆汤

方剂之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g) 干姜两半(6g) 甘草炙,二两(6g)[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用大附子-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先煎生附子1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分2次温服或频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解]本方所治少阴病系寒邪人中少阴或误用汗吐下法,损伤少阴阳气,阳衰阴盛所致。

阳气虚衰,机体失于温煦,故畏寒蜷卧、四肢逆冷;少阴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升降失调,则下利清谷、腹痛呕吐;阳气虚弱,不能温养心神,则神衰欲寐;阳虚鼓动血行无力,故见脉沉而微;舌淡苔白滑,为阳衰阴盛之象。

此为阴寒极盛、阳气衰微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逐寒,回阳救逆。

方用大辛大热的附子为君药,是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药,走而不守,生用尤能迅达内外,通行十二经脉,温壮元阳,驱散阴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守而不走,功专温中散寒,助附子破阴回阳。

附子与干姜一走一守,先后天并治,二者相须为用,相得益彩,使温阳救逆之力更强。

佐以炙甘草,-则益气安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调和诸药,并使药力作用持久;三则解附子毒性,又缓姜、附燥烈峻猛之性,使阳回寒散而无虚阳暴脱之虞。

甘草与干姜同用,还可增强温阳健脾的作用,使脾阳得健,化源不竭,生机不灭。

全方药虽三味,但脾肾兼顾,温补并行,药专力宏,可使阳回厥复,故名“四逆汤”。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大辛大热的姜附组合,回元阳与温中阳并行,先后天井治,脾肾兼顾;二是辛散温燥的姜附与益气甘缓的甘草同用,峻中有缓,散中有收,温中有补。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为回阳救逆以治寒厥证及亡阳脱证的基础方。

临床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舌淡苔白滑,脉沉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阳气外脱,加人参益气固脱,回阳救逆;若汗出如油,阴脱于外者,加五味子、山萸肉、龙骨、煅牡蛎以敛阴固脱。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处方一四逆汤的标准配方附子(制) 300g干姜200g甘草(蜜炙)300g四逆汤的做法以上三味,附子、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干姜通水蒸气蒸镏提取挥发油,另器保存,姜渣再加水煎煮1小时,煎液与蒸镏分离挥发油的溶液合并,滤过,再与附子、甘草的煎液合并,浓缩至约400ml ,放冷,加乙醇1200ml,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减压浓缩成稠膏状,加水适量稀释,冷藏24 小时,滤过,加单糖浆300ml、防腐剂适量与上述挥发油,再加水至1000ml,搅匀,灌装,熔封,即得。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处方二四逆汤的组成:甘草2两(炙),干姜1两半,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8片)。

功效: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主治: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

现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1枚,干姜3两。

用药禁忌:血虚寒滞之厥逆非本方所宜,热厥禁用。

处方三组成:山茱萸1两,细辛1两,干姜(炙)1两,甘草3两(炙),麦门冬1升(去心)。

主治:卒中风不能言,厥逆无脉,手足拘急。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2升,分为4服。

制备方法:上切。

用药禁忌:忌海藻,菘菜、生葱、韭菜。

处方四组成:干姜半两(炮裂,锉),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半两,当归(锉,微炒)半两。

主治:阴毒伤寒,脉候沉细,四肢逆冷,烦躁头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频服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处方五组成:干姜3分(炮裂,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少阴病四大主方:四逆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汤、真武汤

少阴病四大主方:四逆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汤、真武汤

少阴病四大主方:四逆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汤、真武汤少阴病,六经病之一,是指以心肾两脏虚衰为特征的病变。

可从三阳病传变而来,也可以因外邪直中少阴而引起。

由于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其主要症状有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蜷卧,下利清谷,四肢逆冷,甚至汗出亡阳等。

1. 四逆汤:《伤寒论》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辨证要点:脉沉细,但欲寐,精神萎靡,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吐,无热恶寒,或大汗出,或身有微热,热不剧,小便清长,舌苔白。

