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教学课件:第二十六讲 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
西方哲学史德国古典哲学

(1)、特征:被动性(接受性);个别性
(2)、组成:形式与质料
(3)、先天形式与后天质料(内容)紧密结合 在一起,同时发生。构成感性经验。
(4)、后天质料就是感官得来的杂多材料, 也叫做“感性的杂多材料”,感觉。
著作
▪ 《纯粹理性批判》 ▪ 《实践理性批判》 ▪ 《判断力批判》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 《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等。
康德问题的形成
▪ “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 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 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 头顶的心灵,就是如霍布斯和牛顿等近代哲学 以来所刻画的机械论的系统。
▪ 我们知识的构成:质料:感性直观(由时空统 摄的感觉材料);形式:范畴——先天的,纯 粹的,不来自经验,但只能运用于经验现象, 才能够产生知识。
▪ 2.范畴的形而上学的演绎:十二范畴的推导 ▪ 判断是概念的连接,逻辑判断的形式与知性的
形式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 形式逻辑不管认识的对象,只关注思维的一般 形式;先验逻辑是探讨先天知识的来源、范围 和客观有效性的科学,只与知性和理性的法则 有关。
▪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 ▪ 实体 ▪ 偶性(属性):性质、数量、关系、时间、
空间、姿态、状况、主动、被动
判断表
▪ 量:全称判断 ▪ 特称判断 ▪ 单称判断 ▪ 质:肯定判断 ▪ 否定判断 ▪ 无限判断
▪ 关系:直言判断
▪
假言判断
▪
选言判断
▪ 模态:或然判断
▪
实然判断
《西方哲学史》全套课件 PPT

1、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2、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的主要著作是《论自然或非存在》。在这部著作中 他用高超的论辩术论证了三个十分荒唐的哲学命题。
(1)无物存在 他使用的是反证法,假定有物存在,只有三种可能:或者是存在者,或 者是不存在者,或者同时既是存在者又是不存在者。 (2)存在不可知 他的主要理由是,所想到的东西并不都真实存在,所以思想不等于存在, 存在无法认识。 (3)存在不可言说 他的主要理由是,认识靠感觉,而表达靠语言,语言不能向别人表达自 己的感觉。
2、意见论——现象界的建立
(二)芝诺
1、论证的前提
(1)时间和空间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2)凡是会陷入矛盾的,都是不真实的。 2、四个论证 (1)“阿基里斯追龟” (2)“二分法” (3)“飞矢不动” (4)“运动场”
五、恩培多克勒
1、理论来源
(1)米利都学派——唯物主义 (2)巴门尼德——存在永生不灭 (3)赫拉克里特——事物运动变化
3、对立统一 “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东西造成最美的和 谐。” “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
四、爱利亚学派
爱利亚学派的奠基者是克塞诺芬尼;集大成者
是巴门尼德;发展者是芝诺。
爱利亚学派力求在多变的感性事物之外,通过理性 去寻找普遍和稳定的本原。他们否定感性世界的真 实性,否定运动和多样性,企图在物质世界之外建 立他们的本原论,从而开辟了探求本原的新途径。
三、爱非斯学派——赫拉克利特
1、永恒的活火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 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 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 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 是一团永恒 的活火,在一 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 的分寸上熄灭。”
(西方哲学史课件)12.德国观念论,黑格尔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 这个体系,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是绝对精神(即上帝) 在创造世界以前的一个全面的筹划,因而表现了宇宙 的本质和规律,万物都是无形中按照这个范畴体系而 运动发展的,所以它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总纲。
• 在“逻辑学”的终结处,它凭借自己内在的冲动而 “外化”出自然界,即把自己展示在外部自然的丰富 多彩的客观形式中。最后从自然界中发展出人和人的 精神来,这就开始进入了人类社会历史和精神生活的 领域,即“精神哲学”的领域。
• 本质一开始表现为“同一性” ;对立是一种本质性的 差异,就是从差异向同一的回复;但真正回复到同一的 还是“矛盾”,即同一个东西自己与自己对立 。
逻辑学 本质论
• 根据作为本质总是要把自己表现为“现象” 。“根据” 一旦表现为现象就进入了“实存” ,因为凡现象中的 事物都被看作是有根据的或从另一现象“产生出来” 的。对本质的追寻就变成了在现象世界中对现象的不 断的追寻。这种追寻所指向的目标是“物”,但到手 的都是物所由以构成的“属性”,即一些飘乎不定的 “质料”,它们之所以构成一个特定的物是由于被赋 予了某种“形式”,“内容无非是形式之转化为内容, 形式无非是内容之转化为形式” 。
黑格尔论费希特
•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中说:“ 费希特哲
学的最大优点和重要之点,在于指出了哲学必须是从 最高原则出发,从必然性推出一切规定的科学。其伟 大之处在于指出原则的统一性,并试图从其中把意识 的整个内容一贯地、科学地发展出来,或者象人们所 说的那样,构造整个世界”。
