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宪法》第35条的理解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什么的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什么的自由我国宪法是我国的最高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多种自由。
首先,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思想言论自由。
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新闻、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意味着公民有权利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包括在公共场所集会、结社,以及参与示威和游行等。
这一条规定保障了公民独立思考、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为公民提供了发表意见的舞台。
其次,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
宪法第37条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任何非法侵犯。
”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不能非法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包括非法拘禁、非法逮捕等。
宪法还规定了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即宪法第13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
”这意味着公民有权利拥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自己的财产,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此外,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信仰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第36条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公民也应该受到尊重。
”这意味着公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也有权不信仰宗教。
宪法第4条还规定:“国家保持宗教事务与政治分离”,即国家不干预公民的宗教信仰,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最后,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平等权利和法律保护。
宪法第33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这意味着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包括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等。
宪法也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和劳动权利,确保公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此外,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法律保护权,即宪法第37条规定:“公民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这意味着公民受到不法侵害时有权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赔偿和正义。
总的来说,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思想言论自由、人身自由、财产权保护、信仰自由、平等权利和法律保护等多个方面的自由权利。
这些自由权利的保障不仅确保了公民的个人尊严和基本权利,也为公民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保障。
公民有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并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违反宪法第三十五条案例
违反宪法第三十五条案例
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
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任何人非经法律程序,不受拘禁或者
监禁”,这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法律规定。
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事件。
比如,一些单位或者个人随意抓捕他人,甚至是软禁、拘留等行为,这
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也违反了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此外,还有一些单位或者个人利用自己的权力和职务,对他人进
行非法拘禁、软禁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涉嫌违法,更是对公民人身
自由的损害。
为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我们需要更加严格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同时,也需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维权意识,对于侵犯公民权
利的行为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只有这样,才能让公民的人身自由
得到切实的保障。
中国 宪法 结社自由的理解
中国宪法结社自由的理解
中国宪法对结社自由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结社自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的规定,公民有结社的自由,有选择社会组
织的权利,有加入或者脱离社会组织的权利。
这一规定保障了公民的结社自由,不仅保障了公民自由组织社会组织的权利,也保障了公民选择加入或脱离社会组织的权利。
第二,中国宪法对结社自由的行使给予了一定的限制。
虽然中国宪法承认公民的结社自由,但也强调结社应当遵守法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3条的规定,公民的结社自由不得
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社会稳定的活动。
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结社自由行使的边界和限制。
第三,中国宪法还明确规定了公民组织社会组织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6条的规定,公民依法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组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进行各种活动。
这一规定保障了公民组织社会组织的权利,使其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开展各种有益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活动,并为这些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宪法对结社自由的理解既保障了公民的结社自由权利,又给予了一定的限制和规范,同时也明确规定了公民组织社会组织的权利和义务。
这些规定旨在平衡个人的自由权
利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结社自由得到合理而有序的行使。
我国公民的八大基本权利[1]
我国公民的八大基本权利我国公民的八大基本权利引言一、言论自由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这是我国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的。
公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表达观点、批评公共事务,并参与社会议论和评价。
这一权利的行使对于确保公众舆论的多样性和言论自由至关重要。
二、出版自由公民享有出版自由的权利,这是我国宪法第35条和宪法修正案第3条明确规定的。
