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的类型
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的类型与形态
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的类型与形态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这个固体质块就称为血栓。
血栓对机体的有利影响:o防止出血;o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
血栓对机体的不利影响:o血栓阻塞血管可引起组织的缺血、坏死;o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引起栓塞;o瓣膜上血栓机化引起瓣膜病;o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后可引起广泛出血等严重后果。
一、血栓的形成过程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首先是血小板黏附于内膜损伤后裸露的胶原表面,被胶原激活后发生肿胀变形,随后释出血小板颗粒,再从颗粒中释放出ADP、血栓素A2、5-HT及血小板第Ⅳ因子等物质,使血流中的血小板不断地在局部黏附,形成血小板小堆,此时血小板的黏附是可逆的,可被血流冲散消失。
但随着内源及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后者与受损内膜处基质中的纤维连接蛋白结合,使黏附的血小板堆牢牢固定于受损的血管内膜表面,成为不可逆的血小板血栓,并作为血栓的起始点(图1)。
图1 血栓形成过程示意图注:1.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内皮下的胶原,血小板与胶原黏附;2. 血小板释放颗粒(含ADP、5-HT,并合成血栓素A2);3. ADP、5-HT、血栓素A2激活血中血小板,互相黏集,并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网住白细胞和红细胞;4. 内膜受损处血栓形成血小板血栓在镜下呈无结构的淡红色,其间可见少量纤维蛋白。
电镜下见血小板的轮廓,但颗粒消失。
由于不断生成的凝血酶、ADP和血栓素A2的协同作用,血流中的血小板不断激活和黏附于血小板血栓上,致其不断增大。
由于血小板血栓的阻碍,血流在其下游形成旋涡,形成新的血小板小堆。
如此反复进行,血小板黏附形成不规则梁索状或珊瑚状突起,称为血小板小梁。
在血小板小梁间则由网有大量红细胞的纤维蛋白网填充(图2)。
图 2 静脉内血栓形成示意图注:1. 静脉瓣膜内血流形成旋涡,血小板沉积;2. 血小板继续沉积形成小梁,小梁周有白细胞黏附;3. 血小板梁间形成纤维蛋白网,网眼内充满红细胞;4. 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滞致血液凝固由血小板黏附小堆形成的血小板血栓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血栓形成后的发展、形态和组成以及血栓的大小则取决于血栓发生的部位和局部血流状态。
血栓形态分类
血栓形态分类
血栓形态分类是指根据血栓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血栓形态分类有以下几种:
1. 白色血栓:又称血小板血栓,主要由血小板聚集而成,呈白色或淡黄色,主要出现在血管内皮损伤处。
2. 红色血栓:又称纤维蛋白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构成,呈暗红色或棕褐色,主要出现在血流缓慢或停滞的地方。
3. 透明血栓:又称纤维素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呈透明状,主要出现在微循环中。
4. 混合血栓:由多种成分组成,包括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等,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形成的血栓。
5. 气体栓塞:由于气体进入血管内而引起的栓塞现象,常见于骨折、手术等情况下。
6. 脂肪栓塞:由于脂肪进入血管内而引起的栓塞现象,常见于创伤、骨折等情况下。
7. 肿瘤栓塞:由于恶性肿瘤细胞进入血管内而引起的栓塞现象,常见于晚期癌症患者。
血栓机制
[分享]血栓形成的机制血栓的形成机制血栓的形成机制一、基本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
血栓可以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的血管内,导致血液流动停止或血液流动淤滞。
在微循环的小血管或中等大小血管内的血栓,可见有完全堵塞血管的栓子,而在大动脉内,血栓形成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
静脉血栓形成的速度较快,且有延伸现象。
二、结构与分类:由于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血栓内所含的组成成份及其结构也会有所不同,临床上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血小板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在栓子中可见大量的血小板聚集体,其间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网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交织在一起,在聚集体周围的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更活跃,常见于微血管内。
(2)白色血栓此类血栓内富含血小板、白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红细胞,外观呈灰白色。
栓子表面粗糙、卷曲、有条纹。
血栓的形成与血管壁的创伤有关,故常呈现为附壁血栓,多见于动脉内。
(3)红色血栓主要成份为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的血小板。