证属亡阳欲脱,阴寒弥漫。

药用:炙甘草6g,干姜4.5g,附子9g。

上三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渣,温服。

方解:方中附子温肾回阳,干姜温中散寒,甘草调中补虚,合为回阳救逆之要方,因其主治少阴阳虚阴盛而致的四肢厥逆,故方名四逆。

四逆汤是治疗阴阳衰竭的救命方,刘启廷曾在20世纪80年代遇到一例年轻患者,因慢性肝病、肝硬化腹水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半年余,病情逐渐加重,多次下病危通知,家人不愿放弃治疗,特邀刘启廷前往会诊。

刻诊见患者呈嗜睡状,呼吸微弱,面色晦暗,全身浮肿,手脚发凉,腹部膨隆,左足踝部溃疡流水,尿少,大便失禁,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欲绝。

依据舌脉症候辨证为亡阳欲脱、阴寒弥漫,治以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加人参。

药用生附子15g,干姜30g,炙甘草15g,大力参30g。

先煎附子、大力参1小时,再纳入干姜、炙甘草继续煎煮1小时,滤取药汁约400ml,每次服用100ml,间隔2小时服药一次,连服4次,每日一剂。

次日患者家属前来告知,患者呼之能醒,语音低弱,仍呈嗜睡状,服药效显,原方依上法继服,西医又给予白蛋白、输血等治疗。

4天后,患者病情大有好转,转危为安,手脚渐温,浮肿、腹胀渐消,尿量增加,排便自控。

治疗仍以原方化裁,生附子改为熟附子,加黄芪30g、当归30g,水煎服,日一剂。

又服10剂后,家属代述,患者精神好转,已能坐起进食,下肢溃疡面收敛,二便基本正常。

前方加白术、桂枝、砂仁健脾通阳、化气调胃,熟附子减至10g。

四逆汤、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

四逆汤、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

四逆汤、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
急四逆汤、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配方,用量
四逆汤..
干姜9 附子[炮]9 灸甘草6 [伤寒论原方有人参] 单位:克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方剂功效]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附子理中汤.
[伤寒论]理中汤加附子.
附子6 干姜9 人参9 白术9 甘草6 .单位:克
[主治].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

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金匮肾气丸
地黄24 山药12 山茱萸(酒炙)12 茯苓9 牡丹皮9 泽泻9 桂枝5 附子(炙)5 牛膝(去头)5 车前子(盐炙)5
单位:克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煎法同上.。

亲自辩证四逆汤用制附子,还是生附子。

亲自辩证四逆汤用制附子,还是生附子。

亲自辩证四逆汤用制附子,还是生附子。

身体阳虚,体内有寒,特别是小腹遇寒就滑泄疼。

舌苔白厚腻。

喜欢喝温热水。

后背发冷,脸色苍白,小腹一年到头都寒凉,到了冬天,身体常常感觉冻僵的感觉。

比较典型阳虚体寒症状。

特别这几年,体寒,下腹寒疼感觉更明显,更是吃了凉水果,感觉更甚。

于是,考虑仲景大师的伤寒论的“四逆汤”来调理体寒毛病。

《伤寒论》的四逆汤的方子:炙甘草(君,二两)干姜(臣,一两半)附子(使,一枚,生用,破八片)四逆汤的适应症: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3)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8)即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自己的症状符合四逆汤的主治症,所以用四逆汤调理。

