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doc
(完整版)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1目的识别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价,及时更新,为尽量减少和控制公司各项活动中的风险提供依据。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危险因素识别、评价、控制和更新工作。
3 术语3.1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物质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
危险源根据评价可以划分为重大危险源、重要危险源、一般危险源。
3.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认知危害、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风险:特定危险、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3.4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3.5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伤害、疾病 (不论严重程度)或死亡的与工作相关的事件。
注1 :事故是一种造成了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
注2:没有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也被称为[near-miss未遂事件]、[near-hit虚惊事件]、[close call差点出事]或[dangerous occurrence危险事件]。
注3:紧急情况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事件。
)3.6危险、有害因素风险分级管控根据对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评价,将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低风险/蓝色风险(D级)四个风险等级,并采用红、橙、黄、蓝色进行标识。
3.6.1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属于不可容许的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应由企业重点负责管控,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等级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标识为红色。
3.6.2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属于高度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应由公司管理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管控。
标识为橙色。
3.6.3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属于中度危险,应由所在车间负责管控,公司管理部负责监督落实。
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

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
术语
• 二类危害源 •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
境不良、管理上的缺陷。 行人被撞.flv
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
术语
• 所有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 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伤亡 事故、损害人身健康和物的损坏等)均可归 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一类危险源)和 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二类危险源)两 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 放或有害物质泄漏、散发的结果。故存在能 量、有害物质和失控是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本 原因,都是危害因素。
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
术语
• 危险源 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环境破坏
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和状态。 危险源可以是存在危险的一件设备、一处设施
或一个系统,也可能是一件设备、一处设施或一 个系统中存地危险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可能产生 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液化石油气在生产、储存、 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泄露,引起中毒、 火灾或爆炸事故,因此充装了液化石油气的储罐 是危险源;
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
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片
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
术语
• 风险 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
的组合。 • 隐患
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良,管理上的缺 陷。
绿灯也要减速.flv
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
术语
• 环境因素 • 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
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
术语
• 危害因素 •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可能导致
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 坏、有害的环境影响或这些情况组合的要 素,包括根源和状态。 • 根源:导致事故的前提。一类危险源。 • 状态:导致事故的条件。二类危险源。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

目的: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控制措施,编制作业活动安全操作规程,控制风险。
选定作业活动。
3
分解工作步骤。
4
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
5
用几个字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不说如何做。
6
班组集体讨论。
工作危害分析(JHA)
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和后果。 识别思路:1、谁会受到伤害?(人、财产、环境)2、伤害的后果是什么?3、找出造成伤害的原因(危害) 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管理措施、人员胜任、安全设施
风险及风险评价
风险—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风险评价—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全过程。 可承受的风险—根据用人单位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方针,用人单位可接受的风险。
风险及风险评价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 ×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风险度R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可能性L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发生死亡
部分装置( > 2套)或设备停工
大规模、公司外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
丧失劳动能力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公司内严重污染
行业内、省内影响
危险有害危害因素分类辨识与分级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