公民可以自主地进行出版活动,包括出版和发行各种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等,这为文化产业和知识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宗教信仰自由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这是我国宪法第36条明确规定的。
公民可以自由选择、信仰宗教,并可以参加宗教活动。
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有助于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人身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剥夺或侵犯。
这一权利的保护,保障了每个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尊严。
五、财产权合法拥有和继承权公民享有财产权的基本权利,这是我国宪法第13条和第14条明确规定的。
公民依法享有财产权合法拥有和继承权,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这一权利的保障,鼓励了个人的努力和财富创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六、工作权和劳动权公民享有工作权和劳动权的权利,这是我国宪法第47条和第48条明确规定的。
公民有权选择职业、工作和劳动,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这一权利的保障,为公民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和劳动保障机会。
七、教育权公民享有教育权的基本权利,这是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的。
公民有权接受教育,并受到国家的保护。
公民年满法定年龄以前享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为公民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八、健康权公民有权享受医疗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这一权利的保障,促进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我国公民的八大基本权利的确立和保障,是我国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这些权利的行使,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宪法第三十五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
宪法第三十五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第一节宪法第三十五条的内容1.1 宪法第三十五条的内容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这一条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保障了每个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身权利的不可侵犯性,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
1.2 人身自由和人身权利的具体含义人身自由是指个人不受任何非法侵犯的自由状态,包括身体的完整、生命的安全、自由的个人行为、住宅和通信的不受侵犯等。
而人身权利则包括人身自由权利和各项人身权利,是人身自由的实质内涵。
宪法第三十五条所保障的人身自由和人身权利是公民基本的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价值。
1.3 宪法第三十五条的重要性宪法第三十五条确立了人身自由和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的原则,为公民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一条款的确立,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尊严,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价值和法治原则。
第二节宪法第三十五条的主旨及释义2.1 主旨: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宪法第三十五条的主旨在于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这一条款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提供了保障,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价值和法治原则。
2.2 释义:人身自由的不可侵犯性宪法第三十五条通过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身权利不受侵犯,体现了法治精神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
这一条款的释义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尊严,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特点和优势。
第三节对宪法第三十五条的个人观点和理解3.1 个人观点作为我国宪法的重要条款之一,宪法第三十五条的确立和实施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法律保障。
这一条款的重要性在于体现了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和法治精神,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3.2 理解宪法第三十五条保障了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身权利不受侵犯,是我国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条款的理解在于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尊严,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特点和优势。
宪法案例及分析
宪法案例及分析宪法是一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宪法的制定和解释过程中,宪法案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宪法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宪法的精神和原则,为宪法的贯彻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宪法之一,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宪法之一。
其宪法案例的解释和适用对其他国家的宪法解释和适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例如,美国《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了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宗教自由等基本权利,这些权利在美国历史上的宪法案例中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解释。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和限制。
另一个重要的宪法案例是南非宪法法院对《南非宪法》的解释和适用。
南非宪法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禁止歧视的宪法,其宪法案例对于禁止歧视、保障人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在《南非宪法》第9条中规定了禁止歧视的原则,南非宪法法院在相关案例中对这一原则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和适用,为南非社会的多元化和平等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中国宪法案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宪法法院在宪法解释和适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中规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身安全的保障,中国宪法法院在相关案例中对这一规定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和适用,为中国公民的人身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总之,宪法案例的分析对于理解和适用宪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世界各国宪法案例的研究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宪法的精神和原则,为宪法的贯彻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希望各国在宪法的制定和解释过程中,能够充分借鉴和运用宪法案例,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监听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监听技术逐渐成为国家安全、犯罪侦查、企业竞争等领域的有力工具。
