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软胶囊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年2月第10卷第2期 近10年软胶囊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李 慧 王一涛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 100700)
软胶囊是继片、针剂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能将油状药物、药物溶液或药物混悬液、糊状物甚至药物粉末定量压注并包封于胶膜内,形成大小、形状各异的密封胶囊。与其他剂型相比,具备生物利用度高、含量准确、均匀性好、外形美观等特点;若是油状药物,还可省去吸收、固化等技术处理,可有效避免油状药物从吸收辅料中渗出,故软胶囊是油性药物最适宜的剂型[1]。此外,低熔点药物、生物利用度差的疏水性药物、不良苦味及臭味的药物、微量活性药物及遇光、湿、热不稳定及易氧化的药物也适合制成软胶囊。
软胶囊在国外发展很快,除药品外,在营养保健品、化妆品、家庭用品等领域中也广为应用。世界上现已拥有转模式软胶囊制造机(rotary die encapsulation machine)560多台,年产量超过600亿粒,品种多达3 600余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软胶囊生产国,销售量居世界之首,其次为德国、英国。20世纪70年代前期我国采用模压法生产,《中国药典》1985版正式生效后,此法被淘汰,改用RDEM法生产,品质大大提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发了一系列中药软胶囊品种,如藿香正气软胶囊、复方丹参软胶囊、麻仁软胶囊等,改变了西药软胶囊一统天下的局面。
1 国外研究现状
软胶囊对生产技术设备要求高,专业性强,与其它剂型相比,从事软胶囊生产的药厂很少。在国外软胶囊产品都由专业性生产厂来承担,其他工厂则以委托加工的形式开展业务,其处方工艺与专利均属保密[2],因此,其生产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1.1 生物利用度研究
随机、开放、交叉试验比较Sandoz公司的环孢菌素(cyclosprine,CsA)溶液剂和软胶囊剂,结果显示:CsA软胶囊剂的峰值和总吸收量均较大,分别比溶液剂大38%、11%,但峰谷浓度两者相似[3]。Min DI等[4]研究了肾同种异体移植病人口服软胶囊剂和溶液剂的生物等效性、病人顺应性。血样用HPLC和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峰值、峰浓度及曲线下面积,并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病人顺应性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结果显示:用PFIA、HPLC测定生物利用度无显著性差别(P>0.01),说明CsA胶囊和溶液剂生物等效,但大多数病人更喜欢软胶囊剂型。
24名健康男子口服环孢菌素微乳型溶液剂和微乳型软胶囊剂,以单剂量口服180mg CsA软胶囊剂作为参比制剂,在禁食条件下口服溶液剂、澄汁溶液剂,用特定的单克隆放免法测定小时血样。三者血药浓度均在给药后13h达峰值,峰浓度约为1 100ng/ml,平均曲线下面积为4 700ng·hr/ml,从吸收程度和速度可判定三者具有生物等效性。因此,这两种微乳化口服制剂在日常剂量下给药时,可互相替换而无需剂量调整。此外,用澄汁兑服溶液剂也不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5]。
Sadler BM等[6]研究了HIV-1型蛋白抑制剂安泼那韦(amprenavir)软、硬胶囊剂的药动学常数,发现二者AUC0~∞相近而Cmax相差1.25倍,如若给予高脂早餐,软胶囊的AUC0~∞将降低14%。
16名健康男性口服降血糖药物格列齐特(glicazide)软胶囊和片剂(达美康),pH7.2时,二者体外溶出是一致的。体内生物利用度参数研究显示:软胶囊和片剂的吸收总量(如:AUC0~24、Cmax)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但达峰时间软胶囊比片剂短得多。并且在酸性条件下,加大药物体外溶出可提高glicazide的血药浓度[7]。
1.2 溶出度研究
在固体制剂中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其溶出度密切相关,可用简单的体外实验代替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对不同的药物和制剂,选择溶出度试验的方法不同,其相关性研究的结果不一。
日本学者用旋转透析池法(the rotating dialysis cell, RDC)和浆法(the paddle,PD)评价了布洛芬(ibuprofen, IB)的体外溶出情况。在体内用beagles狗对IB的血药浓度进行了测定,发现用RDC法可以观测到更高的体内、体外相关性[8]。该学者还研究了硝苯地平(nifedipine)软胶囊的溶出试验,发现RDC法用n-辛醇缓冲液作为溶解介质时,体外溶出试验能更好的模拟体内释放,说明RDC法在软胶囊溶出度试验中是行之有效的[9]。
1.3 制备工艺的研究
为了加速药物从软胶囊中溶出或增进制剂的稳定性,一些高分子化合物纷纷被使用并加入到软胶囊填充液中。研究表明,适量地添加特定的高聚物、表活剂确能达到加快药物释放、提高稳定性的目的。
为防止软胶囊的溶媒系统发生溶胶转变,用1%、2%、3%的PEG 6000或PVP 30部分地代替原基质中的PEG 400。当2%或3%PEG 400被PEG 6000替代时,温度依赖的溶胶变性在40℃以下被阻止,溶媒系统在4~40℃贮存8周很稳定,粒径大小分
2003年2月第10卷第2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79·
布亦未改变,而1%PEG 6000和PVP30 则未能达此目的[10]。 在组成为PEG 400、疏水相、表活剂的系统中筛选出BC-20TX (Polyoxyethylene 20 cetylether)作为“模型”表活剂,可得到均质的、有粘性的白色胶液,室温下具触变性,相变温度为37℃左右,恰好符合填充软胶囊的需求[11]。
类似的报道还有:gliclazide混悬液中加入PEG 400 填充胶囊,可以促进人体的口服吸收[12];维生素E用自乳化法制备可提高生物利用度等[13]。
1.4 软胶囊胶皮的研究
英国bioprogress工业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胶皮,其加工性能与明胶类似而毫无动物成分,无毒,无过敏性,是用水溶性可生物降解的羟甲基纤维素制成的[14],被命名为“X胶”。第一批生产的软胶囊制剂----“浴油软胶囊”,放入浴缸中几分钟就溶解完毕。如果X胶能被批准为药用辅料而替代已经沿用60年之久的明胶,将有无限广阔的商业前景[15]。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中药软胶囊的研究占主导