谢林
• 谢林(Friedrich von Schelling,1775—1854)
• 精神哲学同样经历从主观精神到客观精神直到绝对精 神的历程,最后回到了整个过程的出发点(绝对精神), 就实现了最终的完满性,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
《西方哲学史大纲》课件

Part Four
知识的来源: 如何获得知识, 知识的来源是
什么
知识的性质: 知识的性质是 什么,是主观 的还是客观的
知识的确定性: 如何确定知识 的真实性和可
靠性
知识的价值: 知识的价值是 什么,如何评 价知识的价值
存在与本质:探讨事物的存在和本质之 间的关系
物质与精神:探讨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 系
促进了文化繁 荣:西方哲学 史的发展促进 了文化的繁荣, 丰富了人类的
精神世界。
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 评估和判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增强自我认知:通过反思和自我审 视,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 需求和价值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养道德观念:理解道德原则和价 值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起源: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城邦 时期
主要思想:理性主义、形而上学、 伦理学
添加底、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哲学思 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 维
哲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观念 社会影响: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教育意义: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汇报人:PPT
Part Three
代表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 主要观点:强调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知识来源于理性 主要贡献:建立了理性主义的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局限性:忽视了感性和经验的作用,过于强调理性的作用
西方哲学史课件

第一编古代哲学1、古希腊哲学: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六世纪之间起源于希腊世界并在其中发展的哲学。
2、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主要人物或学派(1)自然哲学时期:自然哲学家(2)智者学派时期:普罗泰格拉和高尔吉亚(3)雅典哲学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4)晚期希腊哲学时期: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新柏拉图主义;怀疑主义2、古希腊哲学的特(1)崇尚思辨(2)追求自由(3)向往幸福一、古希腊哲学(早期自然哲学)1、伊奥尼亚学派之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希腊七贤之一、哲学之父):水是世界的本原2、伊奥尼亚学派之爱非斯学派赫拉克利特(辩证法大师、辩证法的奠基人):(1)火本原说(2)辩证法3、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1)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2)存在是永恒的一(3)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4、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1)万物皆数(2)灵魂不死5、元素论之德谟克利特(原子论)6、存在的问题(1)理论不统一,且在说明事物上也存在着困难。
(2)远离生活:望天者二、智者学派1、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1)人本主义倾向(2)相对主义倾向(3)是对爱利亚学派绝对主义的反动2、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即便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3、思想特点:(1)思想倾向:人本主义与相对主义(2)思想表达方式:对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表现出的绝对主义持批判的态度,重破不重立。
三、雅典哲学1、雅典哲学:公元前5-4世纪希波战争的胜利使得雅典迅速崛起,希腊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开始转移到雅典,它逐渐成为哲学发展的中心,形成了雅典哲学。
2、苏格拉底1、认识你自己:背景:是对早期自然哲学家和智者学派思想反思的结内涵:哲学更应当关心与人相关的事情,尤其关关心人本身。
2、德性就是知识1)德性是过好生活的品质。
2)对过好生活品质的认识,就是知识。
3)知识就是德性。
4)无人有意作恶。
3、助产术1)定义:获得真理的方法。
(西方哲学史课件)12.德国观念论,黑格尔

先验唯心论体系
•“绝对同一”有一种内在的要发展自己、认识自己的冲 动,并由此而产生出自然界和人的精神及其各种差别与 矛盾,而这些矛盾冲突最终又推动万物在世界历史的进 程中回归到绝对同一,这时世界精神就达到了彻底的自 我意识。所以谢林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都是由 “绝对”所分化和发展出来的一些阶段。