然而,监听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法律问题。
本文将探讨监听的法律后果,包括隐私权、通信自由、刑事责任等方面。
一、隐私权隐私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其个人信息的权利。
监听行为可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非法监听:未经被监听者同意,非法获取其个人信息,如通话记录、短信、电子邮件等。
2. 隐私泄露:监听机构或个人将获取的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导致被监听者隐私泄露。
3. 隐私滥用:监听机构或个人利用获取的个人信息进行不正当竞争、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
二、通信自由通信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选择通信对象、通信方式和通信内容,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
监听行为可能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非法监听:未经被监听者同意,非法窃听其通话、短信、电子邮件等通信内容。
2. 通信干扰:监听机构或个人通过干扰通信信号,影响被监听者的通信自由。
3. 通信截获:监听机构或个人非法截获被监听者的通信内容,侵犯其通信自由。
三、刑事责任监听行为可能触犯以下刑事责任: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未经被监听者同意,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其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 非法监听、监视罪:违反国家规定,非法侵入、侵入他人住宅、交通工具、通信设施等场所、设施,进行监听、监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四、行政责任监听行为可能承担以下行政责任:1. 行政拘留:违反国家规定,非法监听、监视他人,情节较轻的,可以处五日以下拘留。
2. 罚款:违反国家规定,非法侵入、侵入他人住宅、交通工具、通信设施等场所、设施,进行监听、监视,情节较轻的,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对宪法第35条的粗浅分析
表达自由抑或政治自由?——对我国宪法第35条的粗浅分析【摘要】我们国家宪法第35条所规定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并不是全部都属于表达自由的范畴。
其中的言论、出版自由是一般意义上的的表达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虽然也属于广义的表达自由,但对其应与言论自由区别对待;其中的结社自由基本不应归属于表达自由,而应当是一种独立的政治权利。
同时,宪法第35条所规定的自由不仅应当包括政治性表达自由和结社自由,还应当包括非政治性表达自由和结社自由。
但是刑法当中的“剥夺政治权利”应只限于剥夺政治性的表达自由和结社自由。
【关键词】宪法表达自由政治自由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我们国家(大陆)的学者对此有两点基本认识,一是习惯于将本条当中所规定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都统称为表达自由,或者将其归纳为广义的言论自由;二就是把这几种自由都归结为政治自由权。
之所以这样,恐怕还是受现行宪法条文影响的一种思维惯性。
但是这样一种简单化的归类,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
例如在我国刑法当中,将“剥夺政治权利”解释为剥夺包括宪法第35条规定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罪犯在服刑期间就失去了言论-----也就是说话的权利?又或者这名罪犯在服刑期间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是否应该允许其发表?另外还有在对服刑人员的管制措施里有一条,监管人员可以拆封检视服刑人员与外界来往的信件。
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不是将言论自由扩大解释,将信件交流也作为言论的一种从而加以限制,否则的话通信秘密怎么可以随意侵犯?这种种的疑问,全部源于我们权利体系的一个先天缺陷----权利边界的模糊与权利性质归属的错位。
从历史事实所昭示的权利保护的内在规律来看,明确地界定权利的范围与归属,是保护权利的必要前提。
规定和保障基本人权
公
宗教信仰自由
民 基
人身自由 权
本 权 利
社会 教 、
人受
权利和利
小试牛刀
吴某,某公司技术骨干, 吴某,某公司技术骨干,因工作出色经常受到单位 领导表扬,并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 领导表扬,并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受到物质奖 励并获得了荣誉证书。 励并获得了荣誉证书。吴某所在部门的主管李某素 日妒忌吴某,这日见吴某获奖归来更是怒火中烧, 日妒忌吴某,这日见吴某获奖归来更是怒火中烧, 故意在公共场合挡住吴某,并用污言秽语对其谩骂, 故意在公共场合挡住吴某,并用污言秽语对其谩骂, 说其获奖是向领导拍马屁的结果等等, 说其获奖是向领导拍马屁的结果等等,继而当众撕 毁其证书。 毁其证书。 思考:本案中,李某是否侵犯了吴某的合法权益? 思考:本案中,李某是否侵犯了吴某的合法权益? 如果是,侵犯了什么权益? 如果是,侵犯了什么权益? 李某公然侮辱吴某的行为侵犯了吴某的人格尊严权。 李某公然侮辱吴某的行为侵犯了吴某的人格尊严权。
赵某父母为了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 赵某父母为了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阻止适龄子女上学 的行为违反了我国的法律,侵犯了赵某的受教育权。 的行为违反了我国的法律,侵犯了赵某的受教育权。
小试牛刀
75岁高龄的齐某,是孤寡老人,平日靠村委会和民政部 75岁高龄的齐某 是孤寡老人, 岁高龄的齐某, 门救济生活,一天,齐某突然中风病倒,邻居报告了村 门救济生活,一天,齐某突然中风病倒, 委会主任,希望村委会提供物质帮助,并送医院治疗。 委会主任,希望村委会提供物质帮助,并送医院治疗。 然而村委会主任说: 别理他,死了干净, 然而村委会主任说:“别理他,死了干净,年年花那么 多钱。 多钱。” 思考:本案中,村委会主任的做法是否违法?为什么? 思考:本案中,村委会主任的做法是否违法?为什么?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准则。
宪法对公民的政治权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
首先,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就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有在选举中投票选举合适的候选人,也有被选举为代表的权利。
通过选举,公民可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其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和第41条分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就意味着,公民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主张,有权利自由发表、传播信息和知识,有权利组织自己的团体和组织,有权利进行和平集会、游行和示威,为自己的权益发声。
再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宗教有信仰的自由。
任何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
”这就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并且不受非法侵犯和歧视。
最后,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国家事务有民主管理权。