4.1 气体爆炸危险场所区域划分 (2)危险区域的划分原那么 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0区; 存在 一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1区; 存在 二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分为2区;
18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
4.2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区域划分 •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环境的 区域 划分为10区; •有时会将积留下的粉尘扬起而偶然出现爆炸性 粉尘混合物环境的区域 划分为11区;
有A、B两种分类法。
高处作业分级表
分类法
级别
A
B
作业高度(m)
2~5
Ⅰ
Ⅱ
>5~15
Ⅱ
Ⅲ
>15~30
Ⅲ
Ⅳ
>30
Ⅳ
Ⅳ
28
安全评价培训课程
直接引起坠落的客观危险因素分为九类: ①阵风风力6级〔风速10.8m/s〕以上; ②?高温作业分级?中规定的Ⅱ级以上高温环境; ③气温低于10℃的室外环境; ④场地有冰、雪、霜、水、油等易滑物; ⑤自然光线缺乏,能见度差; ⑥接近或接触危险电压的带电体; ⑦摆动,立足处不是平面或只有很小的平面,致使作业者无 法维持正常姿势; ⑧抢救突然发生的各种灾害事故; ⑨超过?体力搬运重量限值?(GB12330-91)规定的搬运。
液体雾滴。煤粉厂房, 铝粉, 活性炭, 亚麻厂的除尘器
丙
使用或生产下列物质的生产:
1.闪点≥60℃的液体;如柴油
2.可燃固体。 木工厂房、谷物、卷烟
丁
具有下列情况的生产:
1.对非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热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
火花或火焰的生产;金属冶炼 铸造 热处理
2.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它用
危害因素的辨识与风险评价

辩识方法辩识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采取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估方法。
主要的评价方法有询问交谈、现场勘查、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平安检查〔SCL〕、工作危险源分析〔JHA〕、预先危害因素分析〔PHA〕、故障假说分析〔WI〕、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危害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危害因素辩识方法第一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各种能量或危险物质。
1、危险物质辨识:如氢气、原油、天然气、液化气、汽油、乙决、甲烷、煤油等可燃物质;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氨、二氧化碳、氮气二氧化硫、甲醇等有毒物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危险化学品。
2、能量辨识:辨识产生、供应能量和能量的载体。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具的动能的各类机械运动部件、工件和人体及产生的机械性、动力性等振动部件。
b.具有势能的平台及坑、井、沟口处等场所上的人体和物体。
c.带电体的电能,包括雷电、静电;d.高温设备和管线的热外表、高温介质及剧烈热反响工艺装置的热能及低温介质所具有的冷量。
e.盛装具有能量的介质的压力容器。
f.机械性、动力性等噪声的声能。
g.化学反响的化学能。
h.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非电离辐射等。
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对第一类危险源控制设施和措施失控的状态和行为。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设施和措施缺陷。
无控制设施和措施或控制设施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和设计标准等要求。
控制措施不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人员失误:人的不平安行为中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
3、管理缺陷:缺少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工作职责不明确;组织不全;缺乏协调或协调不当、检查不及时、不到位;奖惩不清楚;培训不到位等。
4、作业环境和场所不良: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的温度、温度、风雨雪、照明、视野、噪声、扰动、通风换气,色彩、作业区环境不良等环境因素。
危险源识别方法简介一、工作危险源分析〔JHA〕: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危险源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险源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危险源。
3-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分析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分析
某些固态化学物质一旦点燃将迅速燃烧,例如 镁,一旦燃烧将很难熄灭;某些固体对摩擦、撞击 特别敏感,如爆炸品、有机过氧化物,当受外来撞 击或摩擦时,很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故对该类物品 进行操作时,要轻拿轻放,切忌摔、碰、拖、拉、 抛、掷等;某些固态物质在常温或稍高温度下即能 发生自燃,如白磷若露置空气中可很快燃烧,因此 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要加强对该类物品的管理 ,这对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分析
1.1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 GB/T13861-92),分为6大类,37个小类。6大类 为: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类;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6类; •行为性危险、有害பைடு நூலகம்素—5类;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4类。
因此,闪点是液体可以引起火灾危险的最低温 度,液体的闪点越低,它的火灾危险性越大。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分析
按照我国危险化学品分类标准体系,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 61C°的都归类为易(可)燃液体。 易燃液体的闪点,随其浓度变化而变化。例如,乙醇水溶 液中乙醇含量为80%、40%、20%、5%时,其闪点分别为 19℃、26.75℃、36.75℃、62℃。当含量在3%时,没有闪燃 现象。 两种易燃液体的混合物的闪点,一般在这两种液体闪点之 间,并低于这两种物质闪点的平均值。 某些固体,如樟脑和萘,也能在室温下挥发或缓慢蒸发, 因此也有闪点。 闭杯法测定的是饱和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而开杯法蒸气 与空气自由接触,所以闭杯法闪点测定值一般要比开杯法 低几度。基于以上原因,开杯法测定值比闭杯法更接近实 际情况。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评估危险、有害因素指的是潜在的危害人类健康、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可能会引起伤害、疾病、意外事故等不良后果。
对于不同的行业、环境和工作场所,危险、有害因素各不相同,但是对其进行辨识和评估,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关键一步。
1.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是为了确定一个工作场所或环境中潜在的危害,能够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身安全:识别可能造成伤害、事故或其他危险的因素,如开放式设备、悬挂物品、旋转或移动设备、刀具、有害化学物质等。
(2)人机界面:机器设备的运作、布局、灯光、噪声、振动等对人体的危害、压力及不适等,包括可见的设备和潜在的设备。
(3)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食物和水源等,确定这些因素可以避免员工在环境中接触有害物质或环境。
(4)其他因素:如火灾、电击、危化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的影响。
2.危险、有害因素评估危险、有害因素评估是基于所识别的危险、有害因素,并通过科学、系统、定量的方法,评估其对人员健康、环境以及财产安全的潜在危害程度。