费希特
• 费希特(Johann G. Fichte,1762—1814)
• 主要著作:全部知识学基础、知识学导言、伦理学体 系、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 对批判哲学的改造和重建: (1)要把诸范畴从自我意识中逻辑地推演出来,而不是
与自我意识不相关地单纯从现成的形式逻辑那里引出 来; (2)从先天的形式中经验性地创造出质料来,发扬“理 智直观” 的能动作用; (3) 将认识论扩展到涵盖实践、道德和历史的全部领 域,建构起一门包括“全部知识学基础”的哲学。
主要著作:导向自然哲学的诸理念、自然哲学初稿、先 验唯心论体系、艺术哲学
• 费希特的自我不可能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因为它最终将 导致唯我论,不能解释真理和谬误。真理只能是观念与 对象的符合。哲学必须首先去确定主体(自我)和客体 (非我)之上的那个绝对同一的东西,然后从这里出发 再推演出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 这个体系,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是绝对精神(即上帝) 在创造世界以前的一个全面的筹划,因而表现了宇宙 的本质和规律,万物都是无形中按照这个范畴体系而 运动发展的,所以它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总纲。
• 在“逻辑学”的终结处,它凭借自己内在的冲动而 “外化”出自然界,即把自己展示在外部自然的丰富 多彩的客观形式中。最后从自然界中发展出人和人的 精神来,这就开始进入了人类社会历史和精神生活的 领域,即“精神哲学”的领域。
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的哲学(《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纽伦堡的费尔巴哈纪念碑
一、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1. 试图摆脱机械唯物主义 (1)费尔巴哈自然的唯物主义原理,继承和发展了18世纪法国唯
物主义,但却更强调德国唯物主义的宗教起源。在这里,他试图 把自己的唯物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划清界线。
(2)他的唯物主义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显著区别在于对人的 地位的强调——他虽然同意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自然界是在 我们之外客观存在的独立实体,但是也认为作为哲学的对象,自 然是人所意识到的自然,即对象化了的自然。也就是说,只有从 人的立场来看待自然,它才具有意义。
替教会和宗教,工作代替祈祷,物质的享受代替地狱,世俗社会 代替天国,人代替上帝。
2. 神学的秘密 (1)费尔巴哈认为,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人的本质是宗教的
对象和基础,而基督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2)从心理根源上讲,人由于对自然力的恐惧和崇拜而产生的依 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意志与能力之间的对立则是宗教出现的前 提。
二、人是感性存在
1. 基本原则 (1)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从“自然是感性的实体”这一原则出发,主
张人是现实存在的感性存在。 (2)他认为,人作为最现实的、最真实的存在,既不是抽象的思辨
的精神实体,也不是一架复杂的机器,而是有生命的感性实体。
2. 费尔巴哈的感性:不是消极的认识能力
(1)他认为,感官或感觉就是人的第一个可以信赖的东西;除了感 觉之外,人也具有理性和思维。
是被制作的或简直无中创有的事物,而是一个独立的、只由自己 可以说明的、只从自己派生出来的东西”。
2. 自然界的物质实体等同为感性实体
(1)他认为,只有一个感性的实体,才是一个真正的,现实的实 体。只有通过感觉,一个对象才能在真实的意义之下存在——并 不是通过思维本身,而与思维共存的或与思维同一的对象只能是 思想。
西方哲学史(非常全面的课件)

四、爱利亚学派
奠基人是克塞诺芬尼,主要代表是巴门尼 德和芝诺。
(一)克塞诺芬尼
批评了希腊传统的多神观念,认为神 是唯一的。在他看来,神无所不能,神是 永恒的。
(二)巴门尼德
爱利亚学派的中坚人物。他学说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讲“存在”、“真理”;二是讲“非存 在”、“意见”。
1、关于“存在”和“非存在”
西方哲学史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三章 中世纪经院哲学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第五章 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 第六章 近代欧洲大陆各国的唯理论哲学 第七章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第八章 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讲清西方哲学史的对象和学习西方 哲学史的目的及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 握本课程所要讲授的内容,明确为什么 要学习西方哲学史。
具有原始的“物活论”思想。
(二)阿那克西曼德
认为万物的始基是一种比水稀薄而又 比空气浓厚无定形的东西,他把这种东西 称为“阿派朗”,意既“无限者”。
他还第一次提出了始基与万物之间关 系的必然性思想,他称这种必然性为“命 运”。
另外,他也最早提出了对立物的思想。
(三)阿那克西美尼
认为气是万物的始基。 他还用气的稀散和浓聚两种对立的性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
指公元前7至6世纪——公元5世纪希腊罗马奴 隶制社会的哲学。