”这就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建言献策,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政治权利的范围,并对其行使做了一些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这就意味着,公民在行使政治权利的同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总之,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政治权利,为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保障。
宪法解读的法律条款
宪法解读的法律条款【正文】宪法解读的法律条款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律文件,对于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各方面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宪法的正确理解和适用,一些法律条款被制定出来,用于宪法解读的指导和规范。
本文将从宪法解读的角度出发,简要介绍宪法解读的相关法律条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8条规定:“国家采取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条款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地位,是对中国国家制度的法律确认和庄严宣告。
宪法解读的时候,应当始终牢记这一条款,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
这一条款还应当结合其他法律条款进行具体解释。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一条款明确了公民的自由表达权利,强调了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的保障。
在解读宪法时,应当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自由,认真贯彻宪法中的这一条款,为公民行使各项权利创造有利的环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批评的权利。
”这一条款突出了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在解读宪法时,应当理解和坚持这一条款,鼓励公民行使批评权利,促进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履职。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8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89条规定:“国家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这一条款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地位,为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在宪法解读时,应当把握这一条款,推动市场经济在法治框架下健康有序发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6条规定:“本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享有多项基本权利,这些权利为公民提供了法律保护,确保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和尊严。
本文将重点讨论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言论自由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一规定确保了公民的表达自由,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言论自由不仅反映了公民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公民权利的核心。
言论自由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和观点,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学术的繁荣以及社会进步的推动。
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公开演讲、文学作品、互联网等,这为社会的民主和法治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言论自由也需要遵守法律的限制。
宪法第51条规定:“对于裸露、淫秽…的或者侮辱、诽谤他人的话语,对于国家、社会、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的诋毁,是不受保护的。
”言论自由并非无限制的,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使,不能侵犯他人的权益或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
二、人身自由我国宪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进行了明确保护。
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这一规定确保了公民免受任意拘禁、非法搜查和非法侵扰等行为的损害。
人身自由是公民作为独立个体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民主法治社会的重要保障。
人身自由的保护不仅限于个体的安全,还包括个体的尊严和自由的行动。
在现实生活中,公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居住地、工作地点和休息方式,以及自由选择信仰或不信仰宗教。
这些权利保障了公民的个人尊严和自由,使他们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自由行动、追求个人发展和幸福。
然而,人身自由也受到法律的限制。
宪法第37条还规定:“对于犯罪分子,依法采取逮捕、羁押…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是不受本条所说保护的。
基本权利的规范领域和保护程度——对我国宪法第35条和第41条的规范比较
条 款是 最重要 的实质 限制之 一 。[ ] 的存 在 意味 着 ,公 权力 的行 使必 须 以基本 权 利 为指 针 ,以 1它 侵 害基 本权利 的方 式来 行使 公权 力为 宪法所 禁止 。 当然 ,任 何宪 法所 规定 的基 本权利 都是 有 限的 ,这说 明宪 法对 公权 力 的实 质 限制并 不 是全 方
一
对 我 国宪 法第 3 5条 和 第 4 条 的规 范 比较 1
杜 强 强
内容 提 要 :基 本 权 利 的 规 范 领 域 和 保 护 程 度 之 间 存 在 反 比 关 系 : 规 范 领 域 愈 宽 ,保 护 程 度 愈 低 ; 规 范 领 域 愈 窄 ,保 护 程 度 愈 高 。 我 国 宪 法 第 3 5条 规 定 的 言 论 自 由 , 其 规 范 领 域 宽 于宪法 第 4 1条 规 定 的 监 督 权 , 因 此 宪 法 对 监 督 权 的 保 护 程 度 高 于 对 言 论 自 由 的 保
限制 ,但 必须 提 出相 应 的正 当理 由 。 需要 注意 的是 ,宪法 对基 本权利 的规范 大都是 列举 式 的 。例 如我 国宪 法 第二 章 的名 称虽 然使
* 首 都 师范 大 学 政 法 学 院 副 教 授 。
本文 为 21 0 0年 度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青 年 研 究 项 目 “ 本 权 利 的 规 范 领 域 与 保 护 程 度 研 究 ” 基
护 。基本 权利 对公 权 力裁量 余地 的限 制 ,随着 所 涉及基 本权 利 的 不 同而 有所 差异 :公 权
力 对 言 论 自由 的 限 制 , 需 要 提 出 充 分 的 理 由 ; 对 受 保 护 程 度 更 高 的 监 督 权 的 限 制 , 需 要 提 出更 强 有 力 的 理 由 。 宪 法 对 监 督 权 的 高程 度 保 护 ,体 现 了制 宪 者 对 民 主 监 督 的 期 盼 和 对 民 主 建 设 的信 心 。
论社会团体的成立
摘要:所谓社会团体,根据国务院1998年10月25日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2条的规定,指由公民或者单位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一般简称为社团。
宪法(1982年)第35条规定了公民的结社自由,公民依法自愿组成社会团体的权利是结社自由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字:社会团体成立所谓社会团体,根据国务院1998年10月25日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2条的规定,指由公民或者单位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一般简称为社团。