评估危险、有害因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评估过程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且要使用可靠的评估工具。
(2)评估应考虑不同的情况和潜在的后果,对风险和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3)评估结果应该根据工作场所或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必须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便确定适当的处置和控制措施。
3.危险、有害因素控制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后,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管控,降低其潜在影响。
控制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项:(1)消除危险、有害因素:采取永久性的措施来消除这些因素,如更换危险的设备、更改工作方式等。
(2)控制危险、有害因素:通过工程控制、管理控制、操作控制等方式来减少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影响。
对于化学品等有害物质,应使用可替代材料来取代有毒物质。
(3)个人保护措施:为工作人员提供安全装备、安全培训和监督管理,确保其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装备和在工作中保护自己。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

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一、目的本制度旨在帮忙企业全面辨识和评估不安全有害因素,以便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员工和企业的安全与健康。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员工及相关合作方。
三、定义1.不安全因素:指可能对员工、设备、资产或环境造成损害、损失或危害的物质、装置、作业、工艺或环境等。
2.有害因素:指可能影响员工健康或造成职业病的物质、装置、作业、工艺或环境等。
3.风险评估:对不安全有害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以确定风险级别和采取相应的掌控措施。
四、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流程1.辨识不安全有害因素–建立不安全有害因素辨识清单,包含但不限于:化学品、机械设备、工艺作业、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依照工作区域、工种、工艺流程等,进行现场勘察和记录,确认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有害因素。
–对于新的工艺、设备或场合,应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评估。
2.风险评估–依据辨识的不安全有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评估过程包含:•确定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和暴露途径。
•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包含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依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掌控措施。
3.风险掌控–依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风险掌控措施。
–优先考虑采取工程掌控措施,如转变工艺、更换设备、加强通风等。
–其次采取管理掌控措施,如订立操作规程、培训员工等。
–最终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设备、加强个人卫生等。
–每项风险掌控措施应明确责任人,并记录实施情况和效果。
4.风险评估的周期性审查和更新–定期对已评估的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和更新,特别是工艺、设备、作业方式等发生变动时。
–严格依照制度要求,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估和掌控措施的检查和复核。
五、考核标准1.风险评估的质量和准确性。
2.风险掌控措施的落实和效果。
3.定期的风险评估和掌控措施的检查和复核情况。
4.员工参加程度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情况。
5.相关培训的开展和效果。
六、管理要求1.企业应建立完满的不安全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档案,包含辨识记录、评估报告、风险掌控措施和考核记录等。
安全评价师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doc

安全评价师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1)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对于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已经非常明确、清楚。
危险因素在时间上比有害因素来的快、来的突然;造成的危害性比后者严重。
这里的因素应该理解为事故、作业过程、行为和环境,因为在不同的行业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差别较大。
火灾、瓦斯爆炸、中毒、触电等属于事故;设备的检修、爆破作业、运输等属于作业过程;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等属于行为;高温、雷电、雨雪等属于自然环境。
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安全评价》第三版中将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划分为两个方面。
(1)存在危险有害本身具有的物质、能量;(2)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①人的不安全行为(13大类);②物的不安全状态(4大类);③管理缺陷(6类)。
任何物质都具有相应的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物质、能量在外力条件或自身变化且失去控制造成一定的危险或伤害时才可以称为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
导致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三个方面多数说法比较笼统,例如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冒进信号;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杂乱;相关方风险管理的缺陷等。
相对与物质和能量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外在条件;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可能是外部条件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自身的变化引起的;管理的主角是我们人类自身,所以也应归结为外部条件。
外在条件很多,除了上面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之外,恶劣的自然条件是最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地震、台风、洪水、雷击、温度、湿度、雾、冰雹、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
企业在建设初期一般都会对本地的自然条件作一定的调查和了解,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的加大,最终引发台风、洪水等导致事故的发生,2007年5月份我国因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旱灾和风雹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117人,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人民币。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附件2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危险、有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也称之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是认知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一、危险有害因素参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GBT13861—2009)、《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附录A6、附录A7)。