前期吃过一段时间,中医院开的黑附子,开的量是10克,但是吃了2个月,没有什么效果。

然后吃15克,中医院,就不想给开这么高的剂量。

只能是多开药,自己用到15克。

还是感觉没有效果。

于是,根据用过附子四逆汤的人,服用制附子的感受。

都说用到100多克,效果都不明显。

所以,自己用生附子,实验生附子的四逆汤的效果。

于是从四川购买了500克生附子。

听四川的附子经销商说,高压锅蒸生附子1.5小时,就可以去掉生附子的大毒。

就是附子中的佳品。

毒性低,药性寸量够。

于是取来100克生附子,清水清洗3次后。

然后把生附子放到一个瓷碗中。

高压锅放入8斤清水。

瓷碗放入高压锅高压锅蒸了足足的1.5小时。

然后拿出来,发现,碗底有黄色的类似蜂蜜的样物质。

然后放凉。

过了1小时,选了2.5片生附子。

大约12克左右量,放入砂锅内。

倒入1600毫升水,开始先煎附子。

1小时后,放入其他药物。

浓煎30分钟,然后2次煎,2份药倒入一起。

沉降后,倒出200毫升,温口后,下午5点,喝了。

因为舌下有淤血。

所以采。

中医经方四逆汤

中医经方四逆汤

中医经方四逆汤四逆汤[组成用法] 制附子20,100g(生者5,10g)、干姜15,50g、炙甘草20,40g。

先煎附子,再入余药,顿服或分两次温服。

以肢温厥回为度。

慢性病也可煎三次,分3,5次温服。

[方证] 1( 四肢厥逆,身体疼痛,精神委靡,二便清利,脉微欲绝属里虚寒甚者。

2(汗、吐、下不当伤津损阳而造成的肢冷、疼痛、畏寒、喜睡、面色少华、舌淡暗、苔白腻、黑润或白滑而脉象呈沉、细、微、软等无神,或寸部空浮无力等症者。

[现代应用] 1(本方最常用于循环障碍性疾病,如急性心功能衰竭、心动过缓造成的脑动脉供血不足和多种原因造成的休克。

2(以消化道功能衰竭,下利清谷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秋季腹泻等;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等也可见本方证。

3(其他方面如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复发性口疮、慢性咽炎、胃下垂、慢性前列腺炎、缩阴症等。

[经验参考] 全身冷、恶寒甚、“四逆”、脉微是本方应用的重要指征。

曲直濑玄朔曾于1595年治疗一肠伤寒的患者。

初患感冒、发热,经半井通仙父子治疗而无效。

转请竹田定加法印治疗,当时皮肤已出现斑疹,热势渐盛。

他医协商后处方,服后至傍晚,则恶寒,全身冰冷,脉微欲绝,鼻中气息变冷,诸侍医束手无策。

先生奉诏为之诊治。

并认为此属《伤寒论》中的四逆汤证。

但“寒毒”并不太甚,而“药毒”却很严重,处方以茯苓四逆汤为宜。

病人服药一剂,脉搏微动;二剂,脉伏全出,四肢转温。

第二天,病势便退。

后用平药调理十余日而痊愈(《医学天正记》)。

郑重光治程妇,难产,产后即晕厥,醒后喉哑,全无声音,而人事清楚,脉细如丝,手足厥冷。

盖难产玉门久开,寒气袭人,经云:”寒小少阴,令人卒然而哑。

”且脉细厥冷,町征也。

用四逆汤驱其寒,以防变证。

用附子三钱,干姜三钱,甘草一钱,当归三钱,连进三剂,次日音出,瘀血方下。

盖少阴经络尽于喉,寒极于下,肾气不能时上,致卒然失音。

若非重剂,入里之寒,何能骤解?(《素圃医案》)。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

四逆汤标准配方亲宝育儿说04-03 00:00听声音1四逆汤标准配方《伤寒论》四逆汤配方组成:炙甘草二两(6g)、干姜一两半(6g)、附子一枚(15g)生用去皮破八片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现代用法:水煎服)。

当归四逆汤配方组成:当归三两(12g) 、桂枝三两(9g)、去皮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甘草二两(6g)、炙通草二两(6g) 、大枣二十五枚(8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人参四逆汤配方组成:炙甘草二两(6g) 、附子一枚15g( 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9g) 、人参一两(6g)用法: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再服。