宪法(1982年)第35条规定了公民的结社自由,公民依法自愿组成社会团体的权利是结社自由的一个重要方面。
《条例》是我国目前关于一般社会团体进行法律调整的最重要的法律。
除此之外,国务院还有少量的其他规定。
但最主要的,是国务院有关部委(主要是作为登记管理机关的民政部)为了按照该条例的规定行使职权而发布的大量规定。
本文将主要以《条例》关于社会团体成立的条件和程序的规定为中心,对我国的有关法律制度(主要是行政规定)进行简单的梳理。
由于社会团体成立的程序较为复杂,因此本文将其分为三部分讨论。
一、社会团体成立的条件根据《条例》第10条的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当具备”六个条件。
从该句话文字意思看,申请成立社会团体时应当符合这些条件,否则就不予批准。
本文这里对这几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1、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人。
根据《条例》第2条第1款的规定,这里的“个人”应当指中国公民。
中国法律没有禁止外国公民或者无国籍人在中国结社,但是需要根据其他法律规定。
目前,关于外国人和外国团体结社的主要法律规定是1989年6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
但是外国人或者外国团体如果想在中国组成商会以外的其他社会团体,则在目前还难以合法进行。
了解宪法中的言论自由保护
了解宪法中的言论自由保护宪法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重要方面,而言论自由是宪法中一个核心的保障。
宪法保障了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但同时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和约束,以确保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本文将对宪法中的言论自由保护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利我国宪法中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立:1. 人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根据我国宪法第35条的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意味着人民在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不会因为其言论而受到任何的政治迫害或法律制裁。
2. 禁止以言论为由进行打击报复根据我国宪法第41条的规定,言论自由权利不受非法查封、扣押、撤销主张责任的制约。
这意味着政府和其他组织不得以言论自由为由对人民进行打击报复,也不能非法地干预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3. 保护新闻媒体的自由宪法第35条还规定,新闻媒体具有传播新闻、报道事实的自由。
这表明宪法保障了新闻媒体的自由,使其能够在合法的范围内行使采访和报道的权利,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
二、宪法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尽管宪法规定了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但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以确保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这些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宪法第51条的规定,言论自由权利不得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不得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这意味着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人民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进行违法活动,不得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2.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宪法第54条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意味着人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应当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隐私等权益,遵循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 保护社会道德和公序良俗宪法第52条规定,言论自由权利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荣誉权。
法人结社权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引言法人结社权是法人依法享有的组织、成立各种社团的权利。
它是法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法人结社权进行了规定,本文将就法人结社权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一、法人结社权的概念法人结社权,是指法人依照法律规定,为了一定的目的,自愿组织、成立各种社团的权利。
法人结社权是法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体现了法人自主决定社团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的自由。
二、法人结社权的法律依据1. 《宪法》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一规定为法人结社权提供了宪法依据。
2. 《民法通则》我国《民法通则》第50条规定:“法人、其他组织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这一规定明确了法人享有结社权的法律地位。
3. 《公司法》我国《公司法》第4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这一规定强调了公司结社权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
三、法人结社权的种类1. 经济性社团经济性社团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业活动的社团。
如公司、企业、合作社等。
这类社团的结社权在《公司法》中得到了明确规定。
2. 非营利性社团非营利性社团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社会公益、文化、教育、科研等活动的社团。
如协会、基金会、学会等。
这类社团的结社权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得到了规定。
3. 政治性社团政治性社团是指以政治目的为宗旨,从事政治活动的社团。
如政党、政治团体等。
这类社团的结社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法》中得到了规定。
四、法人结社权的行使条件1. 合法性法人结社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2. 自愿性法人结社必须基于自愿原则,不得强迫、欺骗、诱骗他人加入。
3. 目的明确法人结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不得以非法目的为宗旨。
法律维护自由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王某某,男,28岁,某市居民。
2019年5月,王某某因涉嫌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被某市公安局刑事拘留。
在侦查阶段,王某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陈述和申辩,但警方认为其行为已构成犯罪,依法对其进行了刑事拘留。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王某某不服一审判决,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王某某不服,向某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在再审过程中,王某某提出自己的行为属于公民的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请求撤销原审判决,改判无罪。