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条件:奴隶制的确定;农业和手工业进
一步的分离;自然和社会知识的积累。
思想来源:希腊神话和东方的科学知识。
第一节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一)泰勒士
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西方哲学史上 第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了水是万物 的始基的观点。
《西方哲学史》课件

目录
• 古希腊哲学 • 中世纪哲学 • 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哲学 • 现代哲学
01
古希腊哲学
早期希腊哲学
01
02
03
泰勒斯
主张“水是万物之源”, 强调观察和理性思考,被 认为是西方哲学之父。
赫拉克利特
提出“万物皆火”的观点 ,认为万物不断变化和流 动,强调矛盾和对立统一 。
现象学:胡塞尔和海德格尔
总结词
关注现象的本质
详细描述
现象学强调对现象的直接经验和本质研究,认为现象是唯一真实存在的,而本质则隐藏 在现象之中。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是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通过深入反思和直观
来探究现象的本质。
分析哲学: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卡尔纳普
总结词:语言分析
详细描述:分析哲学关注语言的意义和逻辑结构,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分析语言的 含义和逻辑关系。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卡尔纳普都是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他 们主张通过语言分析来澄清概念和解决哲学问题。
德谟克利特
提出原子论,认为万物由 原子构成,强调物质和感 性认识的重要性。
古典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
01
强调“认识你自己”,主张通过对话和辩证法来探寻真理和智
慧。
柏拉图
02
提出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追求超越感官
的真理和智慧。
亚里士多德
03
提出实体论,认为事物由本质和形式组成,强调经验和归纳推
康德主张先验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先验范畴是认识的必要条件。费希特则发 展了康德的先验主义,提出了“绝对自我”的概念,强调个人自由和创造性的重要性。黑格尔则提出 了辩证法,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辩证法是理解历史和现实的关键。
西方哲学史.最全优质PPT

古
二、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代 哲
学
• 1、智者派
天
• 2、苏格拉底
主
• 3、智者派与苏格拉底的区别
教 哲
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位一体的,这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如何宣讲三位一体,在基督教圣学家之家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 第一,经院哲学的本质是哲学。
一、希腊哲学的主要流派
1、早期的自然哲学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 四根说认为,水、火、土、气是组成万物的根,万
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在 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以善和恶为本原。 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
1、早期的自然哲学
第一个阶段是早期的自然哲学,从时间上是前苏格 拉底阶段,这是古希腊哲学的初级阶段,涌现了四个学 派:
一、伊奥尼亚学派
代表人物: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
主要学说: 泰勒斯的水本原说 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说 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 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
一、希腊哲学的主要流派
一、希腊哲学的主要流派
1、早期的自然哲学
• 三、爱利亚学派
• 爱利亚派因意大利南部城市爱利亚而得名,流行于公 元前6-5世纪之际,这一派的思想是:世界本原是 不变的。这与主张本原是单一、但却是变化的伊奥尼 亚派,以及主张本原是不变的,但却是是众多的毕达 哥拉斯派都不相同。
• 代表人物:巴门尼德、芝诺 • 主要学说: 理神论
巴门尼德---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 芝诺的悖论
一、希腊哲学的主要流派
第十五章 黑格尔的哲学(《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 1808年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担任 文科中学校长,期间完成了第二部 著作《逻辑学》(1812—1816,通 称“大逻辑”)。1816年被聘为海 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写作出版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简称“哲 学全书”,其中逻辑学部分通称 “小逻辑”),从而完成哲学体系 创建,1818年任柏林大学教授, 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 年,他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 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