听声音2四逆汤的临床应用1、急性肠胃炎急性肠胃炎,古称霍乱,不论真假霍乱,吐泻脱水,四肢厥逆,阳气暴脱,脉沉微者,即施以四逆汤1剂,服后约1小时,呕泄即止,少进热食而安睡,次日患者可恢复正常。

2、虚寒腹泻诊见四肢厥冷、汗出,脉微欲绝者,治与四逆汤,令服3剂,服后能自觉腹中舒适,泄泻减少。

继服理中丸,2次/日,1丸/次,连服1—2剂即可告愈。

3、重型传染性黄疸肝炎根据中医辨证,确诊为阴黄的重型黄疸肝炎,用四逆汤加味治疗,效果显著。

方药:附子9g,甘草6g,干姜6g,茵陈20g,人参5g,1剂/日,水煎分2次服。

一般服20~30剂可获痊愈。

未发现不良反应。

4、麻疹逆证据报道,用四逆汤加减,治疗属真阳不足、正不胜邪而至麻疹内陷的患者,能回阳救逆,使体温上升,疹点变为红活,继而用清透之品治愈。

5、胃下垂中医认为,胃下垂多由中焦虚寒所致,故用“虚则补之”、“寒者温之”的方法进行治疗。

有人以四逆汤为主方,根据具体病隋加减治疗胃下垂,经服药10—20天,结果患者腹痛、腹胀、嗳气等主要症状均显著改善或消失。

6、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四逆汤加入参、黄芪、枸杞子治疗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取得明显效果。

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

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

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一、四逆汤及其类方1、四逆汤《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伤寒论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伤寒论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2、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甘草(炙,二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3、茯苓四逆汤〈伤寒论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正宗配方方剂

四逆汤正宗配方方剂

四逆汤正宗配方方剂【正宗配方组成剂量】附子5~10克(生),干姜9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附子先煎1小时,再加其他药物同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方歌速记歌诀】四逆汤用附草姜,四肢厥逆急煎尝,吐泻腹痛脉沉细,回阳救逆用此方。

【功用】温阳逐寒,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

证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呕吐不渴,下利腹痛,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

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而见四肢厥逆,面色苍白,脉微细者。

【加减】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莲皮、茯苓、泽泻。

【方论】本方所治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寒厥证。

方名四逆汤,逆,有违逆之意;四逆,指四肢自指(趾)端向上逆冷,直至肘膝以上。

四肢为诸阳之本,三阴三阳之脉相接于手足。

一旦阳衰阴盛,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不达于四肢,则形成四肢厥逆之侯。

本方解四肢逆厥,使阳气疏展而达四肢,故名四逆汤。

方中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品,能通行十二经脉,迅达内外以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

钱潢日:附子辛热,直走下焦,大补命门之真阳,故能治下焦逆上之寒邪,助清阳之升发而腾达于四肢,则阳回气暖而四肢无厥逆之患矣(《伤寒厥源集》卷四)。

干姜为臣药,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

《本经疏证》卷十说: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有姜无附,难收斩将夺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

附、姜同用,可温壮脾肾之阳,祛寒救逆。

但二药过于温燥,恐伤阴液,因而以炙甘草为佐,调和诸药,以制约附、姜大辛大热之品劫伤阴液之弊。

此外甘草配干姜又可温健脾阳。

脾阳得健,则水谷运化正常。

如此则脾肾之阳得补,先后天相互滋助,以建回阳救逆之功。

若服药后呕吐,可用冷服法。

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谓气反者……温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法。

本方配伍特点,主要取功专力强的大辛大热之品相须为用,以加强破阴复阳之力,配伍甘温益气之药,既能解毒,又缓其过于辛热之性。

四逆汤解,再学李可的四逆汤,药师法门四逆汤的做法

四逆汤解,再学李可的四逆汤,药师法门四逆汤的做法

四逆汤解,再学李可的四逆汤,药师法门四逆汤的做法四逆汤是用来排除体内寒邪的。

寒邪排除了,才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才谈得上养生。

所以,并不存在“养生的“四逆汤,只有”排病“的四逆汤,也就是说,四逆汤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养生“的。