某省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王某某的行为虽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未违反刑法的相关规定,不属于犯罪行为,遂撤销原审判决,改判王某某无罪。
二、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是公民的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是否受到法律保护。
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公民的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的法律依据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是我国公民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的法律依据。
2. 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6条规定,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是指组织、策划、指挥、参加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活动,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该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组织、策划、指挥、参加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活动;(2)扰乱公共秩序。
3. 王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在本案中,王某某的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言论,组织线下集会。
对于王某某的行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王某某的行为是否属于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的范畴。
根据我国《宪法》第35条的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王某某的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其本质上是属于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的范畴。
(2)王某某的行为是否扰乱了公共秩序。
在本案中,王某某的行为并未造成严重的社会秩序混乱,也没有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
以言治罪的正当性
以言治罪的正当性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显然包括网络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并不是指自言自语的自由,或者夫妻二人窃窃私语的自由,而是指公开发表言论的自由。
由于宪法规定了言论自由,所以,有人习惯于认为,言论不可能构成犯罪,以言治罪的做法,侵害了公民宪法权利。
但是,“言论自由权不是随意讲话的权利,不是自由看电视的权利,也不是你的话不遭人恨的权利。
”“实际上,就像其他受宪法保护的权利一样,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都是依背景而定和有条件的,规定了人类想象力可以企及的各种可能性。
”换言之,虽然公民有言论自由,但发表言论却又可能构成犯罪。
正如美国学者所言,“你不会因为批评总统而被抓进监狱,但你可能会因为恐吓他而坐牢。
”可以认为,二者存在悖论,这并不新鲜。
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自由包含了一个潜在的矛盾。
最严格意义上的自由是对法律的否定,因为法律就是约束,无约束则导致无政府状态。
另一方面,打破约束的无政府状态将使自由成为强人和寡廉鲜耻之人的专有物。
”显然,言论自由与发表言论可能构成犯罪之间的悖论,也可谓二者之间的平衡问题,或者说,言论自由存在边界。
如何划定其中的边界,是古老的话题。
我想根据宪法与刑法的关系,以及言论的社会价值,将言论自由与刑事犯罪分为四类进行讨论。
其中的每一类都存在边界问题,各类之间的界限只具有相当性,而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
第一类:宪法不保护、刑法所禁止的言论如果一位男士在网络上发表淫秽言论,那么,没有人认为他的言论自由会受到宪法的保护。
“淫秽言论之所以不受宪法保护,是因为它‘不具备任何社会价值’。
对那些肆无忌惮损害、中伤他人名誉的言论,也应如此处理。
”按照美国学者的说法,“可被禁止的言论类型包括‘挑衅语言’、淫秽言论、少儿色情言论和虚假、误导的商业言论。
”如果某种言论是被宪法与刑法所禁止的类型,公民就没有发表这种言论的自由。
法律规定人必须穿衣服嘛(3篇)
第1篇一、法律角度1. 法律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法律并非包罗万象。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体现,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千差万别,法律很难对每一种行为都做出明确规定。
穿衣服作为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并非法律必须强制规定的范畴。
2. 法律与自由在法律框架下,个人拥有一定的自由。
穿衣服作为个人选择,法律并不强制要求每个人都必须穿衣服。
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穿衣服作为一种个人选择,也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文化角度1.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穿衣服的习俗和规定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在一些宗教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男性必须穿着长袍,女性则必须穿着头巾和长袍。
而在我国,穿衣服的习俗相对宽松,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 社会习俗在我国,穿衣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礼仪。
从礼仪的角度来看,穿衣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法律规定人们必须穿衣服。
在我国,穿衣服更多是一种社会习俗,而非法律强制要求。
三、健康角度1. 保暖功能穿衣服具有保暖功能,有助于人体抵抗寒冷。
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穿衣服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法律规定人们必须穿衣服。
在气温适宜的地区,人们可以选择穿或不穿衣服。
2. 防晒功能穿衣服还具有防晒功能,有助于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穿衣服可以降低中暑的风险。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法律规定人们必须穿衣服。
在气温适宜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穿或不穿衣服。
四、社会习俗角度1. 社交礼仪在我国,穿衣服是社交礼仪的一部分。
在正式场合,如工作、会议等,人们通常需要穿着得体。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法律规定人们必须穿衣服。
在非正式场合,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穿或不穿衣服。
2. 个人形象穿衣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形象。
在求职、商务交往等场合,穿着得体可以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我国《宪法》第35条的理解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本条是关于公民重要政治权利的规定。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是公民的重要政治权利,又称为表现的自由。
一、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宪法享有的通过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或者其他意思的自由。
言论自由既包括口头表达的自由,也包括书面表达的自由。
对言论自由权利的理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