血栓与管壁黏附较疏松,易脱落而造成远端血管的血栓栓塞。
(4)混合血栓在结构上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头部由白色血栓形成,体部由红色血栓与白色血栓组成,尾部由红色血栓组成。
血栓头部常黏附于血管壁,形成附壁血栓。
(5)微血栓由纤维蛋白及单体构成,内含不同数量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或少量的红细胞。
外面透明,故又称为透明血栓。
多发生于前毛细血管、小动脉及小静脉,在DIC 或休克发作时可见此类血栓。
(6)感染性血栓由细菌和中性粒细胞残体构成,栓子外观呈现绿色或灰黄色。
血栓可由于菌血症、血管壁的炎症或细菌所致的管壁损伤而使血管内皮抗栓能力下降所致。
三、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与认识水平的提高,血栓形成的过程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非常复杂,但从宏观上讲,影响到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简要介绍如下。
15.3 血栓形成
案例
赵阿姨,50岁。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 。一天前左侧上、下肢活动受限,吐字不清 、无明显头痛、呕吐,既往无类似病史。入 院后查体: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左半身 感觉、痛觉障碍,颅部CT检查脑血栓。临 床诊断:脑血栓。
问题:哪些因素会导致血栓形成? 问题: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危害?
1、定义
➢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 血液发生 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 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 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思考题
1、血栓形成多见于( )动脉还是静脉 2、最常见的栓塞是( )
课堂小结
肌力分级口决:四个不 “一不动” “二不抗” “三不阻” “四不全” 人体肌力分级正常分为6级: 0级 完全瘫痪 1级 不能带动关节活动 2级 不可对抗地心引力 3级 可以对抗重力,不可对抗阻力 4级 能对抗阻力,但功能不完全恢复 5级 肌力完全正常
课堂小结
血栓形成的条件 ➢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缓慢或涡流形
成、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栓的不利影响 ➢ 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形、广泛性出
血
课堂小结
最常见的栓子 ➢ 脱落的血栓 栓子的运行途径 ➢ 一般随血流运行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二、不利的影响 1.阻塞血管 ➢阻塞动脉→萎缩、变性、坏死(心、脑) ➢阻塞静脉→淤血、水肿、出血、坏死(肠) 2.栓塞 ➢血栓整体或部分脱落→栓子→栓塞
四、血栓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3.心瓣膜变形 ➢心瓣膜上的血栓机化→瓣膜增厚、变硬、卷缩等 4.广泛性出血 ➢DIC→大量微血栓形成→血液低凝状态
疾病学基础
病理学
康复技术专业人卫版 刘慧芳
邮箱: 1067724021@
第十五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栓形态分类及特点
血栓形态分类及特点1.引言1.1 概述概述:血栓是由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聚集形成的固体物质,它可以在血管内部或体内的其他部位形成。
血栓的形成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它对于止血和维持血管完整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血栓形成过多或者在不适当的地方形成时,就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威胁生命。
血栓形态分类是对血栓的形状和结构进行分类的方法,它主要根据血栓的外观和组织学特点来进行划分。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血栓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临床表现。
本文将对血栓形态分类及其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将从整体上概述血栓形态分类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一种血栓类型的形态特征和临床表现。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影响血栓形态的因素,为深入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了解血栓形态分类及其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血栓形成的过程,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同时,对于血栓形态分类的研究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
