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的情与景关系

合集下载

诗词鉴赏景与情关系

诗词鉴赏景与情关系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二句写事写情,已露出“愁”字,似乎接下来就要正面写愁,然而诗人却将笔触转到景物上, 巧妙地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景中。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轻轻宕开一笔,以壮阔而悲凉的景象收束全诗,将不尽之情以不 尽尽之,这种以景结情,真可谓“绝处生姿”。
这首词前四句写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以情结景,使抒发的感情由隐而显,实属点睛之笔。
拓展练习:从景与情之间结构关系的角度辨析下列作品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融情于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前二句实写秋天菊花盛开之景,后二句发挥想像,虚写
2、借景抒情: 又称“缘情写景”“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 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 “景”。
• 思路:作用+ 内容+ 意境+ 情感 • 步骤:
(作用)
描写…… 营造…… 表达……
作用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词的最后通过“潮退”反衬思乡却无法回乡,强化了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①词中借景抒情,②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③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 画面,④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区别

诗歌鉴赏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区别

诗歌鉴赏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区别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诗歌鉴赏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区别
这三个概念涉及的都是景与情的关系问题,其不同在于:借景抒情是一种抒情方式,是诗歌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融情于景是诗歌在写景时的基本要求,是写景的方法,即诗歌写景时不能只进行客观描写,而应将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则是是诗歌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诗歌在写景时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或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请看王维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景与情的关系,若从写景的角度分析,是寓情于景,诗人对秋雨初晴山中的明月、清泉和浣女、渔舟的描写,蕴含着对山居生活的热爱;若从抒情的角度分析,是借景抒情,前三联表达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借助的是对秋雨初晴后山中晚景的描写来表达的;因为诗歌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所以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空山新雨后,诗歌鉴赏,寄情山水,山居秋暝,天气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古诗鉴赏中“以景结情”

古诗鉴赏中“以景结情”

古诗鉴赏中“以景结情”以景作结,是诗歌结句的⼀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式之⼀,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来表达丰富⽽难以⾔传的思想感情内涵,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使得诗歌“此时⽆情胜有情”,从⽽使读者感到余韵⽆穷、意犹未尽,并进⽽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有尽⽽意⽆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作结的作⽤并不是单⼀的,往往以⼀种作⽤为主⽽兼有其他作⽤,题材不同,作⽤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致有四种情况。

⼀、就情取景,渲染⽓氛。

⽤来渲染⽓氛的景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唐宋诗词中,常常出现在表现哀怨、悲愤、惆怅⼀类感情作品的结尾,⽤让⼈感到凄凉、萧瑟、灰黯的景物来渲染⽓氛(如暮⽇、寒鸦、风⾬、夜⽉等),以烘托此类情绪。

王昌龄的《从军⾏七⾸(其⼆)》:“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秋⽉照长城。

”问:“⾼⾼秋⽉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此诗是“以景作结”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这时轻轻宕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个⽉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照,景象壮阔⽽悲凉,更加深了诗⼈的思乡之情。

此时征戍者内⼼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深沉的爱呢?不得⽽知,给读者留下了⽆限的想象空间。

2006年上海春考卷要求阅读宋词《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包⾦,⾹蒲切⽟,是处玳筵罗列。

⽃巧尽输年少,⽟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两两,波⼼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彻。

望中⽔天⽇暮,犹见朱帘⾼揭。

归棹晚,载荷花⼗⾥,⼀钩新⽉。

”回答:画线句的描写与前⾯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画线句从全词的位置上看,在结尾处,且是描写,属于典型的“以景作结”的写法;从题⼲的提⽰语“与前⾯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得知是“寂静”的场⾯,⾃然是“动静对⽐”。

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摘要]:在诗歌的解读中,只有准确把握情景的关系,才能对诗歌有较深刻的理解,本文从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三个鉴赏术语的角度结合平时教学体验对景与情的关系谈了一些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句话对于我们解读鉴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借鉴意义。

“歌诗合为事而作”是说诗歌的创作是因事而作,有感而发。

诗人胸有块垒,因某景某事而触发,于是用诗歌的形式来一吐为快。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登高》都是很好的说明。

在古典诗歌的阅读中,如何领会诗人的这些情感,就必须把握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通过景物分析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何把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我想先用一个比较形象的过程来解释一下:诗人在一个秋雨绵绵傍晚,临窗而立,见窗外梧桐落叶飘飞,突然想起离家已经多年,家中亲人现在可好,自己却还一事无成,于是感慨万千,手起笔落,诸多文字就流于笔端,诗歌中的许多景就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此景此情就融合无间,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这个过程中,景与情的关系可以这要表述: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看起来是情因景生,事实上情是本来就有的,只是处于隐伏状态,否则诗人抒情就会成为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下面就从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个方面阐述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一、触景生情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中,触景生情的人是诗中的人物“少妇”,诗歌先写“少妇”打扮得花枝招展登上美丽的高楼准备一赏春色,入眼的却是那路边的青青杨柳,令她不禁想起送自己丈夫从军的情景,也许当时也是一样的杨柳青青,难舍难分之情怎能忘却。