二、安全设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控参数、安全控制基本要求及推荐的控制方案》(安监总管三〔2013〕3号)、《关于印发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三〔2011〕142号)、《第二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安监总管三〔2013〕12号)要求的“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安全联锁、自控、监控设施;《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则》(安监总厅管三〔2013〕39号)规定的预防事故安全设施、控制事故安全设施、减少与消除事故影响安全设施。
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过程要结合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根据岗位职责,按岗位单元和危险作业步骤进行辨识,体现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原则。
(一)工作危害分析(JHA)。
八大危险作业活动、六个重要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建议使用此诊断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JHA)又称工作安全分析(JSA),是目前欧美企业在安全管理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作业安全分析与控制的管理工具。
是为了识别和控制操作危害的预防性工作流程。
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多余的、有危险的工作步骤和工作设备/设施,进行控制和预防。
第3章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第3章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本项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分为三个阶段:勘察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施工阶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投入使用后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3.1 勘察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3.1.1桥位选择危险性分析桥位设计应在保证市政交通规划要求,同时保证桥梁结构本质安全和良好的营运安全状态,保证顺畅地通过设计洪水水位,满足通航要求。
桥位选择极为重要,其不仅是城市交通的规划布局要素,同时也是关系到桥墩基础,墩台形式、桥梁结构、上下引道、航道通航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安全评价的重要指标。
本项目的桥梁位置,拟建简阳市射洪坝区东南方向,桥梁轴线位于绛溪口下游30米处,(右端连接简阳市老城区滨江路)链条滩上游100余米(左端与射洪坝片区拟建的滨江路相连),跨越沱江。
沱江简阳段到达Ⅵ级航道尺度标准,渠化后规划达到Ⅴ级航道标准。
市政桥梁位置选择不当,会影响城市交通安全规划组织,降低桥梁本质安全度,影响行洪和通航安全,影响桥梁安全运营。
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加强桥位的论证研究。
3.1.2 桥址的工程地质危险性分析桥梁破坏及损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基础薄弱和桥位存在不良地质问题。
如果在桥位勘测设计中地质勘探工作不细,桥位规定范围内的不良地质问题如断层、塌陷、流沙、岩溶没有查清楚,基础设计又未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则桥梁建成后会出现基础下沉、滑动、倾覆等,使桥跨结构失效破坏,影响通车,严重的导致桥梁倒塌,造成人员伤害和国家财产损失。
【2004年9月8日成都三渡水大桥垮塌,尽管表现为上下游过渡采砂造成,但同时表明基础地质的问题存在。
】桥址的工程地质勘察和结论是桥梁设计的基础,也是桥梁本质安全的保证,同时还是基坑开挖与桥墩施工安全技术方案的依据。
3.1.3 桥梁建设规模、结构形式、技术标准的危险性分析桥梁的建设规模、结构形式、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宜采用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对于特别重要的桥梁可提高到三百年一遇。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报告两篇.doc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报告两篇第1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报告一、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报告1.评估基本要求本规范要求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通用安全标准化规范AQ3013-XXXX。
当暴露在明火下时,很容易引起火灾。
2)厂区供电线路老化,容易造成短路和火灾。
2.6.烫伤1)在热风炉位置,炉门和热风管道温度很高,如果保温棉脱落或太薄,会发生烫伤事故;2)工厂内所有高温场所;2.7.化学爆炸1)储罐区有两个800吨/硫酸储罐。
硫酸具有挥发特性。
当挥发酸气体的浓度达到极限水平时,有发生化学爆炸的危险2)当反应罐中的氧化镁和硫酸发生反应时,也会释放出大量的挥发性气体,当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也会发生化学爆炸。
2.8.其他伤害。
本年度《AQ XX市XX镁盐厂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表-JJM-FX-01-XXXX治理4-8》合格。
可以考虑建立操作程序、操作说明,但需要定期检查。
如果条件、资金可用,则不需要对4个次要或可忽略的风险采取控制措施。
但是,应保留记录。
第二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报告第二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报告1.1在生产过程中,危险源辨识1.1.1在生产过程中,厂房内使用或堆放了大量的可燃材料。
如果火源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如设备过载,设备的表面温度会过高,达到可燃材料的燃点。
一旦与可燃材料接触,可燃材料可能被点燃,导致火灾的发生。
此外,在点火源控制过程中,下列情况也会导致可燃材料的燃烧。
如果电路老化或过载过热,导致产生高温熔体,如果电路下堆积可燃材料,高温熔体会点燃可燃材料,从而引起火灾。
如果储存大量可燃材料的仓库遇到火源,例如仓库没有配备防雷设施、在仓库区域吸烟、非法动火等。
,它会导致火灾的发生。
根据企业员工伤亡事故分类、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类及相关法规规定,对生产过程、生产设备进行综合分析,其主要危害、有害因素包括机械伤害、触电、高空坠落、物体撞击、噪声危害等。
1.1.2公司所有设备都可能发生机械伤害事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产设备安全防护设施可靠性差。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单元的划分

系统性 危险、有害因素存在于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要对
系统进行全面、详细地剖析、研究系统和系统及子系统之间的 相关和约束关系。分清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相关的危险、 有害性。 全面性
辨识危险、有害因素时不要发生遗漏,以免留下隐患, 要从厂址、自然条件、总图运输、建构筑物、工艺过程、生产 设备装置、特种设备、公用工程、安全管理系统,设施,制度 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辨识;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转,操作中 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还要分析、辨识开车、停车、检修及 装置受破坏及操作失误情况下的危险、有害后果。 预测性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评价单元划分
•爆炸极限的定义:
在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可燃蒸气或粉尘 在空气中,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 气体、蒸气或粉尘的爆炸下限。同理,恰足以使 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上限和下限 统称为爆炸极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浓度称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炸范围。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评价单元划分