广义的言论自由包括政治言论自由、商业性言论自由、艺术言论自由、学术言论自由以及宗教言论自由等等。
狭义的言论自由通常被理解为政治言论自由。
本条规定的言论自由是广义的言论自由,不仅包括政治言论自由,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言论自由。
将本条规定的言论自由仅仅归为公民政治权利的一种,是不全面的。
但也需要注意,在广义的言论自由中,政治性的言论自由是最重要的言论自由,也是实现其他言论自由的基础,政治言论自由得不到保障,其他的言论自由也很难完全实现。
而在实践中,法律对不同性质言论自由的保护也应当有所区别。
比如,对于政治言论,就应当给予最高的保护,因为政治方面的言论自由是人们行使民主权利的前提,也是民主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而对于商业性的言论自由,就其在言论自由体系中的地位而言,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程度就应当大为降低。
言论自由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在同一环境中,对同一事件,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如果在发言中有特权存在,就意味着没有言论自由。
第二,公民发表的言论内容,只要不超出法律范围,就不受任何非法干涉。
当然,言论自由也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国家对言论自由都有适当的限制。
二、出版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宪法赋予的通过各种出版物表达各种思想
见解以及其他意思的自由。
出版自由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公民通过在出版物上发表作品或者出版机构出版著作,直接表达思想。
此一意义上的出版自由实际是言论自由的一种,是一种用书面形式表达的言论自由,所以经常被与言论自由结合起来,称为言论出版自由。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公民以出版方式表现出的著作形式主要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作品;美术、建筑作品;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所有这些形式的出版物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当然,出版自由的权利也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
我国的出版自由受到以下限制:反对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分裂,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破坏民族团结的;泄露国家机密的;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暴力,危害社会公德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侮辱和诽谤他人的;法律、法规规定禁
止的其他内容的。
三、结社自由
结社自由是指公民为了某一共同目的,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结成某种社会团体,进行社会团体活动的自由。
结社自由是民主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所必须的,也是公民发表意见,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结社可以分为以营利为目的结社和以非营利为目的结社。
以营利为目的的结社如公司、商会等,由民商方面的法律予以调整。
不以营利为目的结社分为政治结社和非政治结社。
政治结社主要是组织政党和其他各类政治团体;非政治结社包括各种学术团体、慈善团体、宗教团体等。
各国针对不同类型的结社通常都制定专门的法律予以规范。
我国目前没有制定专门的结社方面的法律。
为了保证公民的结社自由,维护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国务院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根据这个条例的规定,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
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进行登记,社会团体接受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监督管理。
实践中,社会团体的登记单位是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
但是,有三类社会团体的登记成立不在此限:一是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二是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
记的团体;三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5条规定:“国家保护社会团体依照法律、法规及其章程开展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
”但结社自由又受到一定的限制,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4条对这种限制作出明确列举,即:“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团结,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
”
结社自由里还有一个工会问题。
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8条规定,“人人有权组织工会和参加他所选择的工会,以促进和保护他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这个权利只受工会的规章的限制。
”“工会有权建立全国性的协会或者联合会,有权组织或者参加国际工会组织。
”我国政府已经批准加入了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但同时对有关工会问题作出了依据国内立法的保留规定。
根据我国工会法的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全国建立统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中华全国总工会根据独立、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加强同各国工会组织的友好合作关系。
四、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集会自由是指公民为了某一目的,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集合在露
天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自由。
集会自由与结社自由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不特定的多数人在一定的场所聚集并短时间地讨论问题的自由,而后者是相对确定的多数人为了共同的意愿和目的而结成团体较长时间地进行活动的自由。
游行自由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有权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自由。
示威自由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自由。
集会、游行、示威是公民以和平手段表达自己愿意的比较激烈的方式,是民主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权利和自由。
日常生活中的文娱、体育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不是宪法意义所说的集会、游行、示威活动。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集会游行示威法》,对公民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的含义,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许可程序、举行程序以及法律责任都作出规定。
根据这部法律的规定,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予以保障。
同时,公民在行使集体会、游行、示威的权利时,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这部法律还规定,集会、游行、示威应当和平地进行,不得携带武器、管制刀具和爆炸物,不得使用暴力或者煽动使用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