“少妇”心中的相思之情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处于一种隐伏状态,现在看到“杨柳色”,触发了这种情感,从心底深处翻腾而起,一下子充满了整个心胸。

古诗词的情与景

古诗词的情与景

古诗词的情与景古诗词的情与景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

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1.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2.缘情写景“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诗人悲痛万分,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观感情色彩:天宇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此情此景,让我忍俊不禁。

此情此景,让人潸然泪下。

看到这种情景,心潮澎湃。

这种情景,让人浮想联翩。

……上述情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情、景二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密不可分!情、景是诗歌内容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情景交融”。

因此,情景关系常成为诗歌考查的重点。

本文拟从3大角度10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做一探讨,以飨莘莘学子。

一、从抒情方式角度看,可分为三种方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凭吊屈原。

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

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从首联“野兴长”到尾联“忽惆怅”,反映了诗人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诗人兴味十足,骑马观赏秋天景色,却触景生情,看到了好似自己家乡的桥和树,由此思念起家乡来。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计(公开课)重点:情与景在古诗词中的关系,高考中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

难点:学生对于古诗词晦涩含蓄、复杂多变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讲授、分组讨论、课堂演练、课外阅读、高考真题分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歌中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情与景在诗歌中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

二、讲解情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关系(15分钟)从情景交融、反衬等方面,讲解情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关系,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分组讨论高考情与景题目(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历年高考情与景题目进行讨论,探究高考中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同时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

四、课堂演练(20分钟)选取几道高考情与景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练,同时进行点评和解析,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情与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课外阅读(10分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篇古代诗歌进行阅读,并结合情与景进行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诗词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高考真题分析(10分钟)通过分析历年高考情与景题目,总结情与景的设题方式和作答技巧,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目。

七、总结(5分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与景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高考中,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难点。

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常常相互作用,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

因此,学生需要掌握情与景的概念和作用。

在导入部分,我们先介绍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强调了中国人情感表达的含蓄性和复杂性,以及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

接着,我们系统地讲解了“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相关知识。

情与景是诗歌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景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写的,情是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写景是为了抒情。

我们引用了胡应麟的话:“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和范希文的话:“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

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_以_沁园春_长沙_为例

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_以_沁园春_长沙_为例

12/2011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姚志爽(唐山市开滦一中)诗歌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在高考中的薄弱环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而中国的优秀的古典诗歌都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产物。

情、景是构成诗歌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讲,要想让他们走近古典诗歌,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必须理清古典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虽是一首新诗,但是集中体现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选择上的关系。

古典诗歌景和情《沁园春·长沙》“情者文之经。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

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任何千古流传的好的诗歌,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

而且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从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对诗歌中景与情关系的考查。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就考查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诗歌中的景与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对于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来讲,在极有限的诗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纯抛开文本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对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巧妙地化解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

《沁园春·长沙》这是一篇高中语文第一课,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虽然属于新诗,但是这首词的景与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情景妙合,神韵天成——古典诗词情景结合方式例说

情景妙合,神韵天成——古典诗词情景结合方式例说

情景妙合,神韵天成——古典诗词情景结合方式例说古诗词鉴赏,是多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一直保留的题目,而具体鉴赏古典诗词时,常常涉及到情与景的关系。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胎,合而为诗。

”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情与景巧妙结合,从而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之作不乏其例,但仔细品味,机杼各异,异彩纷呈。

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一、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将自己要抒发的主观情志含吐不露地融入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之中,使无形之情因之可见,无情之景因之可思。

如: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中描绘的画面是:阳光普照,四野青绿;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紫燕春归,衔泥垒巢;鸳鸯出水,沐浴阳光。

这幅画面反映了诗人在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

诗人笔下明净绚丽之景、悠然自适的物态同诗人欢愉安适的心情契合相印。

全诗写景不及人,但字里行间隐然有一诗人在,在每一个物象中都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萌动。

读之非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远,耐人寻味。

二、离情入景离情入景,指诗人在“情不可尽”之时,并不矫作吐露,而是借助联想、想象之法移情于景,使情感得到升华。

如: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这首乡愁诗的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一个“逢”字将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那种落叶飘、秋霜落、清枫凋的景色正好可以衬托诗人处身战乱、漂泊异乡、居无定所的痛苦。