李可先生推荐大家服用四逆汤,是看到大多数现代人寒邪入少阴,病得不轻,而发了慈悲心。

四逆汤没有“大剂”、”小剂“之分,按照《伤寒论》的标准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5克,生附子5-10克(或炮附子20-30克),六碗水,用小火煎1-1.5小时,煎成2碗,一天内服完。

平时就可以按这个剂量服用。

但是,这是药汤,不是菜汤,可“常常”服,不可“久久"服。

也就是说,可以隔三差五地服一两剂,但绝不能误以为这是”养生汤“,而天天喝,一喝就是大半年。

【主治】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功用〗回阳救逆。

〖病机〗寒邪入里伤及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能温煦生化五脏六腑─→周身虚寒,恶寒踡卧。

清阳实四肢,阳气不得温养─→四肢厥冷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釜底无薪”,故其消化吸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充实,精神才能旺盛,今阳虚,神失所养─→神衰欲寐阳虚脉气鼓动乏力─→脉沉细而微,舌苔而滑。

为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解】君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壮阳,祛寒救逆。

┐├助阳散寒臣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固护阴液,缓姜、附的燥烈之性。

│佐使炙甘草┤制附子毒性。

│└伍干姜温健脾阳。

【运用】1.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

除四肢厥冷外,应以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微为证治要点。

2.现代常用本方作为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出而见休克,属亡阳虚脱者的急救方剂。

【注意事项】1、真热假寒者忌用。

2.热厥及阳郁厥逆之证,禁用。

3.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冷服法李可演讲------------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之摘录昨天是冬至节,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特殊变化,所以没有跟大家一块儿,很对不起!关于这次治未病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多。

《伤寒悬解》四逆汤——附子

《伤寒悬解》四逆汤——附子

《伤寒悬解》四逆汤——附子太阴三: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差,身体疼痛,当温其里,宜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脐,破八片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发热头痛,是太阳表证,脉应见浮,乃脉反沉,是已入太阴之脏。

若脉沉,不差,虽身体疼痛,表证未解,然当先温其里,宜四逆汤,甘草培其土,干姜温其中,附子温其下也。

1发热头痛,是为太阳表证,其脉当浮,而脉反沉,不差,确实脉沉,沉为在里,虽身体疼痛,表证未解,然当“先”温其里,宜四逆汤。

“当先”是为一定之理。

脉沉在里,病在太阴,则以里为主。

2当浮反沉,知已入脏,脉沉为里,再治其表,是为逆治。

一旦脉沉入脏,此与三阳外感先解表,则有区别,病在三阴,则以里为主,先保中气(阳气),见里则知表。

脉沉为在里,是为阴盛之脉。

对比本条脉沉当温其里,是一定之理,此句话通用于三阴之病。

(病在三阳,先解表为主,病在太阴,则先温里为主,对比则知)3脉法三十二,353页,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沉为在里,肾肝之脉俱沉,三阴之脉皆沉。

论;研究一下附子;附子,温脾肾之阳,退三阴之邪。

附子温阳,治三阴之病,为第一要药。

其功多大,其争议就有多大,因普通人不懂医理,又不懂药性也,只听传说中毒死人,人人畏之,医家用药,也是尽量避之。

无知自用者,又确受其药害。

此处必须说明一下,是药害还是人过,不能冤枉救命良药,必当细研细论。

四逆汤,白通汤,茯苓四逆汤,附子标注,俱是生用,附子泻心汤,真武汤,附子汤,附子标注,俱是炮用,四逆汤是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小火煮大约60分钟以上,约等于240克,分温再服(两次或三次),一次约80到120克,说明控制饮量是可以放心大胆用的。