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自 燃点时,即可着火燃烧,这种现象称为受热自燃。如合成橡 胶干燥工段,若橡胶长期积聚在蒸汽加热管附近,则极易引 起橡胶的自燃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评价单元划分
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化学品的燃烧需要三要素:
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 燃烧便不能发生。
对于危险、有害因素,还要分析其触发事件,亦即危险 、有害因素出现的条件或设想的事故模式。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评价单元划分
• 方法: 1、经验分析法:对照分析法(安全检查表)
类比推断法(专家评议法)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PHA、FTA、材料性质和生产条件分析法 运用标准、规范、MSDS等来分析、辨识、判定
危险源及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价指南

危险源及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评价指南3.1 危险源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3.2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3.3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有害因素泛指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
4 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危险源的辨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4.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4.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4.3运输路线:水平运输通道、施工便道、各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4.4装卸工艺及施工工序:货物及物资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4.5作业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4.6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4.7特殊装置、设备或场所:锅炉房、危险品库房、油库、筒仓等;4.7 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4.8 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院、卫生所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4.9 其他: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人机工程学以及管理因素等。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评价单元的划分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评价单元的划分一、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即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设备和设施缺陷、电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和振动、辐射、有害粉尘等共15种;(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共5种;(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如致病微生物、有害动植物等共5种;(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如健康异常、心理异常等共5种;(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如操作错误、指挥错误等共4种;(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作业空间不足、标识不清等。
也可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20类。
2.辨识方法(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a.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b.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应用某些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历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3.辨识内容(1)厂址: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等。
(2)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动力设施、道路、贮运设施等。
(3)道路及运输:装卸、人流、物流、平面和竖向交通运输等。
(4)建、构筑物: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防火间距等。
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及安全检查

2021/8/23
43
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强迫体位; (2)综合性作业环境不良; (3)以上未包括的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2021/8/23
44
4.管理因素 (1)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 (2)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 (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4)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 (5)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6)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35
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爆炸品;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3)易燃液体; (4)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6)有毒品; (7)放射性物品; (8)腐蚀品; (9)粉尘与气溶胶; (10)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021/8/23
36
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 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强度不够 刚度不够 稳定性差 密封不良
耐腐蚀性差 应力集中 外形缺陷 外露运动件
操纵器缺陷
制动器缺陷
控制器缺陷
设备设施工具 附件其他缺陷
2021/8/23
28
(2) 防 护 缺陷。无防护、 防护装置和设 施缺陷、防护 不当、支撑不 当、防护距离 不够、其他防 护缺陷。
2021/8/23
29
(3)电伤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静 电和杂散电流、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8)运动物危害。 抛射物、飞溅物、坠 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 气流卷动、其他运动物危害。
2021/8/23
32
(9)明火危害。 (10) 高 温 物 质 。 高 温 气 体 、 高 温 液 体 、 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 (11)低温物质。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引言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中,经常会有一些环境污染物和物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一些危险、有害因素能够长期累积影响人体健康,成为潜在的健康威胁,因此,评估危险、有害因素对人体和环境的威胁已经成为了必要的操作。