在本文的后续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血栓形态分类的细节,并对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全面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血栓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如下形式: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提供了对血栓形态分类及特点这一主题的概述,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
2. 正文部分(Main Body)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两个主要内容:血栓形态分类和血栓特点。
2.1 血栓形态分类(Thrombus Morphology Classification)部分对血栓按照形态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了两种主要类型的血栓:类型一和类型二。
每种类型血栓的形态特点、形成机制以及相关研究成果都会被详细讨论。
2.2 血栓特点(Characteristics of Thrombus)部分主要探讨血栓的一般特点,包括其形态特点和影响因素。
简述形成血栓的条件及血栓的类型。
简述形成血栓的条件及血栓的类型。
血栓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血液凝块,主要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组成。
血栓的形成是机体自我修复机制的一部分,但在某些情况下,血栓形成过多或形成异常,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血栓性疾病。
形成血栓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高凝状态:当血液中凝血因子过多或功能异常时,会导致血栓形成的倾向增加。
一些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如凝血因子V、凝血因子II等,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 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受损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激活,从而促进血栓形成。
内皮细胞损伤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炎症等。
此外,手术、创伤等外部因素也可以导致血管内膜受损。
3. 血流动力学改变:当血流速度减慢或血流紊乱时,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流缓慢使得血小板更容易聚集,血流紊乱则使得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更容易与血管壁接触,从而促进血栓形成。
常见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疾病包括心房颤动、动脉瘤等。
血栓可以分为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两种类型。
1. 静脉血栓:静脉血栓主要发生在深静脉系统中,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类型,常见于长时间静脉曲张、肿瘤、外伤、手术等情况下。
肺动脉栓塞是静脉血栓脱落到肺动脉系统中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肺动脉堵塞、肺组织缺血和坏死。
2. 动脉血栓:动脉血栓主要发生在动脉系统中,包括冠状动脉血栓和脑血栓。
冠状动脉血栓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心肌梗死。
脑血栓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中风。
除了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还有其他类型的血栓,如心房内血栓和动脉瘤内血栓。
心房内血栓主要发生在心房颤动患者中,血栓形成后有可能脱落,引起栓塞。
动脉瘤内血栓主要发生在动脉瘤的突出部分,血栓形成后有可能堵塞血管,导致组织缺血和坏死。
总结起来,形成血栓的条件主要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栓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心血管内皮细胞是一层分隔内皮下结缔组织和血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的单细胞薄膜,具有抗凝、抗血小板粘集的功能。但是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可合成willebrand因子,使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的胶原。由于内皮损伤,内皮下结缔组织内的基底膜胶原、原纤维性胶原、弹性蛋白都有强烈的促凝作用,导致血小板粘集形成血栓。
2.红色血栓:又叫凝固性血栓,见于延续性血栓的尾部,混合血栓阻塞血管腔层,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凝固而成。肉眼呈暗红色,如凝血块一样。镜下,在纤维素网眼中充满各种血细胞。
3.混合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白色血栓阻塞部分管腔,下游发生漩涡,析出的白色血栓和凝固的红色血栓交替形成混合血栓。髂动脉血栓 静脉血栓 混合血栓 混合血栓 肺动脉栓塞
除罕见的情况外,各种栓子的运行途径与血流方向一致,进入左心和动脉系统的栓子引起全身多器官栓塞,进入右心和大循环静脉的栓子,引起肺栓塞;进入门静脉的栓子引起肝门静脉分支栓塞。肺动脉栓塞途径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由血栓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栓塞,占全部栓塞的99%。