“万里归心对明月”移归思之情于皎皎明月,见不尽之情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戚,有愁多梦不成的凄苦,有硝烟未熄的幽怨,可谓愁肠百结,动人肺腑。

这种情与景的结合若即若离,似脱实粘,有绝处生姿、淡雅含蓄之妙。

三、情景互生情景互生,亦称为“情景互藏”,即常说的“情景交融”。

在诗人笔下“景语即是情语,情语亦即景语”(王国维),从而构成一种物我难辨、自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登 科 后 孟 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日看尽长安花。
•哀景写哀情 哀景写哀情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典诗词中
景与情的关系
学习目标
掌握常见的情与景的结合方式。 (1)掌握常见的情与景的结合方式。 掌握诗歌鉴赏中“情与景” (2)掌握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 题技巧。 答 题技巧。
•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看: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看:
①触景生情 ③情景交融 ②借景抒情 ④寓情于景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 的表现手法。诗人站立城头远眺, 的表现手法。诗人站立城头远眺,只见处 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潺潺溪水东流又折 向西,烂漫的山花, 向西,烂漫的山花,无人观赏任其自开自 鸟语婉转,这些宜人之景, 落,鸟语婉转,这些宜人之景,构成了一 幅明丽的春景图。 无人” 幅明丽的春景图。但美景竟然 “无人”观 春花“自落” 百鸟“空啼” 赏,春花“自落”、百鸟“空啼”,反衬 出诗人伤春、凄凉的心境。 出诗人伤春、凄凉的心境。
【全国卷】(河北、河南、山西、安徽等地用)12题: 全国卷】 河北、河南、山西、安徽等地用)12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古诗鉴赏之抒情教案

古诗鉴赏之抒情教案

古诗鉴赏之抒情教案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 -关于抒情一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在中国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 (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1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诗歌鉴赏情景关系ppt课件

诗歌鉴赏情景关系ppt课件

精选ppt
9
高考常见题型答题指导
精选ppt
10
(2011年全国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
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 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 泾水:渭水支流,精选在ppt 今陕西省中部,古属14
▪ 【参考答案】
▪ 9.(第一步):(1)诗歌用了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
▪ (第二步):(2)借荒郊、泾水、春草、 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景物,
精选ppt
22
▪ 【答案】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奠定了词 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 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 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 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 暗淡的暮色。
精选ppt
23
借景抒情类诗歌鉴赏题解题步骤: 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 2、列举景物(意象) 3、营造氛围(气氛、意境) 4、抒发情感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 要分析。(4分)
精选ppt
17
(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2
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怎样分析诗歌中 情与景的关系

怎样分析诗歌中 情与景的关系

怎样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

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

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

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

一、触景生情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

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景),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

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触景”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

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

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

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

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

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

杜甫笔下的秋景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

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感人。

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情与景的关系

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边塞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思乡怀人诗、闺怨诗等赏析)一、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

3、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二、鉴赏示例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2、2008年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古诗中情景关系类型

古诗中情景关系类型

古诗中的景、情关系类型一、景、情反衬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以哀景写乐(豪)情“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

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在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密切而微妙。

诗人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得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一方面,景可以是情的触媒,即“触景生情”。

诗人在观察到某种景物后,会自然而然地引发某种情感。

这种情感可能是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对家乡的思念等。

例如,当诗人看到落叶纷飞,可能会联想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从而产生悲秋之情。

这种情感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景物成为了情感的触媒。

另一方面,情也可以是景的载体,即“缘情写景”或“寓情于景”。

诗人在心中先有某种情感,然后选取相应的景物来承载这份情感。

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例如,诗人可能为了表达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会选择描绘荒凉的秋景,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此外,景与情还可以相互交融,形成一种“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诗人在描绘景物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难以分割。

这种艺术效果使得古诗词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韵味。

例如,诗人在描绘春天景色时,可能会将自己的喜悦和期待融入其中,使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是密切而微妙的。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得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不仅增强了古诗词的感染力和韵味,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古诗鉴赏中的情与景关系

古诗鉴赏中的情与景关系
[注]①周朴:字太朴,唐朝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 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 请你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4分)
• • • • • •
参考答案: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2分) 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 黄沙等凄凉、荒凉、败落的景物,(1分) 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低沉、落寞)之情。 (1分)
• 诗歌鉴赏“情与景”关系中“情”的把握 (1)意象 (2)主题思想(题材)
情与景结合的相关术语
两种形式:
①借景抒情 ② 融情于景(又称移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以景结情 四种内在联系: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反衬) 以乐写乐,以哀写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衬)
• 常见题型: • 1、 意象(意境)题 • • 2、 情与景关系类
• [注]程颢,宋代大儒,理学家。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 【答案】 • ① 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 林 • 和泉声,(1分) • ② 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 等)(1分)的意境, • ③ 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 • ,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的心情。(2分)
二、情景关系类答题步骤
• 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
• 2、列举景物(意象) • 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 • 意境) • 4、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 • • • •
• • • •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景为情设 情因景生——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之景与情的关系