国内软胶囊的生产最初只是鱼肝油、维生素A、维生素D、亚油酸等几个西药品种[16],存在品种单一、生产重复的弊端。至20世纪90年代相继开发了藿香正气软胶囊等中药产品,使中药软胶囊的研究形成趋势。中药软胶囊与西药不同,西药成分单一,大多为油状药物或疏水性药粉,易于制成油溶液,比较容易囊化;而中药处方复杂,出膏率大,吸水性强,内容物制备较为复杂。因此,中药软胶囊内容物现多制成混悬液或糊状物,这就要求内容物不仅要均匀稳定,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同时对生产设备要求也高。
2.2 制备研究
目前有两种制备方法:一是由浸膏直接制备。浸膏与油难以直接混合,可采用乳化法制得较细腻的乳剂。在制备过程中浸膏水分不能过高,否则易造成胶囊渗漏。药物量小时可将易于研成细粉的药物加入浸膏中,降低水分,提高硬度。如复方丹参胶丸就是将三七研成细粉加入到丹参浸膏中制备成囊的。另一种方法是由干膏粉制备。如利鼻软胶囊是将水提液浓缩制成干浸膏粉,与菜油按1∶1的比例混匀后投料。 2.3 辅料选择
中药软胶囊常出现内容物形状不均匀、易分层等缺点,造成装量不准确。因此,基质中除选用植物油外,还必须加入适宜的润湿剂和助悬剂。润湿剂一般为表面活性剂,如吐温、司盘等;助悬剂可选用能增加分散介质的固体物质,如蜂蜡、单硬脂酸铝、乙基纤维素等。
2.4 胶皮质量
在胶皮质量改进方面,多沿用明胶、水、甘油三者配制,胶皮老化变硬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中药软胶囊的体外崩解和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3 结语
软胶囊与其他剂型相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密封性好、含量准确、外形美观的特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剂型。但是,中药软胶囊目前还只停留于制备性研究,其制剂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及基础性研究几乎空白。国内“软胶囊热”的兴起,在制备理论、制剂技术、制造机械等方面都有待研究和发展,这对解决我国软胶囊品种少(仅占世界量的1%)、产量低(占世界量的6%)的现状,及对软胶囊多剂型开发、提高质量均有积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肖连生,郑 楠,高鸿雁,等.聚乙二醇400在口服软胶囊剂中的应用研究.天津药学,1996,8(3):33
2 罗青波.我国软胶囊制剂的现状与出路.化学医药工业信息,1995,11 (2):13
3 Curtis JJ.Differences in bioavailability between oral cyclosporine formulations in maintenance renal transplant patients filiation. Am J Kidney Dis,1999,34(5):869
4 Min DI.Bioavailability and patient acceptance of cyclosporine soft geltin capsules in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 Ann Pharmacother,1992,26(2):175
5 Kovarik JM.Bioequivalence of soft gelatin capsules and oral solution of a new cyclosporine formulation. Pharmacotherapy, 1993,13(6):613
6 Sadler BM.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amprenavir (141W94), a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type 1 protease inhibitor,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ingle doses to HIV-infected adults.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9,43(7):1686
7 Hong SS.Accelerated oral absorption of gliclazide in human subjects from a soft gelatin capsule containing a PEG 400 suspension of gliclazide.J Control Release,1998,1251(2~3): 185 8 Takahashi M.Studies on dissolution tests for soft gelatin capsules by the rotating dialysis cell (RDC) method. VI.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buprofen soft gelatin capsule. Chem Pharm Bull (Tokyo),1995,43(8):1398
9 Takahashi M.Studies on dissolution tests for soft gelatin capsules.IV. Dissolution test of nifedipine soft gelatin capsule containing water soluble vehicles by the rotating dialysis cell method.Chem Pharm Bull (Tokyo),1994,42(2):333 10 Amemiya T.Emulsion type new vehicle for soft gelatin capsule available for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trials:effects of PEG 6000 and PVP K30 on physicochemical stability of new vehicle.Chem Pharm Bull (Tokyo),1999,47(4):492
11 Amemiya T.Development of emulsion type new vehicle for soft gelatin capsule.I.Selection of surfactants for development of new vehicle and it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Chem Ph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