(1)贫血性梗死:即白色梗死,多发生于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器官,如脾、心肌、肾等。梗死均为凝固性坏死,呈灰白色,周围可见明显暗红出血带。镜下,组织结构轮廓隐约可见。脾梗死 肾梗死 肾梗死(HE) 心肌梗死(HE)
(2)出血性梗死:又叫红色梗死,发生于高度淤血,组织疏松的器官,如肠、肺等,肺出血性梗死呈暗红色,镜下为广泛组织坏死和弥漫性出血;肠套叠,肠扭转,嵌顿疝等引起的肠梗死为出血性梗死。肺出血性梗死 肺出血性梗死 肺出血性梗死(HE)
肾梗死:引起腰痛,血尿
梗死的结局:
(1)溶解吸收:小梗死灶内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渗出,将坏死组织溶解和吸收。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血栓形成是静脉或动脉里流动的血液,由于某种原因凝固成血凝块将血管堵塞,造成堵塞的远端或近端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血栓形成主要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损伤、血液凝固性增加等三大因素,凡是能够造成三大因素的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以后,堵塞的血管如果很重要,就会造成一系列后果,比如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后,堵塞的远端肢体可能出现肿胀甚至于疼痛。
血栓形成以后可能会脱落,脱落的血栓会顺着血液流动到肺,引起严重的后果,称为肺栓塞,严重的肺栓塞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
动脉里的血栓形成以后,会造成远端缺血,缺血以后会出现脏器功能障碍。
如果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会出现心梗、心绞痛,如果是颅内血栓形成,会出现脑梗、中风。
如果肢体动脉出现血栓形成,会出现肢体远端缺血、剧烈疼痛,严重时必须截肢才能挽救生命。
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者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聚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可以根据体内的解剖部位分为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微血栓。
也可以按照血栓的组成成分,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混合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
还有些人根据肉眼所见到的血栓颜色,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和混合血栓等等。
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加,是形成血栓的三个重要因素。
血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可以造成相关供血区域内的器官、组织坏死,引发诸如脑血管病、心肌梗死等血栓性血管疾病。
最为常见的是血管的老化、血管壁的受损、血流缓慢,以及血液黏稠度不断升高的情况,这些都促成了血栓的形成。
一般来说,预防血栓要比血栓后的治疗更为重要。
血栓形成一、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一)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用条件。
(二)血流缓慢或涡流(三)血液凝固性增高三、血栓的类型1.白色血栓: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见于血栓的头,以及心瓣膜血栓。
病理课件 第三章-2
肾贫血性梗死
肾贫血性梗死
肾贫血性梗死
脾贫血性梗死
脾贫血性梗死
2、出血性梗死: 双重血液供应,组织疏松,高度瘀血。
条件:严重瘀血、组织疏松。 发生出血性梗死的常见器官:
死后血凝块 不与血管壁粘连,易分离 有光泽,湿润,质软,有弹性
色泽灰红相间,呈条纹状 (血栓尾部为暗红色)
血管被胀大而饱满
暗红色,均匀一致,血凝块 的上层浅黄色,似鸡脂
血管不呈饱满状态
三、血栓的结局
(一)软化、溶解、吸收 (二)机化→再通 (三)钙化→血管内结石 (四)脱落→栓子→栓塞→梗死
血栓机化
出血性梗死 肺、肠 较疏松
双重血供或血管吻合支丰富 静脉瘀血基础上的动脉阻塞
暗红 有 不清楚
明显
不明显
3、败血性梗死: 含有细菌的栓子栓塞在多 个器官形成脓肿,常见于急性感染性 心内膜炎。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一)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取决于发生梗死的器官、大小、部位、有无细菌感染。 (1)脾、肾小范围影响不大:脾-刺痛;肾-腰痛、血尿。 (2)心、脑→功能↓:危及生命; (3)肺、肠+腐败菌感染:坏疽,肺-胸痛、咯血,
心瓣膜白色血栓
2、混合血栓:血流缓慢、涡流形成。 肉眼:红、白条纹相间的层状结构。 镜下:血小板小梁粘附白细胞, 纤维素网罗红细胞。 构成延续血栓的体部及左心房内球形 血栓、动脉瘤内的血栓(附壁血栓)。
静脉内混合血栓
混合血栓
混合血栓
3、红色血栓:血流停止,主要见于静脉内。
肉眼:暗红色。新鲜的光滑、湿润、有弹性; 陈旧血栓干燥质脆、易脱落。
血栓
血液低凝
出血
出血明显
42
10.DIC临床表现
• 出血
• 休克
• 器官功能障碍
•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
血
43
11.DIC的防治原则
• 防止原发病和消除诱 因 • 改善微循环
• 重建凝血与抗凝血间 的动态平衡
• 维持和保护重要器官 功能
44
45
在正常情况下,完整的内 皮细胞主要起抑制血小板粘附和 抗凝血作用,但在内皮损伤后或 被激活时,则引起局部凝血。