景为情设  情因景生——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之景与情的关系

一直以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都是一个难点,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缺乏自我的感悟,很多时候是由教师硬塞给他们的理解,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的重点,而没能进入诗词审美的境界。

对此,需要我们教师给学生感悟的空间,教他们怎样从古典诗词里找到美,品到情,而非仅仅根据教参人云亦云。

而指导学生品味诗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要抓住诗词里的景的描写以及情的抒发,因为"做诗不过情景二端",将二者关系把握住了,结合一定的艺术手法,学生自然而然地能自我感受,进入诗词的审美境界。

那么古典诗词里的景与情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就此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一、景正衬情就是说作者在诗词中描绘的景色(景物)的特点于他所抒发的情感是相融合的关系。

简单说就是两个方面: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抒哀情。

顾名思义,乐景即是一切快乐的,融洽的,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的景象,哀情就是一切愁苦的,凄凉的,悲伤的,压抑的情绪。

而古诗词的创作往往离不了景的描写和情的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赏析诗词里的景的特征,自然能明晰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诗词本身。

例如: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白居易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

鉴赏这首诗歌,可以给学生设置三个问题,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在初读后,自然可以通过诗题了解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的春景,诗中写了西湖边的山,亭,莺,燕,花,草,绿杨,沙堤。

而通过修饰性的"早""新"等词可以看出这是早春景色:倒影白云平静如镜的湖面,争着飞向向阳树木的黄莺,衔泥筑巢的飞燕,色彩斑斓的春花,刚没过马蹄浅浅碧绿的春草,岸边的绿杨以及迷人的白沙堤,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这些景色,呈现了世间万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之景与情的关系■文/薛玲玲安徽省马鞍山市石桥中学摘要: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古诗词鉴赏的要点很多时候落在诗词中的景与情的关系上,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古诗词中景的描写以及作者写景的意图,它与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何关系,弄清这一关系,加上相关的艺术手法,很多诗词的解读将变得轻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以乐景衬悲情,(2分) 用江南清明之美景来衬托作者故国(北宋) 灭亡之悲情。(2分)
古诗鉴赏中的情与景关系
芦溪中学 李俊科
• 近三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试题频频 出现考查情与景的关系的考题: 2013 2012 2011 广东卷 福建卷 山东卷 湖南卷 全国课标卷 江西卷
回顾诗歌中写景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1)三个角度: 观察的角度 : 远 近 高 低 俯 仰 感知的角度 : 视觉 味觉 触觉 听觉 嗅觉 (通感) 描绘的角度: 绘形 绘声 绘色 绘势 (2)四个结合: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正侧结合 点面结合 (3)六种技法: 白描 工笔 渲染 列锦(意象叠加) 对比 衬托 (4) 六种修辞: 比喻 拟人 夸张 双关 通感 借代
• 诗歌鉴赏“情与景”关系中“情”的把握 (1)意象 (2)主题思想(题材)
情与景结合的相关术语
两种形式:
①借景抒情 ② 融情于景(又称移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以景结情 四种内在联系: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反衬) 以乐写乐,以哀写哀--(正衬)
• 常见题型: • 1、 意象(意境)题 • • 2、 情与景关系类 3、 作用类
• • • • • • • • •
一、意象( 意境)题 答题步骤 1、抓住意象 2、再现画面(写景运用什么手法) 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气氛或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 (幽静,萧瑟,生机勃勃,孤寂凄清, 雄浑壮丽,沉郁忧愁,和谐静谧, 开阔苍凉,高远辽阔) 4、分析表达的思想情感。
•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游月陂(bēi) 北宋 程颢(hào)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 参考答案:
•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 坡月夜图,(1分) • 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
• 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注]①周朴:字太朴,唐朝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 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 请你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4分)
• • • • • •
参考答案: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2分) 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 黄沙等凄凉、荒凉、败落的景物,(1分) 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低沉、落寞)之情。 (1分)
三、作用类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东坡 • ①苏轼 •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 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 山多大石。 •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
• [注]程颢,宋代大儒,理学家。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 【答案】 • ① 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 林 • 和泉声,(1分) • ② 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 等)(1分)的意境, • ③ 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 • ,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的心情。(2分)
月考试题回顾 :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绵阳一诊)
浣溪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 ),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 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 “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4分)
二、情景关系类答题步骤
• 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
• 2、列举景物(意象) • 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 • 意境) • 4、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 •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