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辨识和评价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是指在工作场所中,通过各种方法,寻找和确定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辨识是评估和控制风险的第一步。
职业病的发生通常伴随着某些有害因素的暴露,因此,对于企事业单位,制定安全生产标准,不断强化源头管控十分重要,以切实保护员工免受工作场所危险与有害因素的威胁。
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实体物质:这些物质可能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例如气体、粉尘、微粒和触变性物质。
•生物性物质:在医疗卫生、研究等领域会受到生物危害。
例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
•物理性因素: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对人体造成伤害,例如辐射、电磁场、噪音和振动等。
•人为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错误操作、机械故障、火灾和爆炸等情况。
危险、有害因素评价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价是指确定特定危险、有害因素对健康或者环境的影响及其风险的大小,然后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和减少风险。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评价危险、有害因素风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非常有助于有效的管理与控制风险。
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风险评价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1.辨识和描述危险和有害因素。
这种描述可以通过生产工艺和目标群体(如工人)来完成。
2.为受影响对象的人群估算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暴露水平。
3.评估危险和有害因素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并确定最适宜的管理和控制方法。
在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价中,除了需要考虑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性质、积累程度等参数外,还需要考虑所受影响人群的性别、年龄和健康状态等个人因素。
例如,在评估辐射影响时,年龄、性别和体质等个人信息都会被考虑在内。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及风险评价

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
公司根据以下条件,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 A.可行性、可靠性; B.先进性、安全性; C.经济合理性; D.技术保证和服务。
作业风险控制
生产日常运行中各种操作 开停工、检维修作业 进行基建 变更等活动前
均应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
危害及风险信息的更新
在下列情形下危害记录应及时更新: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操作有变化或工艺改变; 有新项目、加工过程或产品; 有因事故、事件或其他来源的新认识理解; 如果没有以上所描述的变化,也应定期; 进行评审或检查危害识别结果。
各风险控制措施及实施限期
风险度(R)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5-20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 立即或近期整改 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19-10
一般风险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需定 有条件、有经费 期检查 时治理
<10
轻微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举例
个体防护 管理控制 工程技术控制 局限控制(如分散危险) 隔离人员或危害 变更工艺减小危害性
降低危险
消除危险
改用危害性低的物质 停止使用有害物质或以无害物代替
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
应根据以下条件,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 可行性、可靠性; 先进性、安全性; 经济合理性; 技术保证和服务。
相对评价法(指数法):加法评分法、加乘评分法和
加权评分法
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
等级 5 4 3 2 1 人员伤亡程度(S1) 发生死亡或永久丧失劳动能 力,职业病 符合GB6441的重伤情况 需要到医院治疗,但达不到 GB6441的重伤情况 轻微受伤 仅发生危险情况,为有人员 受伤 财产损失(S2) 停工时间(S3) 10万元 万元 1万元 小于1万元 小于500元 天 105天 3天≤S3≤105天 ≤3天 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一、几个概念(术语定义)1.危险: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R=f(F,C)式中R———危险度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2.危险源:就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根源或状态。
从安全生产角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企业中的危险源(点):是指在企业里的设备、作业场所和岗位潜在着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这些设备、场所和岗位一旦发生事故会导致人身伤亡、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是重点控制和管理的部位。
危险源有两种,一种是本质型危险源(点),另一种是转化型危险源(点)。
本质型危险源(点)是指生产设备、设施、场所、环境固有的,其本质是危险的,不管采取何种对策、措施及管理方法,均难以改变其危险属性。
转化型危险源(点)是指原来不是危险的,因使用不当、管理不善、年久失修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该岗位、设备、场所潜在产生的不安全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就是危险源。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业人员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或慢性病变的因素)。
3.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可以理解为从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过程。
4.风险和风险评价: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是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5.可容许风险与安全:可容许风险是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6.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二、危险源辨识的意义(一)、进行危险源辨识是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
《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
这一方针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长期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企业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这一方针。
1、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产经营目标。
2、预防为主;就是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保证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中,把预防措施置于主导地位,把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事故和事故险兆发生之前。