3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是血栓形成的最重 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 出内皮下的胶原,激活血 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启动 了内源性凝血过程。
与此同时,损伤的内 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 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外源 性凝血过程。
21
(3)APTT和PT都正常:先天性或获得性因子ⅩⅢ 缺乏症,此病特征为血凝块不牢固。 (4)APTT和PT都延长: • 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 • 先天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 继发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合成不足、消耗增加、破坏增多 (5) PT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APTT可 作为药物肝素治疗的首选监测指标
1.概念
血栓形成:活体的 心血管腔内,血液发 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 分析出,粘集,形成 固体质块的过程,称 为血栓形 (thrombosis),所 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 血栓(thrombus)。
2
2.血栓的形成机制
(1)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心血管内皮细胞 具有抗凝和促凝两种生理特性。生理情况 下,抗凝作用为主,从而保证血液的正常 流动。在正常情况下,完整的内皮细胞。
→血小板粘附小堆形成→凝血途径启动→
血栓的种类及功能主治图片
血栓的种类及功能主治血栓的种类血栓是人体内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固体物质。
根据形成血栓的位置和特性,血栓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静脉血栓:静脉血栓主要形成于下肢深静脉或骨盆深静脉,也称为深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液凝固系统的异常活化,静脉血流受阻或静脉壁受损等因素导致。
静脉血栓常见的症状为下肢肿胀、疼痛和发红。
2.动脉血栓:动脉血栓主要形成于冠状动脉、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等处。
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动脉内膜的破裂或损伤,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凝块形成。
动脉血栓可以导致心肌梗死、中风和坏疽等严重后果。
3.心脏内血栓:心脏内血栓主要形成于心腔内,如心房或心室。
心脏内血栓的形成常见于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等疾病。
心脏内血栓的后果严重,如脑梗死、肺栓塞等。
血栓的功能主治血栓的形成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在人体内起到重要的主治作用。
下面是血栓的几种功能主治:1.止血功能:当人体受伤后,血管受损,血液会迅速凝固形成血栓,以防止大量出血。
血栓会堵塞受损的血管,形成伤口的血栓栓塞,起到止血作用。
2.修复功能:血栓可促进受损血管的修复。
在血管损伤的部位,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可以与血管壁组织结合,在伤口处形成稳定的血栓,为新生血管提供支架,促进伤口愈合。
3.炎症调节功能:血栓具有抗炎调节的功能。
血栓内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可以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和细胞信号传导,对机体的免疫和炎症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
4.代谢调节功能:血栓内的细胞和介质可以调节体内代谢过程。
血栓内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和细胞因子等物质可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代谢活性,调节血液粘稠度和刺激血管收缩,对血压和血流动力学产生一定影响。
5.阻止感染功能:血栓能够阻止感染的扩散。
在伤口处形成血栓可以阻止细菌和病毒的进一步扩散,形成隔离屏障,减少感染风险。
虽然血栓在上述功能主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血栓形成过多或过大时,也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血栓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动脉血栓栓塞等常见临床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血栓的形成。
血栓形成
↓ +纤维蛋白(与受损处的纤维连接蛋白结合) 血小板血栓
血小板活化表现为三项反应:
①粘附反应: 血小板粘附于局部胶原。 ②释放反应: 血小板颗粒的内容物向血小板外释出。 • ADP:促进血小板的粘集。
• 血小板第Ⅲ因子(磷脂)暴露,为凝血因子结合提供
场所。
③粘集反应:ADP、TXA2,凝血酶起主要作用。
内膜损伤
内膜表面电荷改变,易于血小板黏附 释放ADP→促使血小板黏附 释放vW因子→介导血小板黏附于损伤处 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膜下胶原暴露→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vW因子介导 胶原与血小板直接结合
↓ 血小板黏附于胶原