干姜附子汤和白通汤三升取一升,小火煮也得60分钟以上,取200克,两次分服,一次约100克。

茯苓四逆汤是五升取二升,也得煮一个小时以上,二升400克服七合140克,观此三方也是说明控制服用量和煮药时间,可以放心大胆的用生附子。

四逆汤类方

四逆汤类方

四逆汤类方四逆汤是论中温法的运用,为少阴阳虚寒甚的主方。

这一类方以姜、附为中心,其变通加减,随阳虚阴盛的病机不同而化裁。

陶晋潜用本方治疹逆证2例。

例1,一小儿患病已5天,体温35.6C,咳嗽流涕,无热恶寒,肢冷贪睡,呕吐痰水,大便稀白,呼吸徐缓,心跳较慢,面色晦白板滞,额耳发际略现灰疹,是属真阳不足,阴邪内踞,正不胜邪,疹毒内陷,急以回阳救逆,透疹达邪。

附子6g,干姜3g,炙甘草2.4g,麻黄1.8g,细辛0.9g,法半夏4.5g,厚朴2.4g,杏仁、贝母各9g,橘红、桔梗、牛蒡子、蝉衣各4.5g,葱白头8支,灶心土60g,水煎,不拘时间频与饮服,药后得汗,咳转剧,夜烦,吐止,手足转温,精神较振,体温38.8℃,胸腹背部疹透色红,四肢臂部未透,继用麻、附、升麻、连翘、桔梗、桑皮、杏仁、橘红等同上服法,药后体温升至39.6C,疹郁全身,色红舌润,表现为虚寒转热之证,续用麻杏甘石汤加味,前后4天治愈。

例2,为阳微阴盛,气弱厥逆,疹毒内陷,用四逆合麻附细辛加黄芪、党参等,再合苯甲酸钠咖啡因、葡萄糖氯化钠、维生素,取得显效。

四逆汤本方是这一类方的基础,也是以姜、附为主药的加减化裁的典范。

它的变通加减是:通脉四逆汤是为阴竭阳亡之证而设。

许云斋用本方治格阳2例。

例1,一“风湿”患者经西药百乃定、青霉素、链霉素、合霉素,中药银翘散、柴葛解肌汤,病不已而出现但欲寐等少阴格阳证。

予附子1.5g,干姜2.4g,桂枝0.9g,黄芩2.9g,甘草1.5g,煎冷服。

药后即索食,续进1剂,药后半夜发冷发热一阵,额上胸部微汗,后安睡至晨热退身凉而愈例2,一重感冒患者,经用百乃定、青霉素、链霉素数日,热终不退,予姜、附、草三药煎冷服,药后6小时诸症痊愈。

马英萃用通脉四逆汤治藏结1例。

病者因食果饵而引起腹痛,发自两胁,下趋少腹,自申至戌,疼痛如掣,辗转呻吟,举凡内服外敷药不效。

面色青黄,额上微汗,言而微,呻声弱,手足冰冷,外肾收缩,舌白无苔,脉沉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二)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二)一、四逆汤类方1、大回阳饮方源:吴氏经验方组成:附子、干、肉桂、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大补元气。

主治:阳虚重症。

2、潜阳封髓丹方源:钦安创立,吴氏发挥组成:附子、肉桂、炙龟板、黄柏、砂仁、龙骨、牡蛎、紫石英、骨碎补、细辛、炒白术、甘草。

功效:扶阳潜阳、镇纳收敛。

主治:阳虚,慢性虚火证。

3、吴萸四逆汤方源:吴氏经验方组成:附子、干、甘草、吴茱萸、炒小茴香、香附子、炒花椒、乌药。

功效:回阳救逆,温肝顺气。

主治:阳虚肝寒证(水寒土湿木郁),脾肾阳虚证加肝气郁结证。

4、急救回阳汤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组成:附子24克(大片)党参24克干12克白术12克甘草9克桃仁6克(研)红花6克功效:回阳救逆,活血化瘀。