二、意识
1. 感性确定性 (1)黑格尔认为,感性认识实际上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知识,只能 用简单语言表达出它是“这个”、在“这里”和“这时”等关于感 性对象存在的真理,他把这样的真理称为感性确定性。 (2)他认为表达感性确定性的语言包含意谓的矛盾,“因为那感性 的‘这一个’是语言不能达到的,而语言是属于意识范围,亦即属 于本身是共相或具有普遍性的范围。”。 (3)感性的确定性说能确定的是:“这一个”、“这时”、“这里” 的语词可以用在任何东西身上,它本身是空洞的、抽象的共相。
• 辩证法的形式就其实质内容来说是否定的原则,反题是对正 题的否定,合题是对反题的否定;
• 而当合题表现为正题时,立即又会为更高一级的反题所否定, 否定原则是辩证法的轴心,正反合的三段式不过是否定原则 的表面形式。
(2)“扬弃”:
•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的否定不是 单纯的否定,而是获得具体规定 性的“扬弃”(Aufheben)。
② 费希特肯定自我对立的非我表明自我“并不是真正自由的、自发 的活动”,更不是绝对自我。在他看来,真正的绝对是自我意识 与客观存在相统一的绝对精神,只有绝对精神才能说明范畴和世 界的矛盾运动的统一。
3. 对谢林的继承与批判
(1)继承:谢林的先验唯心论是黑格尔哲学的直接先驱。他肯定谢林看 到真实的东西或真理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认为这是哲 学思维唯一正确的出发点。
黑格尔简单ppt介绍

黑格尔认为,目的是行为的内在价 值,而手段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在决策时,人们应该考虑目的和手 段的关系。
黑格尔的道德观
道德原则
黑格尔认为,道德原则是指导 人们行为的普遍规则。这些原 则包括公正、诚实、责任等。
道德行为
黑格尔认为,道德行为是那些 体现了道德原则的行为。这种 行为应该基于对后果的考虑, 而不是仅仅基于个人偏见或情
2023
黑格尔简单ppt介绍
目录
• 黑格尔简介 •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 黑格尔的历史观 •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 黑格尔的伦理观 • 黑格尔对现代的影响
01
黑格尔简介
黑格尔的生平与背景
1770年出生于德国 斯图加特市,成长 于一个中产阶级家 庭
1801年获得哲学博 士学位,同年进入 耶拿大学任教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的思辨性和系统性也对现代哲 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哲学体系被视为一个包罗万象 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黑格尔对现代政治的影响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 是他对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的论述。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理性和自由的体现,而市民社会则是个体的 追求和欲望的体现,这种论述为现代政治学中的国家和社会关 系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中蕴含的权力和自由的理念也对现代政治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黑格尔的社会思想对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尤其是他对社会和个人的关系的论述。
黑格尔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价值和意 义在社会中得以体现,这种论述为现代社会学中关
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感。
道德价值
黑格尔认为,道德价值是那些 体现了道德原则的行为的价值 。这种价值应该基于行为的内
西方哲学史课件12.德国观念论,黑格尔

历史终结
• 黑格尔按照他的“逻辑学〞的概念开展程序来解读哲 学史的进程。如自泰勒斯以后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相当 于存在论,中世纪相当于本质论,近代相当于概念论。
• 哲学的开展并不是哲学家个人天才的偶然结果,而是 绝对精神暗中支配和利用哲学家在完成自己的伟大工 程,而最后的那个哲学家,即黑格尔本人,那么看透 了绝对精神的这个秘密,掌握了前此一切哲学所不断 推进、而在他这里到达最后成熟的绝对真理。
• 意识终于意识到它与对象的对立其实就是它与自身的对 立,它只有在与对象对立时才〔在对象身上〕意识到自 身。意识与对象的这种辩证关系就使意识摆脱对象的外 在束缚而成为自由的了。
主人和奴隶,自由意识
• 但自我意识的这种反身结构在踏入到与其他自我意识的社会关 系的初期并未得到他人的成认,而只是主观内在的意识,因而 时常遭到摧毁;它要能够真正建立起来必须在与其他自我意识 〔其他人〕的“生死斗争〞中获得某种确定的成认,这就是建 立某种“主人和奴隶〞的关系。从中就萌生出一切人在人格上 “平等〞的观念,而这就是真正自由意识的觉醒。
客观精神
• 客观精神就是自由意识的实现,表达在“法哲学〞中, 即我能够自由地做什么的规定。这些规定分为三个层次: “抽象法〔权利〕〞、“道德〞和“伦理〞
• 抽象权利就是私有制所确定的权利。 • “道德〞建立在对这些外在权利的内心意识上,是
对自己的客观行为的主观评价。道德是对自己个人的自 由意志如何通过理性原那么而与普遍的自由意志相符合 的认识,这种认识构成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客观依据。 • “伦理〞不是单纯个人内心的道德,而是按照人们 的道德意识而确立的保障人的权利的外部社会制度。因 此伦理是自由的外部权利和内心道德的统一体。