↓ 血小板释放反应 释放钙离子、ADP、TXA2、5-HT ↓ ↓ 血小板小堆 ←促使血流中的血小板粘集成堆
侧枝循环未建立
2、栓塞: 血栓→栓子→栓塞→梗死、栓塞性脓肿 3、心瓣膜变形: 心瓣膜血栓机化→ 粘连→瓣膜口狭窄
纤维组织增生→疤痕收缩→瓣膜关闭不全
例:风湿性心内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4、微循环的广泛性微血栓形成(DIC) ↓ 广泛出血、休克
课堂小结
血栓形成的概念
血栓形成的形成条件 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形态 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色泽
红白相间,分层状
均质暗红,鸡脂样
与管壁无紧密粘连
与管壁 头部与管壁紧密 的关系 粘连
混合血栓
3、红色血栓(red thrombus) (1)形成过程: 血流缓慢(停滞) →红色血栓(形成同血管外 凝血过程)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2)特点: 镜下 : 纤维素网,红细胞。 肉眼 :(新鲜):暗红、湿润、具弹性。 (陈旧):干燥、易碎、无弹性 4、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见于DIC (1)好发部位:微循环小血管。 (2)特点:主要成分:纤维素。
血栓的形成
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1. 血栓形成过程 血管内膜粗糙,血小板粘集成堆,局部血流形成 旋涡 血小板继续粘集形成多数小梁,小梁周围有白细 胞粘附 小梁间形成纤维素网,网眼充满红细胞 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凝固
血栓类型
(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 发生:血流较快部位。
【诊断】
肺动脉造影: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 高,但为有创性检查,可发生严重 并发症。 超声心电图。 心电图。
尸检报告血栓
【治疗】
• PE的治疗分为对症治疗和特异性治疗。 1.对症治疗: 舒张支气管、改善低氧血症、止痛、抗休克、 纠正心力衰竭。 • 2.特异性治疗: 溶栓、抗凝、手术,以及预防再栓塞。 ⑴溶栓治疗: 主要适用于大面积PE者,伴休克和(或)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溶栓治疗的最佳时 间为14天内。溶栓的并发症为出血。
临床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三种类型,即周围型、中心 型和混合型。 • 周围型:也称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 因血栓局限,多数症状较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小腿疼痛和轻度肿胀,活动受限。症状与血栓形 成时间一致。主要体征为足背屈时牵拉腓肠肌引 起疼痛(Homan阳性)及腓肠肌压痛(Neuhof 阳性)。
大体:灰白,表面粗糙有波纹,质硬.紧连。
(2)混合性血栓 (mixed thrombus)
部位: 静脉 大体: 粗糙、圆柱状 红白色条纹相间,层状 镜下: 白(血小板梁+粘附白) 红(纤维蛋白网+红细 胞)
(3)红色血栓 (red thrombus)
部位: V, 延续血栓尾部 大体: 暗红色,较湿润 , 有弹性,陈旧时干燥 易碎,易脱落
六 预防
• 1 卧床期间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 动,护士进行指导、监督并检查病人 的活动情况。 定时更换体位, 1~2h/次,避免过度屈髋,鼓励 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咳嗽. • 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 一静脉处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 激性药物更要 谨慎。 • 3 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 效措施。
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
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血栓的形成机制一、基本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
血栓可以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的血管内,导致血液流动停止或血液流动淤滞。
在微循环的小血管或中等大小血管内的血栓,可见有完全堵塞血管的栓子,而在大动脉内,血栓形成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
静脉血栓形成的速度较快,且有延伸现象。
二、结构与分类:由于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血栓内所含的组成成份及其结构也会有所不同,临床上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血小板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在栓子中可见大量的血小板聚集体,其间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网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交织在一起,在聚集体周围的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更活跃,常见于微血管内。
(2)白色血栓此类血栓内富含血小板、白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红细胞,外观呈灰白色。
栓子表面粗糙、卷曲、有条纹。
血栓的形成与血管壁的创伤有关,故常呈现为附壁血栓,多见于动脉内。