(1)新建、改建、扩建工作及进行企业技术改造时,要全面考虑其技术条件符合劳动安全卫生的各项要求,劳动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2)有计划地不断更新工艺设备,尽量采用符合劳动安全卫生要求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安全卫生的本质条件水平。
(3)采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管理方法加强安全管理,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
(4)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防灾消灾能力。
(5)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把安全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并加强监督检查。
3、综合治理:只有认真治理隐患,有效防范事故,才能把”安全第一”落到实处。
事故源于隐患,防范事故的有效办法,就是主动排查、综合治理各类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综合治理是安全生产方针的基石,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所在。
“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坚持标本兼治,探寻和采取治本之策。
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发展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经济政策、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企业管理、监管体制、社会监督以及追究事故责任、查处违法违纪等方面着手,解决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历史性、深层次问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进行危险源辨识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要求。
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实际就是风险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及应急管理。
企业为实现自己的生产经营目标,必须要加强安全管理,辨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评价风险、制定预防措施,最大限度的控制事故的发生,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三)进行危险源辨识是员工自我保护的需要。
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诸多危险有害因素,从业人员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健康与安全,必须要及时辨识出各种危险,提前做好预防和控制这些危险的措施,以此来规避事故风险,保护自己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
(四)进行危险源辨识是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与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与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是实现事故预防,而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
所以危险源是职业健康安全的核心问题,而危险源辨识则是危险源控制的起点。
危险源的辨识是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初始评审阶段的一项主要工作,同时也是体系的核心要素。
因此危险源的辨识格外重要。
三、危险源辨识的基本要求(1)危险源辨识范围: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人员,所有设备设施(包括可能接触的外单位的作业设备设施)。
(2)危险源辨别内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
(3)针对具体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识别时,要从作业活动必需的防护用品,使用的工具器,全员作业行为,接触和使用的设备设施(建、构筑物),相关方(人员)、作业环境6个方面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辨识。
(4)危险源辨识应全面分析设备、材料性质、生产工艺、作业条件、生产经验、组织管理措施等方面可能引发事故的潜在问题。
(5)危险源辨识应考虑“三、三、三、七”的要求。
所谓“三、三、三、七”,是指三种状态,三种时态,三个全面,七个方面。
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全部:全部活动、全部人员、全部设备;七种类型(安全):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性、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四、危险源的分类(一)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
1、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
因此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包括各种能量源和能量载体)。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例如:焦化分厂化产区中的储罐、油罐、脱苯塔、洗苯塔等,动力分厂煤气柜、氧气、氩气、氮气球罐、储存输送危险介质气体的管道、氧气瓶、乙炔瓶等,则是第一类危险源。
2、第二类危险源。
正常情况下,系统中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
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则将发生事故。
因此把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人-物-环境)。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对第一类危险源,生产经营单位通过制定的相关管理办法或其他管理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物的状态和环境因素,控制事故的发生,这些办法或制度则是限制措施。
但如果设备存在不安全状态、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违规作业、作业场所环境中有不安全因素,这些不安全因素就是第二类危险源。
3、事故起因分析。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二)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68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2防护缺陷3电危害4噪声5振动危害6电磁危害7运动物危害8明火9高温物质 10低温物质11粉尘和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5其它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它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4、心理生理危险、有害因素1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6其它心理生理危险有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1指挥错误2操作错误3监护错误 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6、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三)参照事故类别分类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危险源辨识既要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又要判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
事故在GB/T28001-2001-3.1中被定义为“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关注的是活动和过程的非预期结果,这些非预期的结果可能是负面的、不良的,甚至是恶性的。
对于人员来说,这种不良结果可能是死亡、疾病和伤害。
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被物体绞、碾、挂、割、挤、撞击等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伤;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五、危险源辨识方法危险源辨识是确认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