• “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降临时才展开它的双翅。〞 包括作为最高知识的哲学在内,知识不是先验的,相 反,在人类掌握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过程中,它是作为 人类体系努力的结果而在这一努力中出现和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声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
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
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
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
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
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
的这个现实的同时定意识。前一种观察
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符合
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
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概括起
来说就是,是人们的生活决定人 们的意识,而不是人们的意识决 定人们的生活,意识的改变是和 人们的生活改变联系在一起的, 从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 是受到人们的实际生活制约的,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的批 判必须让位于对人们的实际生活 的改变。
新康德主义的两个流派
• 马堡学派特殊发展了康德的认识论的研究路线, 从认知心理学、先验认知结构等方面对康德的 认识论思想做了发展和推广,像20世纪初的哲 学家卡西尔的符号哲学就是这一派的一个主要 的理论成果。
• 弗莱堡学派则特别强调康德哲学的道德价值层 面的内涵,竭力将自然科学同文化科学、历史 科学或价值科学区别开来,认为文化、历史和 价值的领域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类活动的领域, 这是和人类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所从事的活动是 完全不同的,它们有自己的独特的法则。
历史科学或价值科学的特殊的方法论。
叔本华的哲学发挥了康德哲学
直观、想象的一维,认为同人受 制于自然律的必然性相对,人作 为一个意志自由的主体,可以通 过自己的意识的主观想象投射出 一个完美的艺术的对象世界,这 是一个作为意志的表象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摆脱了自然律的 控制,而获得了无限的自由。
尼采进一步发展了叔本华的这一思想 路线,他取消了对于叔本华的哲学来 说仿佛是一种压迫和限制、因而是一 种人生悲剧的根源的所谓自然律的世 界,而认为全部世界都是人的意志的 表象和产物,从而,在尼采这里就达 到了一种彻底的唯意志论,他塑造出 来的是一个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
•
“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
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
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
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
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
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
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
第二十六讲
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代表着整个西
欧近代启蒙主义思想的更为激进、 更为左翼的发展,它所要求的不 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单纯的静观 和沉思,要求的不再是批判的武 器,而是武器的批判,也就是说, 将哲学深刻地建立在社会实践、 社会革命的基础上,体现了理论 和实践的紧密地结合。
《德意志意识形态》选句一:
如果说自然科学的对象是可重复的、 一般性的,那么,属于文化、历史、价值 的领域的对象则是不可重复的和个别性的, 从而,他们认为对这个领域的对象的研究 要求完全不同的认识法则,它们在根本上 是反理性的认识法则,例如直观、移情、 体验,而非归纳、抽象、推理、实验。这 样,这一派的全部目的就是建立起一个区 别于自然科学的文化哲学的体系,构造出 独立于自然科学之外的、专属于文化科学、
行事的、完全艺术审美的个体。
《德意志意识形态》选句二:
• 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 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 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 空话将销声匿迹,它们一定为真正的知识 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 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 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 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 了现实的历史没有任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