(3)红色血栓主要成份为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的血小板。
血栓与管壁黏附较疏松,易脱落而造成远端血管的血栓栓塞。
(4)混合血栓在结构上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头部由白色血栓形成,体部由红色血栓与白色血栓组成,尾部由红色血栓组成。
血栓头部常黏附于血管壁,形成附壁血栓。
(5)微血栓由纤维蛋白及单体构成,内含不同数量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或少量的红细胞。
外面透明,故又称为透明血栓。
多发生于前毛细血管、小动脉及小静脉,在DIC或休克发作时可见此类血栓。
(6)感染性血栓由细菌和中性粒细胞残体构成,栓子外观呈现绿色或灰黄色。
血栓可由于菌血症、血管壁的炎症或细菌所致的管壁损伤而使血管内皮抗栓能力下降所致。
三、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与认识水平的提高,血栓形成的过程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非常复杂,但从宏观上讲,影响到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简要介绍如下。
血栓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142白 良血栓形成,即在活体心血管内的血液凝固,抑或是血液内析出、凝集有形成分并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而血栓就是形成的固体质块,不同于血凝块的是,血栓的形成条件是血液流动状态。
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液流动期间,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被激活所致的异常凝固。
血栓形成会对人体健康带来直接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正确认知血栓的形成机制,以合理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尽可能降低血栓临床发病率。
一、血栓形成机制有哪些1. 心血管内膜受损。
若机体的内膜受损,其内皮细胞就会变性甚至是坏死脱落,而内皮下胶原纤维会随之裸露出来,使内源性凝血系统Ⅻ因子被激活,同时也会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在内膜受损以后,组织凝血因子会大量释放,使外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
在内膜受损的情况下还会变得更粗糙,血小板聚集概率显著提高,并在裸露胶原纤维中黏附。
2. 血流性质变化。
即血液的凝固性增强,集中表现在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数量增加,常见于大型手术、产后或者是严重创伤的情况。
3. 血流变化。
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并形成漩涡。
二、血栓基本类别1. 白色血栓。
此种类型的血栓一般发生于血流速度较快的位置,抑或是形成血栓期间血流速度偏快的阶段。
在显微镜条件下,白色血栓是珊瑚状血小板小梁聚集形成,在表面会黏附大量的中性白细胞,进而形成白细胞变成,可能是受纤维素崩解产物趋化以后吸引所致。
而血小板的小梁间,会受凝血因子被激活的影响而逐渐构建网状纤维素,网眼内部有少量的红细胞存在。
若用肉眼观察,即为灰白色,且表面粗糙,存在波纹,质地坚硬且和血管壁紧紧囝联结。
2. 红色血栓。
此种类型血栓在血流速度极慢抑或是停止状态下形成,而形成的过程和血管外凝血一致。
也就是说,红色血栓常见于混合血栓增大以后对管腔阻塞而出现局部血流停止的情况下,甚至在延续性血栓尾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显微镜条件下,可发现纤维素网眼内部有血细胞充斥,而用肉眼观察则呈现为暗红色。
若红色血栓新鲜,则处于湿润状态且具备弹性,若红色血栓陈旧,则会因水分被吸收而过于干燥且容易破碎,弹性丧失,进而脱落而最终引发栓塞。
血栓分类及分布特点
血栓分类及分布特点血栓是指在血管内部形成的一种凝固物,通常由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所形成。
血栓的形成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防止出血。
但是,当血栓过度形成或形成在不恰当的位置时,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血栓的分类根据血栓的形成位置和原因,血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静脉血栓:静脉血栓是指在静脉内形成的血栓。
这种类型的血栓通常发生在下肢深静脉,也可以发生在其他部位的静脉内。
静脉血栓可以导致深静脉血栓栓塞(DVT)和肺动脉栓塞(PE)等严重后果。
2. 动脉血栓:动脉血栓是指在动脉内形成的血栓。
这种类型的血栓通常发生在冠状动脉、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等部位。
动脉血栓可以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和下肢缺血等严重后果。
3. 心脏血栓:心脏血栓是指在心脏内形成的血栓。
这种类型的血栓通常发生在心房或心室内。
心脏血栓可以导致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血栓的分布特点血栓的分布特点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患病史等。
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栓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会逐渐硬化和变脆,血液流动速度会减慢,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2. 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静脉血栓。