主治:治霍乱,上吐下泻,转筋,眼胞塌陷,汗出如水,肢冷如冰。

5、椒附白通汤组成:生附子(炒黑)3钱,川椒(炒黑)2钱,淡干2钱,葱白3茎,猪胆汁半烧酒杯(去渣后调入)。

(此用仲景白通汤,与许学士椒附汤,合而裁制者也。

)功效:齐通三焦之阳,急驱浊阴。

主治:主治足太阴寒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

摘录:要点:腹痛、胃脘痛、大便窒塞、舌白滑,甚则灰滑。

叶天士论肾厥:肾厥,由背脊而升。

凡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阴。

从腹而上者,治在厥阴。

系冲任主病,或填补阳明。

肾厥汤:附子、干、花椒、葫芦巴、半夏、茯苓、汁。

椒附苓桂术远汤:花椒、附子、茯苓、桂枝、白术、远志。

以上两方治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

椒附乌梅大半夏汤:花椒、附子、乌梅、半夏、干、人参、皮、汁。

(椒附:治肾气上冲;半夏、干、人参、皮、汁:通补阳明;乌梅、花椒、人参、干、附子:乌梅丸法,治疗厥阴。

)——此方治冲气攻痛,从腹而上者。

6、茵四逆汤方源:《伤寒微旨论》卷下。

组成:甘草2两,茵蒿2两,干1两半,附子1个(破8片)。

功效:温阳除湿退黄。

主治:阴黄。

病人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出。

阴黄。

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而发黄。

7、实脾散(实脾饮)方源:《医方类聚》卷一二八引《济生》。

组成:厚朴(去皮,制炒)1两,白术1两,木瓜(去瓤)1两,木香(不见火)1两,草果仁1两,大腹子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白茯苓(去皮)1两,干(炮)1两,甘草(炙)半两。

功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阴水。

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沉迟者。

方义:《医方考》:用白术、茯苓、甘草之甘温者补其虚,用干、附子之辛者温其寒,用木香、草果之辛温者行其滞,用厚朴、腹子之下气者攻其邪,用木瓜之酸温者抑其所不胜。

《金鉴》:脾胃虚,则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肿,用白术、甘草、生、大枣以实脾胃之虚也。

脾胃寒,则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肠胃,故懒食不渴,二便不实,用、附、草果以温脾胃之寒。

更佐大腹、茯苓、厚朴、木香、木瓜者以导水利气。

盖气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气行则水行,土实则水治,故名曰实脾也。

8、附子理中丸方源:《局方》卷五。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3两,人参(去芦)3两,干(炮)3两,甘草(炙)3两,白术3两。

功效:温脾散寒,止泻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食少满闷,腹痛吐利,脉微肢厥,霍乱转筋,或感寒头痛,及一切沉寒痼冷。

二、附子类方1、补坎益离丹方源:《医法圆通》组成:附子桂心蛤粉甘草生功效:温阳养心。

主治:心悸,唇口紫绀、肢冷。

2、茵术附汤方源:《医学心悟》卷二。

组成:附子、茵、白术、干、甘草(炙)、肉桂(去皮)。

功效:温阳利湿退黄。

组成:阴黄身冷,脉沉细,身如熏黄,小便自利者。

3、温心通方方源:吴荣祖科研方组成:附子、肉桂、三七功效:温阳强心、活血通脉。

主治:阳虚心悸、心痛。

4、洗心汤方源:《辨证录》卷四。

组成:附子3克人参30克茯神30克半夏15克皮9克神曲9克甘草3克附子3克菖蒲3克生枣仁30克功效:通阳扶正,化痰开窍。

主治:阳虚阴盛,肝郁气滞,痰浊壅积,致患呆病,终日不言不语,不思饮食,忽歌忽笑,洁秽不分,亲疏不辨者。

5、参附汤方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附子、人参功效:回阳,益气,救脱。

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粘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或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面色苍白,脉微欲绝。