这是因为女性在妊娠、分娩、月经期和使用口服避孕药等情况下,会有更高的雌激素水平,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3.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也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例如,凝血因子基因突变、蛋白C和S缺乏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4. 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例如,长时间坐着或站着不动、吸烟、饮酒过量、肥胖、高血压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5. 患病史:某些疾病也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例如,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总之,血栓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可以影响人们的生命质量和寿命。
了解血栓的分类和分布特点,有助于人们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的疾病。
dic涉及到的血栓类型
dic涉及到的血栓类型DIC涉及到的血栓类型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常常导致血栓形成。
在DIC中,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异常活跃,导致凝血和纤溶机制紊乱,激活了凝血和纤溶路径,引发大量纤维蛋白溶解和血小板活化,从而形成血栓。
DIC涉及到的血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血栓栓塞最常见的DIC相关血栓是血栓栓塞。
血栓栓塞是指血栓堵塞了血管,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这种血栓通常形成在深静脉,如下肢静脉,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DVT可引起下肢肿胀、疼痛和静脉曲张。
当血栓脱落并通过血管循环到达肺部,就会导致肺栓塞的发生。
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情况,可导致肺动脉堵塞,影响肺血流,甚至导致呼吸困难和心脏衰竭。
2. 心脏血栓DIC患者也有可能在心脏中形成血栓。
这些心脏血栓可以发生在左心室、心房或心瓣膜附近。
心脏血栓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这种情况下,治疗的重点是溶解血栓、恢复心脏功能和控制病情进展。
3. 脑血栓DIC患者也面临着脑血栓的风险。
脑血栓是指血栓形成在脑血管中,导致脑循环中断或受阻。
这会导致中风的发生。
中风可能会导致言语和运动功能受损,甚至导致瘫痪。
治疗包括溶解血栓和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4. 肾血栓形成在DIC中,肾脏可能受到血栓形成的影响。
肾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治疗的重点是清除血栓、保护肾功能和控制炎症反应。
5. 其他血栓相关并发症除了上述提到的血栓类型,DIC还可以导致其他血栓相关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静脉炎和皮肤溃疡。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是由于血栓形成阻塞了血流并引起组织缺血。
治疗DIC涉及到的血栓类型的方法取决于血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一般来说,抗凝和溶栓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抗凝药物可以阻断凝血过程,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溶栓药物则可以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恢复血流。
此外,对于DIC患者,维持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能包括输液、血管活性药物和必要时进行血管外支持(如机械通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白色血栓 •(二)红色血栓 •(三)混合血栓 •(四)透明血栓
(一)白色血栓
• 见于心瓣膜;构成静脉血栓的 头部。
• 镜下:血小板梁+纤维蛋白+ 白细胞边层组成。
• 大体:灰白色、波浪状质实
白色血栓
(二)混合血栓
• 形成 • 镜下:血小板梁+白细胞+纤维蛋白
网; • 大体:圆柱形,粗糙干燥,与血管
(red ~)
红细胞 红、湿润、有弹 纤维素 性
透明血栓 (hyaline 毛细血管 ~)
纤维素 镜下可辨
壁粘着,灰白色与褐色相间。 • 由白色与红色血栓交错构成,又称
层状血栓。 • 见于静脉血栓的体部。
混合血栓
由血小板梁和纤维素构成,梁周围有白细胞粘附,梁间纤维素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三)红色血栓
• 纤维素网+RBC,陈旧者易脱 离。
• 多见于静脉血栓的尾部。
(四)透明血栓
•由纤维蛋白构成,在微血 管内,称微血栓。
透明血栓
类 型
部位
主要成 分
形态特征
血 栓 形
白色血栓 血流较快的心 (pale ~) 瓣膜;
血小板 灰白小结节或赘 生物状、质实、
和纤维素 与血管壁粘着
态
/ 类
血小板
混合血栓 (心腔和主动
红细胞
脉)附壁血栓;
粗糙、干燥、圆 柱状、粘着、层
型
(mixed ~) 动脉血栓
纤维素 状结构
白细胞
红色血栓 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