现用于心力衰竭见有上述症状者。

方义:参附汤为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剂。

除上述主治外,凡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崩,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均可用本方救治。

但一见阳气来复,病情稳定,便当辨证调治,不可多服,免纯阳之品过剂,反致助火伤阴耗血。

6、参附龙牡汤组成:附子、人参、龙骨、牡蛎、炙甘草。

功效: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潜阳、敛汗,扶正固脱。

)主治:心阳虚衰,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右胁下并可出现瘀块,舌苔薄白,质暗紫,脉象微弱疾数。

7、沉香散方源:《圣惠》卷七。

组成:沉香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槟榔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附子1两半(炮裂,去皮脐),茴香子半两。

主治: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四肢逆冷,不思饮食。

方法:上为细散。

用法:每服1钱,不拘时候,以热酒调下。

8、小续命汤方源:《千金》卷八(注文)引《小品方》。

组成:麻黄、桂枝、防风、防己、杏仁、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川芎、白芍、大附子、生功效::扶正祛风。

主治:正气虚,风邪外袭。

中风卒起,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喎斜,语言謇涩,牙关紧闭,厥冷;或顽痹不仁,风湿腰痛。

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

中风不省人事,涎鸣,反,失音,厥冷。

八风五痹,痿厥。

产后中风。

风湿腰痛;痰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1)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邪,语言謇涩。

(2)风湿腰痛,痰火并多。

(3)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方义:《千金方衍义》:小续命汤虽本古方,而麻黄、桂枝两方皆在其中。

以其本虚,必加人参驾驭麻、桂,发越在表之邪,又需附子直入少阴,搜逐在里之邪,不使外交攻,正气立断,续命之名,信乎不虚。

其余川芎、黄芩、防风、防己,不过为麻黄之使,以祛标热耳。

方治卒中风欲死,病死于暴,故用麻黄必兼杏仁开发肺气之逆满,殊不可缺。

《医方考》: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

中风而有头疼、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

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9、三乌汤方源:吴荣祖老师经验方组成:附子、草乌、川乌、细辛、桂枝、麻黄、甘草。

功效:温阳散寒、除湿通络、蠲痹止痛。

主治:重症痹证。

关节顽痛麻木、肿胀变形、四肢逆冷。

10、右归饮方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熟地2-3钱或加至1-2两,山药(炒)2钱,山茱萸1钱,枸杞2钱,甘草(炙)1-2钱,杜仲(制)2钱,肉桂1-2钱,制附子1至3钱。

功效:温肾填精。

主治:肾阳不足,腰膝痠痛,气怯神疲,大便溏薄,小便频多,手足不温,及阳萎遗精,舌苔淡薄,脉象沉细者;阳虚咳嗽;产妇虚火不归元而发热者;肾虚火衰,晕坠而痛;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

11、地黄饮子组成: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大枣、薄荷功效: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舌苔浮腻,脉迟细弱之喑痱证。

方义:本方主治喑痱证。

“喑”指舌强不能言;“痱”指足废不能用。

其证由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堵塞窍道所致,故河间选用滋补肾阴的干地黄为主。

王晋三曰:“饮,清水也。

方名饮子者,言其煎有法也”。

修园曰:“又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俾轻清走于阳分以散风,重浊走于阴分以降逆。

”方中以干地黄为主,用清水微煎为饮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流走四肢百骸,以交阴阳,故名“地黄饮子”。

12、全真一气汤方源:《氏锦囊·药按》卷二十。

组成:制附子、熟地、麦门冬、白术、牛膝、五味子、人参。

方歌:全真方意本归藏,术附人参配地黄,妙入麦冬牛膝味,相生相胜济坤阳。

功效:滋阴救火。

主治:阴分焦燥,上实下虚,上热下寒,阴竭于,阳越于外,斑疹热极烦躁,上喘下泻。

中风大病阴虚发热,吐血喘咳,一切